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有感情地朗读”指导策略探微
2024-03-29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实验小学丁公萍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实验小学 丁公萍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书声琅琅应该成为一种常态,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更应如此。新课标在不同学段对朗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第一学段提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低年级学生朗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不会停顿、读不好长句子、缺乏情感等。特别是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如何指导学生自然而恰当地“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教学中的一大难点。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基于低年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本文运用“五情”策略,突破难点,有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兴趣激情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只有喜欢朗读,才能反复地读,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才能为有感情地朗读打好基础。因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经常想一些有意思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对韵歌》时,当学生读课文时,笔者让学生边打拍子边读课文。学生都非常高兴,不认识的字就主动读拼音,很快就认识了所有的生字,认真地去朗读课文。
(一)朗读“魔法棒”
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不知道何时停顿、怎样换气,往往一口气读到底,或在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如教学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秋天》时,教师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停顿,教师出示句子:“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然后教师读。读完,教师告诉学生自己读得比他们好是因为自己在读这句话时有“魔法棒”,随后出示句子:“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句子中的“/”就是“魔法棒”,读到这儿要停顿,有了“魔法棒”,我们读句子时就好听了。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单纯地说停顿,学生不感兴趣,一听到“魔法棒”,学生就兴致盎然,就知道要停顿了。
(二)朗读“魔法梯”
一年级课文中有一些长句子,学生很难读通顺,齐读时也不容易读整齐,这是学生朗读的难点。如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我多想去看看》中“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对这个长句子的朗读指导,教师采取分步朗读的方法。课堂上,教师告诉学生要想读好这个句子,就跟着教师一起去登朗读的“魔法梯”。第一步,先读短语:“遥远的北京城”“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这些短语读好了,就登上了第一层梯子。第二步,再读整句,整句话读好了就登上了第二层梯子。第三步,加“魔法棒”读,读好停顿就登上了第三层梯子。学生跟着教师的节奏,一步一步地登上“魔法梯”,学会了读这个长句子。这样就化解了朗读难点,学生也读得不错。
朗读“魔法棒”和“魔法梯”成了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两件法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朗读“魔法棒”和“魔法梯”,契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调动了他们的朗读兴趣。有了兴趣这个基础,教师自然就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内在情感。
二、范读共情
李吉林老师说过,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水平处在起步阶段,教师在课堂上的范读十分重要,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给予学生模仿,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学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时,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小壁虎借尾巴的强烈愿望,教师通过身临其境的范读来感染学生,如朗读“没有尾巴多难看哪!小壁虎想:向谁去借一条尾巴呢”时语调上扬,语速稍慢,读出了此时小壁虎想借尾巴的急切愿望;接着读“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时,语调平稳,语速舒缓,体现小壁虎为借尾巴付出的努力,产生想象的空间;读到“小壁虎说:‘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时,语速加快,语调提高,语气强烈,表达出小壁虎想借到尾巴的强烈愿望。此时,由于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学生感受到与之前不一样的体会,他们表示也想像教师一样朗读课文。此时让学生去读课文,学生的感情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之后,学生读小壁虎与老牛、燕子的对话时,也自然而然地读出了其中的情感。
三、情境入情
朗读课文时如果单纯地告诉学生要“有感情地朗读”,对于缺乏生活体验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要带着怎样的感情是很难把握的,但如果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去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课文中的角色,或者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一定的想象,学生朗读课文时就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情感也就能够更顺利地表达出来。如教学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四季》时,教师十分注重创设读的情境,如:“春天来了,天气开始暖和了,大家脱掉厚厚的棉衣,可以自由地活动了,大家可开心了,这时草芽说话了。”出示课文第一小节,让学生自由读。“大家回忆一下,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你经历的最开心的事是什么?”学生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有的说是过生日,有的说是与小伙伴一起玩,有的说是和家长一起摘草莓……“春天来了,此时,草芽就像你们最高兴时一样,带着你们最高兴时的心情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同桌读)“看你们读得这么开心,那我们要再登一个台阶了,当你钢琴考级通过时或者在绘画比赛中取得第一名时,除了高兴,我想那时的你一定特别的自豪。当万物复苏的春天来临时,草芽最先知道,此时,草芽也特别的自豪,带着这样的自豪感来读读第一小节。”(指名读)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得兴趣盎然。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不同的情境环节,激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体会文中的不同情感。
四、体验移情
有感情地朗读是低年级朗读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情呢?要想读出“情”,就一定要先了解“情”,然后才能进行移情体验,即朗读中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迁移到文中人物的身上,进行一种替代性体验。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在朗读指导中,教师不应拿自己的理解去要求学生,而应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感悟,自己去体会读。如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不小心把乌龟当成了自己的妈妈时,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学生在读的时候出现了分歧。有的学生觉得读这段话要慢慢的,因为他觉得乌龟是个慢性子,说话速度肯定很慢。有的学生觉得乌龟很温和,说话时语气要和蔼可亲,要温柔地去读。有的学生觉得此时乌龟是笑着说的,他觉得小蝌蚪竟然会把自己当成了他们的妈妈,有点好笑,也有点出乎意料,觉得有点惊讶,但乌龟知道小蝌蚪的妈妈很忙,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小蝌蚪没有见过妈妈,不认识也是正常的,因此乌龟就笑着告诉小蝌蚪关于他们妈妈的信息。上述理解均反映了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都是可以成立的,还有什么比独特的情感体验更宝贵的呢!
五、评价导情
在低年级的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及时,指出朗读过程中不当的地方,找出正确的朗读方法,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如教学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时,对“轰隆隆,天空响起了一阵雷声。哗,哗,哗,大雨真的下起来了”的朗读指导,当学生读得不是很到位时,教师就说:“你这雷声有点小,雨下得也不大呀。”后面的同学读得好一点时,教师说:“你这雷声和雨大了许多。”当有学生读得很到位时,教师立刻表扬道:“你这雨下得大呀,让小白兔终于明白了前面小动物们的所作所为的原因了。”这样,其他学生从评价中明白了这段话该如何朗读了。又如在教学《我多想去看看》时,学生朗读完第一节后,教师就适时地对学生的朗读做出评价:如果把“非常壮观”读得重一些、慢一些,就能让我们感受到升旗仪式场面的雄伟宏大,读到“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时,语调读得再高一点,一句强过一句,那么就更能表达出“我”向往北京城的强烈愿望。这样的评价让学生明白朗读时情感表达不到位的具体表现,便于及时改正。再让学生去读,他们就能更好地读出感情了。
低年级是朗读教学的基础阶段,学生朗读水平参差不齐,各种朗读问题层出不穷。此时,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更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并落实到位,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收获,不断提高朗读能力,充分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