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宋“祖宗之法”政治观念的形成

2024-04-14张玺皓

新楚文化 2024年2期
关键词:家法北宋

张玺皓

【摘要】纵观从古至今关于宋代的政治史研究,有一个明里暗里总也绕不开的名词,那就是“祖宗之法”。它更倾向于是一种政治思想或政治精神,它是属于“顶层设计”的东西。北宋“祖”“宗”“真”“仁”四朝是宋代“祖宗之法”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并且在宋代各位皇帝的统治中是不断补充和深化的。“祖宗之法”作为一种政治观念、政治思想,深深影响着整个大宋王朝的发展进程。从太祖的建构到仁宗的提出,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这既是太祖在位时的精心谋划,也是后继位诸皇帝的坚持,更是时势的造就。“祖宗之法”作为一份政治文化遗产,后来者需要认真去面对。

【关键词】北宋;祖宗之法;政治观念;家法;变家为国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2-0016-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2.005

政治史的研究在我国史学研究中有着传统的优势,正如我国传统史学著作中总是喜欢把帝王本纪和诸侯列传放在全书结构的前端,直到现在,“政治史研究,通常注重时代走势,注重整体性的把握,是大陆学界的传统优势所在”。宋史研究也未能例外,关于宋代的政治史研究成果不胜枚举,但纵观从古至今关于宋代的政治史研究,有一个明里暗里总也绕不开的名词,那就是“祖宗之法”。祖宗之法在于对本朝前代帝王所施行法度中一以贯之的精神之追求与推崇。从实质上来看,所谓的“祖宗之法”主要是一种指导性的原则,是当时所奉行的基本准则。与其将之视为一系列具体规定,不如将之理解为一种规范,它在许多规定背后起着制约作用,是一种既有延展性又相对稳定的中心。邓小南教授认为宋代“祖宗之法”比较有说服力:它更倾向于是一种政治思想或政治精神,它是属于“顶层设计”的东西,并且在宋代各位皇帝的统治中是不断补充和深化的。北宋“祖”“宗”“真”“仁”四朝是宋代“祖宗之法”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文试将此四朝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来论述北宋“祖宗之法”政治观念的形成过程。

一、“家法”与“变家为国”

所谓“家法”就是对家族内部成员进行管理的一种准则和法则。家训是规范家庭成员行为、处理家庭事务的准则,又称为“家戒(诫)”“家规”或“家范”等,家训包括口头和书面形式,对家庭而言具有“家法”性质,是传统宗法社会的重要文化现象。家训根据生活经验撰写,也可根据祖上遗言或族规修订,总结了生活实践经验,具有哲理性、针对性,且可信且可操作。不难看出,家法(训)在一个宗族或家族中有着重要的约束和规范作用,背后影射出来的是后人对“祖宗”形象的塑造和“祖宗”行为的尊崇。正如《颜氏家训》云:“祖考之嘉名美誉,亦子孙之冕服墙宇也。”

宋代的“祖宗之法”就是在这样的“家法”观念之下的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是最大的不同就是赵家的地位和宗室成员的身份已经彻底地改变了,已经变成了帝王之家和皇亲国戚。这就给宋代皇帝,尤其是帝国初创时期的几个君主一个很大的考验,那就是“变家为国”。当然,这注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段时间的转变与发展。

在谈“变家为国”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宋人的唐史观。无论是从疆域范围还是综合国力来看,唐朝都是被宋人一直所稱道的,但是对李唐宗室内部的管理和秩序,宋人尤其是宋代士大夫是不以为然的。众所周知,李渊的太原起兵是存在一定争议的,北宋史学家范祖禹在其著作《唐鉴》中就曾指责唐高祖、唐太宗起兵发端不正。后来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犯了宗室之大不韪,杀兄弟而“定内难”,逼亲父而“受内禅”,更是被范祖禹做了“闺门无法不足以正天下,乱之大者也”的结论。程颐更是对李唐王朝做了毫不客气的斥责:“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源始于太宗也。”我们可以看出,宋人对李唐王室内部存在的家法混乱的现象是嗤之以鼻的,并且已经把这种家族内部的伦理混乱上升到了国家治理的层面之上。据《范文正公集》中记载,范仲淹曾说过“圣人将成其国,必正其家”,认为家正才能国成。这种“家国一体”的观念已经深植于宋代士大夫的思想之中。

