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流行语“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构式研究

2024-03-18丘东吉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言者漫展压制

丘东吉

(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大众传媒时代不断涌现的网络流行语,由于其独特的语义特点和表达方式,往往具有极强的表意性和传染力。一些流行语产生后,人们往往会将其具体表达方式进行抽象概括而形成大量格式化的表达。从语言学角度对这一特殊语体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形成机制、表达方法以及表现出来的大众心理。

“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源于抖音短视频热评,视频博主录制唱歌视频,但是跑调走音,演唱效果并不好。网友对此发表“唱得好,下次不要再唱了”的评论,来表达博主实际上唱得不好听的事实,有种调侃的意味。这一言论很快引发不少网友纷纷效仿,“唱”被替换成不同的内容,形成多样的“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网络句式。

“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这类语言现象值得研究,但由于该构式产生时间尚短,并且语料库中所包含的语料存在滞后性,我们没有从BCC和CCL收集更多语例。因此,本文研究的语料来源于百度网页以及积极运用该构式的社交媒体——微博等网络媒介。为提高研究的科学性,我们将2019年7月1日至2023年1月19日设为检索时间,在百度网页、微博、小红书、豆瓣、知乎等网络平台以“很好,不要”为关键词统计和整理了有关语料。剔除掉“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的重复用例,共收集整理了1071条语料,自建了关于“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的封闭语料库,语料具体时间和出处将随文标注。

一、“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构式鉴定和构式成分分析

判断某一表达式是否符合构式的定义,是进行构式研究的基础,我们主要采用Goldberg关于构式的观点。Goldberg(1995)将构式语法中的构式定义为:“构式是‘形式与意义的配对’。”[1]2072006年,她在TheNatureofGeneralizationinLanguage一书中,提出关于构式的最新修订观点:“任何格式只要是在其形式或者功能上的某方面无法用它的组成成分或者其他已经证实了的构式来预测,都会被确认是构式。”[2]即构式整体的形、义(或作用)并不是各构成成分形、义的简单累加,因而无法从构成成分来推断构式形、义的整体。

“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构式所表示的意义并不是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它所隐含的调侃、无奈、不满等语用信息无法从“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的构成成分中进行完全推测,亦无法由既有构式导出。

因此,我们认为,句式“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应被当作构式加以研究,这也恰好印证了沈家煊先生(1999)的看法,“一个句式就是一个完型”,“‘完型心理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此句式的整体意义不等于各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概括起来,就是“整体比局部的总和大”[3]。“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句子的总体语义不能完全由“很好”与“下次不要”两部分预测导出。因此,“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是一个典型的构式,它由常项“(得)”“很好”和“下次不要”和变项“Ⅹ”构成,接下来将分别进行分析。

(一)构式的常项

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解释,“很好”中的“很”是程度副词,表示程度相当高;“好”为形容词,表示“使人满意的”,与“坏”相对;“很好”即“非常满意”,“很好”在此构式中做补语,补充说明“得”字前面的程度。“下次不要”短语中,“下次”表示紧接着本次后的一次,即时间间隔离得很近;“不要”为副词,表示禁止和劝阻;“了”为语气助词。因此,该构式的语义主要通过“很好”和“下次不要”这两组词来体现。

既然“很好”,那么一定是下次还期待的,为什么“下次不要”了呢?两个短语所表达的含义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相悖的,但在该构式中却是共存共现的,这是构式压制所导致的二律背反式表达①。正是这种二律背反产生的语义矛盾使得此构式新颖奇特,被网友广泛传播使用。例如:

(1)情人节礼物送很好,下次不要送了。

(微博,2022-2-15)

(2)饺子包得很好,下次不要包了。

(微博,2022-1-24)

例(1)中礼物送得好,为什么不要再送了?其具体语境是,女孩将男朋友送的礼物录成视频发到网上,视频中,礼物是廉价丝带搭配塑料项链,一打开还会有《祝你平安》的歌曲,有些幼稚而且十分老土。对此,网友评论:“情人节礼物送很好,下次不要送了。”委婉表达了礼物其实不怎么样,并且有一种调侃意味。例(2)中饺子包得好,为何不让包了呢?原来是博主包的饺子奇形怪状而且还露馅,所以网友用“饺子包得很好,下次不要包了”来表达对博主的调侃。“很好”是假,“不要”是真,两者对比,使人耳目一新;先赞后贬,更让人能接受,而且能表达不同的情感态度。这正是二律背反式的构造使然,下文还会从该构式形成动因的角度详细阐述。

