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视域下马克思人学思想助力现代生命观的路径探析

2024-04-13尹乐天

秦智 2024年3期
关键词:生命观人的本质人工智能

[摘要]人工智能的发展导致了人类价值感和存在感的下降,而人机界限的模糊引发了一场关于人的本质等人学问题的讨论。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将人置于现实之中,对人与自然、社会和自身解放的关系提出了科学和革命性的推论,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的人学思想通过保护人类的类特性、生存意义和生命的卓越地位,回应了人工智能对当前生命观的威胁;在人学思想和人工智能背景下用甘于奉献、重于知识的精神铸就生命观,用以人为本的蓝图完善生命观,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安身立命。

[关键词]人的本质;人工智能;人学思想;生命观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3.035

一、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的含义

在马克思之前,哲学界仍在对关于世界本原的话题激烈争论。即使有部分哲学家对“人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但最终“神造思想”掩盖了人本身,纷纷陷入抽象人学的困境。马克思对人的性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才使“哲学具有了人”,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而获得自由,这是基于他对现实人物的研究。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于理解社会现象、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它强调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提出了改变现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一)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受到了生物进化论的影响,考虑到自然先于人类存在,在人们开始以社交方式相互交流之前,它们是纯粹的自然实体,人类是一个具有动物所有需求和生理特征的自然存在;然而,人是一个有自为性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本性。马克思确认了人类对自然有着深刻的归属感,但也确认了人类在自然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神从来不是劳动的唯一主宰,自然界也不是”。

人与自然是对立的,人是人与自然冲突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人们必须遵守自然规律,因为它们主宰着自然界创造新事物的方式。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世界之间是有联系的,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自然也阻止了他们的逝去;“人体”是一种一秒钟都不能放下的物质,因为作为一种发达的自然形式,人们能够为自然注入它所不具备的经济和精神财富,这个过程被称为“人性化自然”。总的来说,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

(二)人其次是社会存在物

人的第二个特征是人是一种社会性存在,马克思从人的实践能动性的角度深刻地探讨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实践”和“能动的历史”这两个概念,这不仅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重要特征,也是对人与社会关系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阐发的主要理论依据。“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

人的社会性是天生的,任何人都不可能达到“无”的境界,并且社会需求比自然需求更为重大,也更为复杂。比如,马克思就非常重视人在社会层次上的精神需要,并把它看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志。因此,从人的自然属性来看,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是人作为动物最根本、最重要的属性;从社会属性来看,这就是社会所产生并决定着每个人所具有的一种共同本质。

人的社会属性,使自然和社会、历史和现实相统一。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性的体现,当人作为一种单纯的自然事物,总是有自己的需要;只要人与人之间有一定的社会联系,人们对信息需求的满足又具有某种社会性。人类并非以动物本能的方式生存,它是建立在社会性上的。

实践活动使人达到其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的社会属性赋予人们发挥潜力的能力。纵观历史,人都是被迫选择与主观能动的统一,当人们被迫做出选择时,他们处于不可改变的、绝对的社会物质条件。人类天生是社会性的,因此任何脱离社会的尝试都是徒劳的。

(三)实现人自身的解放

马克思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其关于“人的解放”的论述更是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需要”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根本动因,马克思将人置于世俗需要的背景下,以科学的方式审视人的解放,强调了人是有创造力的,因为他们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交流,达到了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首先,马克思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把人的身体解放和劳动的异化联系在一起,他为人的根本活动这一现实而忧伤,也表示资本主义“成功”地把世界变成了“利己”的社会、甚至于把工人的苦难都怪在机械身上。其次,马克思对人的解放進行了反思,提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呼声,能够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需要,人的自由、有意识的活动必须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前提。马克思在很久以前就对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给予过重视,“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的自身完美”。

二、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现代生命观的保护

(一)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保护了人类自身的类特性

人工智能是一种纯粹的人造,它的“实践”是以人的实践为驱动的。21世纪,人与AI并存,AI更是作为人与自然的中间媒介,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将会替代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看起来越来越脆弱,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首先,人工智能是由人的理性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技术存在”,它所具有的人所具有的生物特性是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它不能跳出系统设定的边界,实际上就是科学工作者在程序设计方面的一种间接体现。所以,即便是人工智能,也不可能对人类的生活构成威胁,人类依旧是大自然中独一无二的一种生物。

