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经祛瘀止痛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验案及其应用探析※

2024-04-08王蓉沈雪张怡王丽丽章宪慧王新斌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3期
关键词:寒凝胞宫通则

王蓉,沈雪,张怡,王丽丽,章宪慧,王新斌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 730000;2.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商丘 476000)

痛经是临床常见妇科疾病,中医亦称“经行腹痛”,是指女性在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周期性痉挛性的疼痛,可因剧痛而引起晕厥,疼痛亦可放射至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及头晕乏力等其他不适,症状严重者可影响其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常需服用止痛药来缓解[1]。痛经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其中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没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多见于月经初潮后6~24个月的青春期少女或尚未生育的年轻女性[2];继发性痛经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引起,常见于育龄期女性[3]。当今社会在不断进步,各类电子产品层出不穷,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饮食多元化,很多年轻人生活作息、饮食习惯不规律,痛经愈发年轻化及常态化。痛经不仅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对其日常工作、学习、社交等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而引起患者情绪、心理状态的变化,如产生焦虑、抑郁、暴躁不安等不良情绪,生活质量降低。PD的发病率较高,在45%~95%不等,但很多年轻女性认为,痛经是经期不可避免的反应,如果疼痛能够被忍受,则不寻求医疗帮助,也有5%~14%的女性因痛经症状严重而不得不停止工作[4]。目前,西医治疗PD 仅以止痛为主,疗效短、易反复发作,且毒副作用大。中医在临证时,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别痛经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及疼痛程度,明确痛经的病因病机,对证用药,标本同治,具有治疗优势。笔者通过归纳总结临床治疗案例,发现年轻女性痛经大多与其有熬夜、过食生冷、冒雨涉水等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且以寒凝血瘀证为主。近年来,很多运用中医药治疗寒凝血瘀型PD 的研究出现,为深入研究该病病因病机和探寻有效的预治方法奠定了基础。笔者运用温经祛瘀止痛法治疗寒凝血瘀型PD 取得显著疗效,现将辨治思路及验案分享如下。

1 病因病机

月经病发生的基础病机是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从而导致冲、任二脉损伤。《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最早记载痛经,指出:“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可见,血瘀是痛经的重要病机。《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月水来腹痛候》首次提出月经来潮出现腹痛的表现,为研究PD 的病因病机奠定了理论基础。《景岳全书·妇人规》描述了痛经的常见病因:“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傅青主女科》对痛经的论述也颇多,并补充了肝郁化火、寒湿、肝肾亏损为患的病因病机。除此之外,外因即外在之邪,也是诱发及加重痛经的主要因素。关于风寒,《诸病源候论》描述为“风冷之气”,《圣济总录·妇人血气门》描述为“寒气所客”,《傅青主女科·调经·经水忽来忽断时疼时止》指出“经水由二经而外出,而寒湿满二经而内乱,两相争而作疼痛。”《沈氏女科辑要》认为:“若风邪由下部而入于脉中,亦能作痛。”风、寒、湿等外在之邪,可出现单独致病,亦可合并出现,导致痛经。

关于痛证,古代医家也有诸多认识。《素问·举痛论》言:“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妇人大全良方》曰:“寒气客于血室,血凝不行,积血为气所冲,新血与故血相搏所以发痛。”由此可见,寒邪凝滞血室,不通则痛。明·张介宾在《质疑录》中强调“凡属诸痛之虚者,不可以不补也”,提出“不荣则痛”的病机理论。总之,痛证的病机可归纳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

痛经的病位在子宫、冲任,与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息息相关,但总归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通过辨证论治,痛经可分为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湿热蕴结证、肝肾亏损证、气血虚弱证5种类型。虽然PD 的临床证型有多种,但以寒凝血瘀证最为常见。当机体外感寒邪、邪气内伏,或贪食生冷、脾胃虚寒,外寒客于冲任,与血相互搏结,以致胞宫、冲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发为痛经;脾胃虚寒,阳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气血凝滞更加壅盛,不荣则痛,发为痛经。李家琦[5]选取182例PD 患者,对其证候特点进行横断面研究,结果发现PD 以实证居多,其中寒凝血瘀证患者有107例,占比最高。孟迎迎[6]通过分析有关PD 的文献,探讨PD 的常见中医证候,最终在涉及12 545例病例的96篇文献中获得PD 的主要证候要素为血瘀与寒。由此可见,寒凝血瘀是PD 的关键病因病机,也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杜雅斌等[7]对纳入的141篇PD 文献研究分析,发现寒凝血瘀证出现频次为71次,占比最高,且方剂频数最高的相关证型也为寒凝血瘀证。

