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走大运河》:如何打造融媒声音作品创作方法论

2024-04-04叶玢

传媒 2024年4期
关键词:大运河运河文化

叶玢

大运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为了更好地推广大运河文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制作了16集大型融媒体文化节目《行走大运河》,2022年9月15日节目上线以后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和良好的传播效果。据央广网数据统计,上线短短两个月时间,节目相关话题阅读总量就达到了3268万次,全网直播播放量总计139.8万次,全网音视频播放量总计424万次。这些收听收看的数据,证明了节目的成功,也获得了很多观众的喜爱。笔者从“行走漫步”实地探索的节目模式、“文艺+新闻”结合的表现手法、邀请文化名人助力以及多平台融合传播等方面来解析节目受到诸多好评的深层原因。

一、以“行走”的方式实地探索,聚焦千年运河文明

《行走大运河》节目以“行走”的方式实地探访了大运河沿线的北京、天津、沧州、聊城、济宁、台儿庄、淮安、扬州、镇江、无锡、苏州、嘉兴、杭州、绍兴、洛阳、宿州等16座城市,以河为线,以城为珠,寻找典型故事、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典型文化。节目采访了大量运河文史专家和运河百姓,走遍了运河的遗存古迹,带着大家体验运河周边的风土人情,生动地讲述了大运河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

1.走访运河文史专家,倾听历史。《行走大运河》节目的亮点在于实地行走,在这个过程中,节目组拜访了当地许多文化遗产保护学者、文史专家、考古专家、水利专家等权威人士,从文化传承、民生、经济等方面探讨了大运河的形成过程、保护现状、历史文化以及未来如何更好地利用运河造福百姓等话题。例如,《津门合韵》一期讲述了天津如何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的故事。历史文化学者徐凤文认为,流淌的大运河给天津带来了商业繁荣,也将五湖四海的人带到这里,来自异域他乡的文化因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形成了天津独特的码头文化。又如,《运河原点》一期讲述了扬州是怎么因运河而兴盛的故事,古琴与大运河在这里碰撞出了艺术的火花。走访过程中,原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主任顾风介绍了扬州瘦西湖的形成历史以及关于扬州申遗的情况。他认为虽然大运河已经成为世界遗产,但是保护的任务还很重,“我们要持之以恒,要有敬畏之心,要将它很好地传承下去”。再如,在《走运杭州》一期中,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傅峥嵘在接受节目组采访的时候指出,在中国古代,作为国际性城市的杭州,借运河航运之力富甲一方。与此同时,他还为大家讲述了古代运河上船舶穿梭的景象,以及与运河有关的戏曲艺术融合历史。

2.走遍运河名胜古迹,感悟文明。大运河是流动的血脉,蕴藏着中华文明数千年延续不断的密码,它蜿蜒而过,古老的桥梁、码头错落分布在两岸,许多因运河而起的古建筑则静静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讲述着千年文明的发展。而运河沿线的河道、沟渠、水闸、水坝与城邑、村镇的命名和更迭,记录了运河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实地探索大运河,《行走大运河》节目组必然要带着大家去瞻览与大运河相关的名胜古迹,感受古代遗留下来的文明印记。例如,京杭大运河北运河通州段的燃灯佛舍利塔,是运河沿线四大名塔之一,是通州千年文脉发展的见证者,是古时漕运旅人方向的指引者,如今还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一大重要文化景观。燃灯塔始建于北周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被视为通州城的精神象征。又如,坐落于聊城境内运河西岸的山陕会馆,是清代时期来自山西、陕西的客商集资兴建而成,是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会馆之一。在这片建筑中,雕梁画栋的琉璃瓦戏楼是其最华丽的部分,调角高悬如凤凰展翅,见证着运河水涨潮落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历史及其千年沧桑。再如,位于运河边霞湾公园内的杭州御码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六次到过的地方,虽众说纷纭,却是百姓浏览观光时最喜欢讨论的地方。行走在历史的遗迹之上,节目组带着广大听众共同聆听着文明的声音,感悟着文化的力量。

3.走近运河风土人情,突出特色。大运河不仅方便了南北方之间的交通运输,还孕育了依水而居的两岸百姓。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运河两岸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生活、节庆等风俗习惯,创造了属于运河区域独具魅力的特色文化。在拍攝的过程中,《行走大运河》节目组也带领大家体验了各地域的风土人情。例如,苏州古城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的特色之一就是各种各样纵横交错的古桥,它们承载着苏州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古城的文明历史。以泰让桥为例,它因泰伯让位这一典故而闻名,这个故事一直影响着苏州人,从而使他们的生活中时刻保持一种谦谦君子的宽和厚道态度。这抹独特的气质,在历经风雨的建筑、在河流之上的古桥、在地名奇特的街巷、在生活于此的人们身上都能感受到,是独属于苏州的另一番风情。又如,《南船北马》一期中观众聆听到的淮海戏,不仅弘扬了淮安的特色文化,也讲述了淮海儿女与大运河之间的故事。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者许亚玲,从小就痴迷淮海戏,在采访中她把自己称为运河的女儿,并认为被大运河的水土和底蕴滋养长大的姑娘身上都有着顽强不屈的精神,因此她演唱的淮海戏中的女人同样都有着坚强、坚韧、善良的品质。再如,《运河原点》一期为大家呈现了用方言演唱的扬州清曲,风格朴实简洁,曲调是由运河带来的四面八方各地小调与本地小调融合而成,极其富有民间风格和地域特色。行走在运河两岸,节目组带领我们领略着各地风情,感受着运河带给人们的精神生活。

