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海洋教育的意义、现状和推进路径
2024-03-10龚建新
[摘要]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建设海洋强国,加强青少年海洋教育,提升海洋素养已成为共识。目前我国的海洋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如东县海洋教育的实践反思,提出中小学海洋教育的推进路径:着眼立德树人,确立共同愿景和推进思路;坚持系统思维,弥合育人边界;利用乡土资源,构建特色课程。
[关键词] 海洋教育;海洋素养;区域推进;研学旅行;滩涂课程
中小学海洋教育指的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中小学生开展海洋知识、海洋文化教育,让中小学生能够了解海洋、亲近海洋、热爱海洋,从而培养中小学生海洋素养的教育活动。简言之,海洋教育就是指培养学生海洋素养的教育。所谓海洋素养,即在了解海洋、了解海洋和人互动关系的基础上,理解海洋对人类的意义和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所造成的影响,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海洋、经略海洋、保护海洋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一、国家海洋战略呼唤中小学海洋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洋教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关注的课题。世界海洋强国都很重视针对中小学生与一般民众进行海洋科学教育,学生和一般民众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海洋意识培养体系。在我国,党的十八大首次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报告都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全民对海洋关心、认识、热爱,离不开一批批愿意投入海洋事业,懂得“经略海洋”的人才。因而,中小学海洋教育应成为国家海洋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国外的经验也表明,国民海洋意识的培养必须从中小学生抓起。所以说,加强青少年海洋教育是培养国民“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保护海洋”的基础工作。打牢中小学海洋教育的根基对于我国海洋教育的全面推进,进而提升国民的海洋素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支撑作用。
二、中小学海洋教育的现状
当前,国民教育中海洋知识教育体系不健全、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制度无保障、教育措施不明确等问题突出。近年来连续开展的几次国民海洋意识调查也表明:我国国民的海洋知识比较欠缺、概念比较模糊、海洋意识整体水平不高。可见,海洋教育的现状与国家海洋强国建设的战略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下面,以江苏省海洋大县如东县为例进行分析。
如东,因海而生,因海而兴,分析如东的海洋教育具有一定的样本意义。
一是起步不迟,但区域推广力不大。如东县洋口小学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就开始挖掘“海文化”资源,发挥其育人功能。多年来,该校坚持探索将“海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建设,研制了“海文化”校本课程,开设了“‘海文化’情境作文”课程。隶属如东县教育体育局的南通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多年来一直尝试开展多种形式的具有海洋元素的实践教育。此外,如东与海洋教育相关的场馆建设也走在了前列,2017年建成了全国首家以滩涂为主题的科普教育展览馆,并在2019年荣获“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的称号,填补了南通市的空白。但是,这些实践探索没有能形成区域辐射,后续推广乏力。
二是实践探索不够深入,成果影响力不大。笔者在知网中以“海洋教育”为关键词,分别以作者单位为“江苏”“如东”进行搜索,搜索到的相关文献数量为“3”和“0”,这表明对海洋教育的深度研究幾乎还是空白。深入分析如东县正在开展的具有海洋元素的教育实践,我们也发现,如东目前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具有独立价值,指向海洋素养、海洋意识培养的海洋教育,现有的各种实践还不属于有目的、有计划的海洋教育。因此,如东县尽管是海洋大县,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有一定知名度的海洋教育成果。
三是合力不强,资源综合利用不充分。目前,如东县已经有部分学校开展了与海洋文化、海洋元素相关的教育活动,部分教师也开始关注海洋教育,尤其是部分社会机构开始涉及海洋教育领域,但因为缺少顶层设计,还没有形成海洋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合力,分散在各个地方、各个部门的可资利用的海洋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
如东学校海洋教育的成绩和存在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当前的问题可用以下几个字概括:一是散,即目标和内容不成系统;二是乱,即没有统一要求,研究、指导不够;三是浅,即各单位开展的活动海洋素养不足;四是少,即参与数少(学生、学校、教师),与海洋大县的地位不相称;五是小,即县内外影响小。
