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应用型高校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
2024-03-03韩洋
摘 要: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为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对高校科研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应用型高校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文章结合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着重研究论证教育教学与科研科技部门联系紧密通力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相关部门联合制订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和科研人员协同育人管理、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学与科研人员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责任心和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和科研人员协同育人资源和成果共享机制,将教育教学和科研科技优质资源和成果转化为协同育人优质资源。
关键词:新文科;应用型高校;科教融合;协同育人
一、新文科教育理念提出的必要性和时代价值
新科技、新产业、新经济的时代新风席卷着我国高等教育行业,调整和优化专业建设、学科交叉、体系构建,着力提升高等院校创新发展能力,解决日益复杂的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知识整合,建设高质量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体系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实施全过程、全方位、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强化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是新文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艺术类应用型高校培养新时代应用型复合性人才的必然要求[1]。首先,机制是必要保障,新文科背景下的艺术类应用型高校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必须解决机制问题。其次,内容与路径是基本,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应用型高校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内容与路径是回答科教融合什么、怎样融合,协同什么、怎样协同的问题。最后,实践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对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应用型高校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应用型高校以能力为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艺术类专业教学的必然选择。
(一)新文科教育推进应用型高校机制建设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是推动艺术类应用型高校新文科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机制建设是制度和政策的改革,机制保障是新文科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必要保障。在协同育人方面,由世纪之交教育领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到国家层面的建立健全高等院校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社会、产业化、开放型的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全方位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举国创新机制[2]。机制是制度、政策等内在联动制约的系统,机制保障是必要保障。机制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包括制度、规定、程序等。教学创新机制的建设为推进艺术类应用型高校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
(二)新文科教育推动应用型高校内容建设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关键是科研科技和教育教学双进入、双服务,科研科技进入并服务教育教学,教育教学进入并服务科研科技[3]。从学校近几年的改革实践经验及一些应用型高校的成功做法来看,以下几条具体路径值得推广:一是大力推进校内校外科研基地、科技实验室向学生常态化开放,为学生参与科研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二是以项目为载体,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科研科技及创作团队;三是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将最新研究与创造成果进入课堂,让科研反辅教学;四是以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为切入点,将课题研究和文创培训进入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科技与文创能力[4]。
(三)新文科教育助力应用型高校平台建设
实践平台的建设是推进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应用型高校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平台是舞台,是载体,是依托,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必须借助有效平台[5]。从北海艺术设计学院近几年来的平台建设实践经验及一些应用型高校的成功做法来看,关键在于建好用好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两大实践平台:一是功能融合平台,要有融合教学与科研双功能的综合性实践教科基地和实验实训室;二是资源融合平台,要有融合学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元优质特色教学资源、科研科技及文化艺术创作资源的综合性实践教科基地和实验实训室。
二、深化艺术院校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教育改革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要求,助推学校提高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结合为北海市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为全国文化艺术产业行业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和艺术学为主,文学、教育学、哲学、管理学为辅的学科构成[6]。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应用型高校的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教育改革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教育部关于新文科建设精神为政策依据。以高等教育学为专业理论基础,以学校艺术学学科教育教学改革为实践基础,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方法论,将单一的教学科研管理模式拓展提升到科研、科技、创作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多元管理模式,以理念、机制、学科、课程、课题、平台、活动七要素为抓手,全力推进科教融合。
(一)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树立课堂教学新目标
高校教师践行反辅教学,使课堂教学成为育人过程的中心环节,成为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也是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环节,将最新科研科技创作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新资源。一方面通过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培训,由同行之间分享学术成长经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在平衡日常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高校教师积极参与和推动学校教学改革,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科学有序地将国内外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和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带入课堂,积极投身于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应用型高校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机制、内容、平台的建设中。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构建出一套符合新文科建设要求的,具有艺术类应用型高校特色的教科融合协同育人新机制、新内容、新路径和新平台,为深化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提供直接的理论与实践支撑,助推文科建设和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
(二)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本科一流课程要提升高阶性。艺术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提高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高阶性路径上不能走研究型高校现成的成功之路,必须走符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径。为了推动学生实践创新、推进科研、科技及创作团队建设,可以通过理论知识积累和艺术创作实践,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科技与创作能力。主要有以下做法:一是组织学生积极申報校级学生专项课题;二是组织和指导学生积极申报自治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三是主动吸收有兴趣且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参与到教师项目组。在推行新文科教育的背景下,提升课程教学的高阶性实质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高阶性。艺术类应用型高校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载体,不断提升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高阶性,在这方面高校科研反哺教学应当大有作为,也必须有所作为。
(三)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推动新时代教育改革
