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4-03-13熊青云
摘 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创新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职教改革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当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理念定位不准确、企业参与度不足、“双师型”教师资源供给不到位等问题。为此,高职院校应采取以下创新策略: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夯实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础;解读企业生产需求,逐步开发全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师资保障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
基金项目:2022年度第五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共同体视域下‘5S助力的职教名师工作室教师专业发展实证研究”(项目编号:ZYB272)
作者简介:熊青云,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刘国钧分院党委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职校生素质教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此,国家高度重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创新,进行了诸多探索与实践,为高职教育的全面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新时期,基于产教融合视角,高职院校要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有效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创新,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职院校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高职院校作为地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正是高职院校积极响应这一需求、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产教融合意味着学校与企业、行业更紧密地开展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打造实践教学平台。高职院校构建和运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能确保所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市场需求,防止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同时,高职院校通过与地方企业合作,能够及时了解行业动态,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毕业生具备满足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地方经济发展整体效能[1]。
(二)职教改革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面对新时代的教育发展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其强调教育与产业的有效融合、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因此,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创新,不仅能增强职业教育的活力和吸引力,还能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2]。同时,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学校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高职院校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促进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更新与完善。此外,产教融合还能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网络,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声誉,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可见,无论是从促进职教改革角度还是从促进学校自身发展的角度,高职院校都应全面加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带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永恒的追求和目标,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能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项目任务,从而提升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产教融合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学校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标准,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3]。同时,企业也能够通过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发现和选拔优秀毕业生加入自己的团队,实现企业和人才的双向选择和共赢,这些都能有效支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真正发挥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优势,为人才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舞台。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在实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影响了人才培养效能,阻碍了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理念定位不准确
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理念定位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效果与质量。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存在着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有些高职院校过于追求短期效益,忽视了教育的长远性和人才培养的持续性,从而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过于注重实用性和功利性,无法有效支持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些高职院校对产教融合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甚至认为产教融合就是简单地与企业合作开展一些实践教学活动,而没有真正将产业界的需求、标准、资源等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造成产教融合效果大打折扣;有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缺乏清晰性和针对性,往往只是笼统地提出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没有具体明确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这些人才应该具备哪些核心能力和素质,使得人才培养工作缺乏明确的方向。
(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中企业参与度不足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在于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与共同参与,然而,在现实中,企业参与度不足成为制约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一,企业在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积极性不高,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只注重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和长远效益,甚至有部分企业还认为参与人才培养工作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和负担,因此持观望或消极态度。其二,企业在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投入不足,即在资金、设备、场地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缺乏足够的投入,导致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从而影响人才培养效果。其三,企业在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合作层次较浅,多数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仅仅停留在提供实习岗位、共建实训基地等初级阶段,而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资源、参与教学评价等深层次合作方面则相对较少,使得产教融合无法真正深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三)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中“双师型”教师资源供给不到位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双师型”教师资源的缺乏是一个突出问题。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不足。由于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教师数量相对不足,尤其是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更是匮乏。此外,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方面存在困难。由于“双师型”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和引进的难度相对较大,這使得部分非“双师型”教师不得不承担起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教学任务,从而严重制约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无法满足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需求。例如,一些教师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或者虽然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但缺乏与企业沟通交流的经验和技巧等。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和职业发展路径等方面还存在不完善之处,导致教师缺乏积极性和动力去提升自己的“双师”素质。
三、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
基于产教融合的深化发展,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注重对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系统审视教学改革的新需求,从而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设计和规划中做出有针对性的探索,使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4]。
(一)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夯实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础
理念具有引领作用,人才培养理念会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产生直接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创新的基础,引导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建构。
一要牢固树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理念。产教融合培养理念的核心在于“产”与“教”的深度融合,强调产业与教育的紧密合作,即高职院校必须紧密关注产业需求和市场动态,积极与企业合作,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等,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育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产教融合培养理念的引入,能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5],确保学校和企业形成深度合作关系,共同探索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进一步促进教学体系的科学构建,合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一定社会适应能力和岗位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有效推动高职教育真正走上产教融合发展的道路[6]。
二要渗透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知识层面,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在技能层面,要求学生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态度层面,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具体而言,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和职业环境的变化,而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方向和目标,并且在确立了产教融合培养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在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应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等活动需求,系统探索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设计和规划,进而有效改善人才培养工作现状,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人才培养体系,有效支持人才综合素质的高效化培养,真正将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成为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二)解读企业生产需求,逐步开发全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的转型升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高职院校作为人才供应的重要源头,必须紧密对接市场需求,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步,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要准确了解企业生产实际对人才的需求。企业生产实际对人才的需求指的是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根据其战略规划、业务发展、技术更新和市场环境等,对所需人才的类型、数量和质量提出的明确要求。这种要求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时效性,强调人才要能够迅速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体系,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生产实际要求人才具备与其业务领域相匹配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以支持企业的日常生产和经营活动;要求人才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迅速应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挑战;要求人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和积极的工作态度,能够迅速融入企业文化;要求人才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技术发展。企业生产实际对人才的需求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对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需求,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等。高职院校应紧密关注企业需求,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生产实际需求一致。此外,企业通过对实习生和毕业生表现的及时反馈,可为高职院校提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议和方向,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持续改进。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通过定期调研、座谈会等方式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并根据企业反馈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应该加大实践教学比重,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成长[7]。
