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的地位、困境及其改进策略

2024-03-19王晓冉李文美

中华家教 2024年1期
关键词:家长参与家庭教育双减

王晓冉 李文美

摘要:“双减”政策的颁布实施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使学校教育回归学校主阵地,同时也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庭教育作为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支持“双减”政策落地见效的坚强后盾、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的关键要素,在德育建设、“双减”政策落实、协作育人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然而,当前家庭教育仍面临家长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能力缺失、教育焦虑攀升等困境,应当通过营造重视家庭教育的社会气氛、构建助力亲职教育的指导体系、家长主动打破教育内卷的现实困囿等一系列改进策略,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参与意识、家庭教育实践能力,缓解其教育焦虑,从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关键词:“双减”政策 家庭教育 家长参与

作者简介:王曉冉/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曲阜 273165)

李文美(通讯作者)/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曲阜 273165)

蔡元培曾经提到:“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之中。”[1]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开端,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奠基作用。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其核心在于减轻学生校外培训压力和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双减”政策的展开实施,使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只有基础扎实坚固,才能为“双减”政策的落地生效提供保障。但目前,家庭教育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明确“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的地位、深入分析发展中的困境并提出改进策略,对促进家庭教育科学、长远发展,助力“双减”政策切实、平稳落地,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的地位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该报告用“四个第一”肯定了家庭教育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价值。[2]与此同时,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相关文件,支撑家庭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尤其是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颁布,给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双减”政策颁布实施后,家庭教育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彰显。

(一)家庭教育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

我国有关“立德”的文字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提到的“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人生理想[3],自汉以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将“德”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奠定了中华民族“以德为本”的思想基调。“立德”思想发展到今天,与“树人”理念相结合,形成了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4],将“立德树人”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双减”政策正是要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力求通过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方式,打造教学轻负高效、资源优质均衡、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但“立德树人”的落实不仅是“双减”政策单方面的工作,还需要家庭教育与之同频共振。从生活角度看,家庭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具有不可回避性;从周期角度看,相比于学校教育的阶段性,家庭教育几乎贯穿生命始终,具有终身性;从亲缘角度看,父母与子女间特殊的亲缘关系使家庭教育具有易感性、深刻性。道德培育本身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上述各种属性使家庭教育在德育方面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而成为践行“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只有家庭教育与“双减”政策协同配合,“立德树人”工作才能真正走深走实。

(二)家庭教育是支持“双减”政策落地见效的坚强后盾

“双减”政策要求全面压缩作业时长和总量、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大力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同时还要深化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5]由此可见,“双减”政策主要聚焦学校和学生,通过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营造良好的教育新生态。但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双减”政策的落实少不了家庭教育的配合与支持,如果没有家长与学校相互信任,没有家长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没有家长自觉转变不当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单靠学校的力量无法全面影响学生、重塑生态。因此,要想使“双减”政策落地见效,成为惠及百姓、国家之举,家庭教育是坚强的后盾。

(三)家庭教育是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的关键要素

“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厘清其在协同育人中的角色和责任,探索新的协同育人路径。其中,学校发挥教书育人主阵地的作用,统筹管理各项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发挥辅助作用,共同引导社会形成良性的教育生态。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实施,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的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作为体系中核心元素之一的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且要求其教育目标保持体系内在的统一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塌下来”。[6]只有家庭与学校、社会达成合作共识、畅通沟通渠道、明确分工职责,实现家校社共生发展,才能真正形成合力,实现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二、“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面临的困境

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通过对相关理论研究与调研数据的总结,我们看到家庭教育的开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在家庭中,承担教育主要责任的家长无疑对家庭教育的构建起着关键和主导性的作用,因此本部分主要基于家长的维度展开相关的讨论。

(一)思想层面:家长充当“甩手掌柜”,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一项有关家庭教育指导情况的调研显示,57.0%的中小学校(园)班主任和62.6%的妇联及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者反映家长的家庭教育价值观存在偏差,同时67.5%的中小学校(园)领导也提出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家长把教育责任推给学校和老师”的问

