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口语传播的外延扩展:新文科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建设
2024-04-04付焱常健
付焱 常健
摘要:“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口语传播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的理论延伸,受到学界的关注。但在二者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如何根据现有学理基础和现实经验完善学科建设,是迫切且实际的问题。本文基于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以部分高校学科建设成果为鉴,根据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提出中国播音学与口语传播学的深度交叉融合的现实路径,从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个维度与现阶段的人才需求与知识应用相契合,拓展理论深度、重塑学科定位,促进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的优化发展。
关键词:口语传播 新文科 播音与主持艺术 学科建设
“新文科”的核心内涵是对传统文科学术体系的更新升级,以实现学科交叉、提升学生能力、适应社会需求。而当下的中国播音学,正经历着媒介的数字化巨变产生的“阵痛”。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媒介场景的变化,中国播音学人才培养体系和理论内涵已无法匹配现实的社会需求。因此,新文科背景下的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建设不仅需要“自省”,还亟需同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为其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面对学科发展的困局,学者们开始关注在传播学领域中的口语传播(Speech Communication),并尝试探索二者相互融合的发展之路——播音主持向口语传播的外延扩展。即提倡学科交叉,并在教学中注重口语传播能力的培养。基于新文科“学科交叉”的特性,对中国播音学向其理论外延——口语传播学扩展,既符合学科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也遵循学科交叉的学理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从播音主持到口语传播:理论延伸的合理性
口语传播是一门以人类话语为核心,通过使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传递、沟通交流的学科,其研究方向大致可分为以语言艺术为核心的口语表达、以传播方法为核心的口语传播和以文学研究为核心的口语交际等方面。目前,我国高校也会根据其培养方向将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设置在艺术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文学院等不同的院系,可见二者在语艺属性、传播属性与人文属性等方面存在较多共通性。由此,有部分学者提出在口语传播学中探寻我国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发展的新思路。
1.语艺属性之交融:表里相生的共构关系。语艺,源于古希腊Rhetoric一词,有学者译为“语艺”,取“语言艺术”之意。在语艺属性方面,中国播音学与口语传播学二者针对语艺的研究是互为表里的。前者注重语音发声、重音停连等艺术技巧强以化语言的美感,后者则将侧重点放在沟通劝服、语言逻辑、谈判协商等方面。虽然培养目标不同,但都注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二者并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以口语传播为理论延伸,不仅有助于媒体从业者加深对传播对象的理解、提升表达素养。同时也有利于其他相关从业者掌握沟通技巧,获得在团队协作与企业组织中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口语传播中的探究人际关系与沟通、团体运作与沟通、组织管理与沟通、演讲与说服及跨文化沟通等主题也将重新建立起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不仅能够满足当下媒体对高层次传播人才的需求,还可为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就业率提升提供解决思路。
2.传播属性之协同:效能互补的有效拓展。在传播属性方面,口语传播学从人类传播实践的本源出发,将传播学的研究回归到传播的本体——“人”。探索人类是如何运用“语言”的形态进行信息交流,在传播本源上与中国播音学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与以大众传播为主要传播语境的中国播音学不同的是,口语传播学的传播语境主要为人际传播、团体传播、组织传播、公众传播等,应用场景更为多元,其人才培养也将更加适合行业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另外,在传播学SSCI期刊中,以口语传播及修辞为研究主题的期刊占总刊数的近20%,这充分体现出口语传播的研究活力。在理性主义、实证主义、行为科学等思潮的影响下,传播学中的实证、解释和批判三大范式使口语传播学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上可以作为中国播音学理论研究中的有效补充。
3.人文属性之契合:互补共融的文化观照。在人文属性方面,语言行为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同步发展,口语传播学的研究不仅是对人类表达方式的凝练,更是对人类语言文化意义的探索。中国播音学中对于专業人才的培养需包含思想、文化和技巧三个方面。可见口语传播学和中国播音学对语言的研究具有一定程度的契合——语言不仅是传播信息的工具,更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技术赋权下的媒介环境使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竞争加剧,口语传播的人文属性恰好符合当下的媒介的数字化趋势,二者的有机融合可以提升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在“次生口语文化时代”的表达能力;同时,良好的口语传播素养教育也可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在人文思想的指引下方能破除技术的裹挟与媒介的宰制,用正确的思想、先进的文化构建良性发展的媒介生态。
