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圈层化”背景下高职思政教育效度消解与纾困路径研究

2024-04-13洪瑶

秦智 2024年3期
关键词:网络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圈层已成为青年人主要交流场域,它体现的是青年在亚文化的影响下,以趣、利等组成的聚合体,包括圈子化和层级化两方面的内涵。当下网络“圈层化”的影响正在不断加剧,影响范围正在不断扩大。相比于其他青年,高职学生因种种主客观原因,更易沉浸在网络圈层之中。因此,高职思政教育者更应当正确看待网络圈层化所带来的影响,面对其所造成的主体失语、调控失灵、认同失范等效度危机,应积极“入圈”把握学生的思想脉络,“破圈”拓新学生视野,进而“造圈”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提升思政教育效能。

[关键词]网络“圈层化”;效度消解;纾困路径;高职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3.045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人的地方就有各种不同的交流群体、不同的社交关系。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以来,这种关系从线下延伸至线上,以“趣”成圈、以“趣”分众的网络圈层逐渐成为以“Z”时代为代表的青年人的主要交流场域。当前网络“圈层化”正在不断消解思政教育的效度,特别是在高职思政教育领域,青年人沉溺网络圈层现象较为严重。清晰认识网络“圈层化”对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积极寻求破圈之举,是当下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一招。在此形式下进一步研究高职思政教育的特殊之处,积极探索网络“圈层化”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破圈之法,以为提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供有益之策。

一、网络“圈层化”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圈层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空间领域,但随着用途不断延伸已逐渐拓展至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如今圈层还被用于网络领域,以此形容网络人群的社交方式,其内涵包括两层:“圈子化,也包括层级化。”“圈子化”即指以趣、利,或以血缘关系为始发点的人群聚合,在此之中必然存在人与人之间使用权利的不平等、地位不平等特征,以此体现的便是层级化。网络“圈层化”,多是基于一定的网络媒介之上。青年以爱好集合以趣分众形成的社交圈层,在圈层内部又因亲密度和黏合的強弱程度出现层级区别。网络“圈层化”所表现的是当代青年在网络空间中所表现出的状态及生活方式。根据其形成机制及维系纽带的不同,当前青年网络“圈层化”的表现形式主要为以下几种:

以个人日常社交需要为中心的网络圈层,该圈层是线下社交关系在网络层面的投射。在此圈层中包括线下形成的亲缘关系、职业关系、伙伴关系等等,其大多通过微信、QQ等网络社交平台体现。青年穿梭在这些社交网络关系之中,根据这些网络关系与个体的亲密度不同,形成了以个体为核心的网络社交化圈层。

首先,以“亚文化”为中心的网络圈层。“亚文化”圈层则更体现出青年对于“趣”的选择,处于该圈层之中的青年大部分出于自愿的选择而汇集成圈,该圈层具有强烈的独特性,并且圈内与圈外、圈与圈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其次,以技术产品区隔为差异的网络圈层。网络圈层作为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空间,多媒体技术和运载形式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社交圈层,使用不同的媒介亦给其圈层打上了不同的符号。

网络圈层的存在使青年在现实生活中无可存放的情感得到了寄托,同时也通过网络圈层找到兴趣集合,但网络“圈层化”所产生的封闭性和同质性,所展现的娱乐化和商业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无法将主流的价值观传递至圈层内部也无法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和教育,久而久之思政教育将会面临着效度危机。

二、网络“圈层化”背景下对高职思政教育的效度消解

青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之时,在这个阶段他们敢于尝试、有非常旺盛的分享欲望和个性,而高职的学生在此一般特性之上,还存在理想目标不明确、求知欲弱、思维盲目以及缺乏自信等特性,因此他们更依赖网络求得慰藉,更容易构建出具有封闭性的圈层体系。目前,高职思政教育在网络“圈层化”的影响下,面临着主体失语、调控失灵、认同失范等效度危机。

(一)主体失语

主要表现为“圈层化”影响下鱼龙混杂的圈内信息削弱了教育者的话语权,冲击了受教育者的理性思维所导致的主体失语。首先,网络“圈层化”的存在肢解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完整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连贯的具有体系化的语言,而圈层语言则是非连贯的、碎片的、缺乏逻辑的随意语言,受到圈层话语的影响主流的叙事话语将会在复杂的网络圈层中被消弭,系统的语言传播体系将会在传播中被中断。特别对于意志力较弱的高职学生而言,长期地处于某一种网络圈层中,会使其受到圈层无厘头、无逻辑地思维方式所影响,进而无法进行长线地系统性思考,甚至厌烦进行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活动,导致思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失语现象的出现;其次,圈层语言大多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朗朗上口,在日常生活中多为学生所使用。而思想政治话语则是宏伟地、崇高地、连贯地,并不为追求时尚性和娱乐性的学生所关注,久而久之学生被圈层话语所带来的轻松愉悦所驯化,使教育者的话语再难传递至学生心中;最后,网络“圈层化”消解着主流价值话语,信息碎片化弱化主流价值影响力。圈层内信息过滤不足,以及过度商业化,令学生深陷信息爆炸之中,而这些信息大多都是碎片地、且存在尚未进行科学验证博人眼球的现象,诸如此类的信息不断轰炸着高职学生的大脑,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学生的三观,其带来的后果则是学生将这些未知真假的信息奉为“真理”,而忽视思政教师对其的教诲。

