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砀山唢呐制作工艺及非遗艺术保护研究(上)

2024-03-26高海翔

乐器 2024年2期
关键词:非遗保护制作工艺

高海翔

摘要:砀山唢呐艺术悠久的传承历史,独特的艺术风格都让其成为了安徽地区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砀山唢呐在其制作工艺以及音乐表演上,都与其他地区的唢呐艺术存在一定的不同,本文以砀山唢呐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砀山唢呐的特殊制作工艺与砀山唢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与未来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砀山唢呐  制作工艺  非遗保护

砀山县,古称下邑,是安徽省宿州市的市辖县,地处安徽、江苏、山东、河南四省交界处。明朝时期,黄河流经砀山县,让砀山县与全国各地产生了繁荣的文化与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繁荣,为唢呐艺术在砀山县扎根埋下了种子。

一、砀山唢呐艺术概述

砀山县唢呐艺术的源流可以考证到明正德年间,正德年间黄河流域水患频发,致使众多民间艺人离开故乡,唢呐艺术也随着民间艺人的迁徙开枝散叶,最终在砀山地区留下了一粒种子。

砀山唢呐的音乐风格独特而丰富,通过吹奏、吹唇技法等手法,呈现出充满激情的旋律。这些旋律不仅是音乐本身,更是当地人们生活、信仰、情感的抒发。在农忙时节、庙会聚会,砀山唢呐都扮演着重要的社交和文化角色,成为民间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砀山唢呐在当地社会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它不仅是音乐的载体,更是社会仪式、节庆活动中的重要元素。唢呐音乐传达了砀山人对土地、生活和宗教信仰的独特理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标志,成为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音乐表达,砀山唢呐的制作工艺更是一门精湛的技艺。传统的唢呐制作涉及多个环节,从选材到制作,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匠人的精湛技艺。这种工艺的传承既是技术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承。手工制作的唢呐不仅具有高度的音樂性能,更体现了当地传统工艺对当地文化的贡献。

二、砀山唢呐的制作工艺

唢呐的制作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既有规模化的唢呐制作工厂,也有个人或家庭为单位的唢呐作坊。目前规模化的唢呐制作企业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譬如天津、河北等地。唢呐作坊则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包括安徽、山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工厂与作坊在制作工艺与加工流程上均有不同,笔者以砀山某唢呐作坊为对象,对其工艺与流程进行了收集整理如下。

(一)制作材料的选择

砀山唢呐的制作需要许多种类的材料,主要包括植物材料、金属材料,少部分唢呐会使用到动物材料。

植物材料以木材为主,辅以芦苇、竹子等材料。木材主要有红木、花梨木、紫檀木、黑檀木、色木等,主要用于制作唢呐的杆子,芦苇、竹子主要用于制作唢呐的哨子,也有部分民间艺人尝试过利用竹子制作唢呐的杆子,但因为使用习惯以及竹材本身的材料特性等原因,最终未能被大众所接受。

金属材料以铜为主,辅以金、银、锡等金属。铜主要用于制作唢呐的碗、气牌等金属构件,其中以压制成片状的铜为主。有高端的唢呐会使用银制作碗,但银碗因为质地较软并且价格昂贵,所以很少被用于实际演出。金主要被用于碗的装饰,部分唢呐会在铜碗的表面进行镀金,来获得更美观的造型。在进行焊接工作时,除焊条外偶尔还会使用锡作为焊料。

动物材料主要为虫壳和鱼鳔胶。虫壳在树脂材料被发明之前,因其质地有弹性且不易变形,一直被用于制作唢呐的哨子。鱼鳔胶则被用于部分特殊型号唢呐,此类唢呐需要将碗与杆子粘接在一起,在原始工艺中就需要使用到鱼鳔胶作为黏合剂。

除上述材料外,目前许多新型材料都被用于唢呐的制作,包括树脂材料、碳纤维材料、合金材料等等。但对于唢呐作坊来说,新材料的使用还是受限于加工手段与生产场地,而十分具有局限性。

(二)制作流程

1.哨子的制作

唢呐的哨子在传统工艺的视角下多采用芦苇作为材料,辅以铜丝或鱼线。

第一步,制作哨子需要先处理芦苇,需要先将芦苇杆在水里浸泡24小时左右,而后去除芦苇,用竹签或其它器具在芦苇杆内来回抽插,以去除芦苇杆内的膜。再使用小刀刮擦芦苇杆,将芦苇杆外层的硬质部分去除(如图1)。

第二步,需要准备一根略细于芦苇杆内径的竹签,一截棉线。将处理好的芦苇插在准备好的竹签上。取一截棉线,将棉线慢慢缠绕在芦苇上,将芦苇勒细从而制作出哨尾部分(如图2)。再取合适的哨嘴长度,使用小刀将多余的芦苇割下。

该步需要注意的是在切割芦苇杆时,需要边旋转芦苇杆边进行切割。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一是防止哨嘴部分变形,二是防止哨子开裂,三是防止破坏芦苇的纤维。