二、口语传播理念的融入:学科建设融合现状
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媒介环境与传播场景,中国播音学界也在不断探索与新场景相适配的学科建设路径。现今,已有数十所高校设立口语传播院系、增设口语传播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传播能力。这些有益尝试都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在面对多元的传播场景提供解决思路,但也存在着培养模式不清、教育资源缺乏、研究意识不足等现实问题。
1.增设口语传播院系,但培养模式仍需优化。在认识到媒体环境的不断演进及市场需求的显著转变后,众多高等院校纷纷开始增设口语传播系,以适应当下的发展趋势。中国传媒大学和暨南大学分别基于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于2014年和2018年增设口语传播系。旨在通过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国际视野,培养出既能在快速发展的媒介环境中胜任全媒体传播工作,也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交流中担任公关、宣传部门发言人及其他语言表达相关岗位的高水平、复合型口语传播人才。但纵观此类培养模式和课程设计,仍多以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外语水平为目标,既没有让学生深入认识人类传播的概念与基本规律,也未能帮助学生总结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类传播现象,以提升学生信息生产与处理的能力。该模式培养学生的思考、批判和再表达能力的有效性值得商榷。
2.开设口语传播课程,但教育资源亟待开发。目前,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广西艺术学院等众多高校都在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中增设逻辑与修辞、人际沟通策略、演讲与辩论等基础或核心课程来加强学生口语传播的能力。但任课教师多为播音与主持专业毕业者或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从业者,教师结构较为单一。且领导统御能力、公关经验、大型社会事务新闻发言经验、商务谈判实践经验、跨文化传播经验等也较为缺乏,课堂教学内容也仍是使用老旧模式让学生练习即兴表达或分组辩论。可见,教师层面没有对口语传播学有系统性的认知,更缺乏有效地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另外,目前我国高校使用的口语传播专业教材相对较少,且现有教材大多从理论层面对口语传播的概念、历史等方面进行梳理,无法从实践层面为学生提供系统性、专业性的教育。
3.探索理论交叉融合,但研究意识有待提升。针对中国播音学有“术”无“学”的发展桎梏,早从2013年开始,就有学者对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向口语传播的外延扩展进行理论探索,提出在口语传播的理论框架下重新审视并调整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教育模式,以推动该学科全面发展。但纵观中国知网已发表的学术研究,十余年间,研究主题仍还集中于主持人如何借助口语传播技巧提升媒介适应能力,以及如何将口语传播学引入播音与主持教学等实践性研究,研究方法也多为思辨式的经验梳理。既鲜有融合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等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也没有对中国播音学与口语传播学融合后的理论范式进行深入探索。因此,继续深入探索两者的理论交叉与融合,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语言传播理论体系成为当下学界亟待补充的研究内容。
三、新文科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建设的路径
从播音与主持艺术到口语传播的学科融合虽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因此,笔者以新文科建设中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特点趋向为问题导向,根据当前口语传播应用于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建设的现状与经验,提出新文科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建设发展的新思路。
1.学术研究:填补学术研究空白,夯实理论根基。从学科发展史来看,大众传播实践催生了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的发展,虽然张颂先生在《中国播音学发展论》中将学科内涵深化,但依旧缺乏“实体”充填,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在学术研究中的深入性、系统性、指导性还亟待补充。学界应统一思想,对口语传播形成理论认知,优化现有学科结构,强调主体意识;教学、科研跳出“信息传播的工具”“提升传播技巧”等固化思维,扩大研究范畴;重视学科交叉,强化传播学理论视角和研究,并关注非语言传播中的行为学、空间学、时间学等相关领域;打破“各自为战”的学术研究现状,深入了解传播学特别是口语传播方向的理论和方法,强化批判性的思维方式、打破专业界限,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丰富学科理论内涵。另外,学科队伍建设多元化,各高校在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建设中,应积极吸纳口语传播方向的研究型人才,这既可以尝试从国内外吸纳具有口语传播能力的高级人才,也可以在中国播音学的硕博士研究方向增设口语传播方向。通过“输血”和“造血”的方式来扩充理论研究队伍,为学术研究团队的建设提供基础。
