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新景观与新观察

2024-04-06胡智锋谢晋宇

传媒 2024年5期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融合

胡智锋 谢晋宇

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纪录片以人民为中心,以时代为背景,用镜头记录伟大时代,用影像传承中华文明,创作了一批又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多元而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更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笔者将从创作的角度对近年来的中国纪录片进行梳理分析,并提出未来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可参考策略。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新景观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创作总体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重大主题类纪录片有力引领、自然类纪录片突破创新以及网络纪实影像爆款频出。

重大主题类纪录片有力引领。近年来,我国纪录片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以及北京冬奥会举办等重大历史时刻,推出一系列卓越的重大主题纪录片,成为时代瞩目的焦点,引发纪录片行业乃至社会舆论广泛关注。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一系列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纪录片为全国观众呈现了一幅幅壮美画卷。其中,《我们走在大路上》《第一日》和《祖国在召唤》等纪录片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磅推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挖掘,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壮丽历程。其他各省级卫视与网络平台也相继制作和播出了一批献礼纪录片,如北京卫视《绿水青山》、东方卫视《彩色新中国》、江苏卫视的《美好时代》、优酷《最美中国4》以及芒果TV《可爱的中国》等,这些纪录片充分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为新时代亿万人民继续奋斗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一系列優秀纪录作品为广大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精神的盛宴。例如,《山河岁月》从党的百年历程中选取了100个关键节点,讲述了100个生动故事,交织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厚重画卷,深刻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所经历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丰硕成果。此外,《敢教日月换新天》《山河岁月》《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领航》等纪录片也纷纷亮相荧屏,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还深入挖掘了党的伟大事迹和崇高精神,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幅磅礴壮丽的诗篇。

除此以外,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推出的《四十年四十个第一》《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致敬改革开放40年》等纪录片与时代同频共振,谱写改革开放的华美篇章;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之际,《忠骨》《从开城到板门店》《超时空寻找》《山河岁月》《伟大的胜利:抗美援朝启示录》等作品展现了对英雄的崇高礼赞,也激发了观众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我国迈向全面胜利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纪录片领域涌现出《摆脱贫困》《决战脱贫在今朝》《脱贫大决战——我们的故事》《当代中国扶贫开发》等佳作,以艺术手法展现了脱贫攻坚战的辉煌历程;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之际,《零度之下》《了不起的冬天》《飞越冰雪线》《冬奥山水间》等纪录片从多个角度讲述冬奥故事,生动诠释奥林匹克精神的深刻内涵。总之,这些重大主题类纪录片紧紧围绕着党和国家的重要宣传需求,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彰显时代精神,成为近年来中国纪录片鲜明而突出的特征。

自然类纪录片突破创新。自然题材纪录片曾在我国纪录片领域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包括资金、制作能力、拍摄水平与经验等方面的限制。长期以来,我国自然类纪录片整体水平相对较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外同行的贡献。然而近年来,随着这些方面的不断改善与提升,诸如《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众神之地》《蔚蓝之镜》以及《自然的力量》等一系列优秀自然类纪录片纷纷亮相,无疑成为我国纪录片在近几年中值得关注的重要突破与创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纪录片制作水平的日益提高,动物类纪录片的发展日趋成熟。从《看春天》到《看夏天》,再到《看秋冬》,这一系列纪录片都将镜头对准了我国独具特色的野生动物,深入探索它们繁衍生息的奥秘。此外,我国还与国际团队合作,共同拍摄了纪录片《野性四季:珍稀野生动物在中国》。专业摄制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穿越我国壮丽山水,运用尖端拍摄技术,成功捕捉野生动物生动且感人的瞬间。这些珍贵影像档案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近年来,植物主题的自然纪录片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诸如《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自然的力量》《第三极之植物王国》等纪录片纷纷亮相,并获得了良好的反响。从青藏高原的雪莲,到江南水乡的荷花,从沙漠中的胡杨,到热带雨林的望天树,这些纪录片不仅揭示了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和独特的植物文化,更深刻地探讨了中国植物的地理、历史、生态及文化价值。

近年来中国拍摄的自然纪录片并非仅关注自然现象,而是融入了人文理念,探讨人类与自然如何实现和谐共生。纪录片《众神之地》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片通过跟拍东北虎、白海豚、亚洲象和野牦牛这四种动物的生活,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东北虎在森林中的威严、白海豚在海洋中的欢快、亚洲象在丛林中的坚韧,以及野牦牛在高原上的壮丽。这些生灵的生存状态,引发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态平衡的深思。此外,《何以为家:大象与我》和《雪豹和她的朋友们》也是同类纪录片中的佳作。前者以人们保护亚洲象为主线,展现了人类如何在与大象的互动中,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后者则通过讲述雪豹的生活故事,传达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总之,近年来中国拍摄的自然类纪录片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取得突破创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珍贵的视角,既看到了自然的美,也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深厚关系。

网络纪实影像爆款频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媒体融合已成为当今传媒行业的一大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纪录片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期。其中,得益于流媒体平台的发展,网络纪实影像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日益扩大,众多优质作品纷纷涌现。

