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彪西作品《欢乐岛》的音乐性表达与演奏特征

2024-03-24任俏嫦

当代音乐 2024年3期
关键词:德彪西

任俏嫦

[摘 要] 印象派音乐是19世纪最后一种极富特色的风格,本文以曲式分析的方式“剖解”德彪西印象派钢琴作品《欢乐岛》的演奏重难点,第一部分结合谱例分析作品的演奏技法,分别从触键的方式、节奏的掌握、速度的要求、复杂节奏形式的练习方法和装饰音的演奏方式进行演奏技巧分析。第二部分笔者利用音乐情绪分析描绘出一个完整的音乐情景,通过建立音乐“蓝图”而更好地去推动音乐性的表达。希望通过本文对《欢乐岛》的演奏浅析,能为正在练习或准备演奏德彪西音乐作品的朋友们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 印象派音乐;德彪西;《欢乐岛》;音乐性表达;演奏特征

[中图分类号] J6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4)03-0088-04

19世纪60年代在欧洲文化活动中心——巴黎,诞生了一种新的艺术表演风格,那便是如今所指的印象主义,并在同时期七八十年代发展到巅峰。作为印象主义音乐流派的创始人,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以独具匠心的风格,创作出了许多悦耳且扣人心弦的乐曲,至今仍在西方音乐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他开创的印象主义音乐学派影响着众多音乐家们的创作特点,也为20世纪的音乐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德彪西的音乐明显区别于以往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本文以《欢乐岛》为例做演奏分析,方便演奏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音乐流派的音乐特征。

一、《欢乐岛》的创作背景及历史地位

《欢乐岛》创作于1904年,是德彪西创作中期的钢琴作品。《歡乐岛》的创作比起同一时期的钢琴作品更具有旋律化并在调性音乐中有很大的突破和发展,它同时也是德彪西作品中较为少见的协调一致的炫技作品。

据记载德彪西受到了华托(Jean—Antoine Watteau,1684—1721)的美术作品《乘船赴西德尔岛》的影响后创作了《欢乐岛》这部钢琴作品。《乘船赴西德尔岛》这幅画描绘了一群贵族男女,他们盼望能到达一个无虑无忧的爱情乐园。西德尔岛,是古希腊中爱神维纳斯的岛,情人们都对这座岛屿充满了憧憬,画中华托描绘了贵族男女们驶向该岛上的情景。创作《欢乐岛》时,德彪西正迷恋着他未来的妻子艾玛·巴克达,在后面与艾玛一起私奔到泽西岛后,沉浸在爱河里的德彪西完成了这部奇妙的作品。因此,那个时候的德彪西情绪上较为愉悦,这种情绪也影响着这首作品的创作。

从中可以了解到,德彪西在《欢乐岛》的创作中试图暗示着绘画的主题,通过打破传统演奏小节内的强弱周期规律,及大量的规则与不规则的时值组合来强调作品中浓厚的感官色彩。不仅如此,作品中踏板丰富多变的运用、和声色彩缤纷的变化、丰富多彩的织体使用及细致的音响效果,都深刻地体现出作品中的印象主义特色。相较于德彪西其他的钢琴作品来说,分析、演奏该作品更能让我们了解它的创作意图和演奏方式,并对于进一步探讨德彪西的早期作品和其他中期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欢乐岛》演奏技术中的重点难点

(一)触键方式

对于印象派的钢琴作品来说,演奏的音色是极为重要的,其次是演奏的感觉。演奏者不能把它当作一首练习曲或奏鸣曲来演绎,所以在演奏过程中对于演奏者力度的控制和触键的方式有非常高的要求,因为它们随时影响着演奏的音色。练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听觉和触觉来控制手指触键的方式,比如“自由落键法”“贴键”“抚键”“带键”和“压键”等触键方式。在开头的前6小节(如《欢乐岛》,P1,1—7小节),这个音乐片段作为全曲的引子,带给听众一种清晨薄雾的感觉,笔者更推荐演奏者采用“贴键”或“抚键”的触键方法进行演奏。在演奏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注重音量的控制更要注重音“连”的感觉。所以在乐曲中标记“p”或“pp”的片段(如第7小节到第16小节、第19小节到第24小节等)或类似的音乐性表达片段中,为了演奏出朦胧梦幻的感觉演奏者应更偏于使用“贴键”或“抚键”的触键方式,给观众带来模糊朦胧的感觉。

