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大学思政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2024-04-06常晓芳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心理疏导人文关怀

常晓芳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已经融入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塑和心理素质培育带来了诸多影响。面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群体的新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何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发挥新媒体优势,采取有效的育人策略,是各高校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文章系统阐述在新形势下进行大学生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理论依据、实践路径和具体策略。首先指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接触信息途径更加开放且多元,这对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和培育带来深远影响;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大学生心理特征也产生影响。其次,文章探讨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内涵及其关系,提出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加强二者之间的紧密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根据新媒体环境特点,文章最后提出“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协同育人的四点策略:一是促进两者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善用新媒体手段创新服务方式;二是构建“心理咨询+人文陪伴”新模式,实现专业与人文的有机结合;三是创新校园主题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和心理教育深度融合;四是打造校内外资源共享机制,优化育人资源配置。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教育;思政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3-0059-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郑州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课题“郑州纪公庙的历史、现状及其社会价值呈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whyj2023216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已经深入大学生的日常,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更为便捷,网络虚拟社区成为他们交流互动的主要场所。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接触海量信息,思想更加活跃、个性更加突出,新媒体的内容传播和方式日渐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乃至心理特征产生深刻影响[1]。

基于此,高校教育者更要关注大学生内心世界,通过深化师生关系、丰富校园文化、增进同伴交流等人文关怀满足大学生精神需求,并针对网络依赖、心理困扰等问题,采取专业化的心理辅导和服务,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心态。因此,高校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机遇,以“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的协同育人策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适应大学生群体的新需求[2]。

一、新媒体环境对大学思想教育的影响

(一)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接触信息的途径更加开放和多元化。一方面,在新媒体环境中,错误观念和低俗劣质内容可通过网络迅速扩散,如消费主义、网络暴力、拜金主义等内容在各类社交媒体中大肆传播,而这些负面信息很容易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信息过载”现象严重,社交网络凸显“信息茧房”效应,基于算法推荐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使同质化价值观念更容易聚合传播[3],大学生更倾向于加入观点相近的圈层,而这也导致了学生认知视角的局限性,即面对海量信息缺乏甄别和批判的能力,过度依赖网络虚拟社交也会削弱学生对现实情境的深入思考和理性判断。

(二)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新媒体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素质。第一,新媒体的虚拟性特征容易导致部分大学生产生自我认同障碍,难以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产生决策依赖和情感依赖[4];第二,新媒体的负面内容及不实信息传播易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伤害;第三,大学生时间分配更加自由,使用新媒体得不到有效约束,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网络成瘾甚至“断网恐惧症”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其正常学习生活[5]。

二、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与特征

人文关怀主要包括师生间人文关怀与校园人文氛围两个部分。師生人文关怀是人文关怀的主要方面,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人文精神关心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内心世界,在交往中体现尊重、平等、友爱的人文精神。师生人文关怀的核心特征是同理心,教师需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内心感受,不能简单以教师权威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或要求服从[6]。校园人文关怀是高校营造人文氛围、关爱学生成长的重要方式,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需要高校各级管理者和教师主动采取积极举措[7]。

(二)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关系

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都是当代大学生育人的重要方式,两者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人文关怀更多关注的是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等,而心理疏导则是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和专业化的心理治疗服务,帮助其处理和化解焦虑、抑郁等各类心理问题[8]。两者虽侧重点不同,但目标一致,都是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人文关怀需要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辅导员的共同参与,心理疏导则主要依靠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实施,人文关怀有助于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心理疏导可以为人文关怀提供心理分析的科学指导[9]。

三、“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协同育人的具体策略

(一)促进人文关怀与心理辅导线上线下一体化

以适应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群体的特征为主线,推动高校人文关怀与心理辅导工作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对策:一是构建专业化的网络人文关怀与心理辅导平台,采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形式,实现“7×24”小时全时段服务覆盖,将人文关怀与心理辅导服务延伸至学生的网络空间,实现信息获取和服务提供的无缝对接[10];二是建设系统化和层次化的线上人文关怀与心理辅导内容资源,组建专家团队,设计制作适合大学生群体特点和需求的网络课程、微课、心理咨询产品,构建视频、音频等多样化内容资源库,丰富网络平台建设;三是支持并鼓励人文关怀与心理辅导方式方法创新,充分发挥新媒体手段优势,采用网络直播、虚拟课堂等形式开展线上辅导服务,实现高效覆盖;四是提升高校教职员工和辅导员的新媒体人文关怀与心理辅导的专业能力,通过继续教育和定期培训,提高其应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在线教育指导的水平[11]。

