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报媒“把关人”的角色定位

2016-12-17田敏

中国记者 2016年11期
关键词:把关人河池铜鼓

田敏

内容提要新媒体给传统报媒新闻“把关人”带来新挑战。报媒“把关人”既要紧跟时代发展,学习新媒体的优势为我所用,不断提升报媒新闻报道的水平和质量,增强舆论引导力;同时,又不能盲目跟风,一味仿效。因此,必须加强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坚定政治导向不偏差,站稳政治立场不动摇,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通过各种方法提高自己的新闻工作能力。

关键词新媒体报纸把关人角色定位

当前,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把关人”作用始终没有丧失,“把关人”的功能依然强大,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

新媒体时代,纸媒如何更好地发挥“把关人”的作用和角色?

一、做坚守政治导向的明白人

新媒体时代,各种观点层出不穷,真假难辨。这导致报纸把关遭遇一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播主体多元,“把关人”角色弱化;二是传播流程缩简,把关可控性减弱;三是传播内容海量,把关的可行性降低。面对这样的传播环境,作为传统媒体的地方党报,必须扛起舆论引导的大旗,在媒体融合中把好舆论导向关。

面对新媒体时代鱼龙混杂的信息和多元复杂的舆论环境,读者反倒比过去更加需要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报纸来甄别真假、判断是非,需要党报在关键时刻主动发声,第一时间澄清真相,重大时刻表明立场,以独到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引导舆论走向。,因此,报纸“把关人”只有不断提升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媒介素养,才能成为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敢于质疑、仔细阅读、认真核对、用心查证,才能准确把握信息的新闻价值,从别人看来司空见惯、微不足道的“碎片”中,捕捉到最新最有价值的信息,以此推出新闻精品,引导舆论。

如果不能站稳政治立场、把好政治导向,从全局的高度来看待、运作整个报道,而只是一味追求受众,可能会导致以偏概全、以次掩主,极有可能造成党委、政府的重要政策传递不到位、甚至错位等严重问题。

比如这样的案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公报》发布后,“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迅速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各大媒体迅速跟进解读。河池日报社旗下手机报(短信版)也对十八届五中全会进行了报道。新媒体编辑根据社会上热议的“全面两孩政策”,将其作为手机报主要内容进行了发布。事后,这条手机报却受到市委领导批评。原因在于,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内容众多且重大,但新媒体编辑在编辑手机报时却只关注“全面两孩政策”,而忽略了其他重要内容,从而导致以偏概全。

再如:2014年3月,《河池日报》刊发市直某单位率先试水公务自行车的报道,并配以两张图片和短评。报道乍看之下是落实中央相关要求的积极动作,应值得肯定与赞扬。但事实上却引发了一些不良后果。原因在于,报道中的“试水公务自行车”是为公车改革、降低公务活动成本而进行的探索,但公车改革是一项复杂工程,从中央到地方,具体怎么改、如何落实等细则都未出台。根据报道来看,这一“试水”行为只是该单位自行组织开展的,虽然有探索试行的意味,但党报以较大篇幅进行报道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读者和群众造成误导,认为这是党委、政府推行的措施。此外,配发的短评标题《期待公务自行车试水结果》,更会让人产生这一“试水”行为将全面推广铺开的错觉。

因此,党报党媒在进行新闻报道时,都必须时刻坚守正确的政治导向,跳出新闻本身看到整个事件发生的大背景,科学地分析研判事件的发展方向,全面评估新闻报道可能产生的政治影响、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

二、做准确把握新闻价值的守望者

与新媒体海量、快速、碎片化相比,传统媒体内容应向“精”“深”转型,不盲目跟风,不哗众取宠,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保持好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保证报道的可读性和高质量,为吃惯了“新闻快餐”的受众提供高品质的“新闻大餐”。

2016年3月22日《河池日报》一版刊发图片新闻《澄江河上海菜花盛开》。海菜花是一种沉水植物,它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只能生长在纯净的河水中,一旦水环境受到污染就不能生长。这一报道,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该河流域水质良好,也表明了河池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因而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

