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小曲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2024-03-24操奕恒李璐

当代音乐 2024年3期
关键词:歌唱性文化创新

操奕恒 李璐

[摘 要] 湖北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是湖北人民在劳动与生活中抒发情感的艺术化表达。而这种优秀的本土艺术形式,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依然表现出发展后劲不足的状态。湖北小曲目前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说明了社会各界对湖北小曲的重视,也提醒我们去思考,如何传承并发扬这种湖北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本文从湖北小曲的歌唱性为切入点,以期借鉴现代科学歌唱技法,促进湖北小曲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湖北小曲;文化创新;歌唱性

[中图分类号] J6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4)03-0052-03

湖北小曲诞生并发展于江汉平原以及周边地区,凝结了荆楚地区的风土人情,甚至可以说是承载了几千年来的荆楚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征。而随着现代化的潮流,湖北曲艺和其他传统艺术形式,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湖北小曲已经身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而这也让我们喜忧参半。喜的是湖北小曲作为荆楚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了国家与各界人士的重视;忧的是位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也是说明湖北小曲已经面临着无人继承、濒临失传的生存危机,观众减少、缺少演出平台、后继无人等问题十分突出。湖北小曲如何才能突破困境,在现代化潮流中平稳转型,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尝试为湖北小曲的传承与发展给出建议。

一、表现手段现代化创新

传统艺术形式都面临同一个问题:不再适应现代化生活。现代生活节奏快、生活中接触的信息量大,传统艺术形式的消亡其实都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客观规律的表现。所以在传承传统文化这个话题中,必须面对的就是改变与创新。部分传承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应该是原汁原味的传承,但是如果一味故步自封,不愿意将现代技法融入传统文化,那么创新与传承都将寸步难行。所以要将传统艺术形式传承下去,就要在保证其内核的前提下进行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笔者首先以一个歌者的角度談谈对湖北小曲表演形式上的创新建议。

(一)借鉴现代科学发声方法

除了像何忠华老师这样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以外,湖北各地还有大量的湖北小曲的非遗传承人。这些非遗传承人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的发声训练,而是从小在田间地头跟着师父耳濡目染、言传身教。这一部分传承人是湖北小曲重要的群众基础,对这些人群进行适当的现代科学发声培训是有一定必要的。在长久以来的传统的演出场合,演员和观众是面对面的。湖北小曲的传统演唱方式相对简单,一个小鼓板、一支木鼓杄,在地头田间、街头巷尾、茶馆酒楼,支起鼓架就可以演唱。而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日渐提高,传播途径的革新,让演出场景不再局限于茶馆、小剧场等。电视、网络的发展,让艺术作品需要通过电子设备进行传播,不圆润的发音,通过录音设备的录入再通过电子设备播放出来,会显得不那么入耳。现场演出的场地也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变得越来越大,没有经过科学发声训练,可能会让歌声难以传送到最远的一排观众的耳中。而对于表演者本身,科学的发声训练,也可以帮助他们保护嗓子,实现科学发展。例如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指导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2022年湖北曲艺传承人(团风)培训班在团风开班。在培训班为时一个月的培训中,专家老师为学员们讲解曲艺作品的创作、美学特点等,并深入指导实践,还精心编排了十五个代表作品。在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中,帮助了各地民间艺人增强表演基础、拓宽眼界,也提升了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力。

(二)适当增加普通话发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推广普通话,六十多年来获得了非常瞩目的成效。我国地广人多,东西南北跨度极大,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方言,推广普通话让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交流都变得更加便利。要将湖北小曲在现代生活中传承,并走出湖北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需要一定的流通性,要让人能大概听懂。过于晦涩的方言发音与方言词汇,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湖北小曲的发展。歌唱和语言一样是一种表情达意的艺术,要让人能听懂好模仿才能传唱下去。当然,湖北小曲之所以是湖北小曲,和其中湖北方言的韵味也是分不开的。这种方言的韵味代表了荆楚的文化,也凝结了荆楚人的自我认同感。要求湖北小曲使用普通话演唱是绝对不合情也不合理的。笔者建议,在个别容易产生歧义的重要字音上进行优化,提高湖北小曲的传唱性。比如我曾经录制过一首荆州民歌《放牛歌》,在荆州方言中,牛的读音是“油”。比如说在歌中的歌词唱到“来到放牛山”,我们不应该完全唱成普通话也不应该完全使用荆州方言演唱。在湖北方言中,山读作平舌音“san”。虽然读音不同,但并不影响听众的理解,还让人感受到了荆楚地区的风味。但是如果选择“牛”字唱成“油”,虽然保留了地方特色,但是不了解荆州方言的人听起来就像是“放油”歌。这时,就不知道是放牛还是在做饭了。所以我认为,在演唱地方特色风格的作品时,如何保留地方风格,又如何适当加入普通话从而增加传唱度一定是需要歌唱者思考并慎重处理的问题。