二、以“新闻+文艺”的表现手法,讲述真实人文故事

《行走大运河》节目以新闻纪录式采访为主,融入了文学、音乐、戏曲、京剧、相声等多种文艺声音,在南腔北调中尽显浓郁的运河风情。同时,节目还添加了主题音乐、微广播剧、山东快书等原创文艺,增强了创新性。而大量同期声的加入,也让节目的现场感觉更强。文艺与新闻相互融合的多种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了运河画卷,艺术呈现了“千年的运河,流动的文化”,用心用情用功讲好运河故事。

1.新闻纪实采访,记录真实故事。《行走大运河》采用新闻纪实的方式讲述16座城市各具差异特色的运河故事,以文艺之声主持人和阅读之声主持人采访的形式讲解运河历史,一问一答间使观众对大运河有了更深的了解。作为一档有新闻报道属性的节目,《行走大运河》节目组采访了多位在运河沿岸生活与工作的普通人,将他们真实的生活记录下来,也将大运河“正在发生的故事”一一讲给大家听。例如,总台文艺之声记者王菲采访摇滚曲艺创意人李亮节,聊天津曲艺文化和大运河的故事。还采访了天津三岔河口看夕阳的游人,听普通百姓心中对大运河的独特理解与个体记忆。再如,节目组还采访了北京郭守敬纪念馆里游览的小学生、扬州富春茶楼里的茶客、杭州拱宸桥下散步的老人……这些运河两岸百姓的声音背后,都是他们的生活和真实的运河故事。

2.融入文艺元素,感受人文气息。《行走大运河》节目中还融入中国传统古诗词、鲁迅的《社戏》、徐则臣的《北上》等文学作品,以及京剧、越剧、绍剧、淮海戏等传统戏曲和相声、苏州评弹、扬州评话等特色文艺,丰富多彩的文艺形态尽显浓郁的运河风情,更让广大受众感受到运河的人文气息。例如,《通惠古今》一期中,在北京郭守敬纪念馆里通过欣赏《京城大运河》京剧交响组曲,听众了解了国粹京剧与大运河之间的融合发展,也体会到了京剧的开放性、多元性、创造性等特点,对京剧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又如,有着“曲艺之乡”称号的天津,各种艺术形式和大运河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天津快板、相声、三弦等都是数百年的艺术大家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天津船民的劳动号子,虽然没有精心修饰的辞藻,却折射出劳动人民的百态生活,听着有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再如,绍兴的鉴湖有许多文人墨客留下的名师佳作,“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形容鉴湖的诗句,唐代大诗人李白用“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来描写湖光山色,白居易的“一泓镜水谁能羡,自有胸中万顷湖”是描写湖水的静美与辽阔,南宋诗人陆游曾住在鉴湖岸边,留下的诗篇更是数不胜数。通过融合大量文艺元素,节目组带着大家见识了大运河深厚的文化历史,浓郁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千年的文化底蕴深藏其中。

3.特色原创精品,彰显文化底蕴。值得一提的是,《行走大运河》节目还精心打造了一批原创文艺作品。这些别具特色的原创声音,突出了节目组的用心,也增强了节目的魅力和底蕴。例如,《行走大运河》的主题音乐,一段段或激情或澎湃的声音,深情讲述着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充满力量,向观众传递着运河文化和精神。又如,微广播剧《白英献策》,讲述会通河“栓塞”时,白英根据自己十多年观察汶上、东平、宁阳、兖州、泰安等多个县州的地形水势的经验,提出治水策略,解决了大运河跨越最高点的难题,开创了大运河航运史上的新纪元。再如,山东快书《漕运咽喉美名扬》中梁山好汉武松的故事长盛不衰,山东聊城是武松生活过的地方,也是山东快书艺术传承的重镇,可以说是大运河为聊城快书的发展提供了栖息之地。《行走大运河》推出的这些优秀原创作品,用文艺的力量展示了运河形象,传承了运河文化,讲好了运河故事。

