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蜂入洞手法源流与变迁规律探析*

2024-03-23孟英英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施术劳宫黄蜂

孟英英,姚 笑,周 莹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复式手法也称“大手法”或“大手术”,很多复式手法在古文献记载中存在“同名异法”或“同法异名”现象。黄蜂入洞作为“同名异法”最多的复式手法,共有七种操作方式,为“一名七法”。为避免同名异法产生阅读中概念混淆和临床操作的不规范,笔者选取《小儿按摩经》等8 部整理较为规范且在后世有较大影响力的小儿推拿专著,梳理其中黄蜂入洞的施术部位、推拿手法、功效主治,通过前后文献对比,分析其手法的来源,厘清历代文献中黄蜂入洞手法间的相互关系,总结黄蜂入洞手法变迁的特点和规律,为小儿推拿复式手法的理解和应用提供依据。

1 黄蜂入洞古文献梳理及探源

1.1 《小儿按摩经》

原文:“黄蜂入洞:屈儿小指,揉儿劳宫,去风寒也[1]”。施术部位位于手掌心,主要涉及内劳宫穴,操作手法以揉法为主。书中有运用黄蜂入洞治疗因感受风寒或阴寒凝滞导致“水泻惊”、“担手惊”、“肚痛惊”和“冷泻响”的内容,故功效为去风寒。

手法渊源:第一,自1571 年按摩科被明朝政府取谛后按摩逐渐走向民间,小儿推拿在这一时期开始兴起。本书成书于1601 年,书中所述黄蜂入洞无法从功效或操作术式特点探知其命名依据,其操作手法较简单,与单式手法差别不大,表明此时对于黄蜂入洞手法的认识尚不完备。第二,该书多个术式载有两种操作方法,由此推测书中复式手法在1601年之前或已存在,其手法不应为一人一时所创。杨继洲在自序中也提及此书为四明陈氏著集,“著集”意味着应有前书为底本,后陈氏参考民间传抄不断补充而成,因此陈氏或仅为编撰者,最多或只是手法创立者之一[2]。

1.2 《小儿推拿秘旨》

原文:“黄蜂入洞法:大热。一掐心经,二掐劳宫,先开三关,后做此法。将左右二大指先分阴阳,二大指并向前,众小指随后,一撮,一上,发汗可用[3]”。施术部位位于中指、手掌心、腕部及前臂,涉及心经、内劳宫、三关、手阴阳等穴位。操作手法与顺序分别为掐法(心经、内劳宫)、直推法(三关)、分推法(手阴阳)、捏法(前臂正中及两侧)。其性大热,可发汗。书中载“一掐心经二劳宫,推上三关汗即通,如若不来加二扇,黄蜂入洞助其功”、“黄蜂入洞治冷痰阴症第一”,故主治风寒外感、阴寒冷痰诸症。

手法渊源:第一,龚廷贤在自序提到“予得此良法秘书已久…因而手著,最为详晰,分为上下二卷”。后世点校者也发现“此《小儿推拿秘旨》较之龚氏其他著作,语言修辞比较俚俗,可能是民间推拿医生辗转传抄所致”[4]。本书介绍的复式手法操作描述较简略,部分手法缺少操作部位、左右手分工并且卷二疾病治疗篇中无推拿治疗内容。由此推测,本书小儿推拿内容系龚氏从民间搜集整理而成,且当时对复式手法的认识还较为简单,龚氏或对小儿推拿有所涉猎但临床应用较少。第二,该书黄蜂入洞手法与《小儿按摩经》中“黄蜂出洞”手法操作相似,其他复式手法也有半数与《小儿按摩经》相似,两书成书时间相近,有关黄蜂入洞内容或有共同的来源。

1.3 《小儿推拿秘诀》

原文:“黄蜂入洞(属火):医将二大指,跪入两耳数十次,能通气。如前所云,扳耳、掩耳门俱是,余皆非[5]”。施术部位位于耳部,风门穴(耳风门)。操作手法为按法。其属火,通能气,常与推印堂、分抹眉额眼胞、揉掐太阳、拿揉风池等手法配合用于发汗。书中载“风寒之症,得汗出即减大半矣”,又“盖面部气通脏腑,此取汗法”,故本法具有发汗散寒、开通表里气机的功效。