2 治法治则

痛经病位在胞宫,与冲、任脉密切相关,变化在气血。经期及经期前后,胞宫、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此时邪气内伏或经血素亏,导致胞宫、冲任的气血运行不畅,表现为“不通则痛”;或先天气血不足,胞宫、冲任失于濡养,则“不荣则痛”。痛经的治疗,应分清标本缓急、证候主次,分阶段治疗。经期重在调血理气止痛以治标,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明察病位,分清寒热、虚实,在气、在血,及时缓解、消除疼痛;非经期重在辨证求因以治本,以调理胞宫、冲任二脉气血为主,或补气,或活血,或散寒,或清热,或补虚,或泻实。此外,临证时还需结合患者月经期、量、色、质,伴随症状,以及舌、脉象等综合分析,根据症状对疾病作出诊断,特别要注意不同证型的典型症状。

笔者在临床辨证论治时发现,寒凝血瘀证在青少年PD患者中占大多数,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经血量少,色黯有块,伴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脉沉紧;主要病机为寒客胞宫,血为寒凝,瘀滞冲任,血行不畅[8]。《妇人大全良方》言:“寒气客于血室,血凝不行,结积血为气所冲,新血与故血相搏,所以发痛。”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运用少腹逐瘀汤治疗少腹瘀血,指出该方具有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之功。方中干姜、肉桂、小茴香为君药,其性辛热温通,偏于温经散寒止痛。寒散血行,冲任、子宫气血调畅,疼痛自然消除。臣药为蒲黄、五灵脂,取失笑散之意,可散结止痛,活血化瘀。延胡索、川芎、没药重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此外,当归为阴中之阳药、血中之气药,配合赤芍以活血补血,行滞调经。全方共奏活血祛瘀、温经止痛之功。因此,笔者根据该病的基本病机,本着温经散寒、化瘀止痛的治疗大法,总结多年临诊经历,反复斟酌,最终在少腹逐瘀汤基础上加减形成祛瘀温经汤,用之治疗寒凝血瘀型PD,屡获良效。

3 验方分析

祛瘀温经汤组成:当归、小茴香、乌药、干姜、肉桂、橘核、荔枝核、细辛、醋没药、黑顺片、白芍、白术各10 g,藁本、醋延胡索各15 g,香附12 g。方中,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小茴香、干姜、肉桂、黑顺片皆为辛热温通之品,偏于温经散寒止痛;附子(黑顺片)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本草汇言》称其“乃命门主药”;干姜入心、脾、肾经,正如《本草求真》所云:“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所以附子、干姜常相须为用。然肉桂味甘而大热,散寒止痛力强,还能引火归原、温经通脉,为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不可或缺之物。小茴香常与肉桂同用治疗肝经受寒所致少腹冷痛,或冲任虚寒所致痛经。在痛经的治疗方面,《傅青主女科》主张肝肾同治,重视调肝,遣方用药独到,效果突出,为后世医家所遵循。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醋制可加强止痛之功;没药则偏于散血化瘀。乌药、橘核、荔枝核、香附均为理气药,此类药物辛香行散,味苦能泄,温能通行,可通过疏通调畅气机达到散结、止痛之效。气血调畅,疼痛自然消除。乌药入肺、脾、肾经,能治三焦寒凝气滞所致疼痛,而香附疏肝理气,善调经止痛,为妇科调经之要药,故二者合用治疗痛经。细辛、藁本为发散风寒药。细辛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温,味辛,归肺、肾、心经[9-10]。《伤寒杂病论》记载含有细辛的方剂有19首[11]。众所周知,细辛有“用量不过钱”之说,但在用于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清肺排毒汤中细辛含量达6 g[12-14]。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在祛瘀温经汤中细辛用量为10 g时,能够更好地达表入里,散寒止痛,缓解痛经,且并无毒副作用。白术被前人誉为“补气健脾第一要药”,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则能推动血液运行,血行不瘀则能缓解痛经。诸药相配,全方共奏活血祛瘀、温经散寒之功。此方在临床应用时可随症加减用药,如适当加入相应的止痛药以加强止痛之功;如寒甚者加艾叶、吴茱萸散寒止痛;气滞者选加川楝子行气止痛;血瘀者加三棱、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热者加牡丹皮、黄芩清热凉血。除此之外,还应特别注意治疗的用药时机。寒凝血瘀型PD 患者常易感寒邪,而致中焦虚寒,或寒邪积聚胞宫,导致瘀血阻滞,行经之时经血不畅,故而痛经。在治疗时,应提前干预和治疗,给予温经祛瘀止痛法,经前5 d开始服药,以助经血畅通,故能在行经之时缓解疼痛。