二要构建全新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本研究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基于产教融合培养理念与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创新性地提出“234”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其中,“2”代表双元主体,指的是学校和企业是人才培养的两大基础主体,学校提供理论教育,企业则提供实践场所和职业技能培训,二者相互补充,共同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3”代表三方协同,即学校、企业和政府三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协同合作,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政府则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推动校企合作,形成三方协同育人的格局;“4”代表四段培养,是指将人才培养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基础知识学习阶段、专业技能训练阶段、岗位实践阶段和综合能力提升阶段,这四个阶段相互衔接、逐步深入,确保学生能够在不同阶段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最终实现从学校到职场的顺利过渡[8]。总的来说,“234”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双元基础、三方协同、四段培养”的有机整合,通过整合学校、企业和政府三方资源,构建起双元主体、三方协同、四段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四个阶段中分别关注学生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职业转向能力的培养、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具有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要促进“234”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实践应用。首先,应深化学校与企业的双元主体合作。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各具优势,学校拥有系统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而企业则掌握着前沿的市场信息,拥有实践平台。为了充分发挥双元主体的作用,学校和企业之间应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机制,即学校应主动对接行业龙头企业,双方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自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权责,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共享教学资源等,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同时,在教学内容上,学校要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材编写和课程开发,将最新的行业标准和企业案例引入课堂,确保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9]。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还应推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交替学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其次,应推动学校、企业和政府的三方协同。政府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促进“234”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创新应用,学校应加强与政府的联系。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学校、企业和政府在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和义务,为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学校和企业应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主动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对接,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能采用“政府搭台、校企唱戏”的方式,推动产教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最后要优化四段培养过程。四段培养是“234”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核心环节,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必须对四个阶段进行精细化管理和持续优化。在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学校应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基础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帮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基础,为后续专业技能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专业技能训练阶段,要突出技能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制定技能训练计划,明确训练目标和考核标准,并采用校内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保障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核心技能;在岗位实践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应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岗位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跟踪管理和指导服务,确保实践效果;在综合能力提升阶段,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非技术性能力,为此,学校和企业应组织各类竞赛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10]。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师资保障作用
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与产业发展需求适配度的关键。“双师型”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前沿技能,能够有效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教学环境。
首先,要优化“双师型”教师选聘机制。高职院校应制定严格的“双师型”教师准入标准,注重候选人的学术背景、职业经历和教学能力,确保他们既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在企业或行业中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学校应与行业领先企业合作,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为“双师型”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完善“双师型”教师评价机制,即除了采用传统的学术评价外,还应增加对其实践教学能力、行业经验和技术创新能力的考核,形成多元评价体系,激励“双师型”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产教融合的教学需求[11]。
其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定期举办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企业实践锻炼等活动,帮助“双师型”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应鼓励教师参与行业科研项目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增强其科研能力和行业影响力。同时,学校应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校企合作培训机制,与企业共同制定“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组织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也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来校举办讲座,与教师分享行业经验和技术前沿信息,促进双方交流与合作[12]。
最后,要构建“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为了激发“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应在薪酬待遇上给予“双师型”教师适当的倾斜,以体现其劳动价值和社会地位,并设立“双师型”教师专项奖励基金,对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学校还应该提供多元化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晋升通道,让“双师型”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成就感。此外,学校应关注“双师型”教师的工作需求和生活状况,为其创造舒适、和谐的工作环境,积极举办座谈会、交流会等活动,增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形成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13]。
参考文献:
[1]吴亮莹.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师,2022(29):99-101.
[2]桂晶晶,陈莹颖,刘昌铖.OBE理念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9):108-110.
[3]赵晶.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26):166-168.
[4]杨姝.高職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基于“一带一路”建设背景[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2):66-68.
[5]李剑泉.“双高”视域下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创新[J].物流技术,2022(6):149-152.
[6]王锦达.高职院校“青马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路径研究[J].中国军转民,2022(10):75-76.
[7]冯益斌,沈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研究[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15):65-67.
[8]梁艳,胡先智,丁心安,等.“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及实施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10):115-117.
[9]黄海.“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高职院校为例[J].现代交际,2021(15):170-172.
[10]马华敏.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实施建议[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6):1-5.
[11]罗立明,陈孝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项目引领+创业孵化”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26-30.
[12]李冰.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智库时代,2020(2):123-124.
[13]刘傲.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经济管理文摘,2019(24):105-106.
[責任编辑 贺文瑾]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ve Path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with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XIONG Qingyun
Abstract: The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with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s necessary for serving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with the inaccurate positioning of the concept, insufficient particip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inadequate supply of "dual quality teacher" resources i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with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o this end,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adopt the following innovative strategies: transforming their talent training concepts, solidifying the innovation found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ls; interpreting the production needs of enterprises, gradually developing new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ual quality teacher" teams, and playing a role in teacher guarantee.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