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心理咨询的整合取向应用研究

2024-03-03朱晓洁王敏苗灵童潘蒙蒙赵慧莉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4年1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高校发展

朱晓洁 王敏 苗灵童 潘蒙蒙 赵慧莉

摘  要:高校心理咨询既是有效缓解学生心理问题的直接方式,也是心理育人工作专业性和科学性的重要体现。文章立足高校心理咨询时代化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提升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效益发展新路径,以期实现整合性发展。通过文献分析发现,高校心理咨询在整合取向应用中要真正实现育人,首先要积极优化咨询技术,提高服务针对性。其次要提升专业水平,推动本土化发展。最后要创新育人模式,打造品牌活动,推进心理育人工作的多元化和具体化发展。

关键词:高校;心理咨询;整合性;发展

心理咨询作为高校心理工作的重要一环,对大学生心理保健具有积极意义。目前,随着心理咨询的发展,心理咨询取向与技术呈现多样化。有研究表明,心理咨询的技术理论取向分为流派取向与整合取向,尽管不同疗法间存在一些共同目标,但在实际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上却持有不同的观点[1]。高校心理咨询是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科学化途径,心理咨询的取向需以解决学生多元化问题为主逐渐趋于技术的整合,而并非受限于专业化的技术理论流派。因此,在高校心理咨询实际工作中,咨询师要积极发挥心理咨询技术的整合性优势,对理论流派的专业化和科学化具有客观认识,坚持以提高育人成效性为关键,强化高校心理咨询服务,实现高校心理咨询的人文性关怀和有效性疏导。

一、心理咨询整合发展历程及现状

心理咨询的早期历史里充斥着各种理论流派之间的纷争。比如一些疗法要求咨询师采取积极和指导的立场,而另一些疗法则要求重视来访者的自主性。有些疗法关注体验情绪,有些强调识别认知模式,还有一些则专注于实际行动。心理咨询领域的特点是有丰富的专业模型(Corey,2017),咨询师在从业时如何在多样化的理论进行抉择是一个经典的争议话题。对各流派间的技术整合取向讨论成为心理咨询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发现,心理咨询师并不倾向于运用某个特定的治疗流派,而更倾向于多种方式的融合实践。在一项调查中显示,只有4.2%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咨询风格完全与某一种咨询流派一致,其余95.8%的人认为自己是综合性的,表明了在咨询实践中问题的解决是多方式的(Psychotherapy Networker,2007)。“心理咨询整合取向”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折中主义”。50年代,索恩创建了折中咨询体系,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解释与评价。而所谓心理咨询整合实质是汲取各理论流派和技术的部分内容,形成的统合型模式。随着心理咨询领域的成熟,1983年心理治疗整合探索协会成立,明确阐述了“整合的概念”,有效推动了咨询师发展超越单一理论取向的治疗方法。

现阶段,对于心理咨询整合取向认识不尽相同, 其中Stricker认为最常见的心理咨询整合有四种途径:技术整合,理论整合,同化整合和共同因素法。[2]如整合性心理咨询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浪潮,通过对不同咨询流派方法和技术的汲取、组合及再运用,探索出更高效的咨询方法并进一步完善了理论模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性,整合取向尝试突破单一流派的局限性,吸取其他流派的方法和技术,以使来访者能够从多种途径受益,最终达到提高心理咨询的效率和适用性的目标。

二、高校心理咨询整合取向的必要性

高校心理咨询是学生心理疏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心理工作专业化、科学化的重要体现[3]。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心理咨询整合取向概念就已出现,整合的取向的发展与应用成为心理咨询工作者思考的问题。近年来,信息化和时代化的发展,高校心理咨询取向也需与时俱进,融合多样化技术,进一步实现“跨流派—贴实际—重时效”的目标。因此,高校心理咨询应聚焦各流派技术的不同观念,形成了以整合性取向为导向的心理咨询工作范式,为提高心理育人的服务质量提供新思路。

(一)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时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00后”作为高校的主体,思维的活跃、个性的价值观、独立的自我等成为“00后”大学生的主要特点[4]。高校心理咨询服务结合“00后”大学生实际心理和个性发展,根据社会时代发展趋势,积极构建整合性心理咨询服务范式,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学生问题,尤其对多元要素问题的解决,成为高校心理咨询时代化发展的需求。心理咨询的整合取向形成以不同流派理论融合为基础的咨询模式,顺应了心理工作方式的时代化和本土化发展,符合了现阶段学生需求多样化的现实问题,实现了以精准化、具体化为主线的专业化心理服务。

