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角下,日本动画里“中国人”形象研究

2017-03-07韩芸婷

戏剧之家 2017年2期
关键词:中国动画跨文化传播

【摘 要】动画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集合了电影、电视、新媒体、漫画等多种艺术门类。日本动画在世界动画领域占据着重要位置。在跨文化视角下,通过对日本动画里“中国人”形象的归纳与分析,可探寻其共同点和多样性。这些“中国人”形象与中国现状和国人自我认知有契合点和偏差;根据文化相似性和文化差异性理论,能解释这些契合点和偏差的形成原因,或助力于中国动画的发展和跨文化传播。

【关键词】中国动画;日本动画;中国人形象;跨文化传播;文化差异性;文化相似性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01-03

動画自1892年诞生,便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集合了绘画、电影、电视、数字媒体、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中国动画始于20世纪20年代,坚持本国特色创作和民族绘画传统,以水墨动画、皮影戏动画等优秀类型为代表。[1]日本动画起源于17世纪末幻灯技术,经历了漫长的探索、成熟期,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动画产业逐渐完善,动画形式、题材、分工明显细分化。[2]随着动画技术的成熟,产业体系的完整,市场规模的扩张,日本动画在世界动画领域展露异彩。

一、研究缘起

现今对中日动画的跨文化研究大多是分析动画的某一特色、外来元素或传播策略,并运用文化差异的维度理论、传播适应理论等加以论述。对于日本动画里“中国元素”的文献解读多是从历史、文化宏观角度的概括性总结,很少聚焦于微小的、藏有“中国元素”的动画角色。若将这些具体形象进行比较和归纳,则在其身上所探寻到的共同点和特色,正是现实的中国(人)形象经过跨文化传播和变异之后,在一部分他国人眼里的状态。

动画形式集合了电影、电视的艺术特点而又明显区别于两者。动画更加青春活泼,受众更多是青少年群体。本文研究“日本动画”,而非“日本电影”“日本电视”,这里所指“中国人形象”是日本动画创作者眼中的“中国人形象”,是青年群体认知里固定模式的“中国人形象”,也是创作者想让日本青年接受的“中国人形象”。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笔者致力于跨文化视角下日本动画里“中国人形象”研究;主要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研究对象为日本动画中较为大众所知的“中国人形象”,即《老虎和兔子》中的DRAGON KID、《通灵王》中的道莲、《樱花大战》中的李红兰、《反叛的鲁鲁修R2》中的黎星刻、《黑之契约者》中的黑、《中华小当家》中的刘昴星、《机动战士g高达》中的黄润发、《黑塔利亚》中的王耀、《驱魔少年》中的李娜丽·李、《王者天下》中的李信、《黑执事》中的蓝猫和刘、《乱马1/2热斗篇》中的珊璞、《黑礁》中的香花、《魔卡少女樱》中的李小狼和李莓玲、《超时空要塞F》中的林明美和李兰华、《机动战士高达00》中的王留美、《银魂》中的神乐。通过归纳和分析这些动画,笔者寻找出案例角色在国籍、外形服饰、性格、身份与技能设定、剧中作用等方面的异同;探寻这些形象与中国人实际自我认知上的契合与偏差;从社会、历史、文化传播的角度解释偏差的成因。

二、日本动画里“中国人”形象的设定

(一)国籍设定

动画角色的国籍有三种设定,即中国籍设定、“类”中国籍设定和中国形象拟人化。“类”中国籍设定是指人物角色虽没有中国籍的官方设定,但根据推断可知其原型是中国人,例如,《反叛的鲁鲁修R2》中的黎星刻,其国籍为中华联邦;《银魂》中的女主角神乐,设定为来自“夜兔族”的宇宙人,但其发型服饰都带有中国色彩,说话(日本人以为)带有中国口音,被剧中其他人物调侃为“China Girl”。“中国形象拟人化”设定以《黑塔利亚》中的王耀为典型。《黑塔利亚》原漫画将多个国家以及其文化、风土民情拟人化,讲述世界历史,在2009年被拍成动画作品。

