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当代家庭教育学科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4-03-19杨雄

中华家教 2024年1期
关键词:研究范式家庭教育

摘要:在学者们共同努力下,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已从家庭教育指导普及转向学科建设提升。一门相对成熟的独立学科应具有较为明确的研究对象、逻辑起点、基本概念及学科共同体,而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跨领域的知识融合,有助于当代家庭教育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我国家庭教育学科建设进路应包括学科框架进一步构建、跨学科研究进一步推进和家庭教育政策进一步聚焦,以至不远的未来在国内外取得独立的学科地位。

关键词:家庭教育 知识系谱 研究范式 学科化建设

作者简介:杨 雄/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 200235)

一、导言

家庭是社会的机体,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文化建设,致力于社会环境改善,必须从家庭建设抓起。家庭教育有其自身规律、独特研究对象和方法。通过专业化研究推动“家庭教育学”建设,业已成为时下跨学科研究领域同人们关注的热点议题。家庭教育研究涵盖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发展学、文化研究、家庭治疗学、儿童发展学、社会工作等多个学科领域,可以综合应用个体心理、家庭关系、文化影响、政策循证等多种研究范式。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家庭教育学理应具有较为明确的研究对象、逻辑起点、基本概念及实践取向。其学科化建设的逻辑起点是将家庭置于研究的中心位置,强调家庭作为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关键环境,以及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学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更应关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教育互动、教育方式、家庭環境对子女成长的影响,以及社会背景对家庭教育的影响等问题,将亲子关系、家庭系统、儿童成长、教养方法、家庭文化价值等概念置于学科的基本概念。家庭教育学的实践取向应该体现在促进更健康、积极的家庭关系与家庭功能的发挥。家庭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个实践领域。因此它不仅关注理论研究,更注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指导,以帮助更多家庭解决问题、改善亲子关系和支持儿童发展。经过社会各界十多年来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受到越来越多学界同人的关注,学术团体和专业论文渐成规模,其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呼之欲出。

二、家庭教育学派与多元化视角

多学派的研究范式和向度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有助于其学科化建设。除了我国传统的、主流的家庭教育观点之外,以下简要介绍国际上与家庭教育研究相关领域的学者与学术观点。

(一)以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为基础的流派

儿童发展学派以瑞士心理学家和儿童发展研究者Jean Piaget(让·皮亚杰)为代表。Piaget以认知发展理论而著名,他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论,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如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每个阶段的儿童具有独特的思维特征和能力。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逐渐适应并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这是一个适应性过程,包括认知结构的建立和模式的形成。同时,他以“均衡与不均衡”的概念阐释儿童在不断寻求通过解决认知冲突来实现认知均衡。Piaget关注了家庭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家庭环境对儿童思维成长的促进,其重要著作包括《儿童认知发展的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和《儿童逻辑学》(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the World),详细阐述了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和对儿童思维的研究,对于理解儿童认知发展和教育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儿童依恋理论主要代表人物为英国精神分析学家John Bowlby(约翰·博尔比),其重要观点和论述包括:提出了依恋理论,强调了婴儿和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亲子依恋关系对儿童发展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认为,亲子依恋是儿童安全感的基础,对于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调节至关重要。Bowlby论述了“安全基地”与分离焦虑的概念,亲子关系中主要依恋者充当了儿童安全基地,使他们能够探索外部世界,在需要时寻求支持和保护,儿童会在与亲人分离时经历焦虑和情感困扰,促使儿童寻求与主要依恋者的重联。Bowlby研究了母性的重要性,认为母亲在满足婴儿的情感和生理需求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owlby的主要著作包括《附着与捆绑》(Attachment and Loss)系列,其中第一卷《附着》(Attachment)于1969年出版,详细介绍了他的依恋理论。他的研究对心理学、儿童发展学以及亲子关系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成为理解亲子关系和儿童依恋的基础。

