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导学—自主”式教学新样态的实践探索
2024-04-14张丽黎
【摘要】本文依循学生法治素养与道德修养的形成规律,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教学评价等方面积极开展素养导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导学—自主”式教学创新研究,探索思想引领、思维提升和价值导向的教学策略,真正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 “导学—自主”式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导学—自主”式教学新样态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号:FJJKZX22-676)。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1-0025-03
青少年期间是人生“拔节孕穗期”,必须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特别需要精心的培育和引导。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特别是在网络化和全球化、文化多样和价值多元背景下,深度探索小学思政课教学中“导”与“学”的科学辩证关系和实施路径,落实思政课程的思想引领、思维提升和价值导向,是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教育责任与使命。
一、概念界定: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导学一自主”式教学
“导学—自主”式教学是教师引导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统称,它以科学地处理“导”和“学”的关系为手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探索思政课教学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导学:指“引导或指导学习”。“导”是指教师的活动,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兴其趣、开其智、通其窍、畅其流”的主导作用,以学为本创新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发挥课程的思想与价值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自主:相对于“他主”,其本意为“自己主动,不受他人支配”。思政课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着“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品质,即: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从他律到自律,促进学生感悟和建构,从而使学习状态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导学—自主”式教学既是思政课教学的具体方法,又是教学的指导思想。它强调要把握思想教育基本特征,以学为本,因学导教,在师生关系上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在教学内容方面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在教学方式上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达成时坚持“方向引领和学生发展相统一”,加强小学思政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概括起来讲,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导学—自主”式教学,通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探寻素养导向的师生智慧融通与共生、思想与价值引领的实施路径,以此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法治观念、道德修养、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最终实现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的课程目标。
二、实践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导学一自主”式教学创新策略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它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导学—自主”式教学创新,从优化教学内容的意蕴、创新“灌-启”结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对新时期小学思政课程的思想引领、思维提升和价值导向进行有效的实践探索。
(一)教学内容:用好教材,赋予知识意蕴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表面虽然呈现的是内容文本,但实际上有自己的理论思考、教学主张和教学范式,它通过教材结构、呈现方式和栏目设计对教学进行指引。因此,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解教材设计的理论基础和意图,根据“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原则,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重点把握统编教材的基本精神、主要内容和价值规范,将教材所倡导的、预设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通过情境体验、案例分析、议题讨论等方式转化为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材对教学的指引作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知识具有两个维度:教育学立场“人的发展维度”和哲學立场的“认识论维度”。哲学立场的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而教育学立场的知识是将它定位于“再生产”的过程,强调教师的教学要关注知识对人的发展意义和价值,要促进学生思想的引领和精神的成长。教育学立场的知识具有三重蕴含:一是通过文字、图表和数字等来承载显性的知识符号;二是将知识创生运用,转化为思维提升、思想引领和方法迁移;三是将知识进行创生,成为驱动人求真、臻善与趋美的价值旨趣。以上三重蕴含当中,只有深挖抵达知识的第二、第三层意蕴,即用好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具有可迁移性的知识内容,使得所学的显性知识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得以创造性地灵活运用,形成思想、科学精神、人文情怀、思维与方法,这样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才能真正发挥思政课程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
此外,除了用好教材,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当下时事与形势,及时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引进反映党和国家理论创新和重大实践的成果。可以引入各种教学资源,如新媒体信息、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等,通过添加相关的案例、事实、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查阅、合作探索、辩论分析,充实并深化教学内容的知识意蕴,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时效性、生动性、思想性和价值性。
(二)教学形式:思想引领,落实“灌启结合”