(二)构式的变项

“Ⅹ”为构式的变项。“Ⅹ”是“很好”的主语,也是“不要”的宾语。“Ⅹ”采用简省式关键词索引,反映出说话者对于核心内容的抽象概括。说话者也希望受话人能关注“Ⅹ”并对此做出反应,进行互动。这就使构式成为一种能指与所指相融合的结构。该构式的能产性很强,“Ⅹ”可以为谓词性的,也可以为体词性的。

1.“Ⅹ”为谓词性

谓词性的“Ⅹ”,大多数为动词,少数为形容词。自建语料库中的1071个例句中,“Ⅹ”为动词的共有717句,约占比67%,“Ⅹ”为形容词的只有10句,约占比0.01%。由此,可以看出“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构式中,“Ⅹ”多为动词。例如:

(3)当代年轻人都这么聊天?“你说得很好,下次不要说了。”

(澎湃新闻,2021-11-16)

(4)体育生学跳舞有多好笑,跳得很好,下次不要跳了!

(豆瓣小组,2021-7-31)

(5)澄清得很好,下次不要澄清了。

(微博,2022-5-7)

(6)年轻人压力真大啊!年轻很好,下次不要了,争取早退休!

(微博,2021-12-27)

例(3)至例(5)中,“Ⅹ”均为动词,例(6)是语料库为数不多的形容词例句。由此可以看出,“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构式主要是对某一动作行为的评价,所以“Ⅹ”为动词居多。而且,如果“Ⅹ”为动词,那么在“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构式中,第二个“Ⅹ”基本不会省略。

2.“Ⅹ”为体词性

自建语料库中的1071个例句中,“Ⅹ”为体词性的有246句,其中“Ⅹ”为名词的有110句,约占比23%。由此可以看出,“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构式也可用来对某个事物做出评价。例如:

(7)普拉提很好,下次不要了。

(新浪网,2020-1-7)

(8)漫展很好,下次不要了。

(微博,2021-7-8)

(9)鸡眼贴很好,下次不要了。

(微博,2022-11-16)

例(7)“普拉提”、例(8)“漫展”和例(9)的“鸡眼贴”均为名词。而且我们发现,如果“Ⅹ”是名词,构式中第一个“Ⅹ”后接的“得”字会省略掉,第二个“Ⅹ”一般也会省略,即“N很好,下次不要了”或成为如下的形式:

(10)蜂蜜很好,下次不要喝了。

(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2022-5-9)

(11)Tony老师,发型很好,下次不要做了。

(微博,2022-6-19)

(12)牛肉干很好,下次不要买了。

(微博,2022-11-8)

例(10)至例(12)的变式“N很好,下次不要(V)了”中,“N”和“V”是组合搭配的,如例(10)的名词“蜂蜜”与动词“喝”搭配;例(11)的名词“发型”与动词“做”搭配;例(12)的名词“牛肉干”和“买”搭配。造成这类变式的原因是构式压制理论,文中第三部分会对此变式进行分析。

二、构式的立场表达与构式义的提取

Conrad&Biber(2000)对立场的三个类别做了进一步澄清:认识立场是指命题的确定性、可靠性和局限性评述;态度立场是说话人态度的一种表达方式、感觉和价值判断;风格立场表明怎样说话或怎样写作[4]。“ 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构式的立场表达主要体现在态度立场,通过分析,我们总结出此构式的三种主要立场表达功能,即幽默地调侃、无奈地自嘲、不满地反讽。这三种立场表达的功能都与语境密切相关。

(一)幽默地调侃

“幽默调侃”是指言者通过开玩笑的方式对他人所做的与言者预期相违背事件或行为“Ⅹ”进行的幽默戏谑。在表达“调侃”这一态度立场时,“Ⅹ”一般为他人的行为或事件,与言者无关,且“Ⅹ”不损害言者的利益关系。例如:

(13)乒乓球男团对战日本半决赛2∶2,网友评价:过山车很好,下次不要了。

(小红书,2022-10-8)