手法渊源:第一,本书于1605 年初次刊行,书中“手上推拿法”一节共载9 种复式手法,除黄蜂入洞外其余各法均在上肢,将其归于“手上推拿法”一篇似不恰当。推测当时小儿推拿手法虽已有复式手法与单式手法的区别,但尚未明确其概念,而黄蜂入洞又属复式手法,故一并录于此篇。第二,作者周于蕃之前小儿推拿书籍中黄蜂入洞施术部位均在上肢,但在临床应用后周氏认为头面部操作较之上肢部的发汗作用更为快捷,遂将上肢部操作以耳部操作代替,从而使本书手法更加切合临床实用。结合周氏在自序中说此书“原苦心十五年所订之甚真,试之极验”的说法,并在介绍黄蜂入洞时强调“如前所云,扳耳、掩耳门俱是,余皆非”,推测本书黄蜂入洞手法为周氏原创的可能性最大。

1.4 《万育仙书》

原文:“黄蜂入洞(三法):二大指跪入儿两耳数十次能通气。又,屈儿小指揉劳宫。又,用大食二指掐儿中指根两边[6]”。施术部位第一法:位于耳部,风门(耳风门)穴;第二法:位于手掌心,内劳宫穴;第三法:位于中指根部两边,二扇门穴。操作手法为按法、揉法、掐法。其性大热,书中载“黄蜂入洞治阴症,冷气冷痰俱灵应”,因此常用于治疗寒痰冷气等阴寒疾病。

手法渊源:第一,曹无极著此书于十七世纪初,书前有天爵堂主人陆嘉谷跋云:“曹子若水先生……每丙夜聚谭,互为商较,知其传习最真,订正最确”。从内容上看,书中“三十二惊病形治法”、“手法治病诀”与《小儿按摩经》相同,“五脏六腑病证”与《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秘诀》内容相近,“汗法”、“吐法”、“下法”与《小儿推拿秘诀》相同。由上可见,本书所载内容应为当时小儿推拿之集大成者。第二,该书所载“黄蜂入洞”有三种操作方法,分别与《小儿推拿秘诀》及《小儿按摩经》中“屈儿小指,揉劳宫”和掐两扇门操作方法一致。因此,该书所载黄蜂入洞是曹氏依据前人文献揖录而来。

1.5 《小儿推拿广意》

原文:“黄蜂入洞法:以儿左手掌向上,医用两手中名小三指托住,将两大指在三关六腑之中,左食指靠腑,右食指靠关,中掐傍揉,自总经起循环转动至曲池边,横空三指,自下而复上,三四转为妙[7]”。施术部位位于前臂掌面及两侧,主要涉及三关、六腑、总经(筋)、曲池等穴位。操作手法为掐法和揉法。本书小儿疾病推拿治疗一节,黄蜂入洞用于治疗呕吐、泄泻、腹痛、痞症、水肿、惊风辨证为阴寒者,其主治范围有所扩大。

手法渊源:第一,本书由熊应雄辑撰,约成书于1676 年,序言中有“余留心于此,偶得一编…(陈公)又善于此术,余得旦夕请正…”因此,本书为熊氏研习前人著作结合自身体会,请正同道(陈紫山)意见最终写成[8]。第二,本书从成书至清末民初在多地大量重刻刊印,各版本交错流传相互之间略有差异。第三,本书所述诸多复式手法,虽与之前的小儿推拿专著名称相同(或相似)但操作方法未见相同记载,属同名异法,推测当时的复式手法创新或改良较多,黄蜂入洞法或是熊氏、陈氏(本书重订者)根据自已对疾病的认识及应用复式手法的体会再结合前人手法改良而创。

1.6 《幼科推拿秘书》

原文:“黄蜂入洞:洞在小儿两鼻孔,我食、将二指头,一对黄蜂也。其法屈我大指,伸我食将二指,入小儿两鼻孔揉之,如黄蜂入洞之状[8]”。施术部位位于鼻孔。操作手法为揉法。本书中“此寒重取汗之奇法也”、“用此法汗必至,若非重寒阴症不宜用”均说明黄蜂入洞功擅发汗散寒,可用于治疗阴寒重症。

