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OBE理念视域下公益活动实践课程教学提质增效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2024-04-12吴仁伦

高教学刊 2024年9期
关键词:OBE理念

吴仁伦

摘  要:K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的公益活动实践课程通过观察不同年级的两组大学生在公益行为发生前后的个体参与态度及行为倾向、认知获得两个方面的变化情况,探讨如何提高课程的参与主动性和教学实效性。从OBE教育理念的视角出发,采用相关性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个体认知获得与参与态度及行为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得到个体参与态度与行为倾向的公共因子“参与倾向”和个体认知的公共因子“认知获得”,代替观测个体实际参与行为和需要第三方评价的原有课程评价体系,作为特征因子参与课程教学提质增效的研究,并建立综合评价模型用于量化分析。

关键词:公益活动实践;参与态度;行为倾向;认知获得;OBE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9-0085-04

Abstract: The practice course of public welfare activities majoring in Mining Engineering at K University explores how to improve the participation initiative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course by observing the changes of two group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different grades in the two aspects of individual participation attitudes and behavioral tendencies and cognitive acquisi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public welfare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cept of OBE education,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are used to obtain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individual cognitive acquisition and participation attitude and behavior. The public factor "participation tendency" of individual participation attitude and behavioral tendency and the public factor "cognitive acquisition" of individual cognition are obtained, replacing the original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that observes the actual participation behavior of individuals and requires third-party evaluation. As a feature factor, they participate in the research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establishe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Keywords: Practice of Public Welfare Activities; participatory attitude; behavioral tendencies; cognitive acquisition; OBE concept

實践育人是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工作之一[1],具有必要性和长期性[2-3]。公益活动属于实践育人中社会服务的范畴,其宗旨是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是整合育人项目、载体、资源的重要抓手之一。大学生公益实践关乎到高校实践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更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4-5]。多年实践中,大学生参与公益实践成绩颇丰,但问题也不断显现,如缺乏对公益精神的理解,实施项目缺少调研论证和契合实际的方案等[6-7]。为帮助大学生全面理解公益精神,形成公益意识、拓展公益知识、掌握实践技能,有高校选择直接开设有学分、学时、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公益实践正式课程,配备专业教师[8],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身份,关注并研究他们的社会关系、责任认知、角色认同和环境影响等协调因素[9-10]。K大学采矿工程专业自1999年起坚持将公益活动实践课程纳入本科生课程体系,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不断尝试从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互联网平台+实践基地”等多维层面探索如何提高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自觉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  研究设计

(一)  课程设置与教改目标

K大学的公益活动实践课程设置为32学时,教学内容包含理论学习(4学时)、实践活动(24学时)、汇报答辩(4学时)三个模块,通过实践表现(30%)、实践报告(40%)、实践答辩(30%)三个环节从实践态度、实践策划及合理性、实践参与度和实践完成情况四个方面对学生开展公益活动实践的效果进行考核评价。近年来,课程教改以提高学生主动性和教学实效性为主要目标。

围绕课程教改目标,研究方向聚焦到教学活动中大学生个体参与的心理变化、行为表现、认知获得等方面,如影响个体知觉的三大因素[11]、“态度的ABC理论”[12]、大学学习受益的取决因素[13],涉及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理论。通过比较上述理论对知觉、态度的观点表述,发现了很多相似之处,例如,态度与行为的相互影响[14]。由此,在保持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基于OBE教学理念,优先选择了参与态度及行为倾向、认知获得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寻求提高学生参与主动性和课程教学实效性的突破点。为了客观反映情况,量化分析的基础数据采用匿名的独立调查方式获得。

(二)  研究对象特点

2021—2022学年度,选取K大学采矿工程专业高、低年级的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高年级组为已完成课程的二三年级学生,低年级组为即将开课的一年级学生,两个组别的年龄区域恰好跨越在20~23岁、17~19岁。从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发展阶段看,17~22岁是承接个体从少年期向青年期转变的青年过渡期,从这一阶段起,乃至后面漫长的青年期,除生理外,个体面对的突出变化出现在认知拓展、思维转变、冲突解决等方面,并随着处理不确定、不一致、矛盾、不完美和妥协等具体问题促使能力不断提升,逐步形成“后形式思维”。这一时期的青年将逐步认识到:真相可能随情境而改变,模糊性和矛盾性并非例外而是常态,情绪和主观因素通常会在思维中发挥作用[13]。