这种对家法的重视同样被宋代统治者所接受。窦仪曾因家法严谨受到太祖称赞,《宋史》载:“近朝卿士,窦仪质重严整,有家法,闺门敦睦,人无谰语诸弟不能及。”真宗在召见李昉的儿子李宗谔时曾说,“闻卿能敦睦宗族,不陨家声,朕能保守祖宗基业,亦犹卿之治家也”。如果说窦仪一事还可以说成是太祖对待大臣时的官话,那么真宗把李宗谔治家同自己守祖宗基业相联系就不能不说明宋代统治者对家法的看重,以及在自身统治,尤其是管理宗室方面注重对家法的运用,体现了“家法”与“国法”的某种通连关系。

通过以上,我们似乎可以得出宋代建立以后,家法已经不仅适用于单个家门之内,而是要把这种家法中的“法祖宗”精神迁移或扩展到国家治理层面,用治家的精神去治国安民,稳定社会秩序。把国家社稷比作一个巨大的宗族或家庭,皇帝就是最大的家长或族长,国法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法,所谓“家国一体”就是这样的意思。这种“家国一体”观念在宋代的形成和发展就体现了宋代“变家为国”的进程。

二、“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祖”“宗”朝的建构与奠基

赵匡胤凭借“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逼后周恭帝退位建立了宋朝。赵匡胤行伍出身,在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历史背景下,军人地位提升。五代历时53年,出现14位君主,赵匡胤“黄袍加身”距后周太祖郭威即位仅过去10年。赵匡胤的行伍出身,加上赫赫战功,得到后周朝廷重用。先后任殿前都虞候、殿前都指挥使、殿前都点检,为夺位提供便利。这种武将首领夺得最高统治权的情况在五代时期不足为奇。

赵宋一朝在统治稳定后,统治阶级总结历史经验和本朝兴衰,不仅反思五代政权的速亡,更警惕李唐王朝的衰落。太祖、太宗两朝是“祖宗之法”的建构与奠基时期。宋初建时,亟须解决“走出五代”和制度建构问题。实践中,太祖依据赵普“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的原则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让宋朝摆脱五代弊端,构建基本政治架构。太祖追求建立“防弊之政”的统治思想,防范任何政治弊端。体现了对历史经验的反思和巩固新生宋朝政权的需求。

太宗即位以后,基本继承了太祖的政治思想和制度架构。太宗在其即位诏中言道,“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守”。“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是太宗对太祖一朝政治思想和制度架构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更是体现了宋朝整个“祖宗之法”的内涵与精髓。不光如此,在继承了太祖的制度建构以后,太宗更加强调了对国家“内患”的防御。最为典型的就是将国家的大部分军事力量都集中在京畿,从而导致了所谓“守内虚外”的军事格局。我们要清楚,这种“守内虚外”局面的最终成型于太宗朝但绝非根源于太宗朝,这种局面是太宗对太祖“防弊之政”政治思想的进一步阐发,是对当时已经完成基本统一的大宋王朝深一层防护的体现。太宗依据“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原则在宋代初期的具体制度建设方面要比太祖的贡献更大。太祖时期的防弊措施总体来看还未成体系,只是为以后的继承者构建了一个总体的制度框架或整体布局,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制度建设还是在太宗时期,整个王朝文官化、规矩化、细致化。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祖、宗二朝是大宋王朝政治和制度建构的重要时期。太宗时期,宋朝基本政治制度初步定型。宋太祖通过总结教训,认识到防范朝代更替和社会动乱的重要性,奠定北宋初期发展基调。太宗晚期,宋人相信宋朝会长久存在。祖、宗二朝留下宝贵政治遗产——“祖宗家法”。后继皇帝未突破政治设计,守祖宗故事,做局部调整。