(14)大张伟你确定模仿的是刘昊然吗?刘昊然本人都看不出了。嗯呢,模仿得很好,下次不要了,哈哈哈。

(微博,2022-8-11)

(15)专家说:“苹果削皮吃不行,因为皮上有营养;苹果不削皮吃还不行,因为皮上有农药。”专家科普得很好,下次不要科普了。

(B站评论,2019-8-31)

例(13)中,网友以为国乒会“横扫”日本队,但没想到双方比分打平,因此运用“过山车很好,下次不要了”来调侃看比赛像坐过山车,心情跌宕起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Ⅹ”,即“过山车”,是对“跌宕起伏的比赛情况”的概念隐喻。例(14)语境是大张伟模仿刘昊然模仿得很离谱,与言者预期相违背,后面的“哈哈哈”说明言者没有感到不满,反而觉得好笑;例(15)面对“苹果削不削皮”这一问题,言者本以为专家会提出有益的建议,但专家的荒谬回答令言者感到可笑,因此用“专家科普得很好,下次不许再科普了”进行幽默的调侃与戏谑。

(二)无奈地自嘲

无奈即无可奈何;自嘲即自我嘲讽。在表达“无奈地自嘲”这一态度立场时,“Ⅹ”与言者利益有关,但“Ⅹ”为言者不想面对,不愿面对,不希望其发生的已然事件。言者用“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构式表达对当时事件的无奈,更有一种自我嘲讽、化解无奈的意味。例如:

(16)升职、加薪、买房、结婚、养娃、鸡娃……年轻人压力真大啊!年轻很好,下次不要了,争取早退休!

(微博,2021-12-27)

(17)杨蓉:反派很好,下次不要了。

(剧情狗,2022-7-22)

(18)电动汽车高速没电,被拖车拖走。车主:比亚迪牌电动汽车很好,下次不要了。

(微博,2023-1-9)

例(16)中,年轻人面对催婚、催生、升职加薪等各种接二连三的事情,用“年轻很好,下次不要了”表达自己的无奈,也是对自己年轻,但是一无所获现状的自我嘲讽;例(17)演员杨蓉在接受采访时,用“反派很好,下次不要了”表示对自己总是演反派现状的自嘲,在自嘲中能感受到杨蓉不想演反派,但只能演反派的无奈;例(18)在高速公路上,面对电动汽车没电了,只能花钱叫拖车拖走的这种车主不希望发生的情况,车主用“比亚迪牌电动汽车很好,下次不要了”表达对电动汽车耗电快的无奈,同时轻松幽默的自嘲也缓解了车主的尴尬心情。

(三)不满地反讽

“不满”即不满意,“反讽”是通过正话反说的方式表达讽刺。在表达“不满地反讽”这一态度立场时,事件“Ⅹ”已经损害言者直接利益,在语境中可以明显体会到言者不满的情绪。例如:

(19)班级策划是谁想出来的?全班一起去玩跳伞?方案很好,下次不要了。你们不是班长,出了事情谁来负责?

(小红书,2022-11-23)

(20)老板四点多给人发一串无用的消息,我真的谢谢了,干得很好,希望下次不要干了!否则给你一拳头!

(微博,2021-5-19)

(21)这垃圾谁扔的呀?真会扔!正好全堆在我家门口了!扔得很好,下次不要了啊!

(微博,2022-8-7)

例(19)中,言者的身份是班长,“全班跳伞”的方案危险性极大,一旦执行,班长作为班级负责人要为全班同学的安全负责,稍有不测,班长一定要承担责任。所以,班长用“方案很好,下次别设计了”表达对“跳伞方案”的不满,更是对方案提出者不顾同学安危和自身权益的反讽;例(20)因为一串无用消息,言者没有得到满意的休息,自身利益直接受到损害,因此运用“干得很好,下次不要了”,来表达对老板的不满及其行为的反讽,后面的“否则给你一拳头”更加证明言者当时的不满情绪;例(21)的不满更为明显,他人乱扔垃圾的行为影响到言者自身利益,即“堆到自家门口”,因此言者用“扔得很好,下次不要了啊”表达强烈不满,以及对此种行为的反讽。