(二)外形与性格

发型上,上述案例角色多以黑色、墨棕色的东方人传统发色为主。女性发型以双侧丸子头居多,如《银魂》中的神乐、《魔卡少女樱》中的李莓玲、《乱马1/2热斗篇》中的珊璞、《机动战士高达00》中的王留美;另有双侧麻花辫、双马尾等发型。这展现出日本人对“中国女孩”的固化印象。

服饰上,除日常服装外,案例角色以男性多着长袍马褂,女性多穿旗袍为主要特征,创作者取材于中国清朝和民国服饰特色并有所调整和改变;另也有继承和变异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服饰设定,如《魔卡少女樱》中男主角李小狼的道袍。该角色(大陆播出时更名“王小明”)出生设定为中国有名望的道士家族,使用道符、八卦等。

在性格设定上,案例角色大多具有中国人传统的积极向上、冷静勇敢的优秀品质和文化基因。根据不同故事,角色们也被赋予了“天然呆”、腹黑、直爽、天真等个性。日本动画里“中国人”形象在性格塑造上多种多样,有血有肉,创作者在建构中国角色的精神层面时,较少被固化印象所局限。

(三)身份与技能

在取名上,李、王、刘、林、黄姓常被使用,其中以李姓使用率最高,如《魔卡少女樱》中的李小狼和李莓玲、《樱花大战》中的李香兰、《驱魔少年》中的李娜丽·李、《王者天下》中的李信、《超时空要塞F》中的李兰华。也有根据中国明星演化而来的名字,比如《机动战士g高达》中的新香港首相黄润发,是以周润发的名字演化来的。

在身份设定上,日本动画里“中国人形象”可谓是多彩多样,有出生在道士家族的(《魔卡少女樱》中的李小狼);有来自暗杀世家的(《通灵王》中的道莲);有仙人(《黑塔利亚》中的王耀)等。职业设定有杀手(《黑礁》中的香花)、厨师(《中华小当家》中的刘昴星)、驱魔师(《驱魔少年》中的李娜丽·李)、黑帮老大(《黑执事》中的刘)等。这些设定反映出因中国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而生成的神秘色彩和超现实特点,展现了日本人对于中国古文明的想象并从中汲取创作灵感。

在技能方面,案例角色通常擅长中华料理和功夫。《老虎和兔子》中的黄宝玲、《黑执事》中的刘和蓝猫、《乱马1/2热斗篇》中的珊璞都武艺高强;而《黑塔利亚》中的王耀、《中华小当家》中的刘昴星和《驱魔少年》中的李娜丽·李都是料理高手。在日本人眼中,功夫和料理仿佛是中国人的自带技能,是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

角色装备和其职业、技能设定息息相关。《黑塔利亚》中的王耀作为中国形象的拟人,武器是中华锅和锅勺,呼应了该角色高超的料理技能。《通灵王》中的道莲设定是具有3000年历史的暗杀世家的继承人,其武器有“马孙刀”,而“马孙”是创作者杜撰的“1200年前中国古代的武将”。

(四)剧中作用

近一半案例角色在动画里为主角或主要人物,推动故事的发展,如《魔卡少女樱》中的李小狼、《银魂》中的神乐、《王者天下》中的李信等。而另一些角色在动画中担任着重要配角,如《机动战士高达00》中的王留美。《机动战士高达00》是《机动战士高达》系列,以發生在未来世纪的战争为题材的第十二部TV动画,以四名高达驾驶员的成长为故事主线,展现“理解”的主题。王留美被设定成中国金融界名流,但真正身份是国际某组织的主要代理商,在动画里暗中支持主角们的主要活动,是剧情的关键人物之一。

三、日本动画里“中国人”形象的偏差

上述角色共同点即是日本人对中国人固有印象的一部分。其中有些印象为我们所认同和接受,而另一些则可能和我们认知中的“中国人”形象有所差异,也和中国社会现状有一定偏差。

(一)外在形象的固化

长袍马褂、旗袍丸子头,这是日本动画创作者对中国人外型上一种模式化的认知,这也表示这种固化的外表形象为大众认可和接受,是约定俗成的。这种固化的认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法改变和消除。

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影视文艺作品中对中国人外形的刻画也有类似的固化,这不仅是他国对于中国人外形单方面的模式化误解,也是我国在跨文化输出时就着重传播以“旗袍”为代表的模式化服饰特征,继而导致了这种片面的认知。