题。[7]《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家长肩负着孩子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身心健康、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教育责任[8],但在教育实践中,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只需为孩子提供生活、经济支持,教育孩子成人、成才的责任应由“教育专家”——学校及教师承担,从而当起了子女教育的“甩手掌柜”,导致家庭教育脱离教育场域。

“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素养提升成为教育的关注重点,要求家校配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全方位发展,为家庭教育回归育人本位提供了重要契机。[9]但淡薄的家庭教育意识使家长不能及时跟上改革的步伐,面对逐渐扩大的教育责任,一些家长不仅没有做好思想准备,反而可能会寻求新的权宜性策略,在政策灰色地带试探,如“众筹私教”“地下团课”等,将职责让渡给第三方。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若家长缺少主动实施家庭教育的意识,就无法实现“双减”政策强化家庭教育主体性、引导家长回归教育理性的初衷,同时还会滋生新的教育乱象,给“双减”政策落地带来阻碍。

(二)实践层面:亲职教育发展缓慢,家庭教育能力缺失

亲职教育是为了改变或加强父母的教育观念,使父母获得抚养子女的知识和技能,而对父母实施的教育。[10]“双减”政策的落地对家长履行亲职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3)》有关父母学习能力的研究中,家长获取家庭教育知识与技能的渠道主要是:上网查询(58.4%),向有经验的同事、朋友、亲戚请教(55.8%)和观看线上讲座和课程(41.5%)。[11]由此可见,“双减”政策颁布后家长仍然主要依靠非正式渠道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亲职教育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导致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不足,在履行家庭教育责任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养方式和沟通方式两个方面。在教养方式上,缺少科学的教养方法,或溺爱纵容,或强势专制。在不当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形成不良性格,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在沟通方式上,缺少恰当的沟通技巧,无法化解成长背景不同、社会经验差距带来的亲子间价值观差异,与孩子之间形成隔阂,从而降低了家庭亲密感。无论是教养方法不当,还是沟通技巧缺失,都与“双减”政策相背离,从而导致家校合作不畅、亲子关系疏离等问题,政策作用无法有效发挥。

(三)价值层面:教育内卷愈演愈烈,家庭教育焦虑攀升

近年来,“内卷”一词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它指单位投入的高密度而边际效用的减少,表现在基础教育领域就是效率的低下。[12] 而教育领域近些年日益成为内卷重灾区,反映出家长对于教育价值存在一定的误解,片面地认为教育的價值在于提升学历、实现阶层跃升,进而把学习成绩的提高看作教育价值最主要的体现,导致教育内卷不断加重并朝低龄化发展。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内卷对家庭教育造成的焦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学业焦虑进一步扩散。有调查显示,“双减”政策实施后,31.1%的家长表示焦虑增加,其中升学压力(66.7%)、担心孩子因没上课外班而“落后”的压力(30.3%)均排在焦虑来源占比的前三位。[13]在以中高考为首的考试制度下,我国基础教育整体呈现应试教育倾向,考什么教什么,不考的不教,评价上唯分数、唯升学率。[14]此前类似“幼小衔接班”“考前押题班”等培训机构抓住了家长的焦虑心态,“洗脑式”的宣传让家长深信校外培训的作用。而“双减”政策颁布后大量校外培训机构关停整改,同时,学生作业负担减轻,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在校内“吃不饱”、校外又无法“加餐”,从而导致成绩下降、落后于人,于是学业焦虑不降反增。

其次,对素质教育的误读引发新型焦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双减”政策提出“依据不同科目特点,完善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方式”[15],正是打好素质教育组合拳的关键步骤。但相关研究指出,有家长提出了“让孩子参加游泳训练是为了让其简历更好看”的说法。[16]这表明有些家长错误地把素质教育看作升学的新通道,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艺体考试”,展开了对所谓“素质教育”资源的竞争,忽视了素质教育“以评促改”的本质。然而,“素质教育”对标的艺体培训相较于学科培训,对资金投入、天赋资质的要求都更高,一旦孩子“学艺”失败,一切投入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承担其中的成本和风险。

