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把关人”视角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思政融合设计探究
2024-04-06樊明轩
摘要:文章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依托,从“把关人”视角探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新媒体语境对传统思政教育的弱化。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课程大纲,并随堂听课,与教师对话,分析“技重于思”和把关盲区等问题,探讨如何通过课堂思政提升把关效能,以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引领专业知识教育,以“显性+隐性”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贯穿课堂,使学生具备解决新闻与信息传播系统复杂问题所需的网络与新媒体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引导行业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前进,探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策略和实践,从教师横向培训、扩展教学资源、实现产教融合等层面完善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以期有效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工作,重新梳理课程内容体系,完善案例库,并为学生勾勒职业伦理与道德的清晰轮廓,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生涯形象。
关键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把关人”;课程思政;融合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G2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3-0129-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湖北恩施学院申报项目“网络传播中‘把关人的重塑與网络舆论阵地建设——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SQ202202
一、引言
面对新媒体行业的迅猛发展,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既需要传授先进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又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单一追求技术能力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行业和社会的需求。新媒体行业人才不仅需要技术手段,更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把关人”。
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思政对“把关人”的塑造
化“堵”为“疏”,使课程思政外化于行,通过课程实践将网络思政教育从“自觉抵制负面信息”过渡到“占领宣传思想阵地”层面。确保学生既能辨析新闻与信息传播系统复杂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自觉抵制西方文化渗透,正确对待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又能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解并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新闻与信息传播管理方面的有关政策,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弘扬主流文化、传播好中国声音。
(一)“技重于思”,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思政实践困境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已经取得了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与限制。一些高校和教育机构已经开始探索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教育模式,实践多涵盖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旨在促使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思考社会、法律、伦理等议题[1]。但是,由于专业性质与就业所需,在课程设计等人才培养实践层面,仍然侧重于技术培养,思政层面的培养收效甚微。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思政研究,需要以专业课程为本位,明确授课对象既是新媒体行业的准从业者,又是新媒体的使用者,还是思政教育的对象,着力打造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专题教学。目前的融合实践中,案例教学被广泛应用。通过分析真实案例,讨论行业中的伦理和价值观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更好地理解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一些课程仍然偏向于传授技术知识,对于思政教育的融入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3]。部分课程虽已做尝试,但课程思政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中的融合程度仍有待提高。
(二)把关盲区,信息爆炸带来的新型挑战
同质化信息是新媒体时代信息爆炸的一大产物,不同于传统的负面信息,该类信息对受众的侵蚀更具隐蔽性,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塑造新媒体时代“把关人”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更能培养出具有社会担当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信息爆炸要求学生具备广泛的知识背景、跨学科的能力以及扎实的人文素养。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和人类文化,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其在行业中更具竞争力[4],也更有利于行业良性发展。
新媒体传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网络与新媒体从业者需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够抽丝剥茧,积极引导舆论。通过思考社会问题、分析政策法规,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5]。
融合课程思政,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具有职业担当,规避信息爆炸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思政融合,培养准从业者的把关效能
将零散的思政元素科学合理地融入专题中,有针对性地教授新媒体知识,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专业视角出发,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渗透,增强学生成就感,避免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抵触情绪。
有效采用热点案例,通过课程讨论引导学生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新媒体环境下,厘清主流文化存在的形态形式,认识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方法,并打造学生“意见领袖”,激发学生对时事新闻的敏感性与表达欲,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进一步加强思政教育,拓展课程思政的影响范围。
打造“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与意识,同时对教师主导的舆论把控能力和价值引领能力提出要求。以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引领专业知识教育,不仅能系统科学地传授新媒体理论与实践技能,还能够建立知识与学习、生活、工作等多向度的交融关系。同时,以“显性+隐性”的方式令思政教育贯穿课堂,使学生具备解决新闻传播系统中复杂问题所需的网络与新媒体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
三、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探索
新闻传播学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性和鲜明的社会实践性,其课程思政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必须从价值、认知和方法三个维度进行综合把握[6]。探析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现状与问题,需要着力探索改进与发展的建议,帮助学生养成运用辩证思维看待新闻事件的习惯,并培养学生的传播嗅觉和政治敏锐性。
