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理念视域下高职“移动”思政课堂创新路径研究

2024-04-05肖敏勤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移动思政院校

肖敏勤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新发展理念是我国新时代一切行动与工作的指南,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理论。“移动”思政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高职“移动”思政课堂在新发展理念视域下深入探索的新理念、新途径、新方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教学模式,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有助于解决高职“移动”思政课堂发展中的现存问题,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

一、高职“移动”思政课堂的现存问题

(一)运行机制待优化

首先,顶层设计仍须完善。2022 年8 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其中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专门的实践教学课。“移动”思政课堂在高职院校的顶层设计层面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学组织不完善。仍有大量高职院校并未明确“移动”思政课堂的学时学分,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实施方案,“移动”思政课堂流于形式。第二,教学实施不规范。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制定专门的“移动”思政课堂教学大纲,使得整体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任务不明确、教学内容不规范,部分教师根据校内外资源自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形式,少数教师甚至直接无视这一教学环节。

其次,协同育人尚待加强。第一,与其他课程协同不足。部分高职院校存在专业课程所搭建的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平台并未与“移动”思政课堂相融通,少数学校甚至直接把专业实践作为“移动”思政课堂,其授课内容必然不符合思政课的教学需求。第二,与其他部门协同不足。大思政格局下各领域思政元素统一归口管理尚不明晰,团委、二级学院等也会组织与思政相关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这些部门之间的沟通不足,在思政教育中并未形成合力。第三,社会协同平台不足。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移动”思政课堂,但由于经费、精力、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主要形式也只是组织少部分学生赴红色基地参观、暑期“三下乡”等,与社会协同的平台与形式还不够丰富。

(二)保障机制有欠缺

首先,建设投入不足。相较于思政课理论教学,“移动”思政课堂涉及校内外的各类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资源投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除部分“双高”院校外,多数高职院校对“移动”思政课堂的投入尚不足以支撑课程建设;同时,任课教师需要投入比理论教学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课程设计与组织实施,而实际中部分教师的投入不足。

其次,实施保障欠缺。“移动”思政课堂不同于理论教学,涉及课堂外、校园外的教学场所,易受环境、突发事件等影响。例如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学校基本不能组织学生规模性外出,使得高职院校的“移动”思政课堂仅限于校园内,教学内容和形式十分受限。因此,建设不易受环境、突发事件影响的“移动”思政课堂,是课堂实施的关键。

(三)评价机制须改革

首先,评价指标缺乏科学性。第一,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全面。“移动”思政课堂的教学评价应为综合性评价,要求构建多维度的指标评价体系,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指标从理论、实践、效果等多维度考核体系尚须完善。第二,目前“移动”思政课堂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注重结果性评价,较难开展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使得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对结果导向的思政课评价体系产生了路径依赖,且不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其次,评价方法单一。第一,现有的课程评价体系存在评价主体单一的问题。现阶段大多高职院校“移动”思政课堂的教学评价集中于专任教师对学生的单方面评价,虽然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但仅由教师进行的评价主观性较强。“移动”思政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应由学生、教师、学校、合作单位等共同组成。第二,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方法难以支撑改革后的多维评价体系,这使得现在形成的教学评价结果不够全面,也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激发学生兴趣热情和检验教学效果的功能。

二、以新发展理念推动“移动”思政课堂高质量发展

(一)引领“移动”思政课堂改革创新的必然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移动”思政课堂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任务。当下,结合高职“移动”思政课堂的现状,在建设过程中完整、全面、准确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从全新的视域探索“移动”思政课堂创新发展的动力,从而实现思政课可持续、高水平地发展,是每一所高校的重要任务,也是顺应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推动高职教师教学理念融合转变的重要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这指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高职思政课教师在“移动”思政课堂中结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式的融合转变,能够推动“移动”思政课堂的创造性发展,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根本任务。

三、新发展理念视域下高职“移动”思政课堂的创新路径

深入推进“移动”思政课堂的高质量发展来解决现存问题,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从创新教学设计、协调运行机制、绿色保障机制、开放育人格局、共享研究成果五个方面积极开展实践探索。

(一)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促进教学设计创造性发展

首先,完善“移动”思政课堂的顶层设计。高职院校应成立“移动”思政课堂建设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涉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等职能部门及各个学院。同时,制定独立的“移动”思政课堂教学标准、教学大纲,指导教师规范性地开展教学。其次,加强对“移动”思政课堂的理论研究,从理论上明确“移动”思政课堂的建设方向,推动其内涵式发展。最后,以创新为动力,拓展“移动”思政课堂的新模式、新方法,通过掌上课堂、云端课堂、行走课堂等教学形式,将思政课堂搬到网络空间、红色基地、田间地头,推进思政课教学的全员化、具象化、全程化。