谱例1:《欢乐岛》,P1,1—7小节

但由于乐曲中出现许多短距离内的强弱渐变的演奏要求,更有部分片段要在一小节内从“mf”渐弱到“pp”,如第18至19小节、第25至26小节、第27至28小节等,这对于演奏者来说需要大量的练习和聆听才能做到作曲家预期内的音响效果。这些片段运用“带键”的触键方式可以帮助演奏者克服这一演奏难点。尤其是在第67小节到第98小节,这段音乐中出现了大量的柱式和弦和部分切分节奏,演奏者既要把和弦的分量演奏出来更要使旋律连贯起来。该部分的音响效果像是描绘一片平静的海面,所以演奏者不能把和弦弹得像奏鸣曲中的和弦一样强硬。若演奏者使用“带键”的触键方式去演绎这部分音乐,利用大臂带动手指跑动,使每个和弦“连”在一起,在大臂的带动下,演奏者更能轻易地做出渐强与渐弱的强弱变化。

“压键”的触键方式在这首乐曲中使用的频率并不多,但使用的片段却是全曲的最高潮。在第216小节开始到第243小节(如《欢乐岛》,P12,219—235小节)是本作品的最高潮部分,演奏者运用“压键”的触键方式演奏更能表现出气势蓬勃的感觉。这种触键方式不但可以使演奏者在大片段的强奏中较为轻松地演奏,利用大臂往下压使声音飘向远方,更能让音响效果更明朗嘹亮而不是硬邦邦的声音。所以不一样的触键方式在曲子中呈现不一样的感觉,并发挥着不一样的作用。

谱例2:《欢乐岛》,P12,219—235小节

(二)节奏的掌握

德彪西曾在给出版商杜兰的信中这样写道“我越来越相信,音乐基本上是不能够纳入一个严密而传统的模式中的,它是由色彩与节奏构成的,其他都是虚假造作……”[1]德彪西在节奏上追求无定式的节奏和节拍,经常变化节拍节奏,偏向于打乱了固定的节拍重音,形成无重拍节奏感觉,推翻了强弱拍的节奏韵律,以一种流动、无拘无束、自由的节奏代替。从静态到动态,从平静到热烈的各种节奏形态彰显着德彪西的灵活多变。让音乐更充满诗情画意,随着意境尽情摇曳,让节奏的多变性使音乐更富动态。

在这首作品有许多不同于浪漫时期和古典时期的创作特点,如最明显的是节奏上的非规则组合和多重模型复合节奏,它改变了传统的结构感与稳定感。左手部分的非规则节奏组合如第10小节(如《欢乐岛》,P1,7小节左手),以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带入主题,使听众瞬间感受到音乐的跳跃和故事感。

谱例3:《欢乐岛》,P1,7小节左手

德彪西在有些节奏上(如《欢乐岛》,P11,188—189小节)的创作上打破了原有的节奏韵律,并在左手节奏上打破了三拍子的节奏韵律与强弱规律,使人眼前一亮。这种创新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死板脉动,在一定程度上使音乐更有张力。

谱例4:《欢乐岛》,P11,188—189小节

(三)速度

樂曲中的速度要求同样也是演奏重点之一。整首乐曲的速度控制得张弛有度,且全曲的节拍一直在四四拍和八三拍之间交替变化。首先拍子由开始的四四拍行板,在第28小节处转为八三拍的快板,由于拍子转换前与拍子转换后的八分音符的速度一致,所以实际上德彪西是为了改变节拍重音的音响效果让音乐听起来更为饱满精彩。在第64小节又换回了四四拍,但在第67小节又回到了三三拍。在第67小节到第98小节的音乐中,用八三拍描绘一种幽雅的场景的确会更甚于四四拍,八三拍强弱营造的音响效果里自带的舞曲风格更能描述一种怡然自得的状态。