同时,我们发现,“ 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表达不满地反讽时,结尾往往使用“!”,感叹号的作用是表达感叹语气,用于抒发强烈的感情。因此,结尾使用感叹号,不满的感觉会更加强烈。

综上,构式“ 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的语用功能与说话者所处语境有着密切联系,其立场表达功能如图1所示。

图1 “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构式的立场表达功能

正如沈家煊先生(2001)所言,当讲话者说一段文字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态度与看法,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5]。由图1可知,“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 ”虽然在特定情境下有不同的功能阐释,但是基本功能不变。

为此,我们将“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 ”基本构式义概括为:言者对某一事件“Ⅹ”作为表述对象,对其进行间接评价表达,宣扬自己调侃、无奈、不满等心理反应的反预期情感评价类构式。具体表现在感受主体在触发物Ⅹ的影响下发生了一定的情感反应,通过这种情感反应,间接地表达对触发物的评价。

三、构式的形成动因

网络流行构式“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 ”的迅速流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我们主要从理论动因、语用动因、环境动因与心理动因四方面进行分析。

(一)理论动因

构式压制是主要理论动因。在构式语法理论中,压制现象指的是一个语言单位与另一个邻近的语言单位之间的影响力。Goldberg(1995)指出:“构式压制是指构式对词项施压使其产生跟系统相关联的意义。施加压力能够使一些不适当的现象更加合理。如果在构式上出现句法、语意方面的矛盾现象并达成合适的状态,就叫作构式压制。”[1]501Michaelis(2004)对构式压制的定义是“当某一词汇项与其形态句法环境在语义上不相容时,其意义应当与内嵌结构的意义相符”[6]。 王寅(2009)指出,在一个语句中可能是构式起主导作用,就叫“构式压制”;也可能是词汇起主导作用,则可称为“词汇压制”[7]。由此可见,如果构式中的一个词汇本身所存在的形态含义与整个构式并不兼容,为了符合该构式的形态语法条件,就需要对该词汇加以构式化压制,以保证它满足该构式的形态要求。

“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构式中的“Ⅹ(得)很好”被整个构式所压制。在“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构式中,原本表示积极评价义的“Ⅹ(得)很好”进入“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构式后,整个构式所表达的“反预期情感评价义”对“Ⅹ(得)很好”的“合预期评价义”进行了压制,从而使得该构式整体发挥反预期的作用。以例(8)为例,试比较:

a.漫展很好。

b.漫展很好,下次不要了。

a句“漫展很好”主观表达言者对于“漫展”这一事件的满意态度,是一种合预期的正面评价,但b句“漫展很好,下次不要了”整个句式表达的是因为“漫展”与自己预期相违背,言者对“漫展”的反预期评价,主要表达言者对“漫展”的不满意,“漫展很好”的积极义被压制,在构式中变成反语。

由此,“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中“Ⅹ(得)很好”为了适应该构式的形态句法环境,受到该构式的构式压制,才可以与“下次不要(Ⅹ)了”在同一构式中共存。

此外,“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的变式也体现出构式压制的原则,在“Ⅹ”为名词性成分时最为明显,即文章第一部分所提到的“N很好,下次不要(V)了”变式。当“N”进入前半句“Ⅹ(得)很好”时,由于“N”是前半句的主语,且是言者对整个事件的精简概括,故为核心词语,所以当“N”进入前半句时,其后所接的结构助词“得”被压制消失,“很好”由补语被压制变为“N”的谓语,前半部分变成“N很好”。这再次印证了王寅(2011)所提到的“词汇压制”:有时,词汇会起主导作用,它能够对构式的意义或用法进行调整或改变,从而达到“词汇压制”的效果[8]。

然而,当“N”进入后半句“下次不要(Ⅹ)了”时,我们发现,除了省略“N”,大多数情况还会变成“下次不要V了”的变式,而非直接进入后半句构式中,试比较例(10)、例(11):