(二)以协调发展为指引,积极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首先,与社会大课堂相融合,推动与当地各类纪念馆、烈士陵园、企事业单位的深度对接,通过深挖革命故事、担任讲解员、为基层建设建言献策等参与方式,丰富基地建设内容和形式。其次,以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找准“移动”思政课堂与各专业“协同育人”的发力点。一方面,依托已有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各具特色的“移动”思政课堂教学基地,协同开发高质量的“移动”思政课堂。另一方面,以项目化模块化设计“移动”思政课堂教学主题、内容和环节,使思政课教学与专业实习实训、社会调研实践等有机融合,推进“协同育人”走深、走远、走实。最后,要与思政教育各部门相协同,充分利用创新创业、党团建设等资源,通过学生最关注的就业创业问题、职业发展问题,推动“移动”思政课堂的协同发展。

(三)以绿色发展为方向,保障课堂持续高效运行

首先,探索虚拟仿真“移动”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表明,多感官整合能够弥补单一形态信息的匮乏,有助于人们更有效地感知环境中有意义的信息[1]。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受众为00 后新时代青年群体,该群体是在国内经济高速增长期、互联网广泛普及期成长起来的,具有熟练使用互联网、迎合时尚、泛娱乐化等特点,这决定着他们对于虚拟仿真技术的使用具有天然的喜好度和适应性[2]。因此,将“移动”思政课堂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 等智能化技术相互赋能、深度融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体会事件过程与人物心声。同时,利用数字技术重现经典红色场景、在虚拟现实情境演绎红色剧本等教学活动,能够保证课堂教学不受环境、突发事件的影响,保障低碳、高效、可持续运行的“移动”思政课堂建设。其次,加强对“移动”思政课堂的建设投入,包括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建立不同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完善监督考核机制等管理投入,及师资投入、专项经费投入、实践基地建设投入等物质投入,从而保障课堂的建设、组织与实施。

(四)以开放发展为重点,解决学校内外联动问题

首先,在“移动”思政课堂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看到所在地高职院校开展教育实践和取得的成果,还应向国内其他地区、本科院校的先进经验学习,以访问学者、游学等方式推动交流合作,以学习交流、经验分享来拓宽视野、协同创新,在“引进来”“走出去”上双向发力。其次,通过打造“校校联动”“家校联动”“校企联动”的教学格局,促进“移动”思政课堂的开放发展。第一,在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变化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院校开展丰富的交流合作,如学习其他院校的“移动”思政课堂优秀范式等,实现“校校联动”。第二,深入挖掘学生家乡的特色资源,利用寒暑假学生在家期间布置“移动”思政课堂任务,通过全过程育人实现“家校联动”。第三,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丰富“移动”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途径,实现“校企联动”。

(五)以共享发展为目的,改革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通过改进教学活动评价机制、构建教学反馈评价机制、推进教学评价数字化建设三个方面促进课堂教学形成科学完备的评价体系,从而推动高质量的“移动”思政课堂建设,并在省内外高职院校推广应用。

首先,改进教学活动评价机制。“移动”思政课堂的教学评价可从以下四个维度细化评价指标,实现对教学活动过程及效果的综合评价:认知深度,即是否能够熟练掌握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学习效度,即是否积极完成团队或个人实践任务;思维高度,即是否能够结合课堂所学内容,运用所获能力来思考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以及分析中国社会的实际发展问题;践行力度,即是否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其次,构建教学反馈评价机制。教学反馈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反馈指标和学生反馈指标两类。教师反馈指标,即传统的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具体评价。学生反馈指标,即学生对自身学习情况的反馈、对其他同学参与课堂的评价反馈等。在评价机制中加入学生视角,更能凸显学生主体,更为全面地反馈“移动”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

最后,推进教学评价数字化建设。凭借快速的计算能力、出色的存储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能力,数字化技术能够动态记录“教”与“学”的相关情况[3]。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科学评价教学过程与成果,实现对认知深度、学习效度、思维高度和践行力度的综合评价。同时,对评价结果开展数字化分析,有助于为及时发现与校正教学中的问题、提高实际教学水平提供依据,实现对“移动”思政课堂的“问诊把脉”。

猜你喜欢

移动思政院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移动有声阅读让儿童文学回归故事本身
如何有效发挥课间操的锻炼作用
纪录片中摄影机的移动对动态布局的影响
移动版教学督导听课评价系统建设初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