手法渊源:第一,本书为清代骆如龙著于康熙辛未(1691),所载黄蜂入洞手法介绍形象,操作描述清晰。追溯前人书籍发现《小儿推拿秘诀》所述汗法中洗井灶法与之相似,骆氏操作方法更为便捷。另曹无极《万育仙书》二龙戏珠的操作方法“又用两手指在人中两边对鼻孔揉之”也有类似的描述,二者均与骆氏黄蜂入洞为同法异名,而周于蕃的洗井灶法出现最早。第二,将本书所载13 式复式手法与前代著作相对照,同名异法和同法异名者较多,显示当时的小儿推拿复式手法创新手法较多,手法更替和改良较为频繁。比较而言,骆氏手法更具操作性,临床治疗的针对性更强,疗效也更加确切。因此推测,骆氏所录包括黄蜂入洞在内的13 式复式手法皆以前代医籍为参考,又结合了骆氏自已的临床经验编写而成,本书黄蜂入洞手法是以洗井灶法为基础改良而来。

1.7 《幼科铁镜》

原文:“曲儿左手小指,重揉外劳宫,名曰黄蜂入洞[9]。”施术部位位于手掌背面外劳宫穴。操作手法为揉法。书中“推拿代药赋”一节有“黄蜂入洞,超出防风羌活”之说,并在“卓溪家传口诀”中又对黄蜂入洞可治疗脏腑寒风加以强调;“惊痫活症辨”篇黄蜂入洞的作用又延伸到治疗小儿惊痫。

手法渊源:第一,本书是夏禹铸父子两代儿科医学理论研究和临证经验的结晶。夏氏认为用推拿等同于用药,特作“推拿代药赋”阐述具体的代用法。夏氏小儿医术以“望颜色,审苗窍”为大宗旨,擅以药物配合推拿、灯火灸内外结合治疗小儿疾病[10],该书的理论与治疗方法受到后世医家推崇。第二,关于黄蜂入洞的论述,见于“卓溪家传口诀”、“推拿代药赋”和“惊痫活症辨”三篇中。其操作虽与《小儿按摩经》黄蜂入洞相似,但本书取穴在手背外劳宫,而《小儿按摩经》取穴在手心内劳宫,两者实不相同。本法应为夏禹铸在借鉴前人推拿手法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的独创。

1.8 《厘正按摩要术》

原文:“按风门:风门即耳门,在耳前起肉当耳缺陷中,将两大指背跪按两耳门,所谓黄蜂入洞法也[11]”。施术部位位于耳部,风门穴(耳门)。操作手法为按法。张振鋆援引周于蕃言“此温法,亦汗法也,最能通气。”临床常用于治疗寒吐、寒泻等症。

手法渊源:第一,本书内容主要参考《小儿推拿秘诀》、《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广意》等书,经广泛征引文献、结合临证经验校订补辑而成。其中卷三“取穴”篇大部分复式手法采自《小儿推拿广意》,但绘图较后者更为详尽;卷四“列证”篇小儿推拿处方亦与《小儿推拿广意》类同,因此本书应归为编撰类著作。第二,张振鋆黄蜂入洞法介绍见于《厘正按摩要术》卷二“立法”篇“按风门”条,本法无绘图,文中所述黄蜂入洞无疑是源自周于蕃《小儿推拿秘诀》。另外本书所载的“十大手”法其施术及操作方法与《小儿推拿广意》之黄蜂入洞法为同法异名。

2 黄蜂入洞的变迁特点

根据著作方式以及手法渊源,可将上述八部著作分为编撰类和原创类。编撰类著作其特点为收集文献内容较为丰富全面,但个人临床应用经验较少,《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秘旨》、《万育仙书》、《厘正按摩要术》四部即属此类。原创类著作其特点为著作偏重于个人临床实践经验,文献内容较为精炼,《小儿推拿秘诀》、《小儿推拿广意》、《幼科推拿秘书》、《幼科铁镜》四部即属此类。通过对比明清时代四部原创类和四部编撰类小儿推拿代表性著作可以发现:

