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小链接”走向“大阅读”“阅读链接”的助学价值与链接策略

2024-03-29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徐玉萍

小学教学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助学笔者课文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 徐玉萍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助学资源,如“泡泡提示”“交流平台”等,其中“阅读链接”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此板块围绕单元人文主题进行编排,所选内容大多出自名家名篇,是教材内容的有效延伸和拓展,与课文浑然一体。教师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阅读链接”,使其发挥最佳的助学价值?基于此,本文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教材中的“阅读链接”为例,尝试捕捉精准的链接时机,实施合适的链接策略,进而实现“小链接”走向“大阅读”的有机融合。

一、“阅读链接”的助学价值

目前,“阅读链接”主要被编排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到六年级的课文中。近期,笔者对五年级教材中的阅读链接进行了系统梳理。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教材共出现了8 次“阅读链接”,上册教材中有3 次,下册教材中有5 次。这些“阅读链接”有的在精读课文后,有的在略读课文后;有的是节选片段,有的是完整篇章;有的课后习题中设计了相关练习来指导如何使用阅读链接,有的未提与之相关的学习要求。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这些“阅读链接”均与教材文本紧密联结,为学生的深入学习提供了有益补充。“阅读链接”存在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从“助学”的角度来分析,其教学价值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助力阅读感悟的提升

教材中有一些选文往往与学生当下的生活相去甚远,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障碍,对于课文表达的中心常常揣摩不准。而教材中的“阅读链接”作为文本内容的拓展和延伸,相当于给学生搭起了一个个支架,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二)助力阅读视域的拓宽

教材中的一些“阅读链接”可以引导学生的阅读从一篇走向一类,从片段走向整本书阅读,最终构建全面的、系统的阅读网,进而拓宽阅读面,提升阅读量,打开阅读格局,丰富阅读体验。

(三)助力阅读思维的提升

“阅读链接”是深掘文本、洞察文意、丰富言语的教学资源。教师只要善于运用比较、迁移等阅读策略来开展“阅读链接”的教学,便可以引导学生在积极探寻、不断发现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思维能力。

二、五年级“阅读链接”的助学误区

自全面使用统编版语文教材之后,教师逐步将自己的教学视野聚焦于“人文主题”“语文要素”这两大理念,着力从这两个角度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阅读链接”这一板块零散地分布在教材中,位置处在课文正文与课后习题之后。

据笔者的课堂教学观察,“阅读链接”在日常教学中的运用现状不尽如人意,没有充分发挥它应有的助学价值。从主观角度来看,教师从认识上、观念上不够重视,乃至忽视甚至完全无视“阅读链接”这一助学板块,不把“阅读链接”运用于课堂;从客观角度来看,较之前的苏教版语文教材,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课文数量多、篇幅长,教学任务较重。基于以上主观和客观因素,“阅读链接”不是被教师蜻蜓点水,一扫而过,不甚了了,就是干脆被丢弃,置于“沉默的角落”,处于可怜与尴尬的生存境地。

三、五年级“阅读链接”的助学路径

作为教材的助学系统,“阅读链接”助的是什么?事实上,“阅读链接”均是编者精挑细选的内容,旨在丰富阅读资源,提升学生阅读素养。教师应把握好链接时机,使其发挥应有的、独有的、特有的价值与效用。

(一)助在课前,唤醒阅读期待

课前,教师可运用好“阅读链接”,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从组诗到文本,孕育情感基调

作为一篇历史纪实类散文,《圆明园的毁灭》因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陌生感。如若对创作的背景不了解,那么学生对文中抒发的情感也就难以体悟。翻阅全文,我们发现此文的“阅读链接”中补充了两份重要的助学材料,分别是闻一多先生组诗《七子之歌》(节选)中的《澳门》《香港》和冯亦同的《和平宣言》(节选)。其中,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是为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所作的一组振聋发聩的诗歌,很多学生对《澳门》一诗填词的歌曲非常熟悉,都能轻轻哼唱。

基于以上学情背景,课前,笔者布置学生先学“阅读链接”中的《澳门》,并反复地听一听这首歌。动人的旋律,感人的歌词,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奠定了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了前期的阅读,配合歌曲的倾听,课上笔者与学生再一同沉入文本,走进圆明园,赏曾经之辉煌,叹今日之毁灭。如此,那一份对灿烂文化的赞叹,对屈辱历史的控诉,才会真正浸润学生的心灵。

2.由一篇到一本,奠定阅读期待

《祖父的园子》一文因其淳朴自然的风格、轻松活泼的笔调、贴近学生等特点,深受学生的青睐。如若教师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仅仅定位于感受童真童趣,止步于童年的欢乐,那就错失了走近作家萧红、了解社会百态的良好契机。此时,课文后面提供的“阅读链接”——《呼兰河传》片段节选就给学生走近萧红的童年世界打开了一扇虽并不十分宽敞却明亮的窗。