(二)构建大学生“心理咨询+人文陪伴”新模式

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网络依赖的现象,使其更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要人文关怀的言语引导和精神陪伴。传统的心理咨询模式必须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以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成长的新需求,构建专业化、网络化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心理咨询+人文陪伴”新模式。一是要建立专业高效的心理咨询团队,选聘资深心理咨询师,采用科学系统的心理治疗技术手段,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解决焦虑、抑郁等各类心理困扰,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服务;二是充分发挥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的日常人文关怀和交流陪伴作用,将人文关怀渗透进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增强心理咨询的连续性和深入性[12];三是推行同伴间“互助共享”的交流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关心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鼓励同学之间的人文关怀行为;四是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拓展网络在线心理咨询服务,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开展预约咨询、心理测试、网上讲座等服务,实现心理咨询全时段、全方位覆盖,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个性化需求。

(三)创新“校园人文活动+心理教育活动”双结合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与心理健康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校园人文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亟须有机融合,以更好地推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体而言,一是要举办更多内涵丰富的校园人文活动,如邀请知名作家学者来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开展经典影视欣赏会并配以人文导读,组织诗歌朗诵比赛等,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接受人文熏陶,培育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13]。

二是要开展针对疏导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开设抗压训练营、情绪管理讲座,传授具体的心理调控技巧,满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成长主题读书会,组织大学生读书并进行讨论交流,具体可以结合正念减压、个人成长等心理健康主题进行[14]。

三是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从而在服务他人过程中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

四是在校园文化节等大型活动中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区域,设计一些寓教于乐的互动游戏,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促进校园人文氛围与心理教育的有机融合。

(四)打造校内外“人文+心理”育人资源长效共享机制

面对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日益加深的情况,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工作,需要积极打造校内外“人文+心理”育人资源的长效共享机制。

一是要建立跨学科、涵盖新媒体领域专家的校内师资库,整合政教、心理咨询等多领域教师力量,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依托新媒体手段实现多形式育人。高校要充分整合学校内部资源,组建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等跨学科团队,依托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系统完备的校内人文心理育人资源库。

二是要广泛搭建校际合作新媒体育人平台,畅通区域内高校育人资源的跨校流动使用,共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上社区。

三是要广泛搭建校地合作平台,与心理咨询行业权威机构等外部机构展开合作,共建开放性的社会实践人文心理育人基地,引入外部专业力量,聘请优秀咨询师入驻网上辅导平台,开设网络心理健康课程,为大学生提供专业、便捷的心理辅导服务[15]。

四是要发挥校友资源优势,建立校友新媒体育人团队,结合校友在新闻、网络安全等领域专长,开展网络思政课指导、线上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

四、结语

从新媒体视角探讨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工作,这是当前高校育人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大学生成长的实践需要。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特征变化,善用新媒体手段开展人文关怀与专业心理辅导相结合的育人实践,构建校内外资源共享机制,以提高新形势下育人的针对性和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成,温金梅,夏运梅.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策略探讨[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5):16-18.

[2] 徐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机制的构建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3,39(9):30-33.

[3] 吴元春.新媒体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心理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J].公关世界,2022(19):106-107.

[4] 张洁.浅议新媒体视域下的网络舆情管理[J].新闻传播,2022(8):30-32.

[5] 卜怡.新媒体视域下“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大连:大连海洋大学,2023.

[6] 田爱桂.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报业,2023(10):224-225.

[7] 王毅,农璐.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困境及路径优化:从工具理性的僭越到价值理性的回归[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8):174-177.

[8] 杨可楹.基于新媒体传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中国报业,2023(14):136-137.

[9] 欧阳超群,尹灿东,黄佳莹,等.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学生公寓人文氛围多元智能创建[J].高校后勤研究,2023(8):36-38,41.

[10] 薛会来,孙峰岩,孙怡青.“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调研报告[J].互联网周刊,2023(20):30-33.

[11] 李真.新媒体时代新闻宣传的受众思维和创新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18):45-47.

[12] 丁晓.新媒体时代网民情绪传播特点与疏导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3,9(16):7-9,13.

[13] 张洪伟.新媒体时代受众心理特征及传统媒体的应对[J].新闻战线,2022(3):94-97.

[14] 宁洁.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路径[J].知识文库,2023,39(17):123-126.

[15] 赵明,李健,孙文芳,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23,15(6):70-78.

作者简介 常曉芳,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心理疏导人文关怀
论“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模式构建
探析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面临困境与突围路径
重视EAP工作增强员工幸福感的实践与探索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与教育
浅析突发事件网络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