许多演奏者在演奏德彪西作品时为了追求速度的自由与个性化,大多数演奏者在练习中都不会使用节拍器。实际上,利用节拍器来辅助练习是有必要的。首先,只有演奏者在了解什么速度才是真正适合这首曲子的情况下,才能在练习中分辨自己的速度是否太快或太慢。其次,若演奏者不能对自己的双手在键盘上保持绝对的控制能力,那么更有必要使用节拍器辅助练习。最后,最重要的是,有许多初级演奏者为了追求速度的自由导致每个小节的时值听起来都不统一,例如乐曲第一小节中的颤音没有弹够整整两拍加一个六十四分音符就往后面弹了,而第二小节中的颤音弹得时值又比原时值弹得更长,这样的演奏效果就不符合作者的创作初衷了。

(四)复杂的节奏形式

演奏者在练习曲目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乐曲中有许多复杂的节奏组合形式,比如三连音对二八、五连音对三连音等。当演奏速度提高后,均衡地演奏每一个音符是演奏者需要克服的一大难点。

如何均衡演奏它们是我们在练习中的重中之重,练琴时我们可以利用节拍器来辅助我们练习。节拍器要打大拍子(一小节一拍),最好不要跟着小拍子(一小节三拍)去练习。在三连音对二八的节奏里先把右手的音在拍子里走顺了并达到一定的速度后,再加上左手。因为左手是二八节奏,所以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三连音的第一个音必须和二八的第一个音合上,且二八的第二个音是在三连音的第二个音的后面才弹的。练习时要注意二八节奏不能抢拍,在练熟右手三连音的基础下,加上左手便能让我们更快地解决这个问题。对于五连音对三拍子的节奏中,我们需要先把左手五连音在大拍子中弹顺并提高到一定速度,此时基于我们对三拍子的熟悉,在练熟左手五连音的情况下自然地加上三拍子节奏。若是盲目地一个一个音去校对地练习,这会大大地降低练习效率。

(五)装饰音

在《欢乐岛》的开头,德彪西就运用了装饰音来作为引子进入主题,如在第1小节到第8小节、第52小节到第53小节、第56小节到58小节以及在结尾的第244小节到第246小节都使用颤音作为乐句的引入。作品中(如第1小节)颤音的记谱方式和演奏方法如下:

(1)记谱

(2)奏法

用上文说到的“抚键”或“贴键”的触键方式更适合用来演奏这些颤音,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颤音不需要把音符以渐快的速度来演奏,更多需要的是平均而快速地弱奏。但演奏者很难在一个固定且快速的速度里演奏出圆润且平均的颤音,所以演奏者在练习中应更加把注意力放在演奏的音乐上面,而不是盲目地跟随谱子练习。

三、演奏中的音乐性表达

在练习过程中,演奏者若能尽早对作品的风格和架构有大致的概念[2],这种早期的认识会帮助演奏者形成一个清晰的导向。这种导向包括对作品的画面感理解和对作品的音乐性表达,它在如何达到音乐最佳音响效果方面提供有效的帮助。为了使音乐更好的表达,演奏者可以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去运用“想象力的练习”,在脑海中畅想作曲家创作的意图和意境。