(二)以系统家庭理论为基础的流派

系统家庭理论由精神分析学家、家庭治疗师Murray Bowen(默里·鲍文)提出,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互动,认为家庭是一个互相关联的系统,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对每个个体的行为和情感都产生影响。同时,Bowen引入了情感三角与自我分化的概念,当家庭中两个成员之间的紧张关系增加时,往往会引入第三个成员来缓解紧张,从而形成情感三角,使亲子关系模式合理化;而高度自我分化的个体能够在家庭压力下保持冷静和自信,不受家庭互动的过度影响。Bowen开发了一种被称为“家庭系统治疗”的方法,旨在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彼此,并改善家庭关系,汇总于其重要著作《临床实践中的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详细介绍了他的家庭系统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于理解家庭系统的复杂性、家庭治疗和亲子关系研究作出了贡献。

知名临床心理学家和家庭治疗师Virginia Satir(弗吉尼亚·萨提亚)则构建了家庭关系领域的萨提亚模式,其重要观点和论述包括家庭沟通、家庭角色、自我价值、家庭治疗。萨提亚模式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对于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至关重要,认为开放、坦诚和尊重的沟通方式有助于解决家庭内部的问题和冲突;关注家庭成员在家庭系统中的不同角色和责任,指出这些角色对家庭和个体的影响;强调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感受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萨提亚模式鼓励个体发展积极的自我价值感。Satir提出了许多家庭治疗技巧和方法,旨在改善家庭关系和解决家庭内部的问题,主要发表在其著作中,其中最知名的是《家庭重建:家庭治疗的一种方法》(The New Peoplemaking),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其观点和家庭治疗方法。萨提亚模式的提出对于家庭心理学、家庭治疗和亲子关系研究都产生了学术影响。

(三)以家庭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的流派

家庭生态系统理论以Urie Bronfenbrenner(尤里·布朗芬布伦纳)为代表,核心观点为个体的发展受到多层次的环境系统影响,包括微系统(如家庭)、介系统(如社会机构和社交网络)、外部系统(如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等。同时,Bronfenbrenner开发了发展的生态模型,其中包括个体(微系统内的个体)、微系统(家庭、学校等)、介系统(社交网络和社会机构)、外部系统(文化和社会制度)以及时间因素,以全面理解发展过程。他强调了家庭在个体发展中的角色及重要性,将家庭视为微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影响。Bronfenbrenner的工作对政策制定者产生了影响,他强调社会政策对家庭和儿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倡导支持家庭和社区的政策。其重要著作包括《生态系统理论:人类发展的新观念》(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他的生态系统理论和生态模型。生态系统理论对于理解个体发展、家庭关系和社会政策的交互关系产生了较大影响。

(四)以社会文化学派为基础的流派

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为苏联社会文化心理学家Lev S. Vygotsky(列夫·维果茨基),以其文化历史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而闻名。Lev S. Vygotsky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受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他强调社会因素对于知识和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引入了“近似发展水平”的概念,指出儿童在与成年人或同伴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达到高于他们独立的认知水平。而文化工具(如语言、符号和社会习惯)在知识和思维发展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因为它们可以帮助个体参与社会活动和问题解决。Vygotsky强调了教育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应该与儿童的发展水平保持一致,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支持。他的重要著作包括《思维与语言》(Thought and Language)和《心理学问题》(Mind in Society),这些著作详细介绍了他的社会文化理论和教育观点,对于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和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以家庭社会学视角为基础的流派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家庭三角形理论”,适用于对中国核心家庭结构的分析。“家庭三角形理论”认为,丈夫、妻子与子女是一个家庭的三个单元,把它们其中的任意两个要素用一条线连接起来,就可形成一个家庭三角形。其每一边都表明一种家庭角色关系。家庭成員之间的和睦与否,在于婚姻所构建起的这一家庭三角结构是否稳定。而家庭结构与家庭成员相互沟通的模式健康与否,会对家庭功能的发挥起到截然不同的作用:既可以是正向增力的作用,也可以是反向减力的作用。那么是“增力”还是“减力”乃是由家庭成员代际关系以及家庭教育质量来决定的。这对于在学术上理解广义及狭义的家庭教育功能发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六)以教育政策研究为基础的流派

