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给中国动画带来了什么

2016-12-14归艳

艺术科技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动画同人弹幕

归艳

摘 要:在现今这个技术和文化发展最为繁盛的时代,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中国动画。本文对互联网与中国动画以及中国动漫文化的共同发展进行了探讨,并运用文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对这些新生动漫文化的内生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尝试回答互联网时代给中国动画带来了什么这一问题。

关键词:中国动画;互联网;类型动画;同人;弹幕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动画在中国存在已久,曾经被称作“美术片”,以“中国学派”之名创下了辉煌的成绩。然而在此之后,中国动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呈现出一种衰败之势,成为了一种的单纯的儿童教育手段。长期发展方向错位导致人们产生了“中国动画等同于幼儿动画”这一印象,动漫爱好者们带着失望和遗憾之情转投日本、美国动漫的怀抱。

互联网的诞生也是由来已久,在现今这个技术和文化发展最为繁盛的时代,当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相互碰撞,便产生了绚烂的火花。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2016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互联网在中国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可以说达到了一个顶峰。作为技术和文化艺术完美结合的动画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也在经历着不断的变革,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中国动画。

1 类型动画的形成

美国动画最为兴盛的是动画电影,迪士尼的公主,漫威的超级英雄,这些都可以称为“类型动画”;而在日本,动漫的制作生产早已形成了成熟的套路体系,虽然内容题材非常丰富,但是也可以看出其中“类型动画”的身影。

类型动画的形成在于受众对不同内容题材、画风人设、叙事风格的动画有着不同偏好。当某种类型的动画获得成功,为了满足这部分受众的需求,也为了保证经济效益,合理规避风险,制作者和发行商便会有意识地延续其中的某些元素进行新的创作,于是类型动画就形成了。

中国动画曾经有着独特的风格,来源于传统艺术的剪纸、水墨、木偶等元素被运用于动画之中,但是这些作品更多的是在追求着艺术创作的创新和突破,而非市场的突破,因此并未形成过类型。相比于早期的动画艺术片来说,类型动画也许是种逐利行为,是“大众文化的狂欢”,但对于势弱的中国动画来说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类型动画在中国也开始产生了。例如,《十万个冷笑话》《菊花笑典之有神么》等吐槽搞笑类,《秦时明月》《画江湖之不良人》等武侠动作类,《雏蜂》《纳米核心》等科幻机战类,《尸兄》《死灵编码》等末世恐怖类,《中国惊奇先生》《黑白无双》等奇幻冒险类,《啦啦啦德玛西亚》《我叫MT》等游戏衍生类,《择天记》《莽荒纪》等小说改编类,《狐妖小红娘》《端脑》等漫画改编类等等,每一部成功的作品都会推动更多类似的作品投入市场。

中国类型动画的产生是与互联网的特质密切相关的——

1.1 网民年龄层次的丰富改变动画定位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以10~39岁为主要群体,其中

20~29岁年龄段网民占比最大。

可见在中国互联网的主要使用人群为中青年,而在这一群体中观看动画的主要是青年群体。因此当中国动画步入互联网时代,其目标受众开始发生变化,从低龄的少年儿童扩展至青少年群体乃至一部分中年群体,年龄层次大大丰富。因此网络动画的定位转向针对不同年龄层的不同定位,从而催生出了丰富的题材,并且定位于成年人的动画作品有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内涵更丰富、题材更多样的网络动画的创作高潮为中国类型动画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1.2 开放的评价体系直观反映市场需求

动画作品的评价体系曾经主要靠收视率、专家意见、评奖,无法反映出最重要的受众的想法,创作者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条路走到黑。而随着网络视频、网络社区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在互联网上形成了搜索量、点击量、播放量、评论、评分等组成的完善而开放的评价体系。这些对于动画作品的评价让制作者和发行商能够直观地看到什么样的动画作品是受到欢迎的,从而针对性地进行动画制作。

1.3 传播渠道的丰富降低发行成本

曾经的动画作品只有通过电视台、光盘、电影院来进行传播,高额的发行成本制约着动画的制作,有些制作方为了有足够的发行成本而减少了制作成本降低了作品质量,或是为了电视台对于集数的需求而不得不延长动画的长度,使得动画内容大量出现雷同和无趣的现象。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内容传播更为方便快捷,传播渠道的丰富也降低了发行成本,制作者在动画创作中的顾虑和限制少了,可以选择的题材类型就多了。

