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写作课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课程思政实践

2024-04-06朱垚颖

传媒 2024年5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朱垚颖

摘要: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契合现实教育需求。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程作为必修通识课,因其教育必要性和有效性成为面向本科生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数字化生存”等主题写作课通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设置和说理写作训练,在满足课程定位基础上有效拓展了学生对网络媒介的知识认知和综合能力,最终实现价值塑造。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组成部分,写作课重视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强调教学主客体的能动性,并兼顾教育科学性和人文性,符合新时代思想政治育人目标。

关键词:写作课 网络媒介素养 课程思政 育人理念

“媒介素养”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利维斯(F.R.Leavis)和汤普森(D. Thompson)在1933年提出,当时是针对媒介对于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而提出要对媒介信息进行批判和辨别。而网络媒介素养概念则是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后出现,强调对网络媒介上的信息获取、分析、评估、传播及理解能力。如今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快速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符合学生群体易受互联网和各类媒介信息影响的现实育人需求,是媒介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目标的有效结合。

2020年起,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程(后文简称“写作课”)成为大一本科生通识必修课,是清华通识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课强调“主题式,小班制,全过程深度浸润”,设置了丰富的课程主题供学生选择。其中,“数字化生存”“网络文化工业”“游戏与人”“社交网络”“智能生活”等主题聚焦互联网信息社会的技术、产业、应用、用户,通过写作课教学内容实现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笔者将以写作课相关课程主题为例,分析写作课如何成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载体并进行育人探索,最终实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

一、写作课作为教育载体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一部分,其内涵强调对网络媒介的使用能力、知识和理解三个层次。国内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仅有零星尝试,在高等教育阶段通常出现在傳媒相关专业,但清华写作课成为面向本科生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主要有以下原因。

1.从必要性角度出发。目前,国内对通识写作课中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极少,大多数研究多是从传媒专业课程出发,对其他专业的课程尤其是通识类课程发挥的作用鲜少关注,也较少有教育者实践。这带来一个问题是除了新闻传媒专业的学生外,其他专业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处于较空白状态。但大学生作为长期、高频、深度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的“数字原住民”,他们对互联网的学习、认识和理解决定着他们在多大程度上会被互联网信息与技术影响,决定着他们能否有效辨析互联网上的纷繁信息,是其成长、成才道路上的关键。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环节,是高等学校育人育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从有效性角度出发。首先,写作课作为清华通识必修课,面向全校不同专业的近4000余名本科生,每一学年开设出200多个班次的大规模、小班制课堂,覆盖面较广、小班教学效果好。其次,写作课主题丰富,选择互联网有关主题的学生往往对互联网相关话题较感兴趣,在学习意愿上较强烈。再次,作为通识写作课,“数字化生存”等主题写作课在写作与沟通教学目标之外,可以有意识地通过教学环节,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维度上提升学生网络媒介综合素养和数字素养。最后,写作课的上课学生要在一学期学习过程中完成两篇说理性文章习作,授课教师需对每名学生提供两次不少于30分钟的一对一“面批”。学生动手寻找选题、动笔写作以及和教师面谈的过程,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换为主动思考者,提升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效果。

二、写作课中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方式

清华写作课作为一门旨在提升学生写作与沟通能力的通识课程,基于课程全过程深度浸润模式来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具体是从教学内容、课堂环节、写作训练等方面进行实践。

1.结合教学内容,启发深度思考。“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的写作课在课程设计初期就带有启发学生在不同领域深度思考的意识。例如,笔者所授的“数字化生存”写作课的主题教学任务是带领学生思考数字技术如何深刻塑造着人们的生存方式,以及其背后的深远影响,鼓励学生从使用者的身份跳出来,更深理解媒介。在课程“理论运用”的讲授中,教师会给出摄像头隐私泄露的新闻内容,先让学生尝试思考现实生活中出现信息泄露问题,然后再配合理论的讲授让学生基于全景敞视理论等框架来深入分析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隐私问题。上述使用理论来分析研究一个现实问题的教学过程,能让学生摆脱日常思维,形成学术思维,加深他们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批判性思考。

此外,写作课课堂当中教师会配合文本阅读来帮助学生更深理解所授主题的相关内容。例如,“社交网络”主题课堂上,教师会结合“手机冷落行为”这一阅读文本,让学生了解“手机冷落行为”的概念、前因后果及影响因素后,帮助学生理解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智能设备“双刃剑”效应的同时,更好地思考技术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

2.基于课堂讨论,促进学生理解。写作课的小班制课堂上,除了教师的知识点讲授外,往往会配合丰富的课堂活动与小组研讨环节,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政策发布会、新闻发布会或辩论活动等丰富课堂活动中,思考他们习以为常的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例如,在“数字化生存”主题的辩论环节中,两个辩题是“社交软件是拉近了还是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及“《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的出台,对欧洲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题的设置,既有距离学生群体日常生活较近的技术使用,也有更具争议性的个人数据保护和互联网产业发展话题。在辩论中,学生会结合不同应用的功能设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互联网产业状况、不同企业的数据安全等资料和案例进行辩论。这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并在辩论中加强其对互联网社交技术、数据安全及产业保护等问题的认识。又如在“游戏与人”的主题中,授课教师会让学生“扮演”游戏未成年人玩家、玩家家长、学校教育者、政策发布者等不同主体,以政策讨论会的形式展开课堂讨论环节。上述讨论形式让学生不仅从自身视角出发,还能从不同社会主体的角度来分析政府为何出台针对未成年人的游戏防沉迷政策,以及政策出台后对多方主体的影响。这种讨论形式打破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单一视角,既兼顾了教育性,又焕发了课堂活力,是提升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有效教学方法。

