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变化研究

2024-03-03吴彩云刘雪婷2刘金昕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4年1期
关键词:对比研究

吴彩云 刘雪婷2 刘金昕

摘  要:文章将心理健康数据与人口统计数据相结合,分析某高校4年新生心理健康的变化,以期为未来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提供参考。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该校2019年—2022年31365名新生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量表进行测评。2019—2022年四年的结果中,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量表中的成长经历、生活事件、社会支持、抑郁、掩饰性以及总分在四年中的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除抑郁因子外,女生在各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值均<0.01)。该校近4年新生心理健康变迁状况总体较为平稳,心理健康状况状态逐渐向好发展,不同性别新生的心理症状存在差异。

关键词:新生心理健康;精神卫生;对比研究

一、研究背景

对于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大学新生来说,大一是一个紧张的过渡期,从青春期晚期过渡到成年期的发育关键时期,随着他们生理发育和心理心智的成熟,知识经验、社会阅历的增加与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变化,逐渐会面临着适应新的环境、人际关系、恋爱交往、学业生活等问题。作为承载着国家的希望、社会的寄托、家庭的期待值的特殊群体,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挑战会比较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

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研究是多年来的重点,心理健康的定义曾被多数学者多次更新。心理健康通常被概念化为一种纯粹的积极影响,特征是幸福感和对环境的掌控感。Galderisi等人在2015年提出心理健康的概念进行了补充,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上的内心感动平衡的一种动态的状态,能让个体感知到可以利用自己的能力与所习得的社会的普遍价值观相互协调统一。拥有基本的认知和一定的社交技能,如能够识别、表达及其调节自己的情绪,也可以同情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可以灵活地面对个体生活中的不良生活事件的能力,以及能够在社会角色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个体的身心的协调统一的和谐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内部平衡状态[1]。

本研究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量表为工具,以某科技大学四届新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其变迁特点,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9 —2022年期间的全体新生,本研究在人数、性别、年份三个方面研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得出了样本基本情况如表1。

(一)方法

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量表进行测评,共88个题目,量表包括个体成长经历测查、人格特质神经质测查、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贝克抑郁问卷等5个部分,详情如下:

1. 个人成长经历调查问卷。测量个体的家庭的功能、家庭的经济情况、父母的教养方式、童年经历事件、药物滥用、个人精神疾病史、家族自杀史、个人自杀未遂经历等几个方面,共19个条目,成长经历得分越高表示成长异常。

2. 人格特质神经质。选用龚耀先生在1984年修订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当中的涉及神经质(N)维度的12个条目,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用于测量评定大学生情绪的稳定性状况,如人格特质N量表的得分越高,表示其情绪稳定性越差。

3. 青少年生活事件。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评定大学生的负性生活事件,如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应激事件的强度,共27个条目,内部一致性系数0.90,生活事件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压力越大。

4. 社会支持评定。该部分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了修订,在本量表中一共有9个条目,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社会支持量表得分越高,支持系统越好。

5. 抑郁评定。贝克抑郁量表用于测试大学生近期的抑郁水平状态,共21个条目抑郁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分半信度为0.76,在大學生的样本中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分半信度为0.81,间隔两周的重测信度为0.80,抑郁得分越高,程度越重。

程云霞、姜俊玲的研究证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2],可作为新生入学普查的工具并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量表通过系统检测和根据各分量表的得分加权得到总分。总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二)研究流程

每年新生开学后进行测试,调查将由学校心理教育与辅导中心进行。在正式施测之前,由学校层面下发有关心理普查的文件并统一部署,二级学院统一安排并对辅导员进行施测前的培训,再由辅导员对新生进行施测。施测时测试软件内有统一指导语说明,在问卷指导语中告知知情同意相关事项。最后,根据人口统计数据进行分类,对各分类中的组进行t检验和单因素分析,选择具有统计差异的因素,结合本研究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因素。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测量数据采用KS检验进行正态性检验,对正态分布的均值±标准差(x±s)进行描述性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等数据分析方法。

三、结果

(一)2020—2022年新生心理健康得分情况

由表1可知,在2019 —2022年的四年中,新生心理健康中的成长经历、生活事件、社会支持、抑郁、掩饰性以及总分在四年中的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生活事件因子、社会支持因子得分逐年上升,抑郁因子逐年下降。经事后检验,成长经历因子、生活事件因子、社会支持因子、掩饰性因子显示2022年与其他3个年份都有显著性差异。在抑郁因子上,2019年与2022年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二)不同性别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比较

根据调查可知,除了抑郁因子外,女生在其他各因子,如成长经历、人格特质、生活实践、社会支持及掩饰性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生(P值均<0.01)。

