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动画百年来的创作流变
2024-03-18李红坦刘梦琦
李红坦 刘梦琦
摘要:目的:《中国奇谭》自播出以来引发了大量关注,好评无数,豆瓣评分高达8.7。文章以《中国奇谭》为例,深入探析中国动画百年来的创作脉络,为中国动画行业的创作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方法:文章通过对《中国奇谭》创作风格与传播策略进行分析,深入研究中国动画百年来的创作流变。结果:以《中国奇谭》创作团队为代表的中国动画创作者,在传承中式美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作风格、传播策略等,这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结论:《中国奇谭》备受好评,不仅与中国动画创作者这些年不断的摸索创新有关,而且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作根基的思想的重新确立有关。虽然要实现国漫崛起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随着中国动画的推陈出新和中国动画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动画终会迎来新的辉煌。
关键词: 《中国奇谭》;中国动画;创作流变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4-0-03
动画片是一类独特的影片,其以高度假定性的绘画或者其他造型形式,借助创作者的丰富想象力,运用高度夸张的表现手法,以特定的故事表达人们的某种情感和思想[1]。回顾中国动画百年来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对中式美学的追求已成为影响中国动画创作的重要因素。这种极具特色的审美取向不仅使中国动画赢得了观众的青睐,更使其被冠以“中国学派”之美名。
1 《中国奇谭》的创作风格与传播策略
2023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B站联合出品的《中国奇谭》再现了沉寂多年的“中国学派”之风采,成为开年“顶流”。
1.1 创作风格的多元化
《中国奇谭》以“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为创作核心,讲述了8个不同的中式志怪故事,以单元剧的形式展现了不同的动画风格。
作为《中国奇谭》的开篇之作,第一集《小妖精的夏天》虽然以古典名著《西游记》为创作背景,但导演於水从无名小猪妖的视角切入故事,展现了对普通、平凡甚至边缘化的人物的现实关照。同时,作品实现了现代职场元素和传统经典的巧妙融合,小猪妖的经历引发了作为“打工人”的观众的共鸣,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同时,短片中作为线索之一的葫芦的设置和结尾处别出心裁的设计更将故事推向高潮,也使得观众对《西游记》中经典角色的喜爱度达到巅峰。第二集《鹅鹅鹅》改编自志怪小说《续齐谐记》中的《阳羡书生》,导演胡睿通过素描写实的创作风格和氛围的塑造使短片呈现出惊悚默片的效果。故事以卖鹅货郎为主人公,讲述了其在鹅山遇到狐狸书生后的诡异经历,不仅包含人在压迫中逐渐迷失自我的隐喻,还体现了中国传统志怪小说的意境和韵味。第三集《林林》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导演杨木通过CG技术和中式水墨画、古风配乐的巧妙结合,实现了整体效果的优化,让观众惊喜地发现了中国动画行业在技术等方面的进步。在第四集《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中,导演刘毛宁延续了以往作品的风格,通过对童年乡村生活细节的展現和主人公“聊斋式”的幻想,表达了一种具有后现代属性的乡愁和对逐渐消失的传统乡村的怀念。第五集《小满》不仅重现了中国剪纸动画的风采,而且通过创作形式的多重结合和极具特色的画面风格,充分展现了中式美学韵味。第六集《飞鸟与鱼》以生活在海岛上、为没有同频率孤独鲸鱼录音的男孩阿光为主人公,讲述他与自命名为田螺姑娘的外星女孩之间的故事,展现了导演对“孤独”这个命题的探讨。第七集《小卖部》采用了具有治愈感的水彩风格,剧情随着主人公杨大爷的视角展开,借此向观众还原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中式老胡同。在第八集《玉兔》中,导演徐宁将故事背景设置在外太空,通过定格动画的形式,讲述了空间站垃圾处理员小顺和机器小兔之间相遇和陪伴的故事,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题材的跨越式融合。
随着第八集《玉兔》的结束,这部中国动画领域久违的佳作也落下了帷幕。《中国奇谭》所呈现的8个故事包含了对人性、乡土、生命等多种命题的思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哲学智慧。同时,这8个各具特色的故事,不仅实现了中式美学叙事与现代观念、技术的多元化融合,还充分展现了这些年来中国动画行业的探索与创新。
1.2 传播策略的融合性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一大批优秀动画创作者的出现,中国动画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例,作为中国动画的主要创作基地,其命运成为中国动画历史的缩影,体现了中国动画发展的脉络。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不仅推出了大量优秀且经典的动画作品,还为中国动画的创作开了先河,更是以“中国学派”闻名中外,创造了中国动画发展史上的两次辉煌。
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初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剧风格之门”为创作导向,进行了一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动画技术的实践性创作。同时,随着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创作的不断创新,中国动画行业进入第一个鼎盛时期。如1955年的《乌鸦为什么是黑的》,不仅标志着中国动画行业向彩色片试验转型的成功,还被视为“中国学派”的奠基之作。而1960年的《小蝌蚪找妈妈》作为中国水墨动画的开山之作,更在中国动画发展史上被视为划时代的存在。1961年到1964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又先后推出了《大闹天宫》(上下集)和《牧笛》。这两部作品作为“中国学派”立足于世界的代表之作,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式美学风格,更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末期,恢复创作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中国动画行业书写了第二次辉煌。如1979年的《哪吒闹海》,作为中国动画史上继《大闹天宫》后的另一座高峰,不仅象征着当时动画界的最高水平,还开创了中国动画赋予传统神话时代精神的创作理念。1980年和1983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分别制作了《三个和尚》和《天书奇谭》。这两部作品不仅被看作中国动画作品中的经典,而且巩固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世界动画行业中的地位。1988年《山水情》的推出更是将中国动画短片创作推向了巅峰。这部作品不仅延续了《三个和尚》中全片无台词、以配乐传意的特点,还实现了道家哲学思想与动画创作的极致融合。
