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究

2024-04-13王晓靖岳龙

秦智 2024年3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王晓靖 岳龙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文明的集体智慧,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从政治传统、奋斗基因、理论与实践创新的维度出发,分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尤为重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不断加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3.019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第二个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为中国式现代化描绘了一幅“路线图”和“时间表”,我们要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鲜明的标识、战略安排和基本保障进行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根植于中国优良传统文化这片沃土之上的,是继承与发扬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结果。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价值意蕴

(一)为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提供以民为本、本固邦宁的政治传统

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尊民贵民”“爱民利民”等一系列民本主义的优秀传统。民本思想产生于商周时期,周公旦在西周早期就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治国方略,[2]此后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得到了继承与发展,为历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所推崇与践行。以德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思想,逐渐取代了宗教成为政治文化的重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政治思想史。从政治角度来看,这是一种由神治转向德治、由宗教事务转向民间事务的迁移。

传统民本思想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它是伴随着我国国家形态的历史演变和政治理论思想逐步发展起来的,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从最初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重视民意是命运的表现与代表,到春秋战国时代“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等,再加上近代以来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等,也将传统民本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总而言之,尽管传统的民本思想很难回避历史的局限性,但它包含富民利民、恤民利民的重要思想,同时也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尊重,重视人民的生命,顺应民心的价值观,展现统治者治国的传统智慧。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的民本思想已经在文化沃土中生根发芽,对人们的政治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以民为本”“本固邦宁”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必然要求。[3]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奋斗基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

只有经历过磨难,才能取得成功。中华民族历来非常重视团结奋斗的精神,因为只有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地创造人类奇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奋斗基因,是推动和拓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力量,为面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团结拼搏精神。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全面性、开创性和复杂性,又决定了只有发扬团结奋斗的精神才能在伟大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没有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与发展是无法实现的,对中华民族精神中蕴含的奋斗基因的继承与发扬,有利于深刻地理解新时代奋斗的重要性。正是在这样一种奋斗精神的指导下,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上克服重重难关。目前,我国中国式现代化正处于攻堅克难的重要阶段,在外部要面对西方世界的封锁压制,在内部国内体制机制要面对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因此,应该进一步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团结奋斗精神,集中力量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抓住发展机会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提供强大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新时期自立自强、勇于创新的精神源泉,它有着自己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这种特殊的文化特质,超越时间和空间,充满永恒魅力和当代价值,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历史性的伟大事业提供坚强的后盾。“两个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指出,“‘结合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使我们牢牢把握住思维和文化的主动权,对道路、理论、制度起到了强有力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体制保障、更扎实的物质基础、更积极的精神力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之路,打造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而在其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上第一次提出“两个结合”这一重要命题,并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两个结合”进行了更深刻的论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一次思想解放,可以更好地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资源,进行理论与体制创新。”|

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五千年历史经验和优秀传统的积累,也是不断发展壮大的丰富养分,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源泉。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要想将中华文化传承和弘扬下去,需要从人民、现代化转型以及创新的角度出发。

(一)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助力现代化强国建设

以民众为主要接受对象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是一种易于理解、易于传播的大众化情感层面的话语表述,能够提升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力。以人民为本,以中华文化为依托,将中国式现代化从抽象的政治、学术领域转向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实现与民众思想和感情的共鸣。一方面,在“民为邦本”的基础上,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本主义”;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把“民”放在事关民族生存的高度,这与中国式“以民为本”的现代化是一脉相承的。另一方面,通过通俗典籍,把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与普通民众的感性生活体验相结合;深入挖掘大众古典诗词,使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能够以大众喜爱的方式登场。

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仅仅是单纯地追求经济发展,还需要将社会公平公正考虑在内。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将推进现代化的基本目的放在人民的幸福生活上。从根本上讲,这不仅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价值追求,更加突出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华文化具有人无贵贱、生而平等的价值观,主张所有人都有权享有现代化建设的果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始终以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为基本目的,从而对西方文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价值形态进行了完全的超越。

(二)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要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扬弃中,去其糟粕、保留精髓,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至关重要,它既可以塑造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又可以凝聚起中国精神伟力,使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得到大幅提升,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和强大的意识形态基础。在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共存,要牢牢掌握文化主动权,有选择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将糟粕剔除,以保证所继承内容的合理性。[4]要解决实际问题,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导向特性,结合时代特色吸取外来先进文化的优点,勇于吸纳外来先进文化的优良品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的创造性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带有保守、封闭、“循规蹈距”的特性。在现阶段,要以一种开放的思维,以综合创新的精神,来完成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造,以适应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比如,儒家思想注重孝道,但在旧时代过度提倡愚孝、过分重视父为子纲;而在当下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探讨如何把孝合理地纳入中国人现代的精神生活中,避免“愚孝”现象的发生,让整个社会都能牢固地树立起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等基本思想,让孝道这一传统价值观发挥在当今社会中特殊的作用,破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困惑与难题。

(三)运用创新思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

中国共产党在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守正创新”这一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又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有益成分。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模仿他国的现代化模式,而是通过“两个结合”来实现,是一条具有独创性的现代化之路,体现了对国际上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此外,在自然方面,要坚持新发展理念,主动建立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以此来突出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汇聚强大的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创造性思想的重要体现。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和扩展,可供借鉴的先进国家的经验和成就正在逐步减少。因此,一方面要在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態,主动地和世界上的其它文明进行交流和学习,同时也要将所有的优秀文化和国家的现代化经验都吸收进去;另一方面在新情况、新问题面前,要主动突破固有观念的束缚,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旧有的体制壁垒,以改革创新来推进自身的体制机制,在科学理论上坚持守正创新的实践路径,为现代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中国共产党必须以一种彻底的革命精神来推进自身革命,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而使党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结语

在百年变局加速演变、我国发展机遇与风险并存、不确定性增加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人民、现代化转型、以及创新思维的层面出发,把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下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孙江北,李乐.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逻辑意蕴[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23,25(10):15-20.

[2]王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意蕴[J/OL].社会科学家,2023(8):36-40[2023-10-2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5.1008.C.20231007.1037.012.html

[3]陆卫明,王子宜.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J].探索,2023(5):14-25.

[4]吴增礼,李雨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J].高校辅导员,2023(4):9-13.

基金项目:2023年度校级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项目,项目名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的现代化道路研究(项目编号:SZKJ2023-007)

作者简介:

王晓靖(1989.8-)女,汉族,陕西榆林人,研究生,教师,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理论;

岳龙(1982.12-),男,汉族,甘肃兰州人,硕士,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