三、以文化名人为助力,提升跨平台融媒体传播效能

《行走大运河》为扩大节目影响力,邀请了单霁翔、冯骥才、徐则臣、茅威涛、王珮瑜等16位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学者、作家、艺术家在每期节目中担任“大运河文化推广人”。节目以16集音频为主要内容,除此之外还有直播、短视频、Vlog等多种形式的融媒体内容在多个平台同时传播,不仅提高了内容的分发效率,也进一步打通了音频与其他内容形态之间的壁垒,真正实现了融合化创作与跨平台传播。

1.文化名人助阵,扩大广播节目影响力。《行走大运河》节目组为了把内容做深、做厚、做实,让更多人了解大运河文化,特地邀请了单霁翔等16位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录制了16集广播节目,作为融媒体内容的核心主打产品,借助这些名人的影响力,扩大广播节目的传播力度。这些名人或数十年如一日地研究运河历史文化,或以运河为对象进行艺术实践,他们的加持为这档核心广播节目的传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例如,天津段运河文化推广人冯骥才,是当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画家,创作了大量的优秀小说、散文和绘画作品,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大学课本,推动了很多民间文化的保护宣传工作。冯骥才本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很大,许多大中小学生都是他的“粉丝”,他参与节目的录制无疑有助于提升节目的收听率。又如,聊城段运河文化推广人孙涛是著名小品演员,曾多次登上春节联欢晚会,春晚表演让他家喻户晓。他在节目中讲述了运河养育自己勤劳朴实的乡亲,也记录着他的成长轨迹,那句“它让我骄傲,更让我自豪”更是与孙涛春晚的经典台词相互呼应,从而赢得了百万粉丝助阵《行走大运河》节目的传播。再如,扬州运河文化推广人顾风是原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主任、扬州博物馆馆长,他带领我们一起游瘦西湖,讲运河申遗的历史。这些文化名人都在为大运河的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人通过《行走大运河》这档广播节目聆听运河的声音。

2.访谈现场直播,加强互动营造体验感。《行走大运河》节目正式上线前,在北京、杭州、扬州三座城市开展了三场直播活动,采用“访谈+体验”的形式,邀请当地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和观众一起感受运河两岸的风光,在实时互动中零距离满足了大众的好奇心,成功为节目预热。直播中还加入了竞答抽奖环节,一问一答提升了观众参与度。例如,在扬州直播活动中,主持人带观众探访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打卡博物馆中的网红展品。同时,还与顾风主任一起游扬州瘦西湖,聆听古琴作品《流水》。此外,主持人和观众还一起体验了世界非遗雕版印刷技艺环节之一的刷印。又如,在北京直播活动中,主持人带领大家一起参观了北京郭守敬纪念馆,了解了京剧的发展历史,学习了北京段运河的历史文化,还聆听了一段京剧交响曲。再如,在杭州直播活动中,跟随主持人的脚步,大家理解了拱宸桥名字的特殊含义,也走过了弯弯绕绕的杭州桥,还欣赏了越剧戏曲以及它和大运河之间的故事。亲民性、互动性、直观性的直播活动使观众感受到了大运河的魅力,对《行走大运河》节目的播出充满期待。

3.多版本跨平台,年轻态内容融合传播。《行走大运河》在总台旗下央视频、央视文艺、央视网、云听等新媒体矩阵和微信、微博等多个商业化新媒体平台同步上线,观众可以通过评论留言参与互动。节目以16集音频为主,同时还有36条短视频、记者体验Vlog、微博话题、系列海报以及“点亮大运河”H5互动闯关游戏等多种内容。这些内容在全矩阵、多平台同时发布,采用年轻化的传播方式,让更多年轻受眾感受到运河之韵、运河之美,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例如,记者体验Vlog用短短三五分钟的时间带观众一一回顾了16座城市的故事,讲述了探索运河之后的感受,让观众再次回味了大运河的文化历史。又如,36条短视频以大运河文化推广人特色介绍和节目彩蛋为主,每期文化推广人讲述与大运河之间的故事,传播了大运河精神。节目彩蛋则是以两岸文明胜迹与运河之间的故事为主,如雕版印刷、瘦西湖风光、通州运河号子、京剧和大运河的关系等。多版本多形式年轻化的内容,让节目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广,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的收听收看。

四、结语

《行走大运河》节目从大运河古老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方向出发,讲述了运河两岸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生态保护等内容,通过实地行走去探访大运河,深入阐释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展示了中华文明,彰显了文化自信。总之,不管是从播出后的效果还是从整体的制作、采访、表现手法上来看,《行走大运河》都是一部制作精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融媒体精品力作。它已经在融媒广播采制和播出全流程上形成了成熟的声音创作方法论,为打造新型融媒作品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让广大百姓对大运河的了解更深一步。

作者系安阳工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讲师

【编辑:孙航】

猜你喜欢

大运河运河文化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谁远谁近?
放歌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