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儒学渊源与当代弘扬

2024-04-14齐晓燕

新楚文化 2024年2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齐晓燕

【摘要】儒家文化在几千年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实践。而儒家文化中的“义”及义利观更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千百年来儒家义文化的发展塑造了中华民族崇正义、讲志气、爱国爱民的人格特性,儒家义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资源,成为发掘和弘扬现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依托点和重要资源宝库。针对儒家义文化的内涵与发展、义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如何在当代借助儒家义文化弘扬发展爱国主义精神进行探讨研究,将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同时也对当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发展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借鉴启示意义。

【关键词】儒家义文化;爱国主义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2-0013-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2.004

一、先秦儒家义文化的含义与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民族特性。其中,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自西汉汉武帝采取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成为历朝历代王朝统治者主要的思想统治工具,在历朝历代中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儒家文化从先秦孔子创立以来,经历几千年不断地发展革新,至今仍然迸发出巨大的活力和生命力,影响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中国人的身上深深地打上了儒家文化的烙印。而山东自古以来历史悠久,文化繁盛,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源地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思想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出生在鲁国,儒家文化的继承者孟子同样也是山东人,孔孟一生致力于将儒家文化发扬光大,四处讲学,使儒学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显学,韩非子所著《显学》中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1]。

儒家文化倡导“仁义礼智信”,特別是孔子讲求仁爱礼义,孔子主要倡导仁爱,而义与仁又是紧密结合的,我们经常将仁义联系起来说,但如果细分二者还是有所区别的。孔子认为义是君子的本质规定,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2]198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君子把义作为根本,有礼是外在的表现行为,对人对事的态度都是非常谦逊有涵养,不骄傲自满,最后是做人做事都讲求诚信,言而有信,对别人有诚信对自己也有诚信。同时,孔子还经常用“义”来区别君子与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鄙视贬低唯利是图的行为,将义提升到一个人的道德品格和行为准则的高度。除此之外,中国古代还盛行“学而优则仕”,在儒家文化的熏陶和提倡下,从政为官成了君子实现理想和抱负的主要途径。孔子倡导并鼓励君子为官从政,为天下民生负责,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和使命,并且要遵循义的原则,“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2]232,这就使得当儒学成为王朝统治正统思想的时候,会使多数的为官从政的人接受这种儒学义文化的熏陶,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志气的仕官,做一个正直的大臣,去按照儒家的道义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孔子在对义的论述和解释中,将义与君子的形象紧密结合起来,将义作为培养君子和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从而做到孔子所提倡的人格的道德化,即对道德人格的塑造。

以上是孔子关于“义”的一些论述,这些论述为“义”在儒家文化中发扬光大奠定了基础,而“义”在儒家文化中被大力发展是孟子所作的努力,孟子对“义”的含义和精神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在《孟子》中的第一篇《孟子见梁惠王》中就提出了“义利之辩”,强调贵义贱利。孟子认为理想的道德人格应该是“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与孔子将“义”作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达了对“义”作为一种道德信念的珍视和执着。除此之外,焦循在《正义》中说:“《孟子》七篇,主明仁义,以此立首也”,这都可以看出孟子对“义”的重视。孟子还将“义”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提出了“舍生取义”的概念,“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3],将孔子的“杀身以成仁”进一步发展,二者也都将义提高到了与生命可比拟的程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下可以用生命换取义。荀子继承孔孟重义思想,主张先义后利,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将义利的取舍与荣辱相挂钩,对后世中国人重义轻利价值观的培养产生了重要影响。总的来说,孔孟讲求舍生取义、以义为上,儒家文化历经千年一脉相传,就算经过后来历朝历代的发展革新,儒家总的义理观还是没有变的。

二、儒家义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儒学自创立以来,历经千年的发展变革,其义文化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儒家文化强调仁爱、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强调以天下为己任,天下为公思想,这些都表现出了中华儿女对国家的热爱。儒家义文化涵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儒家义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之情还表现在对祖国疆域坚定的守护、对民众的爱护、对国家政治理念的认同等等,主要从崇仁爱、讲正义、担大任重民生几个方面表现。

崇仁爱,儒家文化的重点核心就在于仁爱,而儒家文化中的义也经常与仁联系起来。孔子的学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仁就是爱人。”即仁者爱人。我们所说的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地善意地对待别人,是对别人的一种深刻的包容。这种仁爱也可以说是处理人与人关系之间的一种准则,孔子还特别强调仁的重要性,甚至可以杀身成仁,用生命来守护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2]195,可见孔子以及儒家文化对仁的重视。当君子有了这种追求时,他就不是一般的君子了,而是可以临危受命的真君子,他就拥有了可以担当大任的觉悟和能力,真正的仁爱就是在生死存亡之际,可以让人有一种无所畏惧、不怕牺牲的精神和表现。这时的仁爱不仅表现为处理人与人关系之间的准则,还上升到了他人、为国家牺牲奉献的高度。除此之外,仁爱观念的发展还经过了一个从“爱小众”到“爱大众”的过程,从“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到“君子之于物,爱之而弗仁”“四海之内皆兄弟”等都体现了一个从爱小我、爱身边人到爱大众、爱万物的过程。还有古代仁人志士经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体现了一个从“小爱”到“大爱”的过程,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儒家义文化中爱国主义精神的源头,一个从小我到大我、小爱到大爱、爱家到爱国转变的精神源泉,也是家国情怀的精神源泉。