21世纪,中国动画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不断转型升级,最终形成以网络动画、动画电影和电视动画为主的动画市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动画逐渐占据动画市场的主导地位,涌现出《斗罗大陆》《狐妖小红娘》《魔道祖师》《天官赐福》等一大批优秀作品。网络动画市场逐渐形成了以B站、A站、腾讯视频等网络动画平台为创作主力军的生产模式。不同的网络动画平台推出的动画作品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中国奇谭》作为一部由B站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的动画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动画的风格形式,还具备网络动画平台的生产模式。例如,在动画创作中用现代技术,从叙事、音乐、色彩等方面展现中国元素和文化符号。《中国奇谭》以“奇谭”定位,不仅体现了自身的独特性,而且契合了B站年轻受众群体的审美取向。
同时,B站弹幕、评论区等特色的互动形式也使《中国奇谭》形成了创作者与受众交流的良性循环。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弹幕评论的密度与动画内容的趣味程度显著相关,通过弹幕评论,动画受众不仅能在观看过程中互相交流,还能够即时表达对动画及动画角色的看法[2]。此外,以微博、抖音和小红书等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媒体对《中国奇谭》的宣传也极大地推动了该作品的进一步传播。如在微博平台上,许多知名的美术博主对第一集《小妖精的夏天》进行了再创作;在抖音平台上,许多美妆博主对第二集《鹅鹅鹅》中的狐狸书生进行了仿妆;在小红书平台上,许多博主对《中国奇谭》的剧情展开了深刻的分析。这些二次创作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奇谭》得到了多维度的传播。
2 中国动画的传承与创新
动画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以其通俗易懂的特质,突破了不同国家、语言和民族等的壁垒,对民族文化传播和国家形象的构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1 传承中国文化,实现文化自信
一部动画作品要想在动画市场中突出重围,需要独特的故事创意和鲜明的动画形象,一味模仿是无法形成竞争力的[3]。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动画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指被中国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能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沉淀[4]。纵观中国动画发展史可以发现,经典的动画作品都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创作的。同样取材于《西游记》,1941年的《铁扇公主》鼓舞了当时处于抗日战争中的中国人民,1961年的《大闹天宫》系列表达了人民群众渴望战胜一切困难的美好愿望,2015年的《大圣归来》则展现了寻找初心和自我救赎的人文思想。动画创作者们在中国古典小说、传统神话故事中汲取灵感,并结合所处的社会背景和语境,创作出了具有不同时代特点的优秀动画作品。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流行文化,因此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意趣,不同时代的文化艺术应当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反映特定时代的文化意蕴[5]。在《中国奇谭》中,8部短片的导演们尽最大可能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在第一集《小妖精的夏天》中,导演於水以传统国画里随类赋彩的设色方法,充分展现了中式美学风格和中国传统文化。同时,通过对人物的漫画式构造,使角色潦草而不失可爱。这种传统绘画风格与充满趣味性形象的结合,受到了当代年轻人的喜爱。再如第二集《鹅鹅鹅》中,无论是怪诞、野逸的山水背景,还是颇具戏韵美感的角色形象,都向观众全方位展现了传统绘画意境。同时,导演将结尾改编为货郎踏上心上人寻找之路。这种内容的创新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含蓄特质,还折射了当代人的情感特点。
2.2 构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各国动画产业都在不断调整创作要求,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地区市场的审美需求。其中,美国动画产业最为突出。美国动画将本国文化与核心价值观融入影像,以轻松娱乐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向世界输出美国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不仅成功塑造了国家形象,还极大地增强了美国的文化软实力[6]。以2008年上映的动画片《功夫熊猫》为例,创作团队大量使用中国文化特色和民族元素,并在保留美国精神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了动画的跨文化传播。这为中国动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借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中国奇谭》中,创作团队不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多元化塑造,达到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目的,还凭借以中式美学为基础的创作风格有效传播了中国文化,树立了良好的中国形象。如第三集《林林》,创作团队将CG技术、全3D渲染和水墨风格相结合,不仅使短片具有中式美学韵味,还使画面细节更加逼真。同时,短片叙事内涵的大众性和普遍性也使其更容易被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群体所接受和传播。此外,导演杨木在角色设计上借鉴了鄂伦春族和爱斯基摩人的形象。这种在造型形象设置上的创新融合,使得短片在充分展现两个民族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了动画的跨文化传播。
3 结语
《中国奇谭》备受好评,离不开其多元化的叙事风格和融合性的传播策略。相信随着中国动画内容的不断创新和中国动画产业体系的持续升级,中国动画行业将实现蓬勃发展,希望本文对中国动画创作的梳理能为创作者们打开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赵前,丛琳玮.动画影片视听语言[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8.
[2] 马志浩,葛进平.日本动画的弹幕評论分析:一种准社会交往的视角[J].国际新闻界,2014(8):118-119.
[3] 张梦蝶,秦文竹.《大圣归来》:中国动画的逆袭:基于文化工业视角的中国动画式微与发展探析[J].传媒,2015(9):74.
[4] 陈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电影中的运用分析:以《大鱼海棠》为例[J].《出版广角》,2016(11):66.
[5] 陈峰.“中国学派”动画色彩运用中的视觉隐喻现象及启示[J].当代电影,2015(7):160.
[6] 米高峰,安然.试论美国动画的价值观输出与文化传播策略[J].中国电视,2011(5):69.
作者简介:李红坦(1980—),男,河南郑州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网络文化、新媒体传播。
刘梦琦(1998—),女,山东泰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