1.4 数据存储和获取的便利性和无限制利于长尾效应发挥作用

中国动画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存储和传播的限制都减少了,渠道增加,便利性也大幅提高,因此激发了“长尾效应”在动画作品传播中的作用。作为文化产品的动画有足够长的时间让其进行传播,即使并非热播作品,即使是小众题材,也有可能发展为一种类型动画,这是长尾效应和文化产品的特殊性的共同作用。

1.5 互联网开放性促进网络小说、网络漫画发展

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每个人都能成为内容的提供者和接受者,激发了社会的整体创作热情。近年来互联网上各大小说和漫画创作平台的兴起带动了网络小说、网络漫画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大量优质内容,也在长期的市场打磨下形成了自己的类型体系。这就为中国类型动画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方向,优质的网络小说、网络漫画经过改编以动画的形式推出,对于动画来说有了原著粉丝作为收视保证,对于动漫产业的发展也形成了良好的循环;类型小说和类型漫画已经经过了市场检验,可以从中了解到受众的偏好,给类型动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较可靠的前进方向。

2 同人文化的兴盛

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读者的地位超过了作者的地位,读者不仅是没有参与文本创作的作者,而且又是使文本得以成为作品的必不可少的作者。”[1]“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2]在我们欣赏动画作品的时候,必然会进行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这其实就已经开始了再创作,而同人创作则是将这种再创作进行了延伸和展示,当动画的剧情与自身的期待不相符时,便催生了满足这一期待的同人作品。

中国的动漫同人最初主要是对于日本动漫的同人创作,这是由于中国动漫长期低幼向发展,没有可供改编的优秀原作,无法推动以爱好为全部动力的同人创作热情。而随着互联网带动着中国动漫的日渐觉醒,随着中国优秀成人向动画的不断诞生,中国的动漫爱好者开始对国漫恢复信心和热情,中国同人文化中终于也产生了属于国产动画的部分。

在中国,同人文化的兴起是与互联网的发展共同进行的——

2.1 网络作为开放平台满足了同人创作者自我实现的需求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对于同人创作者来说,同人作品创作过程中自身处于一种决定者的地位,能够决定情节的走向、人物的命运,创作过程的完成也能够带来成就感;同人作品创作的过程是对于自身幻想和期待的一种实现,能够在此过程中产生满足感;还有一些作品,尤其是“玛丽苏”“汤姆苏”类型的作品,是源于创作者对于自身在现实中状态的不满意,因此在同人创作中加入人见人爱、优秀完美的原创角色,在创作过程中享受代入感,从而满足自己对于美好爱情和受到瞩目的渴望。这些成就感、满足感、代入感都是“自我实现”需求的一种体现。而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动漫爱好者能够运用喜爱的动画素材和自己擅长的创作形式进行同人创作,从而满足其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

2.2 网络作为交流平台满足了同人爱好者身份认同的需求

当今社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社会是一个同质性较高的稳定延续的社会,而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则是它的异质性、与传统之间的断裂”,[3]因此便产生了自我认同的危机。动漫文化中衍生出的二次元文化、宅腐文化等是一种脱离了社会主流文化而存在的青年亚文化,以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形成“次元墙”,划分出同类和异类。其中同人改编创作更是通过不同的原作、CP(人物配对)、剧情走向、创作风格分隔出最为情投意合的同好者。

网络在此时以科技的力量缩短了时空距离,让这些迷茫而孤独的亚文化群体通过这一交流平台轻松找到有共同语言的同好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创作者通过同人创作展现自己的想法、兴趣,从而通过同人作品寻找同好者,不进行创作的同人爱好者也可以在欣赏喜爱的同人作品的过程中遇到同好者,在这一群体中产生归属感,实现身份认同。

2.3 网络作为传播平台为同人文化的扩散提供了帮助

同人作品的传播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创作者印制同人本、灌制碟片然后在动漫展上进行售卖,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即使不进行商业运营,同人作品的复制成本是无法避免的,对于创作者和爱好者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并且动漫展的举办地和规模也制约着参加者群体。中国的同人爱好者群体大多是没有自主收入的年轻学生,从时间上和经济上都难以承担大量的参加动漫展和购买同人作品。

而网络在此时作为一个便利快捷、覆盖面大且零成本的传播平台为同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完美的环境,原本就是出于爱好而非盈利进行的同人创作回归了纯粹,同人爱好者们能够便利乃至免费获取到喜爱的同人作品,可以与创作者和同好进行交流讨论,并且将喜爱的作品推广给同好群体,从而使得同人文化随着同人作品的迅速扩散蓬勃发展起来。

