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文化认同视域下昭君传说的保护和传承

2024-04-14宋涵

新楚文化 2024年2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文化认同

宋涵

【摘要】昭君传说在千百年里以民间口述和文字记载的形式传承创新,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汉族与内蒙古地区之间共享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在当下我国大力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下,昭君传说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是促进相关地区加强文化认同的重要部分。保护和传承昭君传说更是多途径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文化认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昭君传说;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2-0004-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2.001

昭君传说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且流传范围广。早在汉代,就有专门记述昭君和亲的故事题材出现,以杂记、琴曲、变文、小说、壁画等形式描述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昭君出塞故事。随着对民间文学工作的大力开展,专家学者们开始重视对昭君传说的搜集整理,但不免在保护和传承昭君传说中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重视传说资源中的文化认同内容,探索各地区各民族共享共有的文化符号,无疑为保护和传承昭君传说创造了新的机遇。

一、昭君传说概述

历数古代文献中对昭君的记载,当首推班固的《汉书》。《汉书》是最早记载昭君和亲史实的古籍,对昭君出塞作如此叙述:“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1]南朝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以更加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示昭君形象以及当时的和亲仪式情景:“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2]在西汉民族矛盾激烈的形势下,王昭君这一传奇人物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促进汉匈和睦相处的积极推动者,昭君出塞的故事自然而然地在民间广为流传。

昭君故事在后世形成了丰富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既传达着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团结和谐之意,又包含着新时代的价值取向,分布全国各地各民族中,甚至影响到韩国、日本等国家,成为中华民族一道亮丽的文化名片。

二、保护与传承昭君传说的重要意义

王昭君传说内容丰富,其蕴含着一定的历史、文学、思想和人文价值,符合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王昭君传说。

(一)丰富昭君传说“和合”文化的内涵

昭君传说以民间口述资料的形式出现,是昭君文化的重要文化载体。当今社会,昭君文化的时代价值在于它所弘扬的“和美”思想,承载着中国人民追求和平,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共同愿望。对内,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通过弘扬昭君文化,各族人民和平相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对外,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其“以和为贵”的和平理念得到国外爱好和平者的欢迎,推动昭君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让昭君本身拥有的“和美”文化走向世界。因此,要保护和发掘昭君传说,丰富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文化资源。

(二)呼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

昭君文化启示人民树立正确的爱国观、价值观。昭君的一生可以说是不同于常人,她经历了远嫁匈奴、二嫁单于的过程,并将中原的先进生产生活方式带到了北方,从根本上转变了汉匈两族生活。她不畏困难,敢于自我牺牲,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是两千多年来一直被人们敬仰的爱国主义英雄。同时,昭君的美不仅蕴涵着对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精神,还传达着女性的智慧。昭君文化鼓励人们在逆境中要正视困难,不放弃、不屈服,勇敢地迎接生活,從而实现自身价值。到现在,昭君已经成为女性学习的楷模,引领了女性力量的潮流,女性智慧也成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

(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资源

从文化认同上看,把昭君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去讲好昭君故事,树立中国形象,更加强了汉族人民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交往。“昭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代表了中华各民族团结,共同发展。例如在内蒙古,举办昭君文化节、还原昭君娘娘庙、开发昭君主题公园、策划昭君公祭大典、建设昭君博物馆,大力弘扬昭君文化、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在情感方面,昭君传说中体现到,昭君在百姓心中,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女神而存在,更是造福百姓的和平使者,体现了人民对于美好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向往。后来的昭君墓也已不仅仅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在当前我国大力支持、弘扬昭君文化,重视各民族间的和谐关系的工作中,寻找各民族间的共同历史记忆,有助于人们感知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中华民族力量。

三、民族文化认同视域下

对昭君传说保护传承的对策

昭君传说形成于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背景下,通过传承发展昭君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昭君文化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一)保护昭君传说的本土生存环境

