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落地从关注学习情感开始
2024-04-01郑凛佳
郑凛佳
【摘 要】在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往往只重视对教材的处理、教学环节的预设及作业的设计等,而这些仅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层面上的优化,忽视了学生学习情感上的需求和调动,情感维度处理不够,导致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做法,阐述了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如何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让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得以真正的落地。
【关键词】学习情感 小学数学 核心素养
“情绪是第一生产力”“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名言给了教师一个启示:教学的真正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形成核心素养。显然,学生良好的情感与态度对学习效果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呢?
一、用良好的学习氛围来感染学生
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新时代的教师应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重视安全心理氛围的营造,多途径创设和谐、互动、平等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主动、积极、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智慧的火花才能真正被点燃,创造的大门才能被打开。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设计每一节课时,我们要时刻从关注学生的情感角度来思考:学生对这节课有兴趣吗?这些问题学生理解有困难吗?如何使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愉悦?只有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才有了保障。例如,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这一课时,笔者当天特意穿了一身运动服。当笔者走进教室时,有学生就问:“老师,你要去旅游啊?”笔者说:“是啊,老师今天为了和你们一起学习旅游中的数学问题才特意穿这套运动服的,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旅游,并且研究旅游中的数学问题。”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用心良苦,感受到他们在教师心目中的重要性,学习起来情绪高涨,师生就在和谐、平等、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了难忘的一课,学习效果自然特别好。“我爱儿童,儿童爱我”,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的这句简单、朴素的话就充分道明了师生之间和谐、互动的关系。
无论是公开课、常规课还是课后服务练习课,教师在授课时均应体现出三种状态—“精”“气”“神”,要呈现出精力充沛、朝气蓬勃、神采奕奕的授课状态。只有教师脸上有微笑,学生心里才会有阳光,才能吸引、感染和启发学生,使师生之间产生心理“共融”,达到“共鸣”之效。
二、用丰富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熟悉、生动、有趣的情境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感染力,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应尽量多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且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教学中的情境可以是多样化的,可以有生活情境、社会情境等含有情节的故事,也可以是数学问题呈现的情境。情境的创设一般在导入环节,也可以在课中,还可以在课尾,甚至可以延伸到课后,这就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来合理安排。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以“抢30”的游戏情境(两个人从1开始依次轮流说,一次可以说一个或者两个数,谁先说到30谁就获胜)作为开场片段,学生经历这个有趣的游戏过程后,发现3的倍数竟还有这么神奇的用处,于是怀着好奇心认真地参与了后续的学习活动。又如,教学“比的认识”时,教师先出示了一张自己的原照片,然后通过一些技术处理得到另外几张形状不同的照片,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下提出问题:“照片相像的奥秘是什么呢?”以此引发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在练习环节,教师以老式电视机(长与宽的比是4∶3,标清信号4∶3)和现代电视机(长与宽的比是16∶9,高清信号16∶9)为情境提出“电视里的人怎么变胖了”等一系列生动有趣又充满数学味的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用身边的榜样来激励学生
大部分人都喜欢听熟悉的人的故事,学生特别喜欢听有关教师和同学的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在他们阶段性、短暂性学习状态不佳的时候,笔者都会在课堂上给他们讲述自己以前学习、工作中的故事,在调整他们学习状态的同时也在不同方面给学生提供真实、生动、有意义的教育。例如,开学的第一课,笔者向学生讲述自己曾获大学奖学金的故事:“同学们,知道我手里这四本证书是什么证书吗?我一直珍藏着它们,以后也会一直珍藏着,它们可是我学习经历的证明—奖学金证书。”接着,笔者展示了大学时的一些照片,配上“深情”的背景音乐,生动地向他们重现了一个朴素、平凡的农村男孩,经过努力成长为一名教师的故事。笔者也会向学生讲述自己的工作经历,让学生明白“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也不会自动成真”的道理,所有的成功并不是偶然,都是努力的必然结果。
教师讲述真实的、有启发性的正能量故事,学生都听得非常投入,也得到了启发,最重要的是他们对教师、同学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高效地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用正面的情绪来感染学生
教育是生命之间的互动,情绪也是可以感染的。为此,笔者不管当天心情有多么糟糕,身体多么不舒服,只要走进课堂,面对学生,都尽量做到向他们呈现积极、阳光、乐观的一面,让学生能在正面情绪的感染下深度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课堂中,笔者发现学生学习有点疲倦时,就会暂停下来,面带微笑、幽默地对他们说:“老师以前可是大学的‘十大校园歌手之一,毕业时还举行了个人演唱会,地点在宿舍,观众也只有自己。看到你们有点累,我可以唱首歌给你们听。”学生一听,当然来劲了,然而笔者并没有真的唱,因为这仅仅是“催化剂”,师生就以积极的状态继续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但为了不食言,第二天上课走进教室时,笔者又唱又跳地哼着歌走进教室,虽然唱得不好听,学生也都个个面带笑容,围着我高呼:“观众只有自己的‘十大校园歌手来了。”作为教师,我们每节课都应该激情飞扬、神采奕奕,在这样的课堂中,相信学生也会被我们的情绪感染,并能积极、高效地参与学习活动。
五、用表扬式的语言来鼓励学生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新课标中的评价建议给我们一个启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关注学生,适时鼓励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课堂活动的意愿。
在一个学生《我最喜欢的老师》的作文中,其中的一段是这样写的:
本来,数学是我最讨厌的课程,可是在这学期的一节数学公开课上,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记得当时老师给我们上了一節“生活中的负数”课。老师在上课时提出了一个问题:“生活中有很多意义相反的量,数学家为了区分它们,想了一个办法,哪个同学知道呢?”由于很多教师来听课,平时成绩优异的同学都有点谨慎,不敢发言。可是,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很简单,爸爸曾经告诉我,地下1层记为-1层。这种符号叫作“负号”。于是,我鼓起了勇气高高地举手,大声地告诉同学们:“用正号和负号来区分。”此时,老师走过来,轻轻地摸了我的头,对大家说:“他用的这种方法跟数学家的想法一模一样,真棒!”从此,我改变了态度,喜欢上数学课了,每天的数学课成了我最期待上的课。在数学课堂上我也能积极思考问题,并且大胆地举手,虽然有时回答得不是很完美,但老师也都鼓励我再进一步思考,这让我感受到学习数学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我爱数学课!
事实证明,教师唯有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以学生为本,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数学的学习内化为自己的需要才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核心素养就这样在积极情感的氛围中逐步形成。
【参考文献】
[1]胡庆芳,等.课例研究,我们一起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朱丽红.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促进数学课堂效率[J].现代教育教研,2011(7).
[3]夏家亮.调动学生情感 提高课堂效率[J].科教文汇,2010(29).
[4]韩益红.关注学生注意心理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 基础教育论坛,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