新时代艺术类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应推进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将学生课内课外所掌握的科研、科技、创作实践纳入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教育改革系统。比如以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以及各级各类规划性科技与艺术参赛参展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科研科技文创活动;指导科研科技文创学生社团建设;统筹规范各级各类学生科技与艺术参赛参展;加强学生参赛参展证书管理;引导学生理性参赛参展,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艺效果[7]。实践证明,这种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做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彰显了以教育产出为导向,对于培养学生解决较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积极意义。学生实际参与学科竞赛相比开展其他形式的宣传活动,具备更高的挑战性和更好的效果,是实现新时代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三、推动高校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教育体系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强化科教协同育人,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8]。为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党和国家对高校科研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高校教师应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科研工作提出的新理念与新要求,必须牢固树立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新理念,深刻认识到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赋予高校科研工作的新使命新职能,是高校提高教育与人才培养质量对科研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科研反哺教学、科技育人的内在要求。
(一)跨学科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教学实践
学科建设是本科教育教学建设的龙头,决定和引领本科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近几年来,艺术类应用型高校以反辅和服务学校学科建设为龙头,全力推进科教深度融合,把反辅和服务学科建设列为首要职能职责,全力推进科教深度融合[9]。一是积极组织高校教师参加学科建设培训。二是及时学习并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高校学科建设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通过专题培训、项目实施、师资培养、专家指导等方式推进科技前沿与课题教学的深度融合。三是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参与科技周相关活动,申报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实践计划项目。多元合作能为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搭建更多更好平台。建立以项目为中心、以任务为载体的创新型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在进行艺术设计创新型课程教学的实训项目设计时,尽可能地将企业单位的行业规范要求与设计标准严格执行,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企业实际项目中所涉及的有关设计原理与流程等知识要点、方法和技能要求。行业规范标准的实施为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建设的效果提供了评价依据,同时要以发展动态化的视角评价教师、学生在人才培养与教学实践中的创新成果。
(二)跨专业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教学实践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旨在促进高等教育教学实践创新与科技科研融合发展,具体表现为在教学实践环节基于组织创新、技术创新、渠道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品牌创新、市场创新等方面的相互融合而进行的教学活动[10]。创新发展是高等院校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关键之处,也是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重要的指标。艺术类应用型高校教科融合协同育人新机制、新内容、新路径和新实践平台,既要有艺术专业特色,又要具备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应用型高校通过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等,将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列入艺术类应用型高教学基本制度。这些制度与机制强化了广大教学与科研人员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激发了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通过培养艺术院校学生跨专业、跨领域理论积累与实践创新的能力,使最前沿的科学技术融入专业学习与艺术创作中。教育教学与科研科技双向进入、双向服务、双向反辅的经验可以在高校艺术类学科专业适当推广,对同类学校和相关学科专业教科融合协同育人具有一定参考和借鉴意义。
(三)跨领域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教学实践
高等院校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艺术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因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建设能力为重的人才培养规格,动手性操作性强的专业教育教学特点,使得教学科研实践平台显得更为重要。近几年来,艺术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断深化与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多元、多维、多主体、多形式的教学与科研合作,努力构建以理论积累和实践创新相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教科平台互补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与协同育人平台。学校现有校企合作建设实践教学科研基地200余个。校内校外所有实验实训室和教学科研基地全部向学生开放,对全校14000多名学生实现全覆盖,近3年来,每年直接受益学生超过14000人。科教融合是我国高等教育现代教学体系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当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教育模式。
四、结语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强化科研育人功能。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奔腾而至,社会问题日益综合化复杂化,社会经济不断向高质量转向,科技与新兴技术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大变革、大发展、大融合等时代新特征。高等学院在教学实践环节,集聚政府、行业、企业和地方产业等各方力量积极构建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教育体系。传统的艺术专业教学管理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在能力和技术上与社会、企业、环境的实际需求脱节,“象牙塔”中的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与社会企业对接。需要一段时间的社会企业再教育再学习,这与当今社会所期望的“来之即用”的目标相差甚远。新文科背景下的艺术类应用型高校积极开展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将高等院校的创新成果、科学研究能够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建设,有利于高校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研究成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加强教师与行业企业开展双向交流、信息共享的合作,有利于高校科技与企业资源的充分融合,实现合作共赢创新发展,有利于国家竞争力的全面提升。艺术类应用型高校通过科技平台、产业创新、企业项目等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不断更新科研理念,使科研科技与教育教学双向进入、双向服务、双向反辅,为推进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 周光礼. 面向创新的大学教育:科教融合理念及其模式建构[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2] 王英龙. 科教融合的实践案例与思考[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3] 陈炳.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科教+产教双融合模式设计与实践[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4] 许光文,李漫红. 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探索[J]. 中国高等教育,2022(01):41-43.
[5] 薛吕. 艺术类高校实验平台建设和教学管理指南[M].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8.
[6] 黄丽霖,温日强. 西部地方本科院校“科—教—产”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以贺州学院“四链融合”实践为例[J]. 中国高校科技,2022(12):56-62.
[7] 支宇. 数字时代“新文科/新艺科”建设的方法与路径新探:以四川大学“中国艺术国际巡展”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建设为中心[J].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22(02):3-9.
[8] 操太圣. 知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于新文科建设之内在逻辑的思考[J]. 南京社会科学,2020(02):130-136.
[9] 路幸福,李羽佳. 问题与策略:高校新文科人才培養中的科教融合[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22,24(03):83-87.
[10] 董占军,张运春.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设发展问题[J]. 民族艺术研究,2021(01):134.
(荐稿人:刘亚尼,攀枝花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作者简介:韩洋(1993—),女,硕士,北海艺术设计学院讲师,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为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