湖北故里的昭君传说拥有着本土特色内容,例如昭君出生传说,将兴山县宝坪村打造成山美水美人美的村子,认为是昭君带来的风调雨顺、福泽万年,同时昭君带领乡亲建设家乡、种植农业、惩恶扬善,也是宝坪村的风土人情将昭君养育成美丽善良、勤劳勇敢、爱国爱民的伟大女性。除此之外,昭君故里将昭君生活过、与之有关联的遗迹修建成游览区、纪念馆,让更多的人重拾昭君青春时期的记忆,例如香溪河、楠木井、绣鞋洞、昭君祠等昭君文化景观,也是进一步加深了对昭君传说的传承和发展。1988年兴山县举办了第一届昭君艺术节,时至今日,这个活动已成为湖北省较为本土特色的节庆活动;2008年,湖北兴山县昭君传说成功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昭君节庆活动和昭君传说的广泛讲述使得人们对昭君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然而,作为昭君第二故乡的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的昭君传说更多的是与草原文化结合,多为昭君在青年、老年以及去世后在爱百姓、造福人民和民族团结友好交往方面的贡献,例如来大仙洞朝拜昭君时献哈达、赶牛羊。同时呼和浩特地区的满族关于昭君传说也有自己的讲述,称母亲为额娘、岳父为阿玛、老大爷为“老玛发”、姑娘为“萨拉干追”、单于父亲为皇阿玛,传说内容多以满语土话展现,与汉文化结合。“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昭君文化也正是在各个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下逐渐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资源。

(二)完善昭君传说的“非遗”传承形式

“早在2007年,湖北兴山县就已整理了昭君相关文字资料200多万字,图片500余幅,针对‘昭君传说的历史、分布区域、传承谱系、表现形式、文化内涵等情况展开抢救保护工作,整理编写相关传说书籍13本,采录重点传讲艺人20多个小时”[4]。2008年,湖北省兴山县申报的“王昭君传说”成功以民间文学类项目进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普查李作权、王作章等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讲述王昭君的故事。此外,内蒙古地区的昭君传说也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当地的昭君博物院作为一个依托昭君墓,以博物馆区为基础的遗址性博物院,更是成为昭君传说研究和传承的重要平台。

非遗传承有助于创新昭君传说的呈现形式,或将以电影、电视剧、话剧、游戏等文娱形式推动王昭君进入大众视野,更直观、深刻地感受王昭君的出塞经历。在非遗传承人方面,特别注意加强传承人才建设,打造昭君传说非遗传承基地,完善传说传播方式,与新技术相结合,实现对昭君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在非遗形式方面,注重将非遗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开展非遗文化艺术节、非遗展览、非遗+文创活动。近年来,兴山县更是发挥非遗优势,展示昭君故里遗址遗迹以及汉代宫廷仕女文化,打造了一条“兴山县昭君村古汉文化旅游区昭君传说之旅”的非遗主题线路,并在2020年成功入选湖北省唯一的全国非遗之旅线路。这种“非遗+旅游”的新形式的活动不仅保护了以“爱国、和平”为核心的昭君传说,也是增强非遗新时代活力,从而形成品牌,推动经济发展。刘守华指出:“民间传说又具有依附于各地历史地理与风物,因而能在民众记忆与口头上久远存活,以及在发展旅游事业中可彰显地方魅力的特点;加之非遗项目的普查申报与实施保护,正好是由各个地方政府负责进行的,同发展地方经济文化紧密相关,于是民间传说在申遗保护工程中就特别受人青睐了”[5]。在非遗内容方面,通过在某一节日、庆典、活动中呈现不同民族文化的饮食服饰、文化技艺、风俗习惯等,加强不同民族间的互动共享,感受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情感。内蒙古侨联以海外华裔青少年为对象,通过参观昭君博物院,体验中华民族优秀非遗手艺,认识中华民族英雄等方面,开启的一场“寻根之旅”,旨在加深海外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认同。因此,昭君传说在重现共同的历史记忆、传递共同的价值观等方面凝聚力量,传说投射出民族由对峙转向和平相处的画面,以及王昭君在内的各族百姓逐渐形成的大爱无疆的精神、“和合”思想、“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观念,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符合新时代追求和平、共同发展的主题。

(三)推动“昭君传说”进校园

昭君传说蕴含的家国情怀和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经历,广泛引起中华各族儿女共同体意识的认同。近年来,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昭君博物院与内蒙古各大学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直接推动昭君文化融入大学思政教育,实现文化育人。同时,昭君博物院联合湖北兴山文化馆开展了“非遗少年说之昭君传说”宣传教育活动,更是推出了文化育人“要克服中华文化符号教育过程中的表面化现象”这一认识[6]。