2022年,一部名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微纪录片在B站上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部作品以独特的情感表达和贴近生活的主题,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目光。虽然作品内容存在争议,但截至2024年2月20日,该作品在B站的播放量已高达5099万次,堪称现象级传播佳作。与传统的电视纪录片相比,这部网络纪实影像没有过于考究的视听语言,没有华丽的解说辞藻,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叙事情节。相反,其以简洁、真实的画面,以及贴近生活的故事情节,让观众感受到了真实的力量。这种朴素的表现方式,不仅使得作品更加接地气,也成功吸引了年轻观众的关注。此外,这部作品在主題表达上,避免了传统纪录片的沉重和说教。其以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引发了观众的共鸣,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既能感受到真实的生活气息,也能体会到真挚的情感。这种创新的纪实影像表达方式,为我国纪录片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启示,也预示着纪录片在网络平台的发展潜力。

随着我国网络纪实影像行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例如,美食类纪录片《风味人间》《人生一串》以及《寻味贵阳》等,不仅展示了我国各地美食,还呈现美食背后的人文情怀和生活哲学;警务纪实观察类真人秀《守护解放西》则用镜头记录了人民警察的日常工作,让观众了解到人民警察在维护社会治安、服务人民群众、执法办案等方面的辛勤付出;在科普领域,纪实系列片《野境求真》通过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传播科学知识,满足观众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此外,宠物题材纪录片《我们是这样长大的》聚焦宠物与主人之间的温馨故事,展示了人类与动物的和谐共处。这些作品凭借多元化的题材与丰富的视角,助力网络纪实影像实现内容创新,为我国纪录片走向精品化、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新的路径。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新环境

当下我国纪录片创作面临“融合”的新形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技术融合、媒介融合以及文化融合。

技术融合。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所遭遇的首个现实困境便是技术整合问题。近年来,视听传媒逐渐融合,然而,伴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在纪录片领域,这种变革给艺术思维带来了诸多挑战。例如,纪录片的叙事完整性、一致性和系统性原本得以保持,如今却在很大程度上被打破。这一变革根源于技术因素,因为制作与播出、创作与社会参与原本是分离的,而现今的互联网科技打破了这种分离。例如,边播边评、夹叙夹议等模式的出现,就对纪录片的传统创作思维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过往,纪录片领域中舞台综艺秀般的即兴互动可谓遥不可及,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崛起,特别是弹幕等互动方式的诞生,为年轻网民参与记录影像开启了新的篇章。这些技术逐步颠覆了传统纪录片的创作模式。现如今,制作、播出、创作与参与的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工智能技术(AI)在虚构领域的广泛应用已层出不穷,非虚构领域亦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因此,技术的整合为纪录片创作赋予了新的语境。在这种背景下,纪录片创作者需不断调整和更新创作理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技术条件和市场需求。

媒介融合。在过去,各类传媒介质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隔阂。例如,电影主要针对影院观众,电视则面向家庭客厅,网络新媒体则覆盖到每一个流动的个体。电影、电视与网络新媒体各自拥有特定的受众群体,相互之间难以跨越。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深度发展,这种局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媒介质的融合不可逆转,电影、电视与互联网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在这一背景下,所谓的网台一体化、网台融合已逐渐从理念变为现实。如今,电视纪录片、电影纪录片和互联网纪录片之间的距离日益缩小,相互渗透已成为趋势。

媒介融合带来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内容创作、传播渠道、商业模式等多个方面。在内容创作方面,电视纪录片、电影纪录片和互联网纪录片开始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例如,电视纪录片和互联网纪录片借鉴电影纪录片表现手法,增加其视觉效果。在传播渠道方面,各种传媒介质打破原有的传播壁垒,实现资源共享。电视纪录片、电影纪录片和互联网纪录片通过跨界合作、平台互通等方式,拓宽传播渠道,实现受众群体的最大化。在商业模式方面,媒介融合也带来了新的机遇。电视纪录片、电影纪录片和互联网纪录片通过联合运营、捆绑销售等手段,创新商业模式,实现盈利模式的多元化。总之,随着互联网的深度发展,媒介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此背景下,中国纪录片需要不断创新,适应媒介融合的新环境,以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

文化融合。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碰撞愈发激烈,这使得文化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如今,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产品往往既包含了主流文化的精髓,也融合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特点。同时,这些文化现象或产品还兼顾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发展,文化的传播方式和渠道发生了深刻变革,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参与到文化创造和传播的过程中,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李子柒的粉丝数量庞大,遍布全球各地,她的作品总能够在短时间内触及全球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这种影响力是传统的纪录片传播方式难以企及的。在传统的纪录片创作完成后,国际传播途径主要依赖外交途径和各类官方媒介渠道,这种传播方式虽然稳定,但效率较低,且受到地域、语言、文化等多种因素的限制。然而,互联网的出现为文化融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面临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挑战,我国纪录片应秉持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在对比和比较中既大力描绘现代文化的灿烂图景,又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既充分展示世界文化的丰富多样,又突出强调中国文化的绚丽多彩,既大力弘扬主流文化,又兼顾大众文化表达。积极推动各类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为构建一个和谐、进步的社会创造更多的文化价值。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思考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在崭新的环境中,未来中国纪录片还应当做到三个结合:上与下的结合、新与旧的结合、中与外的结合。