研究设计基于青年过渡期的变化,主要分析学生对公益活动的参与态度及行为倾向、认知获得及二者间的关系。调研设计及分析中,个体参与态度及行为倾向设置了4个定序型观测变量,分别为时间与精力投入意愿(V1)、分享交流意愿(V2)、正向影响的需求意愿(V3)、已有成果的需求意愿[15](V4),以及1个定类型观测变量,为是否担任组织者;个体认知获得设置了2个定序型观测变量和2个定类型观测变量,定序型观测变量为公益平台或团体的了解数量(V5)、重要他人正向影响的程度(V6),定类型观测变量分别为最大收获和主要解决问题。

(三)  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由于未找到合适问卷,教学团队基于李克特量表原理和课程教学经验自行设计了调查问卷,卷首语明示了调查的匿名性、调查行为及结果的独立性。线上发放电子问卷,高年级组回收问卷106份,有效问卷106份,低年级组回收问卷37份,有效问卷37份。

问卷回收整理后,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频次分析、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因子分析和双变量相关检验。

二  大学生的参与倾向与认知获得的关系

(一)  从认知获得的变化反向思考教学改革的可选路径

在近年公益实践资源供给不足等因素影响下,大学生参与线下公益实践的频率低于往年均值。基于调查数据,选择以低年级组的初始状态为起点,高年级组完课后的状态为过程节点,通过对比个体认知获得的变化反向思考教学改革的可选路径。

通过问卷回收情况和题目选项的频次分析发现,低年级组完成问卷调查的人数占比低于高年级组15%,他们对课程的整体关注度低、参与度低;高年级组自愿担任组织者的人数占比高出低年级组10%,他们对成为组织者的后续延伸效应抱有更多期望,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愿意参与交流分享。同时,经历实践后的高年级组对公益平台或团体的了解数量均数高出低年级组2倍,体现出认识程度的过程性变化。在个体认知获得的2个定类型观测变量中,最大收获(图1(a))和主要解决问题(图1(b))的占比数据均显示高年级组对问题的预判性、分析力、清晰度明显好于低年级组。在最大收获方面,体现利己的“能力提升与资源获得”和无意识的“其他(或无)”项中,低年级组占比高于高年级组;而体现利他的公益服务意识的“心理或精神支持”和“帮助他人或贡献社会”选项中,高年级组的占比高于低年级组。在主要解决问题方面,有过实践经历的高年级组能够更加明晰地判断活动开展的主要问题,其活动经验及成果分享有利于低年级组在课程初期的调研论证和契合实际。综合可见,不同阶段的年级组别呈现出不同的意愿和认知,个体对目标的认知获得与个体的参与态度及行为倾向存在正向关系,呈现出从利己范畴向利他范畴的方向性变化。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社会信念与判断中老师的期望与学生的表现的相关关系、社会行为和态度中的“登门槛现象”与情境对态度向行为转变的影响,以及社会交换中志愿者的利他行为对自身社会技能和社会价值观的积极反馈等理论[12]认为,公益活动实践课程应适时引入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的正向引导,以参与度为基础,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促进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实施利他行为,推动积极的正循环。这是公益活动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提质增效的突破点之一。

(二)  定序型观测变量间的相关性

通过对观测变量的频次分析可以看出,OBE教育理念融入公益活动实践课程将具有现实意义。为了更加直观地观测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以高年级组数据为常模数据,采用数据挖掘的量化分析方法,将所有定序变量编码赋值后做标准化(z-score)处理,选用Gamma系数表示相关性。

从个体参与态度及行为倾向4个观测变量和个体认知获得的2个观测变量间的两两相关性(表1)可以看出,变量间的Gamma系数值均大于0.3。其中,时间与精力投入意愿与分享交流意愿两个变量的相关性最强。

个体参与态度及行为倾向的观测变量与个体认知获得的观测变量间的相关性(表2)显示,组间存在单一观测变量一一对应的强相关关系,如V5与V2的相关性为0.596,V6与V3的相关性为0.631。按照相关性程度分类,公益平台或团体的了解数量与分享交流意愿、时间与精力投入意愿的相关性较强;重要他人正向影响的程度与正向影响的需求意愿、已有成果的需求意愿相关性较强。由此可以看出,在具体教学安排不变的情况下,投入意愿、需求意愿将在一定程度上预判公益活动实践课程的后期教学质量在学习主体层面的实际效果。

(三)  公共特征因子的量化分析及相关性

因子分析方法对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及分类都起到“降维”的效果。因子分析的因子变量具有命名解释性,对原始变量的信息进行重新组构,能够反映原有变量大部分的信息,以总方差解释、成分矩阵、因子得分函数及综合评价函数呈現分析结果[16]。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表示为

式中:x1,x2,x3,…,xp为p个原有变量,是均值为零、标准差为1的标准化变量;F1,F2,F3,…,Fm为m个因子变量。m小于p,表示成矩阵形式为

X=AF+ε,(2)

