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启发智慧,思辨提升思维
2024-03-08顾镜
顾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拓展眼界、积累丰富素材。学生在阅读当中展开深入思考,分析文本内涵,可以提高阅读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培养学生思辨思维的重要性,将文本语言当作重点,指导学生在语言分析中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本文重点分析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方法,希望运用阅读来启发学生智慧,运用思辨来提高其思维水平。
一、搭建问题支架,激发思辨兴趣
教师可以在思辨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入教学支架的教学方法,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教师通过搭建问题支架的方法,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阅读学习中、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意识到作者所传递的感情,及时掌握文章写作具体结构,提高学生阅读思辨兴趣。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利用问题支架的搭建来带领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阅读中碰到的问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辨兴趣。
如教师在讲解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0课《在牛肚子里旅行》时,为了让学生可以了解文章内容,帮助他们在阅读当中产生严谨的逻辑思维,教师先让他们对文章进行阅读,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第一,文章包含多少个自然段?第二,每一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事情?第三,你觉得把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比较合适?第四,每一个部分分别介绍了什么事情?带给你怎样的启发?教师利用问题支架的搭建,帮助学生建立文章逻辑,确定文章结构:第一部分是第1~6自然段,主要是介绍了青头和红头玩耍的情形;第二部分是第7~19自然段,介绍了青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第三部分是第20~21自然段,介绍了红头脱离危险之后的情形。学生也可以从文章当中认识到好朋友之间要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碰到困难不惊慌、不害怕,要勇敢面对问题。完成文章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安排学生反思,回忆搭建课堂支架的方法,帮助他们及时掌握文本结构的构建方法,培养其良好的思辨能力。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思辨习惯
在思辨性阅读过程中,学生阅读文本之后主动提问,并且能够主动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的是,虽然教材当中的每一个作品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但是学生要始终保持质疑的态度来进行文本阅读,在阅读中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辨习惯。面对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他们会更加积极地找到问题的答案。接着教师继续给予学生指引“你们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质疑呢?”从而帮助学生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5课《女娲补天》时,学生阅读这篇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后,会产生一些疑问,自己之前听过的神话传说,为何与文本当中的内容有所不同呢?这时候,教师要耐心聆听学生的疑问,先要让他们讲述出自己了解的神话传说中哪些地方和文本中的内容不一样,然后还要让他们继续思考哪些地方和文本中的内容相同。之后,教师要让学生思考“为何同样的一个神话传说会出现不同的说法?”
学生间进行激烈的讨论后,教师再给学生解释“女娲补天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经过时代变化,人们可能在故事的细节方面产生不同。”教师还要提示学生,中国的神话传说具有一定的特色,汇聚了古人的想象力。只要学生大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也能够自行创编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故事。教师鼓励学生从分析语言的角度出发,引导他们琢磨字词,探讨是否具有更为准确的表现形式,促使他们辨析文章当中的字词使用方法,领会语言的精美之处。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还可以发展他们的思辨性思维。
三、创设实践活动,拓宽思辨视野
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的引入能够让阅读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充实,还能拓宽学生的思辨视野,提高他们的思辨阅读兴趣。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到思辨性阅读教学当中的主观能动性,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促使他们更深刻地思考问题,灵活解决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巧妙使用实践活动的方法,让学生更愿意阅读文本。
例如,讲解完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之后,教师精心为学生准备了许多素材,并设计了“祖国在我心中”的朗诵活动。学生需要迅速选择自己想要朗诵的内容,做好朗诵之前的准备。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学习,教师培养了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促使学生积极参加朗诵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在短时间里快速集中注意力。教师还帮助学生掌握提炼文本关键信息的能力,促使其明晰文章思想内涵,提高其阅读水平,发展其核心素养。教师按照学生的朗诵活动的参与情况,让他们从自己关注的角度入手,思考朗诵过程中需要传达出来的情感,帮助他們更深入地开展思辨性阅读,并且掌握如何清晰说明的方式。
最终,教师也可以结合这一节课的内容,归纳文章思想情感,解决学生的认知冲突,提高其阅读意愿,让其在课后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进行写作活动,帮助其拓宽思辨视野。
四、运用对比方法,提高思辨能力
在传统的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深入分析某一篇阅读文本内容,理解文本传递出来的思想情感。现在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可以运用多篇阅读文本组合的方式来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师能够借助群文阅读法,带领学生对不同文章展开比较,不断提高他们的思辨水平,促使他们看到文本中写作技巧、人物个性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这样还可以为学生积累更多的素材,提高他们的思辨水平。教师能够利用具有相同话题的文本,串联多篇文章,促使学生经过对比阅读,找到文章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
如《草船借箭》《田忌赛马》《两小儿辩日》这三篇文章当中,都是以人物的聪明才智为重点展开写作的。因此,教师能够将这三篇文章看作一个整体,选择“人物的聪明才智”作为话题,展开群文阅读,向学生提问“三篇文章都描述了人物的聪明才智,分别有怎样的不同呢?这三篇文章的写作结构和逻辑线索完全一样吗?有怎样的差异?”等问题。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围绕这一话题找到三篇文章的侧重点,确定作者的写作结构和逻辑线索。经过比较,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三篇课文的主题内容,还能强化自身的思辨水平。
此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比文章当中的句式、修辞手法等,帮助其感受作者表达情感时使用的修辞,提高其语言理解能力和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还需要告诉学生一些句式的使用可以表现出不一样的感情。在讲解《忆江南》的过程中,最后一句话“能不忆江南”,作者重点运用反问句的方式来突显出自己对于江南的热爱之情。教师可以将这一句话改成陈述句,让学生对比这两种不同句式在表现效果方面会产生怎样的不同。通过对比的方法,教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者在文章中传递的感情,以提高其思辨阅读能力。
教师在开展思辨性阅读课堂教学当中,要灵活运用建立合理问题支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创设丰富实践活动、引入对比阅读方法等有效策略,让他们获取更多阅读知识和技巧,还能培养他们良好的理性思维能力。目前,实施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依然任重道远,需要教师一起携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