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点

2024-03-10文美林 马明慧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4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

文美林 马明慧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蕴,本文尝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从两者融合的必然选择、价值意蕴、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为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提供校本化探索的样例。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点

在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有必要,通过实施该课程,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養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将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感受、体验、探索和内化,从而实现由“感”到“知”,到“信”,再到“用”的发展过程,形成较为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健康向上的人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要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科为主,艺术、体育与健康学科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本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展开初步探索与实践。

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然选择

1.学生的个性化诉求

小学阶段的学生格外关注个人需求,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明显感觉到的一个特点。当今社会,小学生生活在一个比较幸福的时代,他们从小面临的生活压力就比较少,家长们也大多围绕着他们打转,以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更多地关注自身。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其心理特征方面表现得比较明显,如不懂得分享、强势、以自我为中心、过于敏感等。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顺应自然”与“融入自然”,并将这种思想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感受自然、融入自然,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引导与训练,促使学生认识自我,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

2.学生身心具有可塑性

当下,网络文化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等诸多方面。网络上积极、健康的信息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但网络上低俗、不健康的信息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当下,教师特别是高学段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每天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节奏让部分学生变得焦虑不安。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发现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这需要教师适当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反观内省”的理念,基于小学生身心具有可塑性的客观条件,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和观察,更好地了解自己,控制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同时,“反观内省”也可以帮助学生改善人际关系,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从而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3.学生的抗逆力亟待提高

由于缺乏相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会出现简单化倾向,在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的时候,他们不懂得如何应对,更不知道用什么样的心理去面对困难。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情志养生”思想,以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情志养生”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体现在应激和情绪两个方面。其中,应激是当一个人感受到外界的压力时,会产生紧张感,同时会出现应对压力的躯体唤醒。应对应激现象最好的策略就是增强自信心,调整心态,用勇气和毅力去面对压力和挑战,同时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困难,如想办法解决问题、换个角度看待问题等。情绪是人对外在刺激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既包括生理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生理上的反应,如当人兴奋时会手舞足蹈,当人愤怒时血压会升高;心理上的反应,是一种主观体验,如高兴时会产生一种积极的主观体验,悲伤时会产生一种消极的主观体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指导学生学会调节情绪,如适当宣泄、转移注意力、积极暗示等。

二、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意蕴

1.在一书一画中净化心灵

诗书一家,琴瑟和鸣。传统文化中,书法自古以来就和绘画密不可分,诗词、书画也相互融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适当融入诗词内容,随着教师层层深入的引导,笔墨就成为学生表达情绪的工具,书画就成为学生表达情感的载体。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会通过书画表达出来。而书画的含蓄委婉与意境高远,也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可以帮助学生放松身心,减轻压力,改善情绪。

2.在聆听诵读中调适心理

音乐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学家朱光潜指出:“诗歌与音乐、舞蹈是同源的,而且在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传统音乐能影响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通过欣赏古筝、古琴等传统音乐,可缓解学生不良情绪并引导学生积极向上。通过引用俗语、名言警句、经典古诗词名句,可帮助学生提升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这些经典名句是千百年来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有着较强的鞭策力和感召力。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诵读经典,学生与历史对话,与圣贤交流,见贤思齐,陶冶情操,调适心理。

3.在亲近自然中回归生活

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强调“顺应自然”“融入自然”。人要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将这种思想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认识自然、感受自然、融入自然,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时光轮回,四季更迭,山水含情,草木有意。教师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茶道等非物质文化带来的别样体验。“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是“完全融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会有规律地生活,让学生体会到自律的好处与顺其自然的奇妙。此外,教师还可以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指导学生学会全身心投入每一件事情,享受努力的过程。

三、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

1.创生点——教材整合融入传统文化因子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 从心理健康课程内容来看,首先呈现学生真实的生活场景,进而提出有关心理健康的问题;然后通过情景故事、游戏体验、问题探究等体验性、探究性活动设计,让学生对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新的认知;最后通过总结与提炼,提出解决该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以形成较为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我们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来教”,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适当融入一些积极向上的俗语、名言警句、古代人物故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优化课程设置,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感受、体验、探索和内化。

比如,在苏科版心理健康教育三年级《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课中,教师由书法中的“点”创设情境,以游戏闯关形式引入传统文化元素,从而打开学生的心扉:第一关听古典音乐,让学生联想相应的诗句;第二关拿毛笔画出在花果山上想要和大圣一起住的房子;第三关做白日梦,跟随教师创设的诗句和音乐冥想大圣带“我”去了哪里。五年级《我的情绪我做主》一课中,教师引入故事《秀才赶考》和陶渊明的诗作《责子》,让学生懂得不同人面对同一件事情的情绪反应不一样。通过品读名著《红楼梦》选段,引导学生学习古人在面对困难时的心理调节方法。六年级《理想在我心中》一课中,教师通过岳飞、鲁迅、袁隆平等人的事迹,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忠”的文化内涵,并融入自己的理想目标,认识到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所要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2.增长点——拓展阅读陶冶情操

自强不息、积极乐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中蕴含的正向价值观,这些价值观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拓展自己的心理空间。同时,阅读也是一种排解情绪的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将阅读视为一种放松心情的方式。通过阅读主人公的经历,学生可以开阔视野,让精神世界得到极大满足,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在心理健康课中融入经典名著的相关内容,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精神层面的发展。

六年级《理想在我心中》一课中,学生在音乐的衬托下时而激情四射,铿锵有力,时而深沉,意味深长。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不仅增强了情感体验,也激发了缅怀伟人、共筑中国梦的情感。名著中的心理因子还有很多,教师需要深入发掘积极的心理因子,引导学生阅读与理解,将积极的心理因子延伸至实际生活,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3.训练点——生活体验滋润心灵

学生的学习生活处处映射着学生的心理活动。因此,教师在心理健康课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认识世界、感悟生活。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来说是一部丰富的“百科全书”,教师要把握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契机,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价值意蕴,使学生受到感染与鼓舞。在课堂上,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展示,给他们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小组辩论会、诗词飞花令游戏等,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让学生的心灵在具身体验中得到滋润。

在三年级《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之前已经受到古风音乐、山水画、古诗词等传统文化元素的熏陶,教师设计闯关形式的游戏,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并认识到想象没有对与错,不用担心自己做得不好,只要能大胆想象,说出你的故事,那就是最棒的。如此,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追求成功的心理,让他们充满自信地学习。

4.关注点——自主合作共助成长

在心理健康教学中,教师应把传统文化精髓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体验、探究、感受等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合作体验中,不仅能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还能在活动中产生积极的心理因子,收获快乐与自信,与同伴共同进步与成长。

教师可以引入跳绳、踢毽子等传统运动项目,鼓励学生开展合作与竞争,以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传统节日并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将问题转化为适合研究的子课题,如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风俗、端午节的传说、有关端午的诗词等。小组成员通过查找资料、街头采访、实地考察等形式,运用图片、课件、手工制作等呈现方式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如此,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通过合作解决问题,从而在人际交往、心理调适方面取得进步。

综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一个较为崭新的话题和探索的领域,仍有许多融合的方法、策略有待进一步研究,期待更多的教师能够参与进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学生的心灵。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JK14-L28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瑞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J].幸福家庭,2021(21).

[2] Rice P L.健康心理学[M].胡佩誠,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3]肖永红.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中华少年,2019(30).

文美林   连云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小学,高级教师。

马明慧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