式中:F为公共因子;A=(aij)p×m为因子载荷矩阵,aij为因子载荷,是第i个原有变量在第j个因子变量上的负荷[16]。

基于个体参与态度及行为倾向观测变量与个体认知获得观测变量在组内、组间存在较强的正向相关性,研究认为可以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别寻找公共特征因子,建立评估模型实现简单的量化计算反馈机制,为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提供策略性参考。

标准化(z-score)处理后的定序型观测变量数据均在单样本K-S检验中服从正态分布。将个体参与态度与行为倾向记为X,4个观测变量分别标记为x1、x2、x3和x4,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为0.000,KMO检验取值为0.664,提取出1个公共特征因子,累计解释值为57.535%。综上认为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方法作进一步分析[17]。将公共特征因子命名为“参与倾向”,综合评价函数记为X。表3是旋转后的成分矩阵,表4是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由此得到函数表达式为

X=0.363x1+0.364x2+0.302x3+0.281x4 。 (3)

将个体认知获得记为Y,2个观测变量分别标记为y1、y2,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为0.003,因子分析提取出1个公共特征因子,累计解释值为64.284%,命名为“认知获得”,综合评价函数记为Y,同理旋转后的函数表达式为

Y=0.624y1+0.624y2 。 (4)

根据因子分析得到的X值、Y值的函数表达式分别计算X值、Y值,得到的P-P图(图2)均显示符合正态分布。

将X值与Y值作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为0.530,显著性为0.000,说明X与Y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经过相关性的比较可以看出,OBE教育理念融入公益活动实践课程的现实意义是显著的。開课初期,课程教学的内容设计与活动安排要将学生对公益活动的投入意愿和需求意愿作为参考变量,适当扩充实践平台信息源,尝试以案例教学方式增加正向成果介绍,拓展公益活动实践经历的延展性正向赋能。

三  结束语

K大学的公益活动实践课程开展了阶段性教学改革探讨,通过对个体参与公益实践的参与态度及行为倾向、认知获得的关系研究和因子分析,发现了认知获得与参与态度及行为倾向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且呈现出从利己范畴向利他范畴的方向性变化。

从OBE理念视角出发,通过借助量化分析手段建立的综合评价模型(参与倾向的综合评价函数X、认知获得的综合评价函数Y),以函数式结构直观反映了不同观测变量对综合效果的不同影响及程度。在后续的课程教学中,可将目标群体或个体的观测变量数据代入函数式,通过计算X值比较不同年级学生群体间、同年级学生个体间的学生主动性;通过计算Y值辅助完成课程教学中学生群体或个体的学习状态和教学效果的比较,进而找到课程提质增效的具体突破点。此方法适用于课程教学前期的匿名性数据调查及分析,也适用于课程教学提质增效改革实践中的具体评估与策略调整。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2018-05-18)[2018-05-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253/201805/t20180528_337433.html.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1-10-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3]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EB/OL].(2005-02-01)[2005-02-22].http://www.gqt.org.cn/documents/zqlf/200703/t20070321_14557.htm.

[4] 陈建华.高校毕业生公益性偏好的培养[J].当代青年研究,2007(5):77-80.

[5] 孔伟英,张雯静.大学生公益观教育的意义与实践[J].当代青年研究,2015(1):112-116.

[6] 蒋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公益实践活动研究——以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6(1):205-208.

[7] 张一帆.大学生公益参与过程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5,3(4):44-49.

[8] 贝静雯.我国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研究——以南京工程学院为例[D].南京:东南大学,2016:29.

[9] 高伟,阎光耀.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策略探析——基于防灾科技学院“一天公益”案例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1):186-192.

[10] 殷晶晶.当代大学生公益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北京地区S高校的调查[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3:35.

[11] [美]斯蒂芬·罗宾斯,蒂莫西·贾奇.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12] [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中文版[M].8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13] 雷雳.发展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4] 蒲清平,张伟莉,朱丽萍,等.浅析微公益培养大学生感恩的作用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61-63.

[15] 苏映宇,吴宏洛.大学生公益行为取向及影响因素[J].当代青年研究,2019(6):53-57.

[16] 王周伟,龚秀芳,乔军华,等.SPSS统计分析应用案例教程[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261-291.

[17] 甘怡群.心理与行为科学统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35.

猜你喜欢

OBE理念
基于OBE理念的卓越土木工程师毕业要求的研究
OBE教育理念下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
基于OBE的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浅谈
OBE理念下专业学习成果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基于OBE理念的数字媒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OBE理念下的应用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
基于OBE的软件类课程混合教学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OBE理念下高职教师成长机制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