(二)调控失灵

网络圈层的封闭性以及同质性,导致受教育者无法深入圈层内部,无法及时疏导圈内学生的不良情绪,引导其思维的正向发展。首先,在圈内“同质吸引”的情况下,个体快速地与群体打成一片,并获取共同的情感体验,传播相同的圈层话术。网络交流场域被各种圈内话语所包围,圈内的人固守着自己的小天地,用话语建造起交流壁垒,圈外的人也无法明晰圈内人的表达,无法掌握沉溺于其中的学生思想状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无法传播至内部,这无疑割裂了圈内与圈外的交流途径,传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鸿沟逐渐加剧,圈内交流与圈外交流成为两种交流模式,教育者被隔绝于圈外;其次,无论是出于兴趣爱好而加入的圈层,还是为了合群而加入的圈层,都存在“逃避社会压力、寻求自我独立”的现象,因此无论该圈层是否受到主流文化的接受,圈内青年们都以一种拒绝“入侵”的形式坚守自己的“舒适之岛”,并对圈外信息保持着“免疫”态度。由此,思想政治教育者无法深入学生内心,对其进行深入的教育与引导。

(三)认同失范

网络圈层内大众文化的多样性与自发性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导致圈内价值导向与思政导向相冲突,主流价值观弱化。泥沙俱下的网络信息喷薄而来,学生被混杂的网络信息所裹挟,在众多难辨真假的网络信息中,尚在三观形成阶段的学生难以正确辨别,极易给其的政治认同、理想信念造成错误的引导。其次,网络圈层是一个人人皆可以说话的舆论场,在该场域中哗众取宠行为甚多,理性讨论少有。久而久之娱乐向的内容将会遮蔽学生对高尚精神和理想的追求,而淡忘对主流价值观的践行。

三、网络“圈层化”背景下高职思政教育的纾困路径

(一)教师入圈,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对话关系

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积极倾听受教育者的个体诉求,摸查受教育者的思想脉络,由受教育者的个体独白转为受教双方的平等交流。“情感型交往是青年人网络交往的主要形式之一”,大多沉溺于网络世界,过分依赖于网络寄托孤独情感的高职学生,其现实情感生活常不尽如人意,例如原生家庭教育缺失、小初高时期被孤立、高考失利未进入心仪的院校等等情况,他们通过圈层交流,在兴趣分享中脱离现实的不如意,寄托情感并获得认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发挥共情心理,积极入圈了解受教育者情感、思想脉络,根据其痛点对症下药;其次,要构建生活场景,教育者不说高屋建瓴之言,而是从受教育者切身实际以及感兴趣的视角出发,贴近受教育者,增强亲和力,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

(二)助“生”出圈,破除“信息茧房”桎梏

首先,思政课堂要突出“体验式”教育,令受教育者触摸真实的美好,助其跳出虚拟的世界。在高职学生的思政教育中,教育者更应注重实践教育方法。通過线下实地走访、调研、参观等形式将传统课堂搬到线下,将理论变成摸得见看得着的实际体验。以线下的真实感受击破线上虚拟交往所带来的温情假象,令学生回归最本真的自我。其次,相对于本科生而言高职学生对于理论的学习较为薄弱,单纯的满堂灌形式对于学生的吸引度不高。教育者要积极的转变教育方式,多采用情景教育法、案例法等多元教育方法,构建切实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教育小环境。学会理解学生的爱好,尝试进入学生所喜欢的圈层之中,将圈层内容与课堂内容进行启发性结合;最后,教育者要丰富课堂内容,课堂内容与时俱进,助力学生跳出信息封闭圈。网络“圈层化”的封闭性,使沉溺于该圈层的学生只能接受到单方面同质信息,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积极破圈,为学生带来更多圈层外的信息。用好课堂教学时间,充实学生精神世界、增长视野。例如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无论是时政新闻、社会话题还是学生所关注的二次元爆点话题等等,教师都应加以抉择、提炼与思政教学内容相结合,在了解圈外新闻的同时,落实教学内容。

(三)再造圈层,构建正向交流阵地

首先,要构建积极地舆论交流阵地。当爆点事件发生时,教育者要把握好时机,注重引导开发。纵观近几年来引起全民大讨论的爆点新闻,皆是反转重重,而处于其中的学生就如激浪行驶的扁舟,浪往哪打观点则站在哪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把握好时机,结合高职学生存在思维盲目的弱点,引导学生在舆论事件面前能够做到先观察、思考而后下定论;再者,要构建同辈交流阵地。要重视对同辈圈层中话语领导者的引导,培养正向意见领袖,强调规范引领。圈层之中存在的分层机制,使圈内的核心人物有较高的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抓住圈内KOL这个主要矛盾,对其进行引导,与之建立长期交流机制,通过线下等交流形式及时掌控其思想动向,以关键少数影响圈层内的大多数。最后,要构建丰富多彩地校园文化圈。以多姿多彩的线下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如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注重对技术的提升,学校应以此为切入点多组织相应的技能锻炼社团,举办技能大比拼等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专业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之中,将学生的目光从线上拉回线下。

四、结语

网络“圈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科技发展至今的必然结果。面对其对学生思想教育所带来的种种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抓住时机通过入圈、破圈、造圈引导学生,提升思政教育效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2]彭兰.网络的圈子化:关系、文化、技术维度下的类聚与群分[J].编辑之友,2019(11):5-12.

[3]张铨洲.“入世与出世”: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的困与策[J].中国青年研究,2022(3):89-94+43.

[4]王嘉,吕君怡.“圈层化”下的青年网络爱国主义[J].探索与争鸣,2021(3):115-123+179.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一般科研项目,项目名称:网络“圈层化”背景下高职思政教育效度消解与纾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FRF23YB037)

洪瑶(1996.9-),女,汉族,浙江杭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网络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抚州市广播电视台非编制作系统网络探究
现代网络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网络体育新闻传播的负效应研究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历史文化类旅游产品网络营销探讨—以故宫为例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探析
刍议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