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核心素养导向下名著阅读的新路径探究

2024-03-29王焕枝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4年2期
关键词:路径探究名著阅读核心素养

王焕枝

摘 要:新课标指出,中学生核心素养需要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就需要加强对经典名著的普及力度。但从我国青少年的阅读现状来看,面临着阅读应试化、学生对名著不重视、影视与网络对名著的冲击等问题。为此,笔者将从“以名著为抓手,演好领路人的角色”“以名著为载体,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以名著为载体,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名著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四个路径去探究名著阅读的新方向。

关键词:核心素养;名著阅读;路径探究

新课标指出,中学生核心素养是教育事业的重点内容。需要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要想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就需要加强对经典名著的普及力度。但从我国青少年的阅读现状来看,中学阅读名著不容乐观。学生课外阅读甚至语文课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大量的时间都被占用,挫伤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因此,培养中学生的名著阅读习惯,提高核心素养,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关键。

一、学生名著阅读面临的问题

(一)阅读应试化

广州中考关于名著的考查分值是8分,而且是附加题,考生前部分做得不好,名著的8分就能发挥作用了。所以名著读好了,附加题做好了,语文优势就明显。但是名著附加题的难度比较高,考查也比较灵活,只有做到深度阅读才能回答。于是,有的学生,特别是中下水平的学生对待名著,有两种态度:一是,老师让我读,我就读,任务式。二是,为了考试,硬着头皮去读,无味式。总之,他们认为名著阅读只是一项任务,而不是一种素养。有学生认为,读名著,只是边读边猜测考什么题,根本没时间、没心情去欣赏作品。

(二)学生对名著的不重视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识上有了误区,他们认为不必在语文这门学科上花费太多的时间,更不必在阅读名著上下功夫。而且花费了时间也不见功效。读一本名著要很多时间,分值不多,也未必回答正确。总之他们就认为语文名著考试往往是碰运气,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名著,大海捞针,还不如临考前突击一下名著复习指导资料。

(三)影视与网络对名著的冲击

疏远名著,减少阅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有的学生对某名著有兴趣,便只看电影或电视剧。殊不知电影电视也只是编剧根据自己的理解改编的,只是别人的理解。经过统计《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骆驼祥子》等名著,班上一半学生只是看了电视剧或电影,根本不看名著。所以,很多学生对名著的理解不是亲身体验。

二、名著阅读的新路径

分析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我们便可以在新课标核心素养导向下对症下药。首先我们要明确,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运用、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接下来笔者就从四个路径去探究名著阅读的新方向。

(一)以名著为抓手,演好领路人的角色

如果教师都认为读名著是为了考试,那么学生又怎么能重视?如果教师不去阅读或者伪阅读,又怎么引导学生阅读?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更要转变角色。发挥榜样和指导作用,将名著阅读常态化。教师要热爱阅读,要成为一个读书人,才能为学生的终身阅读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底蕴。所以,教师首先要跟学生一起阅读。如阅读《西游记》,教师可以每天跟学生分享阅读章节,比赛谁读得最快,章节记得最牢。这样,引导于无形,学生便会追随着教师的步伐,越读越带劲。久而久之,班级的阅读氛围就浓郁起来了。

(二)以名著为载体,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名著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可调动学生阅读的热情,想方设法从课本延伸到名著的学习中去,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倡导个性化阅读、思考式阅读。阅读名著,不能仅仅停留在内容上,还要引导发现,鼓励质疑,使学生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教师注意收集学生阅读名著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和解决疑问的方法,开设特色课堂,让其他学生也参与思考讨论。教师对于名著中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可专门找时间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合作寻求答案。活动过程中,给学生张扬个性的同时,及时发现学生对于名著模糊不清、错误的理解,并及时加以引导点拨,使学生感受到名著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阅读《骆驼祥子》时,可提出以下问题:如果祥子一开始就买到了车子会怎样?如果祥子娶的是小福子,结果会不会一样?如果虎妞没死又会怎样?学生对这些问题比较感兴趣,热烈地讨论。有的同学说祥子如果不是一开始命运多舛的话,会幸福地生活下去,而且不会改变初衷。有的认为,当时社会畸形,祥子不能独善其身。正方被反方说服,一致认为,祥子命运是不会改变的。

(三)以名著为载体,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名著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文化傳承,其中的价值不仅局限于对时代的丰富记录,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阅读名著时,学生可以通过对语言表达的不断积累,培养自己的语感,在多元化的知识库里进行不断完善和自我增值,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广义上讲,名著其实是中华文化的缩影,在读名著的过程中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认同中华先进文化。甚至可以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运用到现实生活里,发挥名著的独特魅力。

如《孔乙己》的“长衫”。它是承载着文人历史文化意蕴的时代符号,这一符号已经超越了小说本身的解说,可以说是科举考试的制度以及历来读书人的人生道路、命运理想精粹的浓缩。读《孔乙己》,学生便了解到这些有形无形的文化,开阔了文化视野。

又如《茶馆》。老舍这一部小说是以北京喝茶场所即茶馆命名的,茶馆在北京的城市里面是一个极为常见的场所,在历史上,茶馆作为北京文化特别是市井文化当中的重要一环,一直都有着非常鲜明的北京文化特色。尤其是茶文化,给我们展现出独具特色的茶场景和茶群体。在多元文化传承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茶文化的价值作用日益被人们所认可,学生读着《茶馆》,喝着当今的各种清香的茶,自然通过对比和审度,了解中国茶文化的价值内涵。

(四)以名著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文学名著是语文知识的系统体现,它既体现了语言的伟大和艺术价值,更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教师引导学生读懂名著的同时,不能忽略引导他们审美和创造。那么如何引导?我们不妨借助外力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这一环节其实已经是审美的一部分了。让学生审美,首先要让他们相信每一本名著的价值。学生看到同学、老师和家长都在读这本书,证明这本书“美”,证明这本书有价值。

首先,家长与教师要配合,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和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向家长宣传阅读的意义,增强家长重视阅读的意识。同时,教师要倡议家长配合学校在家创设阅读条件,营造读书氛围,为孩子营造优雅美好的阅读环境。

其次,学校和教师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看到的美。教师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名著阅读活动,如名著朗诵会、作品研讨会、文学专题讲座、读书笔记展评、专题剪贴墙报等活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也激发学生的审美和创造。

举办“我心中的偶像”的活动,让家长也参与评选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学生一方面欣赏同学洞察人物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欣赏同学精彩的表演。

最后,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合作写名著外传。这既考查学生对名著本身的理解,也考验学生名著以外的知识延伸,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学作品。

读一本好书,就是走一遭人生。我们相信,初中名著阅读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正视现实,合理利用积极因素,并长期坚持下去,就一定会让学生正确地对待名著阅读,并对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精神建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冯文达.谈谈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和感悟[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08).

[2]于翠玲.中学生名著读物的出版偏向——兼论从媒介素养角度引导中学生阅读名著[J].编辑之友,2011(04).

[3]李国栋.阅读教学的理论困境[J].语文教学通讯,2007(15).

猜你喜欢

路径探究名著阅读核心素养
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探究
关于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分析及对策探讨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思考
培养农村学生阅读名著能力浅探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现状以及路径探究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活动化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