(一)拓展教师横向培训渠道
教师是课程思政融合的重要执行者,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将直接影响融合实践的效果。因此,为了促进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有必要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他們的教育能力和思政素质[7-8]。
首先,引导教师学习和设计案例教学,使他们能够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伦理、价值观等社会问题。加强案例选择和分析的培训,使教师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设计融合教学。
其次,教师需要学习如何在专业课程中巧妙地引入思政元素,使之与技术知识相融合。培训可以涵盖课堂互动、讨论引导、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策略,以增强融合实践的活力。
最后,由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综合人才,教师还需要接受跨学科知识培训,以便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社会、文化、法律等多方面问题[9-10]。加强教师培训,可以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和专业教育水平,使他们能更好地将课程思政融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中,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育体验。同时,培训还能够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促进教育方法的不断优化与升级。
(二)开发多样化的教材和教学资源
为了更好地实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有必要开发多样化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融合实践的要求。开发专门的思政教材,开设公共基础知识课程,针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特点,从媒介伦理、社会责任、法律法规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这些教材可以包括案例分析、名人事迹、法律法规解读等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思考行业背后的社会和伦理问题。
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基础课程中,加入与思政相关的拓展教材。教材可以涵盖社会热点事件、行业法规、文化传承等内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专业知识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互动性强的教学资源,如在线课程、视频讲解、模拟案例等。这些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思政概念,同时也提供了实际案例来加深理解[11-12]。设计与课程思政相关的实践项目和实验课程,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社会责任感和伦理观念。
通过开发多样化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社会背景和伦理问题,帮助学生将思政理念应用到实际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三)加强与新媒体行业沟通协作
通过与行业合作,可以更好地将课程内容与实际行业需求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与新媒体行业合作开展实践项目,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际项目的规划、执行和评估。通过与行业专业人士的互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其中存在的导向问题。邀请新媒体行业从业者来校举办讲座,分享行业经验和伦理实践[13-14]。
同时,可以建立导师制度,让行业专业人士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行业的社会责任。
与新媒体企业合作,共同开展行业研究和案例分析。通过实地考察、深入访谈等方式,收集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行业中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与新媒体行业建立紧密的实习和就业合作关系,让学生有机会在实际工作中接触行业伦理问题,增强他们的实际能力和社会担当。通过与新媒体行业的紧密合作,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的社会背景和伦理挑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15]。
与行业合作还能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实际需求。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培养出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网络与新媒体人才,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四、结语
在快速变革的新媒体领域中,除了专业技术支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还需要具备高度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课程思政的融合不仅能引导学生认识伦理问题,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会担当,让他们更好地引领社会的价值观,在成为准从业者的同时,具备“把关人”思维,成为既懂技术又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为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邓大情,骆海韵.基于“大思政”实践逻辑的课程思政探析:以《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为例[J].才智,2022(36):46-49.
[2] 战令琦.红色文化传播视域下新媒体专业课程思政的教育探索:以中原工学院新媒体研究课程思政实践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2(12):99-101.
[3] 黄颖舒.新媒体时代网络热点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路径探索[J].时代报告,2022(9):142-144.
[4] 罗雄伟.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思政实现路径研究[J].今传媒,2023,31(6):149-152.
[5] 路金辉.新媒体编辑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山西大同大学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3(10):101-103.
[6] 秦雪冰,姚曦.做好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的三个维度[N].光明日报,2019-07-02(15).
[7] 曹菁.新闻传播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J].新乡学院学报,2022,39(7):74-76.
[8] 马露瑶.数字媒体专业《虚拟现实开发》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经济师,2022(6):203-205,208.
[9] 赵莉莉,刘柏森.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实施路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2,43(5):138-141.
[10] 王文丽,葛贤平.低俗网红背景下网媒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以《新媒体概论》课程为例[J].陇东学院学报,2022,33(3):112-116.
[11] 石光辉.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专题片创作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2,8(13):181-184.
[12] 袁野,王媛媛.新媒体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从艺术类专业角度入手[J].科教导刊,2022(10):37-39.
[13] 黄夏歆.新闻传播专业《新媒体营销》课程思政的创新实践研究[J].广西教育,2021(47):88-90.
[14] 韩姝.“新文科”建设下融合新闻学课程改革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34(6):109-112.
[15] 王偲.新媒体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4):95-98.
作者简介 樊明轩,经济师,助教,研究方向:新媒体营销、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