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斑为阳明热毒”探析皮肤病的辨治
2024-03-12王引兰
王引兰 黄 宁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001
斑指局限性与皮肤平面相平的皮肤颜色改变,其包括因炎症、 物理刺激等因素引起的炎症性斑,以及色素改变、血管异常等原因导致的非炎症性斑[1]。其中,炎症性斑的病因相对复杂,可涵盖物理性疾病、感染性皮肤病、皮炎湿疹类等类型的皮肤病,西医常以抗炎、抗过敏等方法对症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未能治本,且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中医药治疗可通过病证结合,以整体观念为指导,针对不同个体辨证论治,平衡机体阴阳,疗效佳,毒副作用小,具有良好的耐受性。闽医萧氏皮科流派传承人、全国名老中医肖定远教授勤学古籍,在临证中善于融会贯通,以肖定远教授为代表的闽医萧氏皮科流派认为,“斑为阳明热毒”可作为部分炎症性斑类皮肤病的基本病机,其发病病机多为阳明热盛,灼伤血络,迫血外溢,血从肌肉外渍。肖定远教授在临证中基于此理论,提出了“西医明确诊断,中医恰当辨证,分期论治”的观点,认为首先在明确疾病诊断和发病机制的基础上,才能归类皮损是否为炎症导致的发斑类型;其次辨证应审别阴阳盛衰,合理应用该理论辨证;疾病初期热毒深入营血,宜清宜解,常施以清热解毒凉血法,热毒易耗伤阴液,后期注重养阴生津。
1 “斑为阳明热毒”的理论探究
清代温病学家陆廷珍立足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与正邪盛衰的中医学诊疗实际,把经络、脏腑、卫气营血、三焦皆融会于温病学斑疹的病理机转体系中[2],提出“斑为阳明热毒……总属温热所化,发泄于外”[3]的理论,认为足阳明胃热毒炽盛,迫营血妄行,血又从肌肉外渍,则形成斑。阳明热毒一则代表了发斑的病位在阳明胃,阳明胃偏向于经络、脏腑体系;二则展现了发斑的病因为热毒,热毒偏向于温病发斑体系。足阳明经的生理特点正如《医宗金鉴》所言,“阳明主里,内候胃中,外候肌肉”[4],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并通过经络的循行联系,构成了脏腑之间的表里属络关系,根据足阳明经的循行特点,其内属于胃腑,与脾脏相为表里,脾主肌肉,故足阳明胃外候肌肉。故有“斑毒之病,是热气入胃,而胃主肌肉,其热挟毒,蕴积于胃,毒气熏发于肌肉”[5]之说。“阳明多气多血”是足阳明胃的另一关键生理特性,胃为水谷之海,《素问》更是提出“有胃气则生”[6]119,“无胃气则亡”[6]108,胃与脾居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热毒邪气客于多气多血之阳明胃,致血热气盛,气血两燔,则可发斑。温病发斑的成因,可概括为热毒、热郁、热血[7],热毒是温病发斑的常见病因。具有热毒之性的病邪常指风热、暑热、湿热及燥热病邪较甚时,除了“热”重外,并有“热”盛化为毒,或引起瘟疫的疠气病邪和引起温毒的温毒病邪,亦指正邪斗争剧烈时,邪热亢极,兼有“热”和“毒”的特征的病理变化[8]。
2 从“斑为阳明热毒”论述皮肤病的病机与治法
2.1 猩红热型药疹
2.1.1 病机探讨 药疹是一种皮肤的药物不良反应,指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等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性皮损,严重者可累及机体的其他系统[9]。其临床表现有轻型和重症之分,猩红热型药疹为轻型药疹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以皮肤红斑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时可发展成为剥脱性皮炎等损害。中医认为本病属“药毒”“中药毒”范畴,药中毒邪侵入人体后,部分人因体质不耐,禀赋不足则易发病。