其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认为,“人的意识是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影响的”,他强调社会经济基础对于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观点保护了人类自身的类特性,使我们认识到思想和行为都是受到社会环境和阶级地位的制约和塑造的。

最后,马克思还强调劳动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活动,也是人类自身的类特性之一。

(二)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保护了人类的生存意义

人类和人工智能总是作为主体和客体联系在一起,但两者的身份是不一样的。首先,人工智能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实践活动,它的类人特性只不过是人们参照自己所做的一种“艺术创作”。其次,我们仍然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人类的思维将达到一个更加复杂的状态,人类和人工智能将永远成为主体和客体关系。所以,人工智能并不能否认人类对生活的价值,人类在社会环境中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因此,马克思的人学思想通过对剥削和压迫的批判、对社会的公正与平等的追求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确实保护了人类的生存意義。

(三)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保护了生命至高无上的地位

技术是现代文明中具有生产关系烙印的一种生产工具。当人工智能与资本相结合的时候,人类的异化将会更加严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新事物的出现不能使所有人受益,必须把它分成两部分来看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揭示了剥削和压迫对人类生命的威胁,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导致了劳动者的剥夺和压迫,使得大多数人处于贫困和不公正的生存条件下。”因此,马克思的思想为我们认识到人类生命的尊严、反思社会制度对生命的影响以及推动建立公正、平等和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持和行动指导。

三、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现代生命观的启发

(一)用甘于奉献、重于知识的精神铸就生命观

人工智能在拉近人们和社会的距离的同时,也在挤压个人表现的空间。在将来,人们会对自身的社会认同有双倍的重视,对自身存在的意义也会更加重视。人的社会性是人的基本特征,人的人生价值是人对社会、对人的贡献。马克思主张人们应该为社会的共同利益而奉献自己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关心他人的福祉、追求公共利益等方式展现甘于奉献的精神;这种奉献精神使我们意识到个人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个人获得上,而更关注社会整体的进步和共同利益。马克思还强调知识对于人类解放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知识,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甘于奉献和重于知识的精神可以帮助我们铸就积极的生命观,通过关注社会问题、尊重他人,以及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改善社会,提升个人和社会的生命意义。

(二)用以人为本的蓝图完善生命观

首先,要突出人的主体性,加强自身的优势。随着智能化技术的普及,在很多方面都是领先于人类的,但是在计算能力上人脑却更胜一筹,这是因为它的直觉。人要靠AI的理智去协助工作,而AI又要靠人的感情去引导,人工智能的开发与设计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否则人类将成为“奴隶”。为此,人和人工智能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利用自己的优点实现对“人类智能”和“人类体能”的更好的支持,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其次,要重视人的自由。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应该具有自由发展的权利,这涉及到摆脱各种形式的压迫和束缚,让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潜力。此外,还要关注社会公平。在完善生命观时,可以关注社会正义和公平的价值观,努力创造一个对每个人都有公平机会的社会环境,让人们享受到平等的待遇和资源分配。

最后,要基于科学思维。马克思主义强调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方法,在完善生命观时,我们可以借鉴科学的研究和思考方法,用理性而客观的方式看待问题,避免盲从和迷信,追求真理和智慧。

总之,通过借鉴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我们可以完善生命观,强调人的自由、平等和尊严,追求社会公平和共同进步,基于科学思维的理性思考和行动,如此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更加健康、全面和有意义的生命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人工智能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助力,促进了现代生命观的发展。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方式,也对人类自身的认知和存在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以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为基础,关注人类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将这些思想与技术相结合,以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仅满足经济和科技的需求,更要关注人类的尊严、平等和自由。

参考文献:

[1]张荣军,杨凡.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超越向度[J].山东社会科学,2021(8):47-5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金春.马克思关于人的精神需求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求实,2007(4):8-11.

[5]范若冰.马克思人学视域下新时代青年使命担当研究:以五四青年为借鉴[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1):15-21.

[6]陈新夏.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文本溯源[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6(5):74-81.

[7]张积家.普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8]李颖.人的需要与人的解放[J].求实,2008(12):30-32.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尹乐天(2000.11-),男,汉族,安徽和县人,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生命观人的本质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以“乡下人”身份论沈从文的生命观
再论唯物史观的人本思想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
浅论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三生观”教育
从“人的本质”看犯罪的刑罚预防
儒家生命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