3.围绕写作训练,实现以研促学。写作课是一门以写作和沟通能力提升为重要产出的通识课。为了更好地加强写作训练,上课学生在一学期内要完成两篇说理性文章的写作任务。学生会结合课程主题及研究兴趣点,找到具有问题意识的选题深入研究。除写作之外,课堂当中也会有展示汇报的环节,让学生以学术交流为目的进行课堂展示,并往往配合问答环节实现选题的深度沟通。以笔者所授的“数字化生存”主题为例,某一班级的学生习作就被分为了“数字化浪潮中的人们”“控制?保护?”“互联网产品”“语言、文学与阅读”四个分论坛,每个话题中的学生既要分享自己的研究主题,也要以研究者的身份互相提问与对话。这种模拟学术论坛的交流形式,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研究内容进而提升沟通能力,还让学生在对谈中进一步加强对相关选题的理解,实现对互联网领域诸多研究问题的探讨,拓宽了知识广度和思考深度。

在课堂内外让学生进行写作,可以令学生逐渐尝试用一个研究者的视角来切入,继而让他们主动思考互联网时代的种种问题。这种以研促学的方式有利于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深度浸润,“润物细无声”地提高了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三、写作课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元素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后文简称《方案》)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如何更好地实现理论入脑入心,必须要意识到互联网空间这一目前舆论主要阵地对大学生群体的深远影响力。写作课中相关课程主题重视对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符合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具有思政教育元素。

1.写作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写作课作为通识课,既有课程本身所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也可以基于课程主题式、小班制、全过程深入浸润等特点,内嵌价值观引导的目的。写作课媒介素养的显性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对网络技术和应用的知识掌握力和理解能力,而其背后的隐性教育则是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表1中展示的“数字化生存”主题写作课教学目标符合清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尤其在价值观引导上,持续提升高校大学生这一出生就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兴起和发展的“数字原住民”群体的网络媒介素养,将有效促成大学生认识复杂的网络生态环境,帮助其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中锤炼心智、坚定信念、塑造品格。

2.写作课充分发挥教学主客体的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一般物质客体不同,教育客体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他们在接受教育时不是完全被动的,也具有主动性。《方案》也指出“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好的教育者要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加强对课程整体教学任务和教学设计的把控,也应充分发挥客体的主动性,更好达到教育效果。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中这一主动性更为关键,也体现得更为充分。因为,当前大学生群体作为“00后”,他们自出生开始就成长于数字化空间,从小就高度熟悉并掌握互联网技术的使用,甚至在某些新兴领域中比教育者更为了解互联网,符合后喻文化特征。面对这样一个群体,如果仅仅是靠教育者的知识传授和引导,把被教育者作为一个被动接受者,那么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引发学生群体的反感。写作课通过课堂中的讨论等教学环节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配合写作任务推动学生展开研究,让他们在教育过程中自觉、自主、自发地学习,从而更好地实现思政目标中能动性要求,实现科学育人目标。

3.写作课高度重视教育科学性与人文性。人文教育概念有三个特点:一是强调以思考、理智、判断能力为主要特征的智识,写作课重视学生对互联网领域的思考判断能力,它并不以具体的操作为指南,重在整体性素质提升;二是要求学生进行以“常识”和“普通知识”为本,以亲近智慧为目标的知识活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本身是对学生更好在互联网上进行学习、生活、工作的教育,核心是素质、素养及智慧提升;三是教育“知识”产生于“对话”,而不是“传授”,这也符合写作课中以学生参与为主、以研促学、课堂讨论多的教学特点。写作课一学期16周课程,从写作的研究选题、文献检索、论文结构到論证说理、理论运用等,整个课程具有逐步推进、科学讲授、体系健全的特点。与此同时,课程围绕不同主题,将知识讲授融入写作教学中,并配合小组讨论、辩论、模拟政策发布会等形式,让学生在相关话题讨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推动智慧提升,实现知识对话,有效体现了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

四、结语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作为通识课的清华写作课,应结合其课程主题定位、课程特点、价值理念,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将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融入教学内容与环节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育人实效,最终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作者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讲师

本文系2023年清华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通识写作课中的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与课程思政实践研究”(项目编号:ZY01_01)、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教改项目“通识写作课中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xzjg2023-1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吴淑娟.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途径——联合国“媒介信息素养”的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6(03).

[2]窦吉芳,曹柳星,贺曦鸣.课程思政在主题式通识课程中的设计与实践——以“社交网络”为主题的写作与沟通课为例[J].高教学刊,2023(11).

[3]骆郁廷.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04).

[4]徐贲.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2022-06-01)[2023-08-01].http://www.moe.gov.cn/ 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编辑:钱尔赫】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