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2024-04-12王志超李卫平杨文焕敬双怡殷震育高静湉
王志超 李卫平 杨文焕 敬双怡 殷震育 高静湉
摘 要: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对于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故推进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创新,提高土木水利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该文基于目前我国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内蒙古科技大学为例重点从人才培养创新性导向、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学位论文应用性导向、“产出”反向促进“培养”和“校内导师+企业导师”指导模式等方面构建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关键词:专业学位;创新能力;研究生;土木水利;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9-0067-04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in China can not fully meet the needs of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 innovative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of the postgraduates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water conservancy ar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refore, it has become a problem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ode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civil engineering and water conservanc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training of the talents majoring in civil engineering and water conservancy. Taking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bases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water conservancy in Chin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novative orient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the training mode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he application orientation of dissertations, the 'output' reverse promotes 'cultivation', and the 'school tutor + enterprise tutor' guidance mode, etc.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in civil engineering and water conservancy with the goal of improving innovation ability is constructed.
Keywords: professional degree; innovation ability; graduate student; civil engineering and water conservancy; training model
2022年10月,習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领航雁,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任务[1],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突飞猛进的高速发展,国家、社会对富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需求越来越大,故当前的研究生教育正面临着从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向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战略转变[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则明确指出,“发展专业学位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3],因而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机制环境、质量水平已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
土木水利专业学位是与土木水利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工程专业性学位,面向建筑建材业、交通运输业、水利水电业和环保绿化业等相关行业,主要培养在工程规划与勘测、工程设计与施工、产品研发与应用等方面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4]。故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除应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5],这就要求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要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区分开,以使毕业生可以在土木水利相关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多种岗位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内蒙古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土木水利专业学位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为依托,秉持面向地方、服务全国的协同发展战略,积极开展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技术研发,有效推动了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多年来,内蒙古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毕业生在市政、环保、水利和建筑等行业成绩卓越,并逐步形成了难降解废水处理及资源化技术与应用、河湖水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应用、水生态修复技术与应用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因此,本文以内蒙古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2015—2022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为基础,立足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可为同等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借鉴。
一 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 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明,缺乏创新性、应用性导向
培养目标贯穿整个研究生培养的始终,是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定位。目前部分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仍然把学术性放在首位,以科研项目和科研论文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要务”,却忽视了对研究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开辟新思路及开发新方法等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于土木水利这一实践性、工程性、应用性特别强的专业学位而言,多数培养目标中缺乏相应的提高学生在工程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而与学术学位研究生一样将“科研能力”摆在了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位置,导致培养目标不明。因而目前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尚不能明确反映出土木水利专业的人才需求,创新性、应用性导向不足。
(二) 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不明,与学术学位“同质化”严重
根据广泛调研,目前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課程体系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与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同质化”严重,部分高校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课程体系大体相似,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差别几乎不大,均进行“同质化”培养,导致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的区分度降低,毕业生在能力培养上几乎无差别;二是部分课程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为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但目前部分课程设置却滞后于当今社会5年甚至10年之久,研究生在学校内学到的知识、掌握的能力完全与企业需求不相匹配,从而使研究生毕业后支撑产业转型等促进作用较小;三是课程体系整体“重理论,轻实践”,部分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多为理论课程,且多为本科理论课程的延伸与拓展,而对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着重学习的工程案例分析、专业实习等实践性课程设置不足。
(三) 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授予标准不明,多数仍以学术论文作为考量
目前多数学校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授予仍以学位论文作为重要依据,但学位论文则多以“学术性”而非“应用性”作为评判,特别是在学位论文盲审阶段,有些盲审专家甚至忽视了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论文的区别,以“缺乏学术性”等为由“枪毙”了具有“应用性”的专业学位论文。这导致研究生培养单位及研究生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既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又要像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一样培养其学术能力、科研能力,这种评判标准的不明晰不仅加大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工作量,也会对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产生负面效应。故规范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授予标准,特别是学位论文的评判标准,对成功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 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动态反馈不明,缺乏需求与就业的动态反馈机制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该以符合社会需求,推动行业发展为目标,然而社会在进步,社会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对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市政、建筑、环保等行业的新方法、新材料、新技术与日俱增,行业对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然而,目前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大都缺乏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而构建的动态反馈机制;尤其是依托用人单位调查、毕业生追踪调查等而确立的人才需求缺少在培养过程中的及时、有效反映。因而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形成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的动态监测、实时监控、有效监督、定期评估、信息反馈和持续改进是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