结合《欢乐岛》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把开头前6个小节的音响效果想象成清晨一条船载着人们在一片迷雾中的海洋慢慢前行。当音乐进入到第7小节时,迷雾慢慢散开如拨云见日一般,太阳渐渐上升。从第9小节至第20小节描绘了贵族们在大雾弥漫的清晨登上了欢乐岛,在空气清新爽朗的早晨,阳光慢慢照着这座岛屿,让人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清新淡然、愉悦的心情。随着音乐从第21小节开始是两个p的弱奏,一直到第25小节出现了从中强到渐强,然后又在第26小节渐弱回到两个p的弱奏,在第27小节中又重复第25小节的强弱变化。这种强弱变化的演奏方法描绘了朝阳穿过树叶间的缝隙,透过早晨的晨雾,在欢乐岛上洒满了一缕缕的阳光,营造了一幅春树暮云的景色。突然音乐来到第28小节至第66小节描绘的是人们带着这份愉悦的心情在姹紫嫣红的岛上玩耍的画面。

但在第52小节至58小节,描述了海边突来的翻滚的海浪,为这幕场景增添了一抹惊险的气氛。在第67小节至第98小节音乐的旋律是最为优美的,它绘画的是漂泊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的场景,以三拍子的节奏表达一种动人心魄、心旷神怡的感觉。紧接着音乐来到第99小节,一直演奏到第144小节的音乐都是那么明净而幽雅的色彩,并随着音乐的推进带人们进入一幅从浅显到斑驳陆离的画面,仿佛看到鸟群在海岸边飞翔打闹的场景。而在第145小节至第147小节描绘的是一幅从颜色朦胧到亮色的霎时色彩,更像是一种渐变的效果。之后在第160到第185小节中,形成了一种色彩鲜艳与色彩暗淡之间的对比,更在第181到第185小节中描绘了一个小溪流水的场景,模仿水流的声音带给人们清爽的感觉。随即在第186小节,突然变弱的音乐与前面鸟儿嬉戏和小溪流水的场景对比起来,后面这段音乐更像大雨前夕鸟儿慌乱疏散回窝准备避雨的场景。一直来到第200小节,刹那间下起了倾盆大雨,人们慌乱地寻找避雨的地方。到第216小节,天上的雨逐渐变小,突然在第220小节太阳出来了,瞬间阳光照射大地,阳光在雨滴上反射使整座岛屿光芒万丈。这里是全曲的最高潮,描述人们在雨后的欢乐岛上欢快的情景,鸟儿又重出天际飞翔,人们又在海边愉快地嬉戏,这段音乐充满了喜悦与欢愉,如同世间所有色彩都聚集在这座岛屿上,并以这种欢乐的感觉一直持续到结尾。

总而言之,练习前在脑海里建立一幅“音乐蓝图”是必要的[3],包括对音乐的气氛,对音色的要求和对音乐细节的构思。有了完整的概念和画面后,再着手开始练习。即使演奏中的技巧是支撑完整演奏的基础,但若演奏者在演奏作品时没有对作品的音乐情感方面有更好的了解和表达,那么这个作品便不能得到更完美的诠释。

结   语

钢琴演奏者在练习《欢乐岛》前应先认真地分析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意图,除此之外更要了解印象派音乐的风格与特点及其创始人——德彪西的背景、创作背景及其演奏特征。德彪西的演奏技巧不同于贝多芬、肖邦等人,德彪西的作品,它的音乐线条流畅、灵动和轻巧,在演奏中更像在描绘一个画面或一幅画。在了解《欢乐岛》的创作背景后,在练习中发挥想象力代入画面,在理性与情感两个方面都把握的情况下,演奏者才能更好地把《欢乐岛》这首曲子的意境演绎出来。

参考文献:

[1] 欧阳莹瑾.德彪西钢琴音乐走向成熟的象征——《欢乐岛》分析[D].上海音乐学院,2010.

[2] 鲍利斯·贝尔曼,汤蓓华.钢琴大师教学笔记[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3] 露丝·史兰倩丝卡,王润婷.指尖下的音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韩莹莹)

猜你喜欢

德彪西
钢琴家德彪西(下)
钢琴家德彪西(上)
随想德彪西:《德彪西论音乐—反“音乐行家”的人》译后感
美丽的邂逅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德彪西钢琴创作中美学思想的解读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比较分析
试析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音乐特色
诗画为媒、音乐为本——以德彪西《月光》为例,谈印象派音乐语言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