但是在版面编排过程中,编辑并没有能看到这其中的新闻价值,安排的版面和位置不够突出,在版面处理上弱化了其中的新闻价值。当天值班编委看到这一报道后,敏锐地看到其中的新闻价值,连夜将其调整到头版中间位置,作为版面主图,并安排刊发了两幅图片,从远景和近景两个角度对海菜花进行呈现。

2016年1月10日上午10时,世界最大铜鼓在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铸造完成并交付定制方。《河池日报》以组图形式进行了报道,4张图片分别展示了工匠们合力铸铜鼓、精心打磨铜鼓、工人们吊装巨型铜鼓、铜鼓装车外运的情景,在版面上占据了不小的篇幅,成为很抢眼的板块。但是从图片本身来看,“工匠们合力铸铜鼓”和“铜鼓装车外运”两张图并没有生动地展示铜鼓制造的过程和铜鼓的特点,在拍摄手法上也是中规中矩,没有找到独特的视角,因而两张图片出现在版面上显得有些累赘。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不当编排,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编辑对图片价值的判断出现了偏差,对版面的强弱关系判断出现了偏差,误认为图多就能吸引读者,殊不知在实际传播力上打了折扣。

在新媒体传播中,由于网络载体的海量性,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表现形式可以综合运用,多维度呈现新闻事件。相比之下,报纸版面有限,新闻价值不高的内容充斥版面,就会挤压有效信息的空间,影响报道质量,造成报纸公信力、传播力的下降。

三、做独具慧眼的策划人

新媒体时代,报纸“把关人”不应只是编辑被动等稿、改稿、排版,主任被动审稿,值班总编按部就班签审大样。“把关人”应由过去的对来稿、版面的被动把关,向主动的新闻策划转型,充分发挥指挥、决策作用,积极参与新闻选题拟定和报道策划,指导记者抓住重点,把最有价值、读者最关心的问题报道出来,从而更好地实现宣传效果和社会效果。

2015年3月9日,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诸多荣誉,被学生尊称为“莫爸爸”的都安高中校长莫振高辞世。一时间,网络上关于莫校长去世的消息和各式悼念文章铺天盖地。河池日报官方微信、微博、视频报、手机报等新媒体亦从不同侧面作了相关报道。作为纸媒的《河池日报》如果仅是简单地报道莫振高去世消息和社会各界自发障念的文章,势必让“眼熟”的读者生腻。因此,作为副总编辑,我召集编辑、记者一道研究,从采访到选题拟定、报道策划,一起想点子,出主意,最终以系列报道形式,对莫振高30年无悔奉献教育的高尚品格进行全方位报道,且每个系列突出人物的一个闪光点。系列报道采访扎实,行文巧妙,以简洁、生动的语言,丰富的细节,感人的故事,塑造了可爱、可敬、可亲的当代教育楷模。报道被人民网、新华网等数十家网站转载,获年度广西新闻奖一等奖,第26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今年2月,奠振高获评2015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

此次报道,正是因为有了提前介入,主动策划,才取得良好新闻效应和社会效应。这种取胜于新闻媒体的差异化战略,使得在重大新闻处理上“人有我新”“人有我深”。因此,报纸“把关人”必须加大重大新闻专题的策划力度,结合老百姓所关心的民生问题出奇招,在独家报道,、深度报道上狠下工夫。要站在全局高度,多侧面、多角度地发掘新闻背后的深层次意义,不断做出有影响有深度的报道,办出报纸的个性特色和内涵。

四、做精编细琢的文字“工匠”

新闻媒体时代,很多记者或通讯员,写新闻时盲目跟风网络用词用语。初看,文章写得别具一格,语言也很时尚,但多看几篇就发现,存在行文空洞,滥用网络词语,活泼有余而严谨不足的问题。在这种隋况下,作为党报“把关人”,对文字的编辑和把关,就不能过度倾向于网络化、通俗化,甚至“口水化”,而更应强调严谨、细致,强化创新、创优意识,对报道内容的精心制作、精细打磨、规范把关。