讲正义,儒家义文化讲求一个正义,这个正义也体现在小到个人民众,大到国家社会上。儒家文化的整体是强调大一统,天下一家,家国一体,从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为人处世、人际交往到为民尽力、为国尽忠、为天下尽心,儒家义文化都有所体现。比如说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就强调了“义”是一个君子必备的品德,而小人只会贪图利益,君子与小人之分带有强烈的对义的推崇和对利的贬低。儒家义文化对文学诗人品格和作诗风格也有了很大影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诗人的人生理想。唐代诗人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体现了诗人杜甫宁可自己受冻挨饿,也要心怀天下寒门士人的胸襟;宋代词人辛弃疾,既是著名大文豪也是一代爱国名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千弦翻塞外风,沙场秋点兵。”道出了辛弃疾保家卫国、为国杀敌的英雄气概;文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和抱负也在义文化的熏陶下以名言警句的形式体现出来,从理学大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再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体现了文人志士心怀祖国、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担当。儒家义文化对中国人热爱祖国、心系天下、家国情怀的培养和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担大任重民生,儒家义文化中“以义为上”“天下为公”“以民为本”的观念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一言一行。“以义为上”讲究做人做事要以义为先,不能为私利而去做坏事,特别是假借仁义之名而行牟利之实,有德的君子不能一味追求自己的利益,要做对他人、对社会有价值的事,儒家义文化的这种规训劝导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使中华民族养成了为人浩然正气、为他人着想、为社会奉献的美德基因,这一点也与我们现在马克思基本原理中要求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不谋而合。“天下为公”是古代大同社会的政治理想状态,出自西汉戴圣的《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即天下是天下人们所共有的,这种倡导带有朴素民主思想的“公有”的思想,影响了一批仁人志士,范仲淹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孙中山从“天下为公”思想中汲取营养,阐发了三民主义,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提供了一个理论指导。“天下为公”的思想培养了中国人为天下、为广大民生谋利的理想追求,使仁人志士发自内心地去爱国爱民,去注重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利益,这也是当今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之一。“以民为本”是儒家一直提倡的民本思想,是仁与义的具体措施。孟子曾说:“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些都体现了儒家的重民思想,也是儒家对义文化的阐发,儒家的义注重对他人的关注、关爱,即可以延伸到对广大民众的关爱,以民为本是儒家义文化的具体实践措施,这就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爱国与爱民相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与当今爱国主义精神中爱国爱家爱民的精神相契合。

三、在当代如何发展儒家“义”文化中的

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自古以来就根植于中华民族和中华儿女的心中,爱国主义是一种对自己的祖国、民族和人民热爱的深厚情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而这种高尚的道德品质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之中,从儒家倡导的“仁者爱人”“杀身成仁”到“忠君报国”,历朝历代文人志士受此熏陶形成了为国奉献牺牲、为国尽忠、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重要精神支柱。

儒家义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资源宝库,我们可以大力挖掘儒家义文化中丰富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来为今天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养分。一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分清古今情势的不同,合理学习儒家义文化中的爱国思想。儒家义文化中强调忠君爱国,意思是忠于君主,为君主为国家去奋斗奉献,而当今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民主国家,不再有封建君主,尽责尽忠也不再是忠于一人一家,而是整个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我们要明晰古与今的不同,在不同的时期爱国主义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在近代面对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一批批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地为国家、为民族存亡献出自己的生命,是不断斗争、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而当今我们处在和平年代,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重要阶段,需要我们做的就是以高昂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当中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领导,因此当今我们的爱国主义要做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我们的祖国和中华民族。二是爱国重在行动,我们要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文化,汲取优秀文化中的营养为我们当今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所用。大力弘扬儒家义文化中讲仁爱、崇正义、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爱国思想。从社会和教育两方面下手,在社会上对儒家义文化进行宣传,举办义文化节日,号召全社会进行学习,在社會上形成一种讲正义、崇正义风气。在学校教育加强优秀儒家文化进校园,特别是有关儒家义文化的优秀思想,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培养其经世致用、以天下家国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和精神,做到行大义、守公义、弘正义,培养好新时代爱国主义青年。

总的来说,儒家之义强调主体性和实践性,儒家之义内敛为行为主体的道德品格,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播种下道德文明的基因,同时又外化为主体的行为实践,把义从抽象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中落实到具体的日常实践中。儒家义文化其实不断强调的是一种浓厚的社会责任感,这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透露着一种深沉的道义感和责任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儒家义文化的传播弘扬,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其以德化人的作用,使儒家义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无声无息地融入日常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过程中。

四、小结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特别是儒家思想文化,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而儒家义文化中又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弘扬发展儒家义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当今爱国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并且在弘扬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基本原理相结合相统一,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同时弘扬发展儒家义文化也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一步,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儒家义文化的发展,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使中华民族更有力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韩非.韩非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58.

[2]杨伯峻.论语·卫灵公篇[M].长沙:岳麓书社,2018.

[3]孟轲.孟子[M].李郁,编译.西安:三秦出版社,2018:111.

[4]戴圣,编.礼记[M].胡平生,张萌,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7.

[5]焦循,撰.孟子正义[M].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7.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刍议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的“立德树人”
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浅谈博物馆爱国主义素质教育的开展
爱国主义精神发展中儒家忠德思想的价值分析
洒洒千言,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