二、作品题材创新

(一)内容符合时代发展

传统的湖北小曲是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演唱的民间歌曲,是随着人民生活劳动实践产生的。传统的湖北小曲融合了上千年来的荆楚文化。在题材上有很多内容显得有一些陈旧。比如湖北小曲经典唱段《小女婿》,描述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年轻人没有婚姻自由,婚嫁都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这首湖北小曲作品中,小曲艺人生动地讲述了一个旧社会下妇女被压迫的悲剧。一位年轻的女子被自己的哥哥嫂子“嫁”给了一个几岁的孩子做童养媳,每天吃不饱穿不暖还会被公公婆婆打骂。有一天她带着她的小丈夫上街,被认为是母子。羞愤之下她上吊自杀,失去了年轻的生命。这个故事抨击了旧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残害,歌颂了新中国颁布的婚姻法,保护了女性的婚姻自由。小曲艺人用带有哭腔的曲调表达了歌曲中女子对生活的绝望。这首作品故事性强,也反映了旧社会的真实面貌,曾经在江汉平原地区广为流传。这首歌目前也被列入了荆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这首作品因为旋律优美、人物塑造生动、情节波澜起伏而在江汉平原地区广为流传。但是这一主题与新时代年轻人的生活已经有较长的时间距离。年轻人听起这首作品,可以从中去了解旧社会的社会面貌,但是很难产生共情感同身受。而除此之外,湖北小曲的传统作品里还有一些主题不太雅的作品,这也是和湖北小曲的发展历史有关的。荆楚地区有浓厚的码头文化,而曾经的小曲艺人为了养家糊口游走在街头巷尾,难免要去适应曾经底层劳动者的趣味,难免有“俗”的内容在其中。这也是传统民间艺术大多都存在的一个问题,比如东北二人转也是如此。但只要经过作品创新,保留精华去掉糟粕,都可以有更好的发展。

而近期,也涌现了一批表现新时代社会生活的作品。比如近期武汉市选送的小曲作品《鹤归来》,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中获得了第十九届群星奖。这部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创新。七名清丽的表演者,以拟人的手法用黄鹤的视角描述现代武汉。“黄鹤”本就是具有浓厚地域特征的一个符号,再加上湖北小曲丰富的表现形式、婉转动听的曲调,非常具有荆楚地区的代表性。这部作品用湖北小曲描述了武汉这个英雄的城市在抗击疫情时期惊心动魄的故事,赞颂了武汉英雄的人民,为了抗击新冠病毒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也描绘了武汉浴火重生迎来新的生活。参演《鹤归来》的一位演员说:“我们的表演方式注重对观众诉说,用朴实的唱词、真挚的情感打动观众。”《鹤归来》突破了传统湖北小曲的表演形式,让作品更具有可看性,也更具备现代审美,同时也保留了湖北小曲原汁原味的韵味。保留了传统的内核,又将形式和内容做了极大创新。这样的作品是人民喜闻乐见的,也为湖北小曲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表率。

(二)作曲技法创新

湖北小曲拥有丰富的演唱方法,例如琴书类、走唱类、时调小曲类等。湖北小曲泛指流传在荆楚各地的说唱小曲,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清朝光绪年间,湖北小曲就已经流传在长江沿岸的江汉平原。这种说唱形式,歌词多以叙述文体为主,讲述故事,能将文学故事、表演和音乐三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艺人可以一人分饰多角,讲述出的故事活灵活现引人入胜。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而过,这些优秀的作品很有可能濒临失传。湖北小曲也可以在作曲技法上进行创新。余秋雨先生说过,不适应现代的传统艺术形式会消失。湖北小曲的传承问题,是传统文化如何面对当今时代的发展。[1]湖北小曲的创新之路,还是要在保留内核的基础上,从各方面适应现代需求。在作曲技法方面,也可以适度借鉴现代作曲技法。也可在原有曲牌基础上编创新的作品。只要不离开小曲的基本形式,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与改变都是可以接受的。马秋华教授提出过中国声乐演唱要具有时尚性、科学性,我认为在小曲的传承中也是适用的。冯光钰老师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中提到过“从音乐传播规律看,任何音乐传播都是双向或多向的,过去某些单向输出式的传播现象已不复存在了。”[2]湖北小曲的创新是时代性的要求。