(二)文化符号标签化

“中国功夫”和“中华料理”都是中国独特而传统的文化符号,日本动画中运用中国的文化符号来塑造中国人形象无可厚非,然而把中国功夫和料理作为“中国人”角色的必备技能,这也成了一种模式化。当文化符号成为一种固定标签,它的文化神秘感在逐渐消失,而文化符号的接收者也会渐渐将它看成一种固有模式,不再深究其所真正包涵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长久以往对于文化传播或有不利。

(三)有悖于社会实情

日本动画中对“中国人”形象和其生活的一些设定,不符合中国社会现状和社会伦理观念。例如,《魔卡少女樱》中李莓玲和男主角李小狼是堂兄妹,而同时这两人又有婚约。这在中国观众看来有违伦理和社会实情。又如,《黑执事》里刘大常身着长袍,《机动战士高达00》里中国金融界名流王留美通常一身旗袍,而在现实中国,此类服饰早已不是社会生活的常态。这些表明,日本看待中国人不仅是外在形象的固化,而是对中国社会的印象还停留在历史的某一阶段,没有全方位地了解到当代中国的社会风尚、伦理道德已发生巨大变化。另外,中国或缺乏一些良好的传播契机和传播策略,让他国文化正确而全方位地了解国人的生存状态、社会现状以及文化发展情况。

四、日本动画里“中国人”形象的跨文化阐释

“日本人对中国的群体认知”以及“动画创作者不同的艺术理念”这两点影响着“中国人”形象的塑造。日本动画创作者之所以会如此塑造“中国人”形象,并被受众所认同,其原因可从文化相似性和文化差异性这两个切口去找寻。

(一)文化相似性与跨文化借鉴

无可否认,中、日之间具有“同文同种”“一衣带水”的关系。日本有史以来都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由于相同的文化渊源,中日两国具有文化相似性,日本创作对中国元素的跨文化借鉴很直白且不违和。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日本动画数量最多、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从日本首部长篇彩色动画《白蛇传》到流行数十载的《三国志》,日本动漫领域充斥着大量中国元素。远古传说、秦汉历史、唐宋明清社会风貌、现代社会风土人情;经史子集、历史事件、古代人物;武术、道家思想、饮食、京剧、诗词……日本动画对中国文化的借鉴从时间和内容上都是全方位的。

(二)文化差异性与本土化改造

霍夫斯坦特定义“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性,跨文化传播才会发生。

日本文化虽受到古代中国的巨大影响,但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全面西化,因此现当代日本也同样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各种不同的文化与思维,在这个拥有特殊地域的岛国中,和其本土文化、本土思维融汇改变而形成了独有的,崭新的日本文化。日本对外来文化的跨文化借鉴并非独立存在,由于文化差异性,必然会发生跨文化融汇以及对他国文化吸收和本土化改造的过程。

日本动画借鉴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典籍或故事,都会对其进行加工再创造,例如对《西游记》改编的《最游记》。日本动画借鉴中国的儒释道文化、中国功夫等元素,并与本土神道文化、武士道精神所融合,如《少年阴阳师》《火影忍者》等作品。因此,虽然不同文化之间有跨文化融汇,但是“隐藏在艺术空间下的主导文化”[3]仍然是日本的本土文化。

(三)对中国动画的启示

中国动画在发展和重新崛起的道路上,或可参考和审思“日本动画跨文化借鉴、融汇外来元素,同时保留、延续、创新本土文化”的模式,在坚持发扬民族动画美学的同时,适当吸取、借鉴他国动画在创作和管理上的先进机制,并与本土模式合理融汇而有所创新。在跨文化传播方面,中国动画应更加注重传播我国文化中“多元”的一面,促进消解“文化标签”和固化印象,以助力本土动画艺术更加持续、良性和多元的发展和优秀文化输出。

参考文献:

[1]孙立军.中国动画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4.

[2]蔡亚南.日本动画产业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13.

[3]葛玉清.对话虚拟世界:动画电影与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68-70.

作者简介:

韩芸婷(1993-),女,汉族,浙江宁波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

猜你喜欢

中国动画跨文化传播
中国独立动画的现状与师生工作室联动机制建设刍议
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商标品牌命名及其译词研究
论美日动画形象比较研究对中国动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