课前,笔者出示“阅读链接”,让学生读一读,进而让学生自主发现作者情感的一个核心词——“难以忘却”,并激发学生自主质疑的意识:究竟是什么令她难以忘却?为什么难以忘却?为什么故事并不优美却“忘却不了”……当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期待,对课文及其背后的人与事产生了极大的好奇时,再进入课文的学习,那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同时,“阅读链接”也给教师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读名家,应从一篇走向一本,即走向整本书的阅读。

(二)助在课中,提升阅读品质

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时机运用“阅读链接”,不仅能彰显教学的重点,化解教学的难点,更能促进文本的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1.助在比较体悟处,发展思维品质

比较阅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多向比照,丰富理解,发展思维,提升阅读能力。

(1)景物之比,巧练批判思维

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异域风情”。教材编者在本单元首篇编排了马克·吐温的经典散文——《威尼斯的小艇》,在文后链接了朱自清和乔治·桑笔下的威尼斯风情,并要求学生思考:在描写威尼斯时,三位作家的表达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相同的题材,不同的作家,既有国内的,又有国外的,编者的编排可谓独具匠心。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会发现课文和“阅读链接”之间的异同,特别是不同文本、不同作家之间表达方式的异同,从而领略名家的表达风格,习得名家的表达特色,进而发展自身的言语思维。

教学时,笔者根据课后练习的提示引导学生进行默读、圈画,从表达、情感等方面进行对比阅读,学生很快就有所发现:这三位名家在描绘自己心中的水上城市——威尼斯时,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相似之处在于:三位作家运用静态描写或动态描写的手法,表达了对这座世界名城的热爱与向往。不同之处在于:作家的视角不同,侧重点不同。在体悟了相似与不同后,笔者继续带领学生开展“我手写我城”的读写实践活动,尝试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选择一点写写自己生活的小城,用文字记录对这座小城的独特印象。此“阅读链接”的运用,不仅让学生领略了世界名家各具特色的文笔,还向学生渗透了一种群文阅读的思想,更打通了读与写的通道,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2)文化之比,巧练独立思维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高年级编排了两个经典名著主题单元,分别是五年级下册的“四大名著”主题单元和六年级下册的“外国名著”主题单元。其中,“四大名著”单元节选了《红楼梦》的一个片段,编者另加题目:《红楼春趣》。本文讲述的是大观园放风筝的生活趣事,反映了大观园中的少男少女们对自由、快乐的向往。教学时,笔者主抓“趣”这一核心,带领学生经历“读”“思”“议”一连串学习历程,感受放风筝之乐趣、自由之意义。紧接着,笔者结合“阅读链接”,让学生自主阅读林庚的散文《风筝》,并想一想:文章围绕“风筝”写了哪些内容?进而让学生明白文章主要写了放风筝的习俗以及作者自幼对风筝的喜爱,从中感受到放风筝这种民俗活动悠久的历史,体会到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在这样的链接学习中,学生自身的思维品质也往更深处发展。

又如《威尼斯的小艇》一文出自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之手,课后的“阅读链接”补充了中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和法国著名小说家乔治·桑所写的两个片段。三位作家的文笔蕴含了不同的文化符号,却传递着相似的情感内涵。无论是马克·吐温的简约之美,朱自清的纯正朴实、自然细腻,抑或是乔治·桑文笔中流露的浓郁的浪漫色彩,都值得我们在课中去比较、品味。文化的比较阅读,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更广的天地。

2.助在读写融合处,提高表达品质

作为教材的实施者、课堂的引导者,教师应具有敏锐的读写观,善于捕捉和创造读写结合的契机,助力学生提升语用能力。教材中有些“阅读链接”的编排就暗含着编者“读写融合”的用意,教师应牢牢把握。

(1)认知迁移,感悟形象

学习五年级下册《军神》一文时,在了解了文本的写作特色后,笔者出示了课后的“阅读链接”——李本深的《丰碑》全文,继续用品细节、悟内心、识人物的方法,请学生快速浏览文章,画出自己体会最深的描写人物的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学生在自由的体会和畅快的交流中逐步发现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异曲同工之妙,即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传递高尚品质。而写法的背后是情感的支撑与喷薄:不管是刘伯承的从容坚定、如钢意志,还是军需处长的舍己为人,背后都是对祖国、对人民的大爱。紧接着,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张照片:班级所在楼层的保洁阿姨打扫卫生的一个背影,要求学生尝试运用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描写平常所观察到的保洁阿姨的一个工作场景。

至此,从一篇勾连另一篇,写成一个片段,学生习得了人物主题课文的学习方法,感悟了人物丰富的形象,更将写人的方法落实到笔头,真实地践行。我们的语文课堂正是在这样层层递进的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学习的意义,提升学习的效能感。

(2)技能迁移,转化能力

很多教师认为,凡是阅读课上教过的,学生就应该会了,殊不知教过不等于掌握。教师应多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方法和策略进行实践,使策略转化为能力,实现真正的迁移。