201S年7月8日,《河池日报》“民生·社会”版头条刊发消息《巴马香猪“跑进”上海股市》,报道巴马原种香猪农牧实业有限公司成功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Q板挂牌上市,今后将借助资本的跳板实现香猪产业提质发展。

消息很有价值,在送评20l5年度广西新闻奖时,初评入围获奖等级。但在最终定评时,有资深评委提出,该消息写法不够严谨,滥用网络词语。如消息第一句话:“哇噻,巴马香猪上市了!”不符合相关的语言文字使用规定,存在明显错误,不应获奖。原来,“哇噻”一词源自闽南方言,其本义为粗口脏话。也有评委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语言经过多年发展,已在群众中成为约定俗成的用法,其本义已被弱化。但经查阅标准汉语词典,并没有找到该词。再者,在党报上滥用网络语言,也显得不严肃。最终,这一原本有望获奖的消息因此落选。

这给我们一个提醒,新闻报道必须坚持严谨的风格,保证经得起检验。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下,各媒体为吸引读者,纷纷在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生动性上下功夫,但绝不能因此失掉底线,放弃把关职责。当然,也不能因为严谨而过于僵化。

五、做版面创新的设计师

受到新媒体传播形式影响,一些报纸编辑盲目效仿新媒体的新闻表现形式:

一是版面设计盲目追求感观刺激,形成“泡沫版面”。即版面元素使用过度夸张,表现形式与所表达的内容价值不相称,大量使用不含多少新闻价值的巨幅照片,专版大量使用非新闻照片装饰版面,照片内容与报道毫不相关……这些做法实际上造成版面资源浪费,让读者感到故弄玄虚。

二是版面设计无章法、无秩序。版面设计中实际存在许多妨碍快速并有效阅读的因素:标题位置无章法,随意切断稿件下文的排列,造成阅读不便,浪费读者时间;字体字号运用无章法,与新闻稿件报道价值不相称,读者不易领会编辑报道思想;稿件排列无章法,不恰当的破栏使版面杂乱,既不美观也不方便阅读;照片、图表的规格与排列无章法,扰乱整个版面的格局,甚至切断文章的排列……

要将受众目光留在版面,编辑等“把关人”只能通过向读者提供充足和有吸引力的信息,证明他们所花的时间和注意力是值得的。于是,让报纸“易读”和“视觉化”被提到了报纸版面把关的每日议程之中。

2013年4月23日,《河池日报》一版围绕“绿色生态”这一主题,推出主题策划报道“拥抱生态农业”。版面在头条和倒头条位置一上一下安排了两幅大图,突破以往以文字新闻为主的报道形式,直观表现报道主题。两幅大图分别以金色和绿色为主色调,在灰黑色背景衬托下,图片视觉冲击力更强,版面色彩层次也更鲜明丰富;配发的3幅小图在丰富版面内容同时,也与两张大图相呼应,突出主次。此外,所选刊的各地关于绿色生态发展的稿件,文稿简洁但题材重大,有效提升了版面信息量,配发评论又进一步深化了版面主题。在版面编排上大胆创新,最大的特色在于大胆运用了大幅的灰黑色背景色块,在黑色色块内再叠加一个白色色块,在版面布局上板块分明、界线清晰,却又浑然一体,毫无违和感。同时,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色块等多种版面语言,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被评为2013年度广西新闻奖一等奖,并被推荐参评中国新闻奖。

这一成功版面策划案例给我们一个启示:一个能留住读者的好版面,“把关人”必须要在内容价值化、文字精致化、图片优质化、文稿多样化上下功夫,使报纸的版面设计既能真正反映本报的办报宗旨,又能满足受众需求,有审美性,有特色性,真正提高“第一眼效应”,很好地为内容服务,增强报纸竞争力。

猜你喜欢

把关人河池铜鼓
A new loach species of Troglonectes (Teleostei:Nemacheilidae) from Guangxi,China
广西铜鼓形制规律探讨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自媒体时代如何做好微信公众平台“把关人”
快乐的小铜鼓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
铜鼓渐成收藏潜力股
《河池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印度电影“把关人”受贿落马
《河池学院学报》征稿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