2.人才培养:锻造口语传播精英,应用实践为先。随着媒介技术快速迭代,人们日常接收信息的渠道变得丰富多元,社会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有着更加多样化、灵活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口语传播针对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公共传播领域的优势,可以同以大众传播领域为主的播音与主持艺术形成互补。特别是在对外传播方面,面对西方话语体系长期霸占主导地位的现实,需重点培养学生叙事技巧、符号载体和外语能力,以适应跨文化环境,掌握话语主动权。而在对内传播领域方面,可增设语艺修辞、修辞批评、公共演讲、沟通与劝服等课程,使学生掌握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的方法。在人际传播方面,可增设“信任与人际沟通、组织传播、领导力训练”等方面课程,帮助学生提升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需注意的是,正如奇葩说辩手、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口语传播课程教师陈铭提出的“培养口语传播能力的本质实则是塑造与传递价值观。”举例来说,在直播的语境中,同样面对受众质疑产品价格,有主播能言善辩:“哪里贵了?先反思自己有没有努力工作。”有人却说:“谷贱伤农,农伤则国贫。”其传播效果大相径庭。可见培养具备口语传播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并非单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在人文主义的关照下,引导学生常怀悲悯与敬畏之心,塑造并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社会服务:构建口语传播智库,助力国家发展。“新文科”建设是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国家工程,应强调顺应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从国家需求层面上看,各地应提高各级人员的说明、解释、疏导等工作的表达能力,以利于民主、高效地施政。从社会需求层面上看,城乡居民在各类语境下进行人际沟通与交流的情况越来越多,公众对表达能力提升的需求越来越大。一方面,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建设中应该重视以口语传播服务于国家、社会的功能。依托大学丰富的学术与教育资源,将大学智库建设成为连接区域与世界创新体系的“桥头堡”、成为储备先进科研成果和先进管理理念的“蓄水池”、成为学界、业界和政界人才流动的“旋转门”。可以通过设立多元化的口语传播研究中心,提升社会各界的口语传播能力,以服务社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面对国家的实际需要,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建设也可以尝试通过建立多层次的“智库”体系,建立长效的反馈机制,将学术研究中的最新成果通过智库平台反馈给各级政府部门,从专业属性上服务职能机关的对内、对外传播,帮助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树立良好形象。
四、结语
从播音主持到口语传播,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下对“新文科”的要求,也是适应媒介生态快速发展变化和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实际需求。未来,中国播音学界应持续深化学科建设以适应时代需求,以“学科+服务”,“平台+产业”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与空间。更应化“被动”适应为“主动”引领,深度探索技术赋能下的媒介生态、把握人类传播实质,探析人与社会的本质关系,以培养高质量的口语传播人才为方向,发扬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实务”优势,吸纳口语传播的“学理”内涵。从而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体现中国播音学学科建设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作者付焱系吉林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主任、副教授
常健系韩国清州大学媒体文化产业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吉林省突发公共事件中官方话语表达能力研究”(项目编号:JJKH20240613SK)、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科研课题“数字化背景下艺术硕士(广播电视)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JGJX2023D367)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献
[1]张胜,王斯敏,胡海男.新文科“新”在哪儿?并非“科技+人文”那么简单[N].光明日报,2019-07-23.
[2]陈虹,杨启飞.基于场景匹配的口语传播:智媒时代之播音主持教育[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06).
[3]李亚铭.口语传播视域下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模式改革[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10).
[4]于佳卉,王志扬,张梦琦.中国主持传播研究二十年:知识图谱、热点研判与认知地图——基于2002—2022年间的文献计量分析[J].传媒,2023(04).
[5]林小榆.跨界融合:暨大播音的发展理念与创新实践[J].中国主持传播研究,2020(01).
【编辑:钱尔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