《威尼斯的小艇》一课的“阅读链接”既可以作为该文的阅读对比材料,也可以作为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范例。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发现作家是怎样细致观察的,又是怎样将观察对象写具体、写生动的,从而将读与写巧妙打通,使得学生的“写”有例可仿、有例可依,不再为“写”而慌乱。

“链”在读写结合处的“阅读链接”,即在语文要素的引领下,感悟语言的妙处,习得合适的方法,并发掘核心训练点,开展积极的言语实践,让我们的阅读教学从单纯的教课文、学语言,走向广泛的实践与运用,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3.助在情感荡涤处,加深人文品质

借助“阅读链接”可深化主旨,同时也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提供了有效信息。贴近学生情感展开“阅读链接”教学,站在学生真实学习需要的角度,能时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不过于深入又不流于表面,充分发挥阅读链接的应有价值。

(1)家园之情,情真意切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一花一鸟总关情”为主题,编写了《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四篇课文。这些课文借物抒情,情感隽永。其中,《桂花雨》是台湾当代作家琦君的经典散文,曾被收录在多个版本的教材中,成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课文”。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编者在文后编排了琦君的《留予他年说梦痕》(片段)作为“阅读链接”,并要求学生联系此“阅读链接”,探讨母亲所说的话的内在含义。

教学时,笔者以此作为情感理解的支架,引导学生浸润文字,感受其背后蕴含的深沉情感。学生自会顿悟:母亲忘不了的,不仅仅是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更是家乡的一草一木。那是一分温柔的乡愁,是一分落叶归根的执着。至此,笔者引导学生再次回归课文,回望家人对桂花近乎虔诚的爱,更将这份深厚的家园情怀铭记于心。

(2)爱国之情,壮怀激烈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编选的四篇课文把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贯穿始终,其中,《圆明园的毁灭》课后编排的链接素材要求学生结合相关资料,体会选文与课文表达情感的相似之处。此链接指向的是主题阅读,感悟的是情感意蕴。

学生在前面学习《己亥杂诗》和《少年中国说》时,已经借助资料了解了鸦片战争以来旧中国的屈辱历史,为本课的深入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教学时,笔者通过阅读链接,让学生深入阅读,体会感受,从而发现这几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强烈憎恶,抒发了浓浓的爱国之情。光感受情感并不够,进一步比较阅读,学生会发现藏在这几篇文章中的对比写法的妙处。至此,学生内心受到的震荡更为强烈,情感的熏陶更为深沉。

(三)助在课后,拓宽阅读边界

“阅读链接”虽不是教材的主角,看似不起眼,极易被忽视,但实则意蕴深刻,值得细细揣摩。它围绕单元主题,传递着内外结合的大语文观,启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只是满足于对课文的学习和阅读,而是要让学生读一篇,看一本,带一类,拓宽阅读的边界,实现海量阅读。

1.古今对照,引向原著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四大名著”为主题,各选了一个故事,按一定梯度由易到难编入教材。古典名著生僻字众多,语言难以理解,对五年级学生而言是一项挑战。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古典名著,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编者在《草船借箭》一文后面编排了“阅读链接”,即为原著第四十六回的片段,与课文第8、9 自然段相照应,要求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感受古今语言的差异。

在教学时,笔者一是引导学生将改编的课文和原著进行对比阅读,从而感受原著语言的简洁凝练和改编语言的通俗易懂;二是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古典原著的精彩之处和特殊魅力,并由此延展到四大名著的阅读。

2.内外相连,伸向整本

如果说“阅读链接”是引导学生阅读的触发点,那么以此为触角,伸向整本书的阅读,能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逐步引导学生走向大阅读的境地。

如五年级上册《祖父的园子》一课的教学,让学生读懂了童年的烂漫,读懂了萧红对往昔的追忆,读懂了每个人心中应该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心灵”的园子——对自由的向往。同时,该文课后链接了《呼兰河传》的原文片段。教师要充分把握好这样的片段,以此为原点,引导学生开展《呼兰河传》的整本书阅读。正如篇章页中冰心所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走进呼兰河,了解的不仅是萧红的童年生活,更是透过一面镜子,观照人生百态。

综上所述,“阅读链接”作为教材的辅助材料,虽内容有限但蕴含无限。如果教师能循着编者之意,准确把握各个学段“阅读链接”的要点,立足课堂,深入探究,付诸实践,定能“链”出更多的精彩,发挥出“阅读链接”的最佳教学效果,实现“小链接”走向“大阅读”。当然,“阅读链接”有其独特价值,但它也只是课文学习的补充、延伸和拓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尺度,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喧宾夺主”,而应做到“适时、适度、适切”,发挥“阅读链接”的应有效用。

猜你喜欢

助学笔者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老师,别走……
背课文的小偷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背课文
关爱·帮扶·助学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