三、从“祖宗故事”到“祖宗之法”

——“真”“仁”朝的过渡与提出

真宗朝时期始,北宋的基本政治格局和政治制度已经确立,历代皇帝的核心任务不再是“创业”而是“守成”,也就是如何守“祖宗基业”。

真宗时期,是北宋“祖宗之法”形成的重要阶段,“比起出身于五代时期的太祖、太宗,在真宗身上,更为集中地反映着宋代帝王的典型特征,而被认定为祖宗之法的北宋各项制度,其定型与巩固,也大多是在这一时期”。太宗立元侃为太子时,为其改名为赵恒,这就是后来的宋真宗。真宗继位之后,“时有建议请增损旧政者,上曰:‘先帝赐名之日,抚朕背曰:‘名此,欲我儿有常德,久于其道也。罔极之训,朕何敢忘”。这表明真宗把太宗的话深深地记在了心里,在行动上更是如此,宋真宗在即位大赦诏中开篇明言:“先朝庶政,尽有成规,务在遵行,不敢失坠”,这与太宗即位诏中的“谨当遵守”所表达的意思如出一辙,都表达了守“成规”和遵行“祖宗故事”的精神。哲宗元祐初年,王岩叟等人曾经提到,真宗时“知制诰张秉撰一叙用官制词云:‘顷因微累,谪于荒遐。真宗览之曰:‘如此,则是先帝失政。遂罢其职”。从中可见这位嗣位帝王极力维护先帝形象,也可以说这是他为了树立自己维护先帝形象而设的心机。真宗是一个务实的皇帝,自太宗雍熙北伐后北宋军队便把军事力量集中在国家内部,到了真宗时期显然已经不再具备征服契丹的实力和机会。面对契丹的铁骑侵犯,我们可以想象到北宋君臣内心是恐惧的,但是为了“祖宗基业”,真宗仍然曾直言不惜与其决战。这说明真宗的守“祖宗基业”绝非停留在口头上,而且“祖宗基业”此时已经不单单停留在法度、制度之上,还应该包括他们留下的疆土。在真宗前期的统治中,我们很明显地看到了他的法祖宗倾向,不仅仅是“务行故事”,而且可以明显地看出北宋从“祖宗”时期的开创转向了真宗时期的守成。

到了仁宗时期,北宋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权力分配。真宗在其遗诏中写道:“然念(仁宗)方在冲年,适临庶务,保兹皇绪,属于母仪……军国事权兼取皇太后(刘太后)处分”,遗诏中规定仁宗继承皇位是一定的,但是也规定了刘太后要“垂帘听政”,代行最高权力,这是北宋之前从未有过的局面。刘太后垂帘听政、代行皇权期间尽管可能有过效法武后的想法,但从总体来看对“祖宗法度”还算基本遵循。“方仲弓上书请依武后故事,立刘氏庙,而程琳亦献武后临朝图。后掷其书于地,曰:‘吾不作此负祖宗事”。以此来看,刘太后最终是打消了效法武后的念头,道出了“不负祖宗事”的话语。我们应该看到,刘太后称制十一年直至去世,其间不乏逾越帝后的行为出现,但是也使北宋渡过了皇帝年幼的阶段,其间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实现政局平稳过渡,也给仁宗留下了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

乾元元年,北宋发布《仁宗即位赦天下制》,其中写道:“夙待圣颜,备承宝训,凡百机务,尽有成规,谨当奉行,不敢失坠。” 太宗、真宗、仁宗的即位詔书中都强调了“谨当遵守”“务在遵行”“谨当奉行”等类似的词语。这都体现了在这一历史时期,赵宋王朝的政治统治是一脉相承的,甚至到了北宋后期乃至南宋皆有政治脉络可循,他们都如出一辙地体现了同一个统治理念,即“恪守成规”。