第一,在推拿施术部位和取穴上,四部编撰类著作中黄蜂入洞手法具有时代特色,清朝以前的两部著作主要集中于上肢(手掌、前臂)掌面,清以后两部著作施术部位增加了耳部。四部原创类著作则具有鲜明个人特色,或在耳,或在鼻,或在前臂,或在手背,反映了不同医家在临床应用上的个人风格。

第二,在对功效主治的认识上,四部编撰类著作多基于前人文献,少有发挥,对黄蜂入洞的功效主治介绍较为一致,即:本法性大热或性温、善去风寒、发汗开窍,主要治疗惊风、冷痰、冷咳、冷泄、疟疾等症。四部原创类著作多来源于作者个人临床实践,各不相同的施术部位和操作方法决定了其临床功效和适应病种的不同,虽同属温阳散寒,但各有侧重。周氏以耳门为主配合头面部施术,用于外感风寒在表在上者;熊氏以三关六腑为主要施术部位多用于治疗脏腑阴寒病症;骆氏于鼻孔下方施术,擅长开通鼻窍、发汗散寒,治疗肺系受寒尤佳;夏氏以手背外劳宫为主穴,用治脏腑寒风、惊痫发作。

3 黄蜂入洞的变迁原因探析

3.1 萌芽阶段

以《补要袖珍小儿方论》第十卷“秘传看惊掐筋口授手法论”为代表性著作。

学科融合奠定了小儿推拿的基础。小儿推拿既是推拿学的分支和重要组成部份,又与中医儿科学息息相关。推拿学奠基于秦汉,昌盛于隋唐,扩展于宋金元,在明代发展成熟。小儿专科形成于隋唐至宋兴盛,金元学术争鸣促进了中医儿科的飞速发展,成为了理、法、方、药完善的主流学科。至明推拿与儿科两门学科体系融合,奠定了小儿推拿的基础[12,13]。“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所异者法耳。”明代万全曾提出应用推拿法可以治疗小儿外感风寒表证,并且亲自传授小儿惊风的掐揉方法[14]。很多儿科医师以指代针、以推代药,运用简单手法在小儿经络腧穴上施术治疗部分儿科疾病,客观上促进了小儿推拿理论的完善。

国运与政体变化为小儿推拿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契机。明代是小儿推拿理法的成熟时期,小儿推拿出现强势发展间接得益于国运和政体的改变。《明史·卷一十八》记载:明世宗朱厚熜尊崇道教,好长生不老之术,道教思想因此渗透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小儿推拿术也不可避免地带有道教的印迹。比如,小儿推拿穴位之阴穴、阳穴、八卦;复式手法的苍龙摆尾、赤凤摇头、黄蜂入洞等名称均体现了道教的特色。隆庆五年,按摩科被撤消。“隆庆之变”后,按摩科被迫进入民间应用对象转向小儿[15]。

治疗急慢惊风是小儿推拿早期主要应用领域。1574年著《补要袖珍小儿方论》中采用推、按、擦、掐、揉等手法治疗小儿惊风的内容,而这些手法的使用催生了复式手法的萌芽。在其后的专著中都有较多复式手法治疗惊风的内容,其中《小儿按摩经》中就介绍了运用黄蜂入洞治疗“水泻惊”、“担手惊”、“肚痛惊”的方法。这是黄蜂入洞手法最早的记录。

3.2 发展阶段

以《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秘旨》、《小儿推拿秘诀》、《万育仙书》为代表性的著作。

临床病种的扩大促进了小儿推拿复式手法的丰富和发展。随着临床使用小儿推拿治疗急慢惊风日渐增多,人们对各种小儿推拿手法的功效认识越来越深入,加速了小儿推拿的丰富和发展,最终形成基本的理论技术体系。在《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秘旨》等书中,关于小儿推拿的诊法、穴位、常见病及急难杂症治疗均有详细的介绍。当时较为公认的歌诀有“小儿无患歌”、“五脏主病歌”、“手法治病诀”、“马郞手法歌”等。黄蜂入洞操作手法也开始有了不同的变化。

临证实践加深了小儿推拿医家对理论和技法的认识。在继承前辈学术经验的基础上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对小儿推拿的功效和作用原理有了更深入的感受和理解,医家们的临证体悟促进了复式手法的优胜劣汰、去伪存真。例如,周于蕃认为在头面部操作较之上肢部的更为有效,并附言“如前所云,扳耳、掩耳门俱是,余皆非”。而之后的《万育仙书》继承了前人经验并将其收集整理,较为完整地展现了当时小儿推拿理论与技法的全貌。至此,黄蜂入洞手法操作部位已由上肢发展到头面部,操作手法已由1种发展到4种。