家庭教育政策学派的代表人物为James P. Comer(詹姆斯·科默),其以在学校和家庭教育政策领域的贡献而知名。Comer倡导全面学校改革的理念,认为教育政策应该包括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作,以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发展;强调家庭参与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学校生活,支持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关注社会公平问题,特别是不同收入群体的教育差距,并提出了减少这些差距的政策和干预措施。Comer在教育政策领域发表了大量的研究和著作,关注了学校和家庭合作、教育改革和社会公平等问题,对于理解教育政策如何影响学生和家庭、改善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三、知识谱系、研究范式与学科共同体建设

(一)知识谱系的借鉴

当代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基础涵盖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谱系。如教育学为家庭教育学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包括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方法。心理学则提供对个体发展、学习、情感和行为的深刻理解,这对于研究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情感支持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社会学专注于研究家庭结构、功能、关系和动态,探讨家庭在社会中的角色、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家庭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亲子功能、家庭角色和文化传承等与家庭教育相关的社会现象。

上述基础学科为家庭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帮助理解家庭中的教育过程、亲子关系、家庭动态和家庭教育政策等方面的问题。由此形成家庭教育学科建设的特殊性:关注家庭中的教育过程,特别是亲子关系、家庭文化和价值传承等。强调家庭对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与学校教育更侧重于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相区别。家庭教育学科化建设就是在综合、借鉴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二级学科。

(二)研究范式的应用

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应运用多学科理论与研究范式探讨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如下五个视角的学科研究范式值得借鉴。

心理学视角:心理学范式侧重于个体和家庭成员的心理过程,如认知、情感、个性和行为。这一范式探讨了家庭内部亲子关系、亲子附着和儿童发展等心理学问题。认知学习范式在家庭教育研究中有广泛应用,它关注家庭成员的认知过程、知识获取、问题解决和学习策略。这一范式研究了家庭环境如何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和学习成就。发展生命周期范式关注家庭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特征和需求,研究了家庭在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和支持。

系统与生态视角:系统理论范式认为家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关系是相互关联的。这一理论范式强调了家庭内部的动态和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生态学范式关注家庭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它考虑了社会、文化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强调了家庭在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作用。

社会学视角:社会学范式关注社会结构、社会角色和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探讨了家庭教育与社会变革、家庭政策和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如“亲职教育”“子职教育”和“夫妻教育”范式通过三对关系反映家庭内部的互动与影响,建构起一种家庭教育研究的社会学理论模型。“亲职教育”指父母或抚养者与子女之间的教育关系,包括父母如何引导子女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以及如何传授价值观和生活技能。“子职教育”指子女之间的教育和互动关系,包括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影响、合作和竞争,以及家庭中不同年龄段的子女如何学习和互相教育。“夫妻教育”涉及夫妻之间的互动和协作,以支持子女的教育。夫妻之间的教育观念和沟通方式对家庭教育起着关键作用。

文化视角:社会文化理论范式强调学习是社交和文化参与的产物。在家庭教育研究中,它研究了家庭内部互动、亲子关系和家庭文化对儿童发展和学习的影响。文化相对主义范式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教育实践和价值观是相对的,应该受到尊重和理解,强调文化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政策与权利视角:教育政策范式关注家庭教育政策、法规和政府干预措施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它研究了政府、学校和社会机构如何影响家庭教育实践。儿童权利范式关注儿童的权利和参与,强调了儿童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权利。