由此可见,我国尚未形成相对成熟、完整的中小学海洋教育体系。归纳其原因:(1)学校教师对海洋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普及程度低,覆盖率很低;(2)教育者的海洋素养先天不足,又缺少必要的培训,难以胜任海洋教育的基本要求;(3)社会资源与学校教育互动不足,媒体的宣传力度不够,部分地区即使有不少可资利用的海洋教育资源,但尚未开发利用;(4)从已经开始实施海洋教育的学校和地区来看,其教育目的不明确,教育内容无序化、肤浅化,活动形式单一化,教育结果无评价等仍然比较普遍。
三、中小学海洋教育的推进路径
学校海洋教育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涉及不同学科、不同部门,需要沟通协作,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明确推进路径。下面,我们就中小学海洋教育提出以下思路。
1.着眼立德树人,确立共同愿景和推进思路
共同的愿景和清晰的推进思路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基于对如东地域海洋文化的思考,确定了如下的愿景:通过整体规划、系统设计的海洋教育,基本形成内容丰富新颖、形式多种多样、社会影响突出、组织保障有力、师生广泛参与、具有鲜明如东特色的学校海洋教育品牌;全县师生海洋意识、海洋素养明显提升,培养具有海洋气魄的如东学子;通过学校教育的影响力与引导力,打造新时代的如东海洋文化,促进全县全社会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意识显著提高,进而推动如东海洋特色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根据江苏省如东县区域海洋教育的现状和如东的海洋地理、海洋文化特征,中小学海洋教育应紧扣滩涂和海洋两个方面来做文章,充分利用如东的海洋地域资源、文化资源,打造如东特色中小学海洋教育品牌。基本思路为:以中小学生为对象,以现代海洋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发展核心素养为总目标,以培养中小学生海洋气质、海洋意识、海洋精神、海洋能力、海洋乡土情怀为具体目标,以如东地方海洋资源作为教育资源,以在德育活动、艺术教育、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中渗透为主要途径,以开发滩涂研学旅行课程为特色抓手,探索一条具有如东地方特色的中小学海洋教育之路。
共同愿景和思路的确立,遵循了以下原则:一是以正确的育人价值为导向。中小学海洋教育不是要另外增加学科,而是通过学科教学进行渗透,或者渗透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采用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学习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达成教育目标。海洋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赶时髦、打造品牌,而是通过海洋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找准区域特色。海洋教育具有地方课程的特点,所以就应该有地方特色。再加上江苏虽是海洋大省,但只有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东枕黄海,即便如此,三市分处的南黄海和北黄海海洋地理、海洋文化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而三个市内部各区县(市)的社会经济与海洋的关联也是有很大差异的。所以,推进中小学海洋教育的具体愿景、思路及路径应因地制宜。三是在实践中循环修正。海洋教育并没有成熟经验,还在不断探索之中,因而共同愿景,尤其是推进思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经过否定之否定的循环提升的过程。例如,对海洋教育的途径,我们原来的表述是这样的“以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中渗透为主要途径”,后来经过实践反思,在当前背景下学科教育不是渗透海洋教育的主要途径,相反艺术教育、科学教育是渗透海洋教育的重要途径,所以就改为“以在德育活动、艺术教育、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中渗透为主要途径”。新课标提出了“跨学科学习”的要求,如何在跨学科学习、项目化学习中渗透海洋教育,应成为今后探索的方向。
2.坚持系统思维,弥合育人边界
海洋教育区域化推进,在目前升学教育的现实压力下,必须考虑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的负面影响与干扰,协同平衡各方力量,利用多方学习资源。这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需要从政策保障、经费保障、学校管理、师资培训与评价、课程建设等方面构建一套完善的机制,以调动广大中小学开课的积极性和热情。并且,政府应加大对海洋教育的扶持力度,确保经费的独立性,鼓励相关研究人员及教师的创新研究。
一是以系统思维,实现多方联动。为确保现代海洋教育有效推进,浙江省普陀区教育局采取了“行政发动、目标驱动、评估促动”的“三动”策略。通过成立以区教育局局长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局各科室长为成员的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普陀区教育局全面推进现代海洋教育的指导意见》,出台区域推进举措,如督导评估、财力保障、适度的人员调配、学校科研共同体建设等,做到整体推进。各校根据要求也成立领导小组,把推进现代海洋教育作为“牛鼻子”工程,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平台。海南省的海洋教育虽起步较晚,但在政府的推动下,自上而下,迅速形成区域特色。
二是以系统思维,聚合多方资源。现代海洋教育需要“在海洋中教育”,尤其是以滩涂研学旅行为主要形式开展海洋教育,需要实践活动基地或体验场所等课程资源作为支撑。而现在如东除了有全国首家滩涂博物馆外,还有许多与海洋有关联的企业,以及涉及海洋的规划馆、香鲸馆等,这些都是宝贵的海洋教育资源,但它们分散在各个地方,需要由相关部门制定配套政策,为学校海洋教育、为学生的研学旅行提供支持。