第三步,将切割好的哨子联通竹签一起放在烙铁上,一边加热一边对哨嘴进行塑形(如图3)。待哨嘴定型后,解开哨尾缠绕的棉线。

第四部,在哨尾部分缠上铜丝,固定哨子的形状,防止其变形。并用小刀和细磨石对哨嘴的形状进行精修,使其可以更好的振动发声。

除了芦苇哨子,如今也有许多唢呐艺人会选择树脂材料制作的哨子。相对于芦苇哨子,树脂哨子性能更稳定,不易变形更加耐用,制作成本也更低。但因为树脂材料的材料特性,使其在吹奏时没有芦苇哨子轻松,所以唢呐制作者会在树脂哨子的哨嘴处人为加工出三道刻痕,用于模仿芦苇的材料声学特性,使树脂哨子的吹奏更加简便,此类树脂哨子也被成为“三道筋”。

砀山地区的唢呐匠人在对唢呐哨子进行修正的时候,倾向于将哨嘴切削得比普通哨嘴更薄,形状也不再是完全的平直,而是略有弧度的圆形,这样的哨嘴更加利于进行超吹、连吐等演奏技巧。

2.气牌与侵子的制作

气牌与侵子是连接哨子与杆子的部分,侵子多用铜片制作,气牌也用铜片制作但现在也常使用树脂、玻璃、硅胶等材料进行制作。

气牌常由两片圆形的铜片组合而成,用于在演奏时支撑演奏者的嘴唇,让演奏者在演奏时可以更加省力和便于控制。现在气牌较少使用铜片进行制作,更多的是使用树脂材料进行制作,树脂材料相较于铜片来说质量较轻、且更加耐用不会生锈。

侵子则是由一片铜片卷曲而成,同于连接哨子和杆子,侵子表面会用胶带或胶圈进行捆绑覆盖以达到密闭防漏气的作用。

3.杆子的制作

唢呐杆子的制作在材料上偏向于选择硬度较大的木材,例如红木、花梨木、檀木等。

唢呐杆子的制作,第一步是选材。需要根据唢呐的调性,挑选长度与直径合适的自然干燥后纹理顺直,无裂痕和结疤的木材进行制作。

挑选合适的木材后,需要对木材进行钻孔来制作杆子的内腔。传统的工艺是使用钻头进行手工的钻孔,但随着电动工具的普及,大部分的匠人都会使用电钻或小型车床来对木材进行钻孔。内腔在钻孔完成后,需要进一步进行整平,使内腔平整无毛刺。

在杆子外表面的制作时有两种不同的样式,一类为直杆子,一类为竹节杆子。直杆子的外表面平直,上打八个音孔(正面七个、背面一个)。竹节杆子则是将杆子的外表面用工具加工成类似于竹子的形状。竹节杆子的加工在传统工艺中都是由工匠使用刻刀手工削出竹子的形状,在竹节间处打孔。竹节杆子的好处在于,可以让演奏者更加方便持握,也可以更加便捷地确认音孔的位置。竹节杆子与直杆子在地域分布上也呈现出北方常用直杆子,南方多用竹节杆子的态势,笔者认为在杆子的造型上除了实用功能,也包含了因为地域原因造成的不同器物审美。

杆子的制作目前基本已经依赖于电动工具,但仍有部分匠人在制作竹节杆子的时候坚持使用手工制作,这样可以及时地调整杆子的触感以及孔位的形状。随着新材料的出现,目前也出现了树脂唢呐等新材料唢呐。新材料唢呐目前仍未普及,具体原因经笔者采访,部分唢呐匠人认为新材料唢呐在音色和使用手感上与传统的木制杆子存在较大差别,成本也没有明显降低,故没有得到推广。

砀山本地还流行一种“平均孔”唢呐杆子,一般是将一支降B调的唢呐杆子正面的7个音孔之间的距离设计成等距的形式,通过演奏者的指法,可以使唢呐演奏出不同调式的音阶。此类唢呐常见在砀山各个唢呐班子中,演奏难度较高,但其音律上的多樣性,也为实际的唢呐演出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4.铜碗的制作

唢呐的铜碗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喇叭形的铜碗(图4),一种是折边形的铜碗(图5)。

手工制作唢呐铜碗比较费时,首先需要将一块较厚的铜片焊接成一个圆筒,而后加热圆筒,待其泛红之后将其放在铁砧上用小铁锤慢慢敲打塑形。折边形铜碗的制作有两种方式,一种为在塑形完成的喇叭形铜碗之上再焊接一圈铜片;另一种是将塑形完成的喇叭形铜碗再次加热,通过捶打将喇叭口的底部进行折弯。手工制作铜碗难度大、产量低,目前已经极少有唢呐匠人会手工制作铜碗,大都是从唢呐厂定做。

砀山本地,多使用折边形的铜碗,折边形铜碗吹出的声音较喇叭形铜碗更加浑厚婉转,更加适应砀山本地的唢呐音乐特色。

综上所述,砀山的唢呐制作工艺相较于一般唢呐来说,在制作工艺上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砀山唢呐在哨子与杆子上均与一般的唢呐存在差异,而正是这些差异塑造了砀山唢呐独特的声音色彩,成就了砀山唢呐独特的音乐效果。

猜你喜欢

非遗保护制作工艺
三大战略中的豫文化产业发展与非遗保护研究
家族传承保护“非遗”的职教路径研究
蜂蜜橙皮果脯的研制
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特征
对传统紫砂壶制作工艺的研究
江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现状及障碍分析
致力于世界“非遗保护”
过山瑶“鸡公鞋”文化初探
对传统紫砂壶制作工艺的研究
勐准傣族面具的制作工艺及其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