四、讨论

在本研究中,在2019 —2022年的四年中,新生心理健康中的成长经历、生活事件、社会支持、抑郁、掩饰性以及总分在四年中的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CCVID-19疫情的发生有关,当人们认为正常生活可能越来越遥远时,态度比较消极,抑郁、孤独和绝望的感觉会变得更加明显[3]。内隐健康信念认为个体视自身的健康状态是不能改变的(固态的)与可以改变的(动态的)的程度,内隐健康信念越强的人,更能够在负性事件中调整自己,相信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负性情绪。在心理育人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灌输更加多元的视角看待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学生的整体培养出发,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

本研究还显示社会支持因子得分逐年增加,抑郁因子得分减少的情况,与Serafini等人的研究一致[4],社会支持是一种来自他人的一般性或特定的支持性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提高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性,使个体免受不利环境的伤害。得到支持和陪伴有利于减轻痛苦,如在人际中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心理上的焦虑和紧张抑郁的程度就越减轻。无论是主观上感受到的情感支持还是客观的情感支持都是缓解大学生焦虑、抑郁症状的因素之一。因此,对于情感的支持,如来自于家人、朋友乃至学校的帮助可以减轻学生心理上对负性事件的心理反应。作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需要引导学生可以利用身边的情感资源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知,当人的底层层次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求被满足后,需求层次进而转变为情感和归属的需要与尊重的需要。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在精神上需求的需要也更多,更加注重心理健康对人的影响。如在总分得分上看变迁状况总体较为平稳,但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表示新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在逐年变好,这也可能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有关。从199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到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从宏观部署到微观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体系,新生所接收的心理健康知识逐年增加得到了更全面的普及,面对心理问题也有更多的应对措施。

除了抑郁因子之外,女生在其他各个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生,成长经历因子的得分上女生比男生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这与周海明等人的研究相一致[5]。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心理问题的产生都可以从童年找到根源。童年时期的重大生活事件、负性情绪体验、家庭成员关系等会对一个人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如童年的留守经历、父母离异、家庭暴力、双亲中有一方或者两方离世、父母间的感情不和、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困难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影响。有些问题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错误观念会储存在个体的大脑中,往往会在成年以后遇到突发事件或不良刺激,错误观念就会被激活,就会形成心理问题。面对有负面成长经历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支持理解,在心理育人工作中要更加耐心。

人格特质因子上,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这可能是在成长过程中,女孩会感受到更多的压力,女生的压力水平相比男生更高,无论是人际、学习压力还是社会的各种压力都会引起她们的无助感和焦虑感,使女生更容易体验到压抑、内疚等负性情绪。这与性别差异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有关,男生、女生从青春期初期开始就意识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固定形象,从社会化的角度看也要求他们符合性别刻板印象的方式行事。辅导员可以对女生给予更多的關注,通过增加其对学校的认同感及归属感来摆脱抑郁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社会支持因子上,女生的得分比男生高,说明女生的情感需求高也更能获得社会支持,女生可以比男生更多地可以受到家庭成员的支持,情感更加细腻。男生则在社会文化中要求要独立和阳刚气质,不可过多暴露情感需求。女生与同伴比较更加容易亲近形成更深的亲密关系,也更愿意积极主动利用他人提供的情感支持。由此可见,想要得到健康就得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增加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支持去预防心理问题。学校要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及普及工作,让学生意识到心理技能是可以习得的,如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同时可以定期在校内举办心理知识技能的系列讲座等。在抑郁因子上,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说明男生在调节负面情绪的能力相对于女生较弱,前人有研究表明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患抑郁症。在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工作中特别需要注意学生的性别差异所带来的影响。

五、结语

针对近年来该校新生心理健康变化的状况,需要在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加大力度普及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运用学习到的心理调节方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自我、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内容。建立学校心理服务系统专业人员的从业与评价标准。建立完善的心理问题预防与干预系统,预警与转介干预机制,加强突发事件、危机事件中的心理援助工作。

参考文献:

[1] Galderisi S,Heinz A,Kastrup M,et al. Toward a new definition of mental health[J]. World psychiatry,2015,14(02):231.

[2] 程云霞,姜俊玲. 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02):293-296.

[3] Gullo S,Misici I,Teti A,et al. Going through the lockdown:A longitudinal study on 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J]. Research in Psychotherapy:Psychopathology,Process,and Outcome,2020,23(03).

[4] Serafini G,Parmigiani B,Amerio A,et al.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COVID-19 on the mental health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 QJM: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ine,2020.

[5] 周海明,尹文娟,唐辉. 创伤经历大学生创伤后成长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17(01):145-148.

(荐稿人:杨惠琴,西南科技大学学生处科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作者简介:吴彩云(1993—),女,侗族,硕士,西南科技大学科员,助教,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刘雪婷(1995—),女,硕士,牡丹江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刘金昕(1995—),男,硕士,西南科技大学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对比研究
《红楼梦》章回目录的英译研究
拉威尔与德彪西《空求》的演奏与美学特色比较研究
电影《雾都孤儿》与文学原著的对比研究
晋中学院2012~2014年学生体质健康结果分析
国有工业企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国有工业企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