3 弹幕网站和弹幕文化

弹幕网站是一种源自日本的新型视频网站,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观看者可以以弹幕的形式进行实时评论,也可以观看其他人留下的评论,这些评论条目的滚动与视频播放的时间轴合并在一起,可以针对视频内容中的某个情节或者针对之前的观看者留下的某条弹幕评论进行实时评论,让这些弹幕评论和视频内容共同形成了新的意义和文化。

弹幕网站早期的创建者和使用者大多为对日本动漫、影视剧感兴趣的群体,在网站上上传分享的视频资源也大多是日本动画、日剧。随着弹幕网站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随着弹幕族的人数越来越多,主流文化也将目光转向了弹幕文化。一方面,弹幕文化中衍生出的语言体系因为其趣味性而逐渐超出亚文化群体的小圈子,成为整个社会的流行语;另一方面,主流文化看到了弹幕这一新型评论形式的价值,各大视频网站纷纷推出弹幕评论功能,弹幕文化从小众文化走向了大众文化的视野。

随着中国动画逐渐被动漫爱好者们接受,随着中国动画在视频网站上占据越来越多的位置,弹幕族将弹幕文化也带入了中国动画的文化体系之中,这些在观看动画的同时最直接的反馈,对于中国动画的未来走向是不可忽视的一种声音。

3.1 新型观看方式制造出虚拟的共时性增进了亚文化群体的交流

随着网络的普及,娱乐资源的传播和获取都变得更加便捷,娱乐逐渐走向私人化,我们大多数的观看体验都是独立进行的。而对于亚文化群体来说,为了抵制主流文化的侵蚀,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其中蕴含着群体内约定俗成的意义,可以据此进行身份辨识,在“同道中人”与“非我族类”之间划分出牢固的“次元墙”,也使得这一群体更加孤立。

弹幕网站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型观看方式,亚文化群体在弹幕中运用着自己的语言体系,于是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 弹幕的发送者和观看者以此辨别同类,运用弹幕进行即时评论与其他观看者进行交流讨论,即使没有同时观看同一视频的人,也会在弹幕营造出的虚拟的“共时性”之中感觉到有人在陪伴着自己,有人理解自己,和自己共同分享观看的快乐。

3.2 弹幕的狂欢帮助亚文化群体脱离现实在网络上进行情感宣泄

对于被主流文化误解的亚文化群体,弹幕是一场网络上虚拟的“狂欢节”。在狂欢节上,“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相互关系,通过具体感性的形式、半现实半游戏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这种关系同非狂欢式生活中强大的社会等级关系恰恰相反。人的行为、姿态、语言,从在非狂欢式生活里完全左右着人们一切的种种等级地位(阶层、官衔、年龄、财产状况)中解放出来。”[4]“人仿佛为了新型的,纯粹的人类关系而再生。暂时不再相互疏远。人回归到了自身,并在人们之中感觉到自己是人。”[4]亚文化群体在网络世界里得以抛开现实世界中的顾忌,以自己期望的形象展现自我、表达自我,抛开了平日的矜持、谨慎、自卑、自我压抑等负面的情绪,可以尽情地进行吐槽来宣泄情感,可以热烈的表达对某些与自己社会身份、社会地位不相符的小众文化的热爱,嬉笑怒骂,完全源自本心。

巴赫金曾说过,“狂欢式——这是几千年来全体民众的一种伟大的世界感受。……它为更替演变而欢呼,为一切变得相对而愉快,并以此反对那种片面的严厉的循规蹈矩的官腔;而后者起因于恐惧,起因于仇视新生与更替的教条,总企图把生活现状和社会制度现状绝对化起来。狂欢式世界感受正是从这种郑重其事的官腔中把人们解放出来。”[4]弹幕文化为亚文化群体提供了一个解构和再造文化产品的机会,也使得动画作品在弹幕的“解读”下变得更加有亲和力,并且能够从中进行聆听和学习。

类型动画、同人文化、弹幕文化、吐槽文化、二次元文化、宅腐文化等等这些动漫文化能够进入中国、逐步发展壮大并且形成中国独特的动漫文化体系是与互联网的发展所分不开的,这些文化也许最初来源于日本动漫,但随着中国动漫的复苏开始与中国动漫互相接纳融合、互相促进。

互联网时代,中国动画的独特文化体系正在成长和成熟之中。

参考文献:

[1] H.R .姚斯,R.C .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沙莲香.社会心理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中国动画同人弹幕
HOLLOW COMFORT
“弹幕”防御大师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阀下网络传播中的同人创作
一大拨弹幕正在向你袭来……
同人周边项目概述
次元之壁的缝隙
中国独立动画的现状与师生工作室联动机制建设刍议
论美日动画形象比较研究对中国动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