口服药物是常见的引发药疹的途径,五味入口,先藏于胃,口服药物入胃后,正如《诸病源候论》所提“斑毒之病,是热气入胃,而胃主肌肉,是热挟毒蕴积于胃,毒气熏发于肌肉,状如蚊蚤所啮,赤斑起,周匝遍体”[5],蕴藏在药物中的毒邪入胃蕴热,生为阳明热毒,阳明热毒通过肌肉外渍,发为红斑样皮损;《素问·阳明脉解》云“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6]174,阳明胃血气旺盛,药毒之邪侵入机体,客于阳明胃,则生内热,正邪斗争剧烈,邪热亢极,因“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故邪热必可发为热毒、火毒,热毒易伤营血,营血被灼,血溢脉外,从肌肉而渍则出现皮肤大面积红斑。《素问》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6]479,“邪之所凑,其气必虚”[6]189,阳明热毒内蕴日久,阴血被伤,津气耗损,以致气阴两虚,肌肤失养,则出现剥脱性皮炎样损害。
2.1.2 治法用药 药毒治疗当针对热毒以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为治则,同时应适当顾护脾胃。肖定远教授认为,本病当分期论治,审慎辨证,病初以热毒等实邪为主,针对病邪清热解毒法占主要方面,邪入营血应注重清营凉血;药毒后期热毒耗伤气血、阴液,故应注重补益,顾护脾胃。临床诊治猩红热型药疹,辨证常见热毒入营血之证。叶桂《温热论》提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10]故肖定远教授在本证施治中常用生地配伍紫草、赤芍凉血活血、清热解毒;以金银花、蒲公英、连翘清热泻火,加强清热解毒之功;配合玄参、天花粉养阴生津;酌加枳壳、砂仁、赤小豆护胃;蒺藜、白鲜皮止痒。
2.2 日光性皮炎
2.2.1 病机探讨 日光性皮炎又称日晒伤、晒斑或紫外线红斑,是人体局部皮肤发生的急性光毒性反应,其临床特征是日晒后暴露部位皮肤出现弥漫性红斑,较重时可伴水肿,甚至出现水疱、糜烂,伴烧灼感、疼痛[11]。中医称日光性皮炎为“晒疮”“风毒肿”,认为因人体腠理不密、饮食不节,不耐受日光暴晒,光热毒之邪侵袭,熏蒸肌肤发为本病。夏令时节,日光暴晒,阳热之邪直侵人体,热郁肌腠,火热化毒,热毒之邪多挟暑邪,二者皆为夏令之气,通于夏气,叶天士言“夏暑发自阳明”[12],故暑热病邪多先犯阳明,热毒病邪侵入阳明,蕴于胃腑,阳明多气多血、主肉,热毒致气血沸腾、气血两燔,伤及气分则出现发热、口干欲饮、多汗等症状,伤及血分,灼伤阴血,皮损则表现为红斑,并出现头痛等症状,挟暑湿则可出现水疱、糜烂等表现。
2.2.2 治法用药 本病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凉血为主。肖定远教授认为,本病发病季节性特征显著,究其病因,热毒占主要方面,且多挟暑夹湿,势炎性烈,中人极速,热毒侵袭肌表可灼伤肌肤,热毒又可循阳明入里,不得散,蕴于胃腑,灼伤营血,而发肌表。辨证治疗应首辨患者体质偏向,如气虚、阳盛血热等;再辨病邪性质,即热毒有无挟湿、挟风等;以清热解毒为基本大法,随证酌加化湿、祛风等治法;本病伤人多属火热阳邪,易伤津耗气,故不可忽视益气生津之法。临床中对于日晒疮热毒蕴肤之证,肖定远教授多以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再配合“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适当加入紫草、生地等凉血药物。
2.3 丹毒
2.3.1 病机探讨 丹毒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或者金黄色葡萄球菌引发的皮肤、皮下组织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感染性皮肤病[13],临床表现为皮肤发红色如涂丹的局限性水肿性斑片,可自觉皮损处红肿热痛,可伴发热等全身症状。本病根据发生的部位不同可有抱头火丹、流火、赤游丹之分。中医认为其病因多由外感风热恶毒、湿热、热毒客于肌肤所致[14]。《圣济总录》论曰“热毒之气,暴发于皮肤间,不得外泄,则蓄热为丹毒”[15],可见丹毒总的病机为热毒郁于皮肤腠理,不得疏泄所致。病初由于风温、热毒之邪侵袭机体,《温热经纬》提出“邪气中人,所入之道不一……温热由口鼻而入,伏于脾胃之膜原,与胃至近……邪气向里,则径入阳明”[16],可见具有温热属性的病邪侵入人体后,变为伏邪滞留于与胃相近的膜原,进一步可传向阳明胃,则风温热毒蕴于阳明胃,阳明热毒炽盛,迫营血妄行,故可见水肿性红斑、发热、疼痛等表现。