(10)a.蜂蜜很好,下次不要喝了。

b.蜂蜜很好,下次不要了。

c.蜂蜜很好,下次不要蜂蜜了。

(11)a.Tony老师,发型很好,下次不要做了。

b.Tony老师,发型很好,下次不要了。

c.Tony老师,发型很好,下次不要发型了。

例(10)、例(11)中的a、b组句子可以接受,但c组却不符合我们的语感,这是因为构式对词汇压制的原因。DeSwart(1998)提到过,压制是一种机制,当与构式不相符或存在冲突的词项出现时,它通过抑制或削减不一致的部分或添加相兼容的成分来实现[9]。据此,在特定构式上的某个词项,其语义或用法和构式的语义或用法产生了冲突,构式便可居于支配地位强迫词汇对语义或用法进行变化,进而屈从于构式。由前文分析可知,构式中的“Ⅹ1”,即“Ⅹ(得)很好”中的“Ⅹ”,是言者对整体事件的概括,因此“Ⅹ1”只要是简省关键模式即可,对于其词性没有过多要求,“Ⅹ1”可以是体词性的,也可以是谓词性的。而“Ⅹ2”,即“下次不要(Ⅹ)了”中的“Ⅹ”,所在部分侧重于言者对于他人行为的评价,此时“Ⅹ2”应为“动作行为”类的简省关键词,因此此处进入的“Ⅹ”词性需要受到构式严格的压制,只可以是“体词性”的,故当“Ⅹ”为名词性成分时,为了适应后半句的“下次不要(Ⅹ)了”的构式要求,第二个“Ⅹ”或者省略或者被压制成与名词相搭配的动词。如例(10)中的“Ⅹ”为“蜂蜜”,因此当名词“蜂蜜”进入此构式时,后面的“Ⅹ”可以省略或者需变换为与名词“蜂蜜”相搭配的动词“喝”。例(11)中的名词“发型”进入构式时,后面的“Ⅹ”可以省略或者需变换为与其相搭配的动词“做”。

同时,我们发现,“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构式中的第二个“Ⅹ”在不省略时,一般为“V”。从音节上看,“V”一般为单音节动词居多。根据封闭语料库数据统计,第二个“V”为单音节动词的占比为93.8%,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从语体角度来说,单音节动词比双音节动词更适应口语语体。张国宪(1989)统计数据显示,和双音节动作动词相比,单音节动词对口语语体特别是谈话语体具有较强的适应性[10]。“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构式的使用主要集中在网络社交媒体中,是较为口语化的表达。因此,“V”较多为单音节。

第二,从交际距离来看,单音节动词可以拉进交际距离。冯胜利(2010)认为,交际关系需要不断调节。调节关系很大程度上就是调节彼此之间的距离。因此,从本质上说,正式与非正式是一种调节交际关系的语言机制。具体而言,说话者不仅可以采用变速度、变声调、变语气、变韵律等语音手段,甚至还可以通过变词汇、变说法、变结构等语法手段,来表现、确定和改变与听者的距离。而单音节词语可以拉进与听者的距离[11]。“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构式是一种间接评价类构式,使用单音节词语可以拉近言者与听者的距离,使得听者更易接受。

综上,构式压制理论是“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 ”构式的本体与变式形成的重要理论动因。

(二)语用动因

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1983年,英国著名学者Leech在《语用学原则》中阐述了礼貌在语言交际中的重要作用。他最早提出礼貌原则,并将礼貌原则和Grice合作原则视为交际中遵守的两个原则。

礼貌原则,简而言之就是表达者说话时要给别人“尊严”,在斥责、批判、质询时,表达者应顾及听者的面子。这与Brown&Levinson(1978)提出的“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 Theory,简称FST)不谋而合。FST设定,交际中的人都是具有面子需求的典型人(Model Person),人们在交际活动中的许多言语行为都会威胁到听话人的面子,讲究礼貌也就是尽量避免或减轻交际行为给面子带来的威胁,如命令、请求、提醒、异议、反驳等都是威胁听话人面子的行为,因此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必须采取一定的礼貌策略,而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

“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构式符合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很好”是假,“不要”是真,而面对一件事情,言者在表达调侃、无奈抑或是不满时,还是考虑到了另一方的面子。使用该构式比直接表达出来要委婉。我们用例(2)、例(17)、例(18)来感受一下如果不采用“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构式,礼貌效果的对比:

(2) a.饺子包得很好,下次不要包了。

(微博,2022-1-24)
b.改写后:饺子包得太差了!

(17)a.电动汽车高速没电,被拖车拖走。车主:比亚迪牌的电动汽车很好,下次不要了。

(微博,2023-1-9)
b.改写后:电动汽车高速没电,被拖车拖走。车主:比亚迪电动汽车太差了!