上与下的结合。现如今,鉴于融合已成为现实的新环境,务必要关注目标受众,深入探讨纪录片受众的需求。在我国,若将主流意识形态宣传视为“上”,那么广大民众便是“下”。回顾过去,上下之间交融并存,我们有完善的影院和电视媒体发布纪录片,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环境正在发生调整和变革,必须全面考虑受众在新媒体环境、文化环境以及技术环境下的需求和品位变化。例如,短视频已逐渐成为网络纪实影像的重要组成部分。短视频不仅篇幅简短,还引发了纪录片创作与传播思维的调整和变革。在过去,弹幕尚未出现、民间草根创作尚未成为现实的时期,主流创作占据主导地位,而广大公众更多地处于接受教育和被传播的状态。然而,如今互联网平台打破了这一界限,使得草根和民间纪实影像成为纪录片创作的重要基石和土壤。在弹幕的覆盖下,普通民众和草根的审美口味也转变为快速、直接且富有乡土气息的表达方式。

数千年前,我国先民创作了流传千古的《诗经》,该诗集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昔日核心为“颂”,中层为“雅”,底层则为“风”。然而时至今日,最有活力的部分恰好反转过来,“风”成为最为活跃的元素,它源自民间,体现的是草根叙事。相较而言,“雅”代表着知识分子的精英表达,“颂”则更多的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昔日的主流或许为“颂”“雅”“风”,然而经过数千年的传承,生命力最为旺盛的顺序变为“风”“雅”“颂”。笔者意欲通过探讨其演变过程,提示当今时代应高度重视草根力量的活力、热情与独特品位。这对纪录片创作具有极大的启发与激励作用,使得主流创作更具活力、生动性和贴近生活的特质。在此基础上,既能满足基层民众的需求,又能传递正能量,还能在融合中振奋人民的精神。这正是上下结合的深远意义所在。

新与旧的结合。在时代的长河中,新与旧的交融成为一种独特的现象。在交融过程中,不仅赋予了事物新的内涵,也让旧物得以传承与发展。新与旧的交融,体现在多个领域,其中包括新技术、新平台、新媒介以及新空间等方面。而在旧有的内容、题材、形式、媒介以及久远的系列等方面,也在不断融入新的元素,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以美食领域为例,我国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十年前首次亮相,便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内涵震撼了观众。这个经典系列不仅传承了我国丰富的美食文化,同时也不断地融入新的元素,創新出许多新的表现形式。如今,这个系列已经焕发出新的生机,一大批新的美食纪录片持续涌现,不断丰富着美食文化的内涵。虽然这是一个古老的系列,但如今却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翻新”,赋予了美食文化新的生命力。此外,旧有的媒介如电视,虽然被视为传统媒体,但在互联网的融合下,得以在网络与电视的结合中展现新的生机与活力。电视媒体不仅保留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更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推出了许多新的节目形式,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在这个过程中,电视媒体成功地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了平衡,实现了新与旧的交融。

纪录片创作的新与旧不是截然对立的。所谓新,既可以是新的技术手段、新的表现手法,也可以指新的主题、新的视角。而旧则可以包括传统的拍摄技巧、叙事方式,以及历史悠久的题材等。在纪录片创作中,可以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如无人机航拍、虚拟现实(VR)等,为观众带来更为丰富的视觉体验。同时,也要善于运用旧的叙事手法,如口述历史、文献资料等,以保持纪录片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总之,在纪录片的创作中,要把握好新与旧的结合,让新与旧相互促进,不断丰富纪录片的内涵和外延,推动纪录片的发展。

中与外的结合。纪录片作为人类生活的真实写照,客观地呈现了大千世界的种种面貌。在全球范围内,纪录片以其真诚、务实的风格,以及广泛的社会认同,成为最具感染力的传播载体。当前,我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愈发重要角色,同时也面临日益严峻的国际环境。在此背景下,应当加大文化输出力度,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而增强国际影响力。在这一过程中,纪录片作为一种具有高度真实性、客观性和艺术性的影视作品,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拓展更广阔的空间,成为中外沟通的桥梁。

因此,纪录片制作人应充满热情并秉持高标准,致力于创作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纪录片,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播人类共同价值观,通过纪录片展现我国的文化魅力,让世界了解我国的发展历程与民族精神,以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同时也要借鉴吸收外国纪录片优秀的成果,做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中外结合中实现突破。总之,应以最客观如实的方式沟通中外文化,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使纪录片成为人类共同情感的优良载体、表达者和传播者。这不仅为纪录片的发展指明关键方向,更是新时代中国纪录片所承担之使命。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心、用情、用力地创作出一批又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纪录片领域,也为广大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想启示和艺术享受。展望未来,笔者坚信中国纪录片定会以更加昂扬饱满的状态,为不断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贡献力量。

作者胡智锋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谢晋宇系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编辑:沈金萍】

猜你喜欢

纪录片创作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