三、“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困境的改进策略

通过以上对“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地位和面临困境的分析,可见亟须通过营造社会气氛、构建指导体系、家长主动行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

(一)营造重视家庭教育的社会气氛,强化教育意识

社会气氛是社会或群体在思想及行为方式上的总倾向。[17]通过国家、学校及社会的协同配合,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营造社会气氛,能够进一步唤醒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

国家层面,应加强政策支持,为家庭教育创造广阔空间。一方面,国家应继续推行“双减”政策各项要求,加大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力度,确保家庭教育的时间、空间不再被挤占,为家庭教育提供条件。另一方面,推动《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地生效,明确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各部门的权责划分、家庭教育服务机构的资质要求及申请程序、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伍的建设与管理等问题。通过政策彰显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意志,引导家庭教育的良性社会气氛。

学校层面,应发挥辅助作用,借助家校沟通开展多样化的宣传。首先,定期安排家长学校课程,由学校、家委会聘请专家授课,普及“双减”政策的内涵意蕴,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家长答疑解惑;其次,开办家庭教育座谈会,邀请家长分享教育心得,相互交流、借鉴、学习;最后,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加强亲子沟通与陪伴,通过亲子活动增进家庭关系。

社会层面,应拓宽宣传工作的传播覆盖面。首先,社区、居委会可建立社区家长微信联络群,在群内宣传家庭教育理念,为社区家长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其次,社会主流媒体立足宣传主阵地,制作及播放与家庭教育相关的节目,优化短视频平台推送机制,提高家庭教育视频的推送率;最后,妇幼保健院等相关医疗服务机构可印发《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给新手父母普及家庭教育基本知识。

(二)构建助力亲职教育的指导体系,提高教育能力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是为实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功能所必需的各种基本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所构成的系统。[18]现在,国家强调要“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19],这既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环节,也是家庭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构建由中央到地方的家庭教育指导网络,推动各领域、各部门参与体系建设。中央层面,中央政府做好统筹调配工作,明确职责划分,监督各部门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地方层面,县级以上的地方政府应发挥支持和保障作用,一方面可以从地方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细化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的工作要求及任务;另一方面增加财政支持,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同时,基层干部应深入群众,了解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工作。

其次,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专业队伍建设。应当加快家庭教育学科专业建设,为家庭教育指导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在学前及中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课程中增设家庭教育内容,为其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将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证的考取程序法制化,严格把关进入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的相关资格,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性。

最后,健全指导家庭教育服务监管评估机制。在评价内容上,实施多元化评价,不仅关注指导频率、场所、方式等,还要关注实际接受指导服务的家长及未成年人的意见;在评价主体上,引入第三方评估,形成相互制约的权力结构,避免出现评价不全面、不客观等问题。

(三)主动打破教育内卷的现实困囿,缓解教育焦虑

根据弗洛伊德的第二焦虑理论,“自我”是焦虑的根源。[20]“双减”政策背景下,无论是培训机构整治、作业负担减轻带来的学业焦虑,还是素质教育误读引发的新型焦虑,虽然都离不开社会环境、考试制度等外源性因素的影响,但其产生根源仍在于家长自身。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下,家长让子女“赢在起跑线上”的内卷并不是缓解焦虑的良药,沉重的内卷压力不仅无法实现家长的教育期望,反而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只有家长自身转变观念、积极行动,主动打破内卷困囿,才能从根源上缓解教育焦虑。

第一,端正教育动机,树立理性教育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期望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家长应该认识到,育人是教育最本真的追求。因此,家长应首先尊重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不盲目追求额外教育资源和優质教育资源[21],更关注孩子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其次,重视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实现个性化发展。最后,悦纳孩子的缺点,给孩子选择和试错的权利,积极寻找孩子的闪光点,扬长避短,助力孩子成长。