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关键在教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教师要把握思想教育基本特征,实现说理教育与启发教育有机结合,探索“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灌启结合”教学策略,实现思想与价值引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案例式教学,提高价值辨析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案例式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思想引领式”教学方法,教学主要流程:选取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案例—讨论交流—总结反思,其中“分析案例”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案例式教学通过讲故事、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多种方式,引入真实的案例。注重课堂互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案例中的人物、事件和问题,从而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他们的价值辨析能力、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第8课《大家的“朋友”》教学为例。本课教学目标为“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公用设施,感受公用设施在人们生活中所带来的便捷,能主动自觉地爱护公用设施,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在教学自觉爱护公共设施时,教师通过案例式教学,播放视频案例“窨井盖的故事”,通过多媒体声音、图像和动画将这些事件融合起来,展示一组人为破坏公共设施而引发的“人间悲剧”。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看完了这一幕幕的人间悲剧,你想说点什么?伤害了这些无声的“朋友”,最终受伤害的是谁?那些虽不和谐却真实的生活案例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不满甚至愤慨,强烈激发了他们的责任心与爱心——公共设施需要我们的关爱,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从而将学生的道德认知提升到守法的层面,提高学生的价值辨析能力和社会公德践行力。
2.议题式教学,促进感悟与建构
议题式教学强调以议题为纽带,创设学生现实生活中具有指向性、开放性、综合性、思辨性、系列性探究话题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深入思考问题,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其教学基本环节包括:确定议题—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评价反馈。议题可以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也可以是社会热点问题或道德两难问题。在小组合作与探索、成果分享与展示中及时捕捉学生发展中存在的深层的独特体验、成长疑惑和错误认知,进而实现文化多样和价值多元、网络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对学生成长价值的引领。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第8课《网络新世界》为例,本课教学目标是“遵守网络文明公约,学会在网络中安全、文明地生活,培养良好媒介素养和网络道德水平”。教学中,教师通过空间导学,明晰任务,确定议题:我们应如何安全、文明上网?之后,设置“调查身边的网络陷阱”活动情境,通过观看微课、画里有话、明辨是非、热点时事和案例分析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并以漫画、情景剧表演、思维导图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生活中的网络陷阱和防护技巧”,引导学生对“网络安全”和“文明上网”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并适时深化拓展,渗透国家网络安全教育和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和爱国情怀。
3.体验式教学,促进知行统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体验式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使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中理解并建构知识、产生情感、发展能力并生成有意义的教学形式。其基本教学环节包括:“创设情境—情感体验—领悟内化—外显于行。”体验式教学注重情感体悟与价值引导: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将认知学习、情感体验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和道德性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体验活动,如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研学旅行、社会调查、模拟法庭等,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以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第9课《生活离不开他们》教学为例,本课教学目标是“认识和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创新意识,体会劳动者的艰辛,进一步养成勤俭节约、拒绝浪费的好习惯”。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职业体验之旅”的实践体验活动:如果有机会,你最想体验什么职业呢?通过体验式教学,组织学生认识各行各业不同的劳动者,亲身体验不同职业的劳动,记录体验时的所见所感,并完成“职业体验之旅的”实践表。学生学以致用、践行感知,体会劳动者的艰辛,尊重劳动者的职业,为学生健康、文明、幸福生活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教学评价:知行结合,促进学生发展
在思政课堂上,教师需要强化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不足之处,调整教学内容,明确价值导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导学—自主”式教学评价重在探索表现性任务的设计与真实性评价,通过“评定量表”这一发展性评价工具的设计和应用,对学生在“教室或家庭观察”的“真实情境”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与记录,把课堂上的所学和真实的社会生活进行链接,减少“应该怎样表现”(知识)和“真正表现行为”(表现)之间的差异,从而实现方向性引领和学生发展相统一的原则,促进学生知行统一。
以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第12课《我们小点儿声》教学为例,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体验嘈杂环境给人带来的不良影响,安静环境给人带来的愉悦;让学生养成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不影响他人的文明习惯”。围绕教学目标从“教室里有点吵”“做个小小调音师”“这里也要小点声”三个方面开展教学,同步设计“争做小小调音师”表现性任务“征集调音金点子”,观察教室里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小声讨论,控制音量”的真实表现,在现场体验中通过自评、互评和师评,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了方法上的具体指导,为今后学生幸福、文明生活奠定良好基础。课后,教师结合“班级文明争章活动”(月)动态实践作业,将思政课堂教学、真实生活及学校德育活动进行有效链接,让学生在感悟生活中学会做事与做人,强化他们的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健康、文明与美好地生活。
三、结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导学—自主”式教学通过创设情境、结合案例、小组合作、强化实践、注重评价等多种方式,厘清教学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价值性和知识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方向引领和学生发展”四个维度的“辩证统一”关系,探寻素养导向的师生智慧的融通与共生,以及课程落实思想引領、思维提升和价值导向的教学路径,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徐春艳.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灌输方法—近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法研究的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6):34-37.
[3]袁富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域下“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原则的现实化路径[J].北京教育(德育), 2020(12):37-41.
[4]许大成.略论思想政治课知识教学的深度改进[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8(2):111-113+115.
作者简介:
张丽黎(1975年5月—),女,汉族,福建省建阳 人,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