(18)a.班级策划是谁想出来的?全班一起去玩跳伞?方案很好,下次不要了。你们不是班长,出了事情谁来负责?

(小红书,2022-11-23)
b.改写后:班级策划是谁想出来的?全班一起去玩跳伞?方案太差了!你们不是班长,出了事情谁来负责?

例(2)中,面对“满脸是面”的男友,女友很理解男友的一番苦心,为了顾及男友面子,用“饺子包得很好,下次不要包了”,对男友包的饺子进行了调侃,这样说比直接说“饺子包得太差了”更委婉,更符合“礼貌原则”的语用规范。同理,例(17)、例(18)亦是如此,采用“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构式比直接表达“无奈”和“不满”更加委婉,给予了“比亚迪品牌”和“方案提出者”面子和尊严。

(三)心理动因

使用者的求异心理,是“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构式的广泛传播的重要动因。这与此构式新颖的结构有着密切关系。

首先,“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的构式刻意地建立矛盾,产生对比,加强感情表达,加深听者的印象。言者有意设置常项“很好”与“下次不要”在语义表达上的冲突,透过二律背反这一矛盾组合,加强了对于“Ⅹ”或是戏谑,或是无奈,或是不满等情绪的抒发,加深听者的印象。

其次,“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构式可接受性评价先行,先扬后抑。听众能接受的评价“Ⅹ(的)很好”先行,降低构式所要表现的真实感受给听者带来的反感,给予听者面子,使得会话交际能够进行下去,引导听者继续倾听。之后引出了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下次不要(Ⅹ)了”,不仅表明了言者的情感立场,而且通过先扬后抑这种表达方式实现了情感上的过渡性转换,使听者跟随言者一起完成情绪反差。

由此可以看出,“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构式能满足大众群体,尤其是追逐趋势的年轻群体在语言组合方式、注重语言变异表达效果等方面的现实需求。在传统的语言形式给人造成了审美的疲惫时,“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迎合了公众求新求异心理,引起大众的使用兴趣。

(四)环境动因

网络媒介跨时空的互动性与高自由度的使用环境,共同加快“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构式的传播。通过对语料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构式“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高频地出现于以微博、小红书、B站等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媒介上,而且这些网络社交媒介有一个共同特点:能够方便快捷地传播和转发文字、语音及视频等信息,不再受到传统媒介时空的限制,信息传播自由度高,时效性强。

因此,“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构式,依托网络媒介平台跨时空互动性的优势,进一步加快传播扩散。网络语流行及传播的一个理据就是狂欢化,也就是具有表现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疯狂化”地蔓延和传播,具有全民性、跨时空性、自由性和宣泄性的基本特点。

四、结语

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新兴构式“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进行了构式成分、表达立场以及形成机制的分析,结果表明,“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构式为言者以某一事件“Ⅹ”作为表述对象,对其进行间接评价表达,宣扬自己调侃、无奈、不满等心理反应的反预期情感评价类构式。同时,构式“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 ”的生成是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构式压制是看似矛盾的构式和谐共存的理论动因;礼貌原则是说话人在交际中使用该构式的语用动因;自由灵活的网络媒介则是环境动因。

“Ⅹ(得)很好,下次不要(Ⅹ)了”是一个新兴的能产构式,具有丰富的内涵,由于形式新颖、意义丰富,符合礼貌交际的原则,因此迅速在网络上流行开来,从而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常规构式的独特认知新图式。

注 释:

① 二律背反最初来源于希腊文ANTINOMI,指有规律的冲突。就康德哲学概念而言,所谓二律背反,是指在同一客体或同一问题上形成的矛盾,却又成立的现象。我们将同一构式中相互矛盾却又并存的结构称为“二律背反”式结构。

猜你喜欢

言者漫展压制
从互动交际看“怎么说呢”的语义二分性
贬抑性“不就是+补足语”形式、语义及语用研究
主观限量构式“V不了多A”的评叙功能与言据表达
语录
一种新型无人机数据链抗压制干扰技术的研究
空射诱饵在防空压制电子战中的应用
10.1 何以解忧,唯有漫展
励德漫展,要做中国的NYCC
纽约漫展靠什么迅猛发展
漫展火爆背后的一点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