3.3 创新改良阶段

以《小儿推拿广意》、《幼科推拿秘书》、《幼科铁镜》为主要代表性著作。

中医辨证思路的开拓推动了推拿技术手法的不断创新。金元至明清时期,中医理论呈现出百家争鸣之势,理论认识的拓展促进了推拿技术手法的不断创新。《小儿推拿广意》中黄蜂入洞法以三关六腑为主要施术部位,取其善调脏腑寒热的特性,用于治疗冷痰、冷咳、呕吐、泄泻等脏腑阴寒症。《幼科铁镜》中黄蜂入洞法以手背外劳宫为主要穴位,取其祛风散寒之效,用于治脏腑寒风、惊痫发作。虽然同名为黄蜂入洞,但因临床适应病种不同,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的差异导致施术部位部位、操作手法不同,都体现了不同医家对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辨证思路与小儿推拿手法的结合是导致小儿推拿手法创新变迁的主要原因。

传承与创新是保持小儿推拿复式手法发展的动力源泉。骆如龙在《幼科推拿秘书》中所载黄蜂入洞手法其施术部位、操作方法参考《小儿推拿秘诀》所述洗井灶法及《万育仙书》二龙戏珠法,显示骆氏既善于继承前人小儿推拿复式手法,又善于切合疾病本质,利用推拿手法的特点,获取最佳疗效。时至今日,骆氏黄蜂入洞法以其发汗散寒擅治阴寒重症的特点,仍在临床广为应用[16,17]。

3.4 传承整理阶段

以《厘正按摩要术》为代表性著作。

文献资料整理有利于小儿推拿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小儿推拿的继承与发展得利于历代医家对文献资料的整理。这种情况在编撰类著作中表现尤为突出,比如,在《小儿按摩经》中有些复式手法介绍了两种以上的操作方法。而《万育仙书》所记载的15 个复式手法中,就有黄蜂入洞、赤凤摇头、飞经走气等数个复式手法介绍了3 种以上的操作方法。至清末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更是“集先贤诸家之说”[18],不仅汇总整理了自《黄帝内经》以来至清末近百家学说理论,还在《按摩经》、《小儿推拿广意》等小儿推拿著作的基础上,结合《千金方》、《幼幼集成》等书的外治法,为小儿推拿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流传过程中的偏差是造成小儿推拿文献真伪混杂的主要原因。在文献源头上,由于古代书籍文献制板较为繁杂,印刷质量欠佳,书籍文字易于出现错漏或不清晰;再者书籍装订简陋,纸张不耐翻阅,易于造成脱页或残缺。在文献流传过程中,小儿推拿书籍文献在传抄过程中因为抄写疏忽出现错字漏字;加之小儿推拿复式手法操作部位、手法较多,给文字描述带来不便,若原始文献又没有图示,最易造成理解上的歧义。在文献整理过程中,若整理者收集的小儿推拿文献底本欠佳、内容脱失,会造成小儿推拿文献不全;若整理者对小儿推拿临床认识不足但又过分追求文献资料的齐全而不加以甄别,又会导致小儿推拿文献内容的繁复和真伪混杂。

4 结语

总之,随着医学探索的不断深入,以黄蜂入洞为代表的小儿推拿复式手法自萌生之后,就紧跟着学科发展而不断完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呈现出了不同的变迁特点。小儿推拿复式手法的变迁不仅取决于医家个人的经验体悟,更受益于历代医学成就的积累,而同时又受文献流传偏差的影响,最终形成了同名异法、同法异名、异法同效、一法多效的状况。

猜你喜欢

施术劳宫黄蜂
摩腹中的大学问
摩腹中的大学问
你真的认识黄蜂吗
针刺施术时长对脑出血大鼠急性期脑炎症反应的影响
劳宫穴的妙用
有毒的刺——黄蜂
好斗的黄蜂
掌中珍宝
——劳宫穴
劳宫穴断心火
按摩劳宫穴手脚不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