2.3.2 治法用药 丹毒治疗当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为总治法,配合疏风、利湿等法。肖定远教授认为,本病热毒证素可贯穿始终,且热毒易伤营血,致病严重。《外科精要》提出:“凡痈疽之疾,真如草寇,凡疗斯疾,不可以礼法待之,必服一二紧要经效之药,把定脏腑。”[17]因此丹毒的治疗应及时以防止传变,重视凉血清热解毒;针对丹毒的不同发病病位加强局部辨证;热与火毒可伤气阴,疾病后期应顾护气阴。临床中肖定远教授治疗小腿丹毒证属热毒炽盛兼血瘀,常以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水牛角凉血解毒;板蓝根、马齿苋凉血解毒,当归、乳香、没药行气活血;乌梢蛇、地龙通络;发于下肢丹毒多有湿热蕴滞,当注重清热利湿,故用土茯苓、茵陈、黄柏、黄芩清热利湿;最后配合川牛膝引药下行直达病位。
3 病案撷英
唐某,男,28岁。2022年8月12日初诊。主诉:周身弥漫性红斑伴瘙痒1天余。现病史:患者1天前牙痛较甚,自行前往药店购买洛索洛芬纳片,口服后牙痛减轻,当天下午出现周身红斑,自觉灼热感,痒痛剧烈,自行口服抗过敏药“依巴斯汀”治疗,药后未见明显好转,为求进一步诊疗,遂就诊我科。辰下:面部、躯干、双手足皮肤弥漫性肿胀红斑,皮肤潮红,部分可见抓痕、血痂,瘙痒剧烈,纳可,夜寐欠宁,平素怕热,口干苦,小便黄,大便偏干,每2~3日一行。皮肤科查体:周身皮肤潮红,面部、躯干、双手足皮肤弥漫性红斑,稍肿胀,皮温稍高。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西医诊断:猩红热型药疹。中医诊断:药毒(热毒炽盛,灼伤营血证)。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养阴。方药:金银花12 g,连翘12 g,夏枯草15 g,蒲公英15 g,生地12 g,赤芍12 g,紫草12 g,天花粉12 g,蒺藜9 g,白鲜皮9 g,地肤子15 g,瓜蒌15 g,酒大黄5 g,炒酸枣仁15 g。5剂,草药代煎,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配合科室制剂加味风油膏外涂。
二诊:2022年8月17日。患者诉服药后无明显不适,红斑、瘙痒感较前减轻,未有新发皮损。胃脘痞闷,食少,寐安,二便调,口干仍有。舌红,苔薄偏黄,脉弦偏数。方药守初诊方化裁,去瓜蒌、酒大黄、炒酸枣仁、地肤子、紫草,加佛手12 g、砂仁6 g、枳壳5 g以理气和胃。7剂,服用方法同前,外用药物同前。
三诊:2022年8月23日。患者皮损已基本消退,原发皮损处可见淡褐色色素沉着,部分可见糠状脱屑,患者诉乏力,纳寐可,二便调,舌红,苔薄偏黄,脉弦。在二诊方基础上去佛手、砂仁、枳壳,加党参9 g、白术12 g以健脾益气,加石斛9 g、玉竹9 g以养阴,5剂,服用方法同一诊,停外用药物。嘱其5剂服完若痊愈不必复诊,后随访患者诉已好转。
按语:本病例为口服药物之后引发药疹,患者平素怕热,口干苦,大便偏干,考虑患者素体属阳盛之人,阳明热盛,药毒内侵,蕴于阳明胃,致热毒炽盛,灼伤营血,血溢脉外,从肌肉外渍,致全身皮肤潮红、弥漫性红斑。方中金银花、连翘、夏枯草、蒲公英针对热毒清热泻火解毒;生地、赤芍、紫草清热凉血、活血,既加强解毒化斑之效,又发挥凉血活血之功;热盛伤津,以天花粉生津止渴,顾护胃阴;热扰心神致寐欠宁,酸枣仁宁心安神;蒺藜、白鲜皮、地肤子止痒;以瓜蒌润肠通便,大黄通腑泻热。二诊在一诊方的基础上根据症状变化适当减药,同时对症加入理气和胃药物,三诊疾病处于恢复期,结合患者主诉,考虑热毒伤气阴较甚,酌加健脾益气药、养阴药以扶正。
4 结语
“斑为阳明热毒”是温病学的一个重要学说,将其应用到部分皮肤疾患的病机中,意义在于体会“斑为阳明热毒”作为斑之纲领的内涵,有利于丰富对皮肤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了指导。该理论的辨证是疾病以斑为临床表现的基础上,审查疾病发生发展,辨别病位,明确病性,但多数皮肤病皮损表现可以包含斑、丘疹、斑丘疹等不同皮损,故应在明确疾病诊断的基础上,根据皮损特点,慎重应用该理论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