4 病案举隅

患者,女,24 岁,未婚,2021 年11 月13 日初诊。主诉:经行腹痛11年,加重伴腹泻3年。现病史:患者13岁月经初潮,初潮时即行经腹痛,近3年痛经加重伴腹泻,平素月经规律,月经周期26~28 d,经期5~6 d,经色暗红伴有血块,经量中等,经前1 周乳房胀痛,腰酸背痛。常于行经第1日开始出现下腹部坠胀冷痛,每遇寒冷,疼痛加重,得温稍可缓解,痛经时还伴有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恶心呕吐、四肢冰凉等不适症状,于月经第3日上述症状方可有所缓解,乃至每次行经时都需服用止痛药来缓解疼痛,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日常工作、学习。现为求进一步治疗,前来就诊。刻下症:末次月经2021年10月20日,既往月经规律,饮食尚可,喜食冷饮,睡眠一般,小便正常,2~3 d 排便1次,大便稍干,舌淡紫伴有瘀斑,略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紧。辅助检查示:妇科彩超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PD。中医诊断:痛经,寒凝血瘀证。治以温经散寒通脉,活血化瘀止痛。处方:当归、小茴香、乌药、干姜、肉桂、橘核、荔枝核、细辛、醋没药、黑顺片、白芍、白术各10 g,藁本、醋延胡索各15 g,香附12 g。水煎,于经前5 d开始服药,每日1剂,早晚分两次温服。服药期间忌食寒凉、辛辣刺激之物,平时多注意腹部保暖,避免着凉。

2021年12月10日二诊:患者自述服药后月经提前2 d,于2021年11月17日来潮,经色暗红,仍有大量血块排出,痛经症状稍有缓解,腰骶部酸痛、下腹部坠胀及腹泻症状较前减轻,睡眠尚可,无其他不适。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遂调整处方用药,原方加醋三棱、醋莪术各10 g,继续于经前5 d开始服用至行经之时。煎服法同前。

2022年1 月9 日三诊:患者自述痛经症状较前2次明显好转,经色鲜红且血块明显减少,下腹部坠胀感、腹泻症状亦明显减轻,腰骶部酸痛消失。治疗有效,嘱患者于经前继续服用二诊方5剂。

2022年2月11日四诊:患者行经期下腹部仅稍有疼痛及坠胀感,但不影响日常生活,综合评估患者目前病情,可停止治疗,嘱患者平时多注意保暖,少食寒凉之品,适当运动。

按语:本例患者平素过食生冷、作息不规律、经前及经期不注意自身调护,脾胃虚寒与外感寒邪积聚,客于胞宫,血得寒则凝,以致瘀阻冲任,血行不畅,发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通”,辨证为寒凝血瘀型PD。寒邪内盛,阻遏阳气,故而出现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冰凉。从散外感风寒、补脾胃虚寒、畅气血运行3个方面共同调理。方中,小茴香、干姜、肉桂、黑顺片温经散寒止痛;细辛辛温走窜,达表入里,可散肺与足少阴肾经风寒,与藁本合用,散寒止痛,缓解痛经;乌药、橘核、荔枝核、香附疏通调畅气机;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专治一身上下诸痛;没药则偏于散血化瘀;白术健脾益气,推动血液运行,血行不瘀则能缓解痛经;白芍养血调经,柔肝止痛,肝气疏则疼痛消。二诊时,患者经色暗红,仍夹有大量血块,故二诊处方加用三棱、莪术活血化瘀,通则不痛。经二诊后,患者自述痛经及伴随症状得到明显缓解,遂三诊继续巩固当前治疗。经过3个周期的治疗后,患者痛经症状基本消失,综合评估患者目前病情,可停止治疗,嘱患者平时多注意保暖,少食寒凉之品,适当运动。

5 小结

寒性凝滞,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不通。正因为有一身阳气的温煦推动,所以全身气血津液才会畅行不息,周而复始。一旦阴寒之邪侵犯,损伤阳气,则会出现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此外,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不管是外感寒邪,还是阴寒内盛,都会使血液凝涩而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正如《医林改错·积块》言:“血受寒则凝结成块。”寒凝则血瘀,继而不通则痛。笔者认为,PD 多发生于青少年时期,且以寒凝血瘀证为主。由于当今社会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各种数码产品层出不穷,餐饮业的飞速发展,熬夜、过食生冷、穿衣单薄、生活压力过大等成为痛经的主要元凶。因此,在服用祛瘀温经汤治疗期间,还应嘱咐患者忌食生冷之物,注意保暖尤以少腹部为主,适当运动,学会调节情绪,缓解生活压力带来的焦虑及抑郁情绪。总之,从防止脾胃虚寒与外感寒邪积聚胞宫入手,运用温经通脉、化瘀止痛与调畅情志之法防治痛经,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寒凝胞宫通则
胞宫源流考
杜小利教授辨治痛经临床经验撷英
雷火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研究
补肾活血导法改善PER“胞宫摄精成孕”的网络调控机制研究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新旧版比较
黄芪建中汤联合槟榔穴位贴敷治疗寒凝气滞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研究
中药内服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观察
通则有路
胞宫源流浅考
关于月经病气血辨证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