海洋教育的顺利开展要依靠人力资源,但目前中小学海洋教育的师资队伍匮乏。现代海洋教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尤其是开展滩涂研学旅行课程,综合性、实践性、专业性更强,不仅需要会独立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力求教育达到资源主题化、系列化的老师,还有可能涉及与海洋相关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并得到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
在海洋意识、海洋素养的培养中,对海洋情感的培养,特别是对滩涂的热爱、对家乡热爱的乡土情怀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题中之义。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需要有效整合社会、学校、社区力量并结合乡土感情和传统文化作为海洋教育的资源,采用文学、艺术、社会活动等多种途径,让学生了解家乡、表现家乡、热爱家乡。如东千百年来围海造田、捍海围堰,从范仲淹为代表的古海堤,到张謇为代表的近代海堤,再到20世纪50年代的现代海堤,一直到今天依靠现代科技修筑的海堤,如东一代代领导者和劳动人民都在做着一篇巨大的“海堤”文章。纵观古代、近代、现代的如东海堤变迁史,实际上就是如东的发展史。在海洋教育中,我们围绕“如东海堤文化”开展研学旅行,让学生了解如东历史、地理、人文,更能对他们进行如东“海堤精神”的教育,进一步激发如东学子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这个项目的顺利实施,仅仅依靠学校很难组织实施,还需要旅游、交通、水利、农林等诸多部门通力协作,提供便利,提供相关资源。
总之,要站在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中小学海洋教育的意义,转变教育理念,通过构建以政府为主导、教育主管部门为核心、学校为主力、社会组织为助力的联动合作教育机制,由与中小学海洋教育相关的单位和人员组成“命运共同体”,聚合多元力量,才能促进区域内海洋教育资源的整合、建设和使用,为海洋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条件保障,逐步形成具有辨识度的、有特色的区域海洋教育品牌。
3.利用乡土资源,构建特色课程
海洋教育内容涵盖知识层面的海洋科学、文化、历史、环境、资源等,促使学生产生热爱家乡的海洋情结,进而产生了解、热爱家乡的海洋、建设家乡海洋的情感,让乡村学生成为未来经略海洋的主力军,这是海洋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海洋教育要遵循在地化教育理念,实施与一方水土相联系的在地化海洋教育,这是推进海洋教育的切实可行的路径。而乡土课程就是实施在地化教育的一种课程形式。从当前我国中小学海洋教育实践来看,山东青岛、浙江舟山的海洋教育都充分利用了地区教育资源,体现了乡土特色。
在充分把握如东海洋乡土特色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了构建沿海滩涂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的构想。
(1)素养立意的课程目标。确立核心素养本位课程目标:一是通过系统的、分阶段的课程学习,让学生知海、懂海、爱海、护海,培育学生乡土情怀和海洋意识,发展学生海洋素养;二是通过项目化学习与滩涂旅行结合,破解感觉与旅行“两张皮”的现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三是探索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海洋教育的路径,推进育人方式的转变。
(2)“做中学”的学习方式。以江苏(如东为主)沿海滩涂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沿革,以及长期以来独特的渔业文化积淀下来的生活智慧作为研学旅行的课程资源,以学科统整、项目化学习为基本理念,以江苏滩涂博物馆等场馆为主要研学基地,引导学生在“边读边思、边游边学、边走边学、边思边做”,真正实现在“旅行”中“研学”,构建沉浸式、体验型、实践型的育人方式。例如,在江苏滩涂演变这个主题中,引导学生通过旅游走访、查找资料,最终制作本地区滩涂演变的沙盘,并推测将来演变的方向。
(3)阶梯式螺旋递进的课程内容。整个课程内容安排以滩涂文化作为主题,以大概念统整学习,各个学段依据学生认知特点设计大单元、大主题,强调知识的结构化、整合化。小学4-6年级以“沿海滩涂与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初步了解滩涂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认识滩涂与衣食住行、與日常生活的关系;初中7-8年级以“沿海滩涂与经济建设”为主题,深入了解滩涂文化,通过对沿海滩涂的开发、保护与利用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沿海滩涂与工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高中阶段则以“滩涂·海洋·人类文明”为主题,拓展和延伸滩涂文化,引导学生从滩涂文化走向海洋文化,理解海洋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本文系江苏省第十三期教研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的研究——以江苏沿海滩涂研学之旅课程为例”(项目编号:2019JK13-L179)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许振光,范高柳.中小学海洋教育研究综述[J].学园,2018(33).
[2]马勇.何谓海洋教育:人海关系视角的确认[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龚建新 江苏省如东县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