(五) 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不明,多为校内导师“一肩挑”
实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指导模式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导师负责研究生的理论教学、校内实践等,企业导师负责研究生的能力培养、校外实践等,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相辅相成、相互补充,这样既有利于促进研究生培养单位与高水平科研院所、企业和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也有利于培养出创新性、应用性研究生。然而在实际培养阶段,迫于项目、资金、组织机构和培养模式等多种原因,往往企业导师只是“挂名”参加,较少甚至完全没有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来,校内导师“一肩挑”一方面容易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成学术学位,另一方面也严重阻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提升。
二 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
(一) 明晰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落实人才培养创新性导向
研究生培养目标应按照“需求导向”进行科学设置,坚持立德树人,紧扣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特色发展需要,优化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需求。内蒙古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市政方向)培养目标明确要求: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培养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同时要求毕业生具备市政工程扎实的基础知识,对给水处理、污水处理、水质安全、水体修复及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难题能进行理论研究和分析,并具备独立从事市政工程设计、水处理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及成果转化的能力。上述培养目标的设定,将创新性、应用性贯穿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全链条,对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也使导师在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向上有据可依。值得强调的是,我们培养目标的设定并非“一纸空文”,在后续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课程设置、评价机制等多个环节,均以该培养目标作为行动指南,时刻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作为第一要务,通过多方位保障把培养目标真正落实到位。
(二) 优化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落实产教融合培养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抓手,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应该以课程体系为依托注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落实。我们在制定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市政方向)培养方案时,根据社会需求逐步加大了实践性课程的开设占比,在原有流体力学理论及其应用、水体修复理论与技术、水处理系统运行与管理等实践与应用性强、地方特色鲜明课程的基础上,又结合研究生当前就业实际情况新增设了水处理新技术与工程案例分析、城市水工程设计典型案例等适应时代发展、符合行业当前需求的课程。上述课程的大量开展,使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内学习期间就掌握了大量实践性知识,为具备水处理新工艺、新技术等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在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时间不少于6个月,具体形式包括进入研究生企业工作站或校外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进入导师安排的科研开发性质企事业单位、结合本人就业去向和自行联系实践单位等实践活动。专业实践结束后根据实践内容提交不少于5 000字的实践报告,不参加专业实践或参加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者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对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的高标准严要求进一步将专业实践落实到位,避免了过去专业实践多为“走过场”的现状。
(三) 完善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评价机制,落实学位论文应用性导向
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应该以多样的、创新性、应用性而非学术性作为专业学位论文评判的重要依据;对于土木水利专业学位论文而言,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和项目管理等都建议成为学位论文的重要选材形式。基于此,我们在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市政方向)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以是一个完整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也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等;同时为进一步落实专业学位论文的应用性导向,要求学位论文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要求和较充足的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除了落实学位论文的应用性导向,我们对学位论文的质量也进行了把控,要求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依托内蒙古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的论文送审平台进行论文的查重与盲审,通过全覆盖地盲审对所有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进行评价,并遵循内蒙古科技大学学位论文评审要求;查重与盲审均通过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须由4~5位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上述学位论文要求,使研究生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了方向,更为完整地促进了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性、应用性的培养。
(四) 推进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动态反馈,落实“产出”反向促进“培养”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土木水利相关专业的社会需求也在不断产生变化,为适应社会需求的不断改变,我们每年都会根据当前形势的变化修订培养方案,由行业专家、用人单位、专业教师、毕业生及在校学生代表等共同参与,通过多方面听取对人才的需求及时、有效地在培养方案中予以体现,实现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质量、教学资源以及社会评价的全过程监督和检查,进而全面落实通过“产出”反向促进“培养”,使人才培养紧跟行业发展、符合社会需求。为进一步落实“产出”反向促进“培养”导向,我们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形式,每年至少1次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以尽快发现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当前需求、研究生培养质量等;在此基础上,通过招聘会现场调研、问卷调查、走访用人单位等形式,每年至少1次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将用人单位反馈的问题也及时在培养方案中进行完善与调整,从而进一步提高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将该动态反馈落实到位,我们还强化培养过程管理,建立了完善的三级教学巡视、检查、督导和评价工作机制,保障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同时我们也大力安排校内教师到相关行业去挂职锻炼或定期学习,通过参与工程环节,积累实践经验,了解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运用到课堂上实现动态反馈以提升教学效果。
(五) 加强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落实“校内导师+企业导师”指导模式
落实“校内导师+企业导师”指导模式的核心在于让企业导师真正融入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来,而非“徒有虚名”。故我们在研究生培养之初即明确每位研究生在校内导师指导的同时必须聘请行业、企业内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资深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导师共同指导。校内导师负责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組织开题、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指导项目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同时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责任;企业导师提供或协助解决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的场地或工作环境,系统指导研究生专业实践,参与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学位论文的指导、学位论文质量监督和答辩等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双方优势,以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落实“校内导师+企业导师”指导模式应以重视基础培养、突出专业特色、加强实践环节和提高创新能力为原则;为进一步落实企业导师的培养职责,我们还将多位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派驻到企业导师所在单位进行1~2年的联合培养(而不仅是只有6个月的专业实践),既提高了企业导师的实践能力,也提高了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水平、创新能力,同时也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进而把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这样,就可以让企业导师全方位、全链条地加入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真正起到导师的作用,而不只是一个所谓的“摆设”。
三 结束语
本文基于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内蒙古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市政方向)为例,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评价机制、动态反馈和导师队伍建设5个方面探究了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特别是以落实人才培养创新性导向、落实产教融合培养模式、落实学位论文应用性导向、落实“产出”反向促进“培养”、落实“校内导师+企业导师”指导模式的“五落实”为基础,为同等院校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丽君,李美玲,石慧,等.产学研协同培养研究生体系建设的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22(19):25-28.
[2] 黄玉,李立,孙伟民,等.海洋强国背景下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22,8(27):158-161.
[3]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11):29-34.
[4] 禹海涛,赵慧玲.“弹塑性力学与有限元”课程教学实施思考——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J].教育教学论坛,2022(25):1-4.
[5] 肖诗云,李建波.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创新实践基地教学改革探索[J].高教学刊,2019(9):33-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