首先,通过讲述昭君出塞故事、和亲传说唤起各族群众的共同历史记忆,参观昭君自然和人文景观、历史遗迹和昭君博物院引发各族儿女更深的怀念和想象。其次,可以在学校开设“昭君文化”地方特色课程,学习昭君出塞故事在不同民族的分布流传,选择以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昭君文化,发扬昭君精神,从昭君传说中挖掘更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质,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积极主动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意识。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丰富资源。”[7]昭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搜集整理昭君出塞的史实资料和民间轶闻,充分挖掘昭君传说文化内涵,以非遗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以“文旅”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以民族文化为核心,以民族文化资源为纽带,打造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助益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高。湖北兴山县与内蒙古自治区共同依托“王昭君”的文化品牌开展节庆活动,如昭君文化节、昭君艺术节等,利用现代化产业发展技术,致力于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创造出多民族群众共同发展、海峡两岸人民交流的平台。文化节庆使得全国各族人民参与到民族活动中,培育了民众对昭君文化的认同意识,增强民族团结。同时,“关于昭君的传说在台湾也有悠久的历史,在客家歌谣戏剧里多有记载”[8],2023年,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宣布批准内蒙古昭君博物院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以昭君文化为纽带,与台湾省苗栗县开展了多次昭君出塞交流活动。

多地多民族的昭君传说恰恰是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枢纽,以昭君传说为纽扣,以昭君文化为线,串联起中华儿女心中的民族认同。近年来,各地修建了一些以和亲文化为核心的旅游景区,如青海的日月山景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曾经是会盟、和亲、战争以及“茶盐”“茶马”互市等众多历史事件的见证地,现景区内以文成公主进藏背景为依托,以文成公主浮雕像、和亲博物馆、唐蕃古道、日月山等为主要内容,叙述唐与吐蕃之间的和亲故事,该景区现已成为大众了解唐与吐蕃和亲历史进程的重要文化景观。因此,借助“文旅”形式传承文化已成为现阶段提高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了更好地传承昭君文化,讲好昭君故事,应抓住“和亲文旅”这一契机,丰富昭君传说的呈现形式,如文化旅游演艺形式。打造屬于王昭君的戏剧幻城,采用戏剧模式,整合昭君在不同地区的故事传说资源,将昭君每一阶段的记忆汇聚成剧本,通过搭建历史情景,创作新的故事题材,沉浸式感受汉匈和亲前后的关系变化,使观众在视觉上看到王昭君作出的历史贡献,唤起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

四、结语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文化多元共生。在今后传承和发展昭君传说的工作过程中更要明确不同民族文化与昭君出塞故事的交叉融合,在保持自身独特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属于多民族的昭君传说,使得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其他民族文化互为补充,推动昭君传说成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各民族共享、共有的文化符号,从而强化中华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卷9元帝纪[M]//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297.

[2]卷89南匈奴列传[M]//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2941.

[3]阚如良,孔婷.美丽经济:昭君文化价值的再认识[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54-58.

[4]沈昌炜.对“昭君传说”申遗的思考和对策——兼论昭君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C]//昭君文化高层论坛论文集.呼和浩特: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74-78.

[5]刘守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05):103-107.

[6]祖力亚提司马义,刘庆斌.文化符号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23(04):212-217.

[7]普春丽,费洋洋,赵伦娜.非遗传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时代呼应与价值导向[J].中国民族教育,2023(05):16-19.

[8]中国新闻网.台湾昭君像返回故乡湖北兴山县[EB/OL].(2009-10-28)[2023-12-25].https://www.chinanews.com.cn/tw/tw-tgqy/news/2009/10-28/1936023.shtml.

[9]崔明德.中國古代和亲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刘洁.和亲诗与联姻传说综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

[11]刘文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昭君传说资源的传承与保护[J].民族大家庭,2022(06):27-29.

[12]王绍东.多民族视角下昭君文化的传播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04):70-74.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文化认同
白族医药传承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唐陵雕塑数字化保护研究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基于文化共生视域的民族教育发展路径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试论香港电影中的“九七情结”
文化认同对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平果嘹歌的文化生态壁龛探究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