从学科建设与现实需求出发,家庭教育学研究应支持、融合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研究目标选择或综合运用其研究方式。问题导向研究强调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如家庭教育中的挑战和需求,根据社会和家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改善家庭教育;学术取向研究强调家庭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发展,专注于深入探讨家庭教育的理论框架、方法论和概念,以推动学科的学术进展;分科式研究将家庭教育分为不同的子领域,如儿童发展、亲子关系、家庭政策等,以便专注于研究各个领域的特定问题和挑战,有助于形成更具专业性的研究方向;集成式研究鼓励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理论整合起来,更全面地理解家庭教育,这有助于揭示家庭教育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个领域之间的复杂关系。

上述理论研究范式在家庭教育研究中提供了不同的理论视角和框架,有助于深入理解家庭教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学科、学术共同体建设

客观地说,我国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构建起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研究话语与学术共同体,这是国内一批相关学者及社会同行多年坚持、不断思考、共同推动的结果。

研究领域方面,家庭教育领域呈现独立的研究方向,如亲子关系、养育教育模式、家校社协同、特殊家庭、跨文化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政策研究等,深入探讨家庭教育的不同方面。家庭教育学者亦开发了多种理论模型来解释家庭与教育的互动和影响。

教育体系方面,國内外许多大学和教育机构已经设立了家庭教育专业或课程,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家庭教育培训和教育,课程通常包括亲子关系、儿童发展、家庭治疗技巧等方面的内容,以培养专业的家庭教育工作者和从业人员。

学术共同体方面,家庭教育领域有专门的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并成立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学专委会,这些组织和平台为研究家庭教育的学者提供了交流和发表研究成果的机会。

实践应用方面,家庭教育不仅是一个学术领域,也是一个实践领域。家庭教育专业人士,如家庭治疗师、家庭教育教师和儿童辅导员,将家庭教育原则和技巧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致力于帮助家庭解决问题和改善亲子关系。

四、家庭教育学科化建设实践进路

未来我国家庭教育学科建设重点应包括学科框架进一步构建、跨学科研究进一步推进以及家庭教育政策研究进一步聚焦等。

第一,家庭教育的学科建设有助于完善其理论框架,更深入合理地解释家庭与教育之间的复杂关系。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法律等多学科领域知识融合,有利于家庭教育跨学科建设与发展,多样化的理论范式为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学理支持,可以促进对家庭教育本质与影响的深度阐释,有利于更深入的专业研究和理论发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制定更有效的政策研究。

第二,我国家庭教育学科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体现了社会、法律和政策的需求,政府和社会组织依据家庭教育学科研究成果来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家庭政策,以支持不同类型的家庭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主要体现在家庭多样性、政策科学化、教育专业化等方面。现代社会面临着各种家庭结构和动态变化,不仅多数中国父母对提升自身家庭教育知识与能力有较强的需求,包括单亲家庭、丁克家庭、跨国家庭等多样性家庭也需要有专门的学科支持来应对家庭的教育挑战,独立的家庭教育学科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制定更好、更有效的社会政策。跨学科背景与相对独立的家庭教育学科发展,有助于培养家庭教育专家队伍与从业者,使家庭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于家庭和睦和儿童成长的需求。

第三,家庭教育学科化建设应植根于当代中国家庭建设实践。家教质量: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强调尊重、沟通、家庭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健康的家庭关系。家风传承:高质量的家风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责任感、尊重和诚实,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支持:家庭是成员共同发展的场所,高质量的家庭发展强调家庭成员的个体成长和发展,鼓励亲密和互相支持的亲子关系。家庭凝聚力:在凝聚力强的家庭,成员具有较强的家庭归属感,家人之间彼此信任,分享喜怒哀乐,更加团结。