三、人才培养方式创新

音乐的主体要靠人声来构成,传承的主体也必须是人。所以湖北小曲的传承,除了小曲本身的创新之外,关键就是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赵志安老师认为:“音乐传播,是传统音乐文化动态发展、充满内在活力的根本原因,是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的主要动力之一。”[3]

传统艺术形式比如曲艺、相声等艺术的传承模式,大多是依托师父收徒代代相传的模式,而后发展为从艺校学习专业再对口进入剧团。这样的教学方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培养了很多的艺术人才。但是随着人民整体文化程度上升,整体受教育程度上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开始慢慢不再符合时代发展。曾经湖北小曲专业演员最集中的湖北曲艺团在改革中并入了其他团体。目前湖北国有艺术团体中有曲艺演员的只有武汉说唱团,而说唱团集合了相声、湖北大鼓、小品等,利用高校资源培养湖北小曲传承人才可能是新时代的可行之道。笔者作为高校教师,认为高校在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在本省高校设置相关课程

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是综合素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目前高校中,本土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多作为艺术鉴赏课程类中的一个部分,占比较少。很多音乐专业的学生直到毕业都并不太了解自己家乡的传统音乐形式。在音乐教材中也很少出现湖北小曲的身影。建议在艺术类高校将本地的传统曲艺作为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设置。在音乐表演类学生的期末考试或平时考试中加入传统曲艺作品的演唱考核。让学生对湖北小曲的了解不仅停留在鉴赏上,更要上升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比如隶属北京市的中国音乐学院,就依托北京本市传统文化,开设北京小曲课程,请专业曲艺演员和琴师到学校授课,湖北省高校也可以此为借鉴。

而在综合类院校也可以增加相关的美育教育,在综合类院校的艺术团中增加曲艺类作品的排演。大部分综合类高校都会设有艺术团、合唱团、曲艺团之类的音乐团体,但很少能够请到曲艺界的专家老师进行指导。如果可以将湖北小曲的专家请进学校为艺术团的学生进行指导,做学生作品排演,也会有利于湖北小曲的传承和发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高等人才对湖北小曲的兴趣,吸引高等人才投身到湖北传统曲艺事业中去。当然这也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師要深入了解地方音乐的文化、兴起、历史和生存现状,甚至要深入学习其演唱技巧,才能把原汁原味的地方传统音乐带给学生。作为高校教师,更要以将湖北小曲等荆楚地方特色音乐与文化融入课堂中去为己任。这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长期关注的。

(二)整合高校科研资源

当今社会消费主义兴起,人们对艺术作品娱乐功能的需求有所增加,而艺术作品原本的艺术审美逐渐缺席。现代高校履行办学、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能。可以利用高校科研资源,服务社会,比如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指导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江汉大学承办了非遗传承人培训班,旨在提高曲艺非遗传承人群的传承技能和水平,体现了现代城市大学的使命和担当。这类高校科研项目,也为传统曲艺注入了新的动力。

结 语

湖北小曲传承至今已经有百年历史,蕴含了丰富多彩的荆楚文化。在丰富的湖北小曲作品中,讲述了老一辈人的生活体验、百年来的历史故事、生活趣闻、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是荆楚文化史册上绚丽的一页。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小曲对湖北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精神凝聚力量,对于全国来说是文化多样性的代表。要将湖北小曲这一荆楚文化中的灿烂瑰宝传承下去,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其中高校要担起一份社会责任。湖北小曲极富地区特征,无论是在湖北地区还是从全国视角来看,都是一种极具传统价值的文化。为了保留地域音乐特色和文化基因,保证地域文化多样性流传,必须把湖北小曲的改革创新当作一个重要的论题。湖北小曲要平稳度过目前的生存危机,从作品本身的创新到人才培养创新还有对于传统曲艺作品的创新意识都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音乐技术、音乐作品、人才培养再加上创新思维,期望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能为湖北小曲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可行建议,走出湖北小曲的特色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周希正.湖北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8(12):190-192.

[2] 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1):20-22.

[3] 赵志安.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3):37-42.

(责任编辑:韩莹莹)

猜你喜欢

歌唱性文化创新
歌唱性是个好东西,但它到底是什么
论现代美学思潮影响下的钢琴演奏新趋向
歌唱性旋律的钢琴演奏技术探索
浅析歌唱性在音乐表演中的技巧与表现
以文化创新为载体提升企业品牌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三国杀”背后的文化分析及启示
浅析钢琴演奏中的歌唱性
范妮·沃特曼钢琴教学的技巧与方法
浅谈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