仁宗朝明确地提出“祖宗法”,时间应该为仁宗亲政后不久。但在刘太后执政期间,“祖宗旧制”的说法就不断地为当朝士大夫多次提及。天圣四年科举考试期间,宰相王曾向仁宗皇帝进言,指出:“此皆先朝旧规,不可轻议改革”。在这一时期,祖宗的规矩和制度被大量提及,其权威性和不可侵犯性得到进一步加强。成为群臣进谏的有力武器。祖宗诏令、制度、规矩爆炸式增长,“时有司言编敕自大中祥符七年至今复增及六千七百八十三条”,逐渐成了当时国家政策制定的重要羁绊。到了明道二年,于宰执班子被集体调整之前与范仲淹一同被仁宗诏回的宋绶上书进言:

“帝王御天下,在总揽威柄,而一纪以来,令出帘巧。自陛下躬亲万机,内外延首,渴见圣政……愿陛下思祖宗训诫,念王业艰难,整齐纪纲,正在今日。”

从宋绶的进言中我们可以看出,仁宗亲政后,整个国家都希望仁宗可以有所作为,有作为的方式则是反思祖宗统治的教训,感念祖宗创业的艰难,重整纪纲。这既是整个国家对仁宗统治的期待,更是群臣希冀仁宗务行“祖宗旧制”的劝诫。就在这一个阶段,亲政的仁宗皇帝明确提出了“祖宗之法不可坏”的说法。之前的成规、故事、旧制,在真宗以来被群臣多次提及,到了仁宗朝,仁宗则亲口提出了“祖宗之法不可坏”。虽然这只是针对一件台官任免事件而提出的,但细细想来,“祖宗法”则是对此前屡次提及的祖宗之治、祖宗旧制等的高度凝练和总结。此时的“祖宗法”已经不再是群臣简单的政治口号和皇帝个人的内心遵循,而是上升到了国家意志层面。从此,“祖宗之法”就成了竖立在北宋朝堂之上的一面旗帜,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北宋的政治走向。

四、结语

“祖宗之法”对宋代王朝发展有深远影响。从太祖到仁宗,历时近百年,是太祖谋划和后继皇帝坚持的结果,也是时势造就的。宋代初创需要“走出五代”,形成和发展“祖宗之法”观念是对唐季以来的反思和努力。历代统治者明白单纯的制度约束作用微弱,通过“奉宗庙社稷,承祖宗休烈”来约束统治者。对于大宋来说尤为重要,影响深远。“稳定至上”是祖宗之法的核心,但并非一成不变。祖宗之法绵延整个大宋王朝,每位皇帝留下的法度更多。其中暗含“变”与“不变”的哲学。虽然祖宗之法稳定大宋,但部分措施受到批评,排斥社会变革,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失败也是原因之一。祖宗之法是政治文化遗产,后来者需认真面对,但它并非解析宋代政治的万能秘籍。

参考文献:

[1]颜之推.颜氏家训[M].明辽阳傅氏刊本.1578(万历六年).

[2]范禹,撰.唐鉴[M].吕祖谦,音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3]程颐,程颢.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司马光.涑水记闻[M].邓广铭,张希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7.

[5]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5.

[7]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脱脱.宋史[M].武英殿本.

[9]赵翼.廿二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0]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M].上海:三联书店,2014.

[11]朱瑞熙.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六卷·宋代[M].白钢,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家法北宋
家法
家法:整齐门内,提斯子孙
中秋节里的“家法”
员工上班打盹5分钟被除名,企业严格执行“家法”合不合法?
从包拯家法说起
苏轼《李白仙诗卷》风格探析
从服饰表现的视角再议《韩熙载夜宴图》的成画年代
隋唐至北宋时期河洛地区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
北宋院体花鸟画的革新和演变
“老子这是执行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