第四,树立和培育新时代家庭观,对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当下应关注青少年一代心理健康,特别是对青少年“生存技巧”“生活教育”“生涯规划”的指导。生存发展涉及青少年的基本需求,包括身体健康、安全、情感健康和社会适应,家庭在提供这些需求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家庭如何满足青少年的生存需求、提供情感支持和营造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议题之一。生活发展关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包括学校、社交关系、兴趣爱好和家庭互动,研究青少年如何处理学业、发展社交技能、建立友谊以及参与家庭活动有助于理解家庭教育如何支持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生涯发展涵盖了青少年对未来的职业和教育规划,家庭在帮助青少年探索职业兴趣、制定目标和提供职业建议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家庭如何促进青少年的职业发展决策和规划是家庭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提升青少年的生活质量和未来进路,就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对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总之,家庭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高度与实践取向,最终取决于本学科共同体建设的专业化水平与学科质量,同时应体现对国家、社会、家庭与教育发展需求的政策回应与现实满足度,这也基本代表着未来我们家庭教育学科建设的影响力与成熟度。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陈佳莉.从“中国式”问题突围:萨提亚模式在家庭教育中应用的学理审思[J].大学:教学与教育,2022 (17):119-122.

[3] 彭静雯,曹根.超越西方亲子沟通的实用工具:中国家庭教育“铁三角”模型的构建[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2(1):28-38.

[4] 列夫·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 杨雄,刘程.新时期家庭教育学科发展与课程建设思路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21(2):5-12.

[6] 康丽颖,姬甜甜.回归教育学视域的家庭教育理论建构[J].教育科学,2021(1):69-75.

[7] 丁芳,熊哲宏.智慧的发生——皮亚杰学派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8] 徐枫,王剑璋,杨雄.新时代家庭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0.

[9] 列夏·苏霍姆林斯卡雅.苏霍姆林斯基家校合作思想概述[J].中国德育, 2018(17):43-46.

[10] 马芳,王聿泼.教育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11]孙云晓.家庭教育需要专业化指导和学科建设[J].新课程评论,2018(3): 7-13.

[12]皮亚杰.智力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13]周姣术,朱华.浅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的意义[J].教育学理论,2017(8):172-173.

[14]王光榮.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两种范式——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比较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164-169.

[15]黄芬芬.萨提亚基本三角关系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4 (10):161-162.

[16]石艳.费孝通家庭社会学思想研究[D].上海大学, 2013.

[17] 约翰·鲍尔比.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7.

[18]邹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9]维吉尼亚·萨提亚.心的面貌[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20]骆风.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研究成果的多学科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5-11.

[21]王茜,吴重涵.现代家庭教育知识生产:从原理到实践的体系[J].教育研究,2023(12):78-89.

[22]厉育纲.关于我国家庭教育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的思考[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1):65-68.

[23]桑标,席居哲.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机制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80-86.

[24]易春丽,钱铭怡,章晓云.Bowen系统家庭的理论及治疗要点简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53-55.

[25]谭虎.对创建中国家庭教育学科体系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1(8): 3-5.

[26]厉育纲,赵忠心.“加强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2001(7):80.

[27]张志学.家庭系统理论的发展与现状[J].心理学探新,1990(1):31-34,20.

[28] BOWEN.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M].New York:Jason Aronson Inc.,1978.

[29] JOHN BOWLBY.Attachment and loss[M].New York:Basic Books.,1969.

[30] URIE BRONFENBRENNER.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Reflec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ntemporary 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Family Education

YANG Xiong

Abstrac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family education in China has shifted from the populariz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to the upgrading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under the joint efforts of scholars. As a relatively mature independent discipline, family education should have a clear research object, logical starting point, basic concepts and disciplinary community. The integration of pedagogy, psychology, sociology and other multidisciplinary and cross-field knowledge is conducive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amily education as a contemporary discipline. In the fu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discipline in China should include further construction of the framework of the discipline, greater promo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family education policies with a clearer focus, so that family education can achieve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ary statu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next few years.

Keywords: Family Education; Genealogy of Knowledge; Research Paradigm; Subject-oriented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李 宇)

猜你喜欢

研究范式家庭教育
我国犯罪论体系之变革及刑法学研究范式之转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论我国刑事错案防范的研究范式
行为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
从生态伦理观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