第二,提高教育素质,主动学习教育知识。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家长应当树立学习意识,不断更新教育知识,为孩子的发展提供助力。首先,深入学习“双减”政策及相关教育政策的根本要义,找准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方向,避免家庭教育走上弯路、错路。其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公众号、专业书籍等,学习教育知识、方法,让家庭教育实践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最后,积极参与亲职教育活动,树立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意识,主动接受专业培训,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第三,落实教育行动,积极承担教育责任。动机的确立和素质的提升,最终都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首先,家长应通过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潜移默化地推动孩子品德发展。其次,采取有效的教养、沟通方式,以“启发引导”为原则,尊重孩子的意见,给予合理建议,同时也要对其不当的认知、行为予以纠正。最后,科学安排家庭生活,在能力范围内优化家庭物质环境,在家庭内部互敬互爱、积极开展亲子活动,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四、结语

家庭教育是立足生命起点、伴随人一生的教育,同时也是实现立德树人、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根本路向。在“双减”政策大力推行的时代背景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凸显。目前来看,“双减”政策实施后,家庭教育表现出了与政策相契合的正面转向,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导致家庭教育实践呈现出矛盾状态。可见,要真正实现家庭教育与“双减”政策的同频共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接下来,应以推动家庭教育发展、保障“双减”政策落地为主线,国家、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携手,努力营造教育新生态、开创育人新格局。

【参考文献】

[1]蔡元培.中国人的修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35.

[2]王振存,周岸.新时代家庭教育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19(4):50-58.

[3]左丘明.左传(中册)[M].郭丹,程小青,李彬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1328.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3-25.

[5][15]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2022-08-08].http://www.gov.cn/xinwen/2021-07/24/content_5627132.htm.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26.

[7]边玉芳,田微微,梁丽婵.家庭教育指导离《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要求有多远[J].教育发展研究,2022(20): 26-32.

[8]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EB/OL].(2021-10-23)[2023-08 -13].https://www.gov.cn/xinwen/2021-10/23/content_5644501.htm.

[9]张丽.家庭参与理念下的美国公共图书馆儿童早期读写项目[J/OL].图书馆论坛.(2023-2-17) [2023-08-0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4.1306.G2.20230215. 1424.002.html.

[10][17]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81,1358.

[11]中国儿童中心.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3)[R].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79.

[12]庞守兴,李书肖.内卷化:教育的瓶颈描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6):24-29+119.

[13]曹瑞,杨莉娜,樊雅琴,等.多元主体参与下中小学“双减”工作实施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22(5):78-87.

[14]杨东平.重新认识应试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2):2-7+187.

[16]唐咏.被建构的焦虑母职和参与父职:基于深圳中产阶层家庭教育的质性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101-113.

[18]中国儿童中心.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构建与推进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3.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妇联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EB/OL].(2022-04-13)[2023-08-24].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204/t20220413_616321. html.

[20]车文博.弗洛伊德文集(第五卷)[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53.

[21]叶忠,陈辉.家庭教育投入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支持的调查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4(4):28-35.

Status, Dilemmas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of Family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Double Reduction

WANG Xiaoran LI Wenmei

Abstract: The promulg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has alleviated students'academic burdens, bringing education back to the forefront of schools, and simultaneously placing higher demands on family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safeguard for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educating people", a strong backing to suppor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and a key el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ystem between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and collaborative parenting. However, at present, family education is still faced with the dilemma of weak educational awareness, lack of educational ability and rising educational anxiety. A series of improvement strategies should be adopted, including the creation of a social atmosphere that attaches importance to family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guidance system that facilitates parental education, and the initiative of parents to break the realities of the inward spiral of education, in order to raise parents'awareness of their involvement in family education, their ability to practice family education, and to alleviate their educational anxiety, thus facilitating their children's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healthy growth.

Keywords: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Family Education; Parent Involvement

(責任编辑:李 宇)

收稿日期:2023-08-20

猜你喜欢

家长参与家庭教育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家长助教对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研究
浅析家长参与学前教育的困境及其应对策略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英语起始阶段中的家长参与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