(二)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

Norcross和Wampold认为,对所有患者使用相同的治疗关系风格和治疗方法是不合适的[5]。有效的咨询方法源于对各流派的整合,对各流派技术的整合考验着高校咨询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化能力[6]。真正有效的心理咨询实践则是需要灵活且综合的观点,心理咨询应依据每位来访者的独特需求和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选择适合来访者性格特征和问题的咨询方式。高校心理咨询作为高校学生心理保健的重要途径,咨询师的专业化水平影响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如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心理咨詢技术逐渐从单一的流派选择趋于整合。高校心理咨询师作为学生心理疏导的关键角色,能够灵活使用各种技术,运用整合取向解决学生问题显得尤为重要[7]。

(三)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效益提升的有效途径

研究发现,整合取向的心理咨询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改变,提高幸福感和社会功能,呈现出较好的咨询效果[8]。心理咨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心理咨询服务的整合性发展,综合考虑各流派的技术优势,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推动资源的高效整合,提高学生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力。高校心理咨询的整合取向强化了对“跨流派”技术的综合运用,尊重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利用多元方式,发挥各种技术间的信息流动,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动态,提高流派技术与学生实际问题的深层交互,促进心理咨询服务效益的提升。

三、整合取向在高校心理咨询服务工作中的应用

随着生产劳动模式的改变,社会经济对大学生的培养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实现“学生健康发展”成为高校心理工作的重要体现[9]。高校心理咨询作为心理育人工作的专业化实践,准确把握了学生的心理动态,有效推动了高校心理工作。整合取向的高校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充分体现以心理疏导为载体,流派技术融合为手段的综合性育人思路,提高了心理咨询服务的实效性[10]。因此,高校心理咨询的整合取向可用于心理咨询的技术优化、心理工作的专业提升、育人活动的品牌打造等方面,既实现了技术的“跨流派”融合,也展现了工作者较强的专业素养,进一步推进高校心理工作的具体化、专业化、科学化和多元化。

(一)优化咨询技术,提高服务针对性

高校心理咨询服务的专业化需发挥各流派的优势技术,以获取长期的科学发展。首先,高校心理咨询应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将综合发展作为目标,强化整体意识,积极构建“跨流派—易操作—见效快”的专业、科学的工作流程,推动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次,树立学生需求引导和技术系统性观念,加强各流派间优势技术的互通,创新高校心理咨询技术手段,根据学生实际问题和需求等要素选择有效的技术构建解决的方式,优化心理咨询技术,提高心理咨询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后,高校心理咨询服务应聚焦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以整合取向心理咨询为载体,将大学生的心理成长与长期发展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学会思考、探索、体验和追求,增强心理咨询服务的感染力,实现心理育人质量的高效提升[11]。

(二)提升专业水平,推动本土化发展

整合取向心理咨询尊重了理论流派的多样化发展,为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思考和发展本土化心理咨询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12]。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要有一定的自我觉察和专业敏锐性,尊重学生的文化背景,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学生需求的心理咨询策略,提高心理咨询服务的专业化和科学性[13]。作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首先要树立整合取向学习意识,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创新具有中国文化特点及社会背景的心理咨询服务方式[14]。其次,加强心理咨询技能培训,高校心理咨询师要具备整合性和反思性,通过技能培训增强对“跨流派”技术的灵活运用,提高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专业胜任力,从而实现“服务专业—覆盖全面—成效显著”心理工作的育人局面。最后,完善高校心理咨询督导体系,发挥资深从业者经验优势,降低督导资源的获取难度,实现以督促长的高校咨询系统内督导互动模式,从提升高校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能力,确保高校心理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15]。

(三)创新育人模式,打造品牌活动

积极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活动是提高心理育人质量的有效路径。目前,社会经济和信息的快速发展,对高校心理育人路径发展和工作方式提出了较高要求。高校心理服务工作要积极贴合学生实际需求,注重学生参与感和获得感,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利用多元化手段凸显育人成效[16]。整合取向心理咨询服务工作理念,可充分发挥专业、科学和人员等优势,实现大学生心理活动的精准实施和精细服务。首先,积极搭建综合性育人平台。在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中树立整体思维,有效发挥多元力量协调育人。通过“心理教师+辅导员+教师+行政工作等”协调育人,利用多元化技术手段,做好大学生的谈心谈话,努力在学生成长的关键节点给予协助,激活大学生对学习创造性,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形成以“需求+实践”为主体的心理活动。坚持发挥心理中心对心理服务活动的统筹作用,结合大学生实际心理需求和学校文化特色,开展常态化心理教育品牌活动,提高学生心理品牌活动价值,厚植心理文化土壤,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17]。最后,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学生心理的保健,需要各方的协调联动,加强对学校、社会、家庭对大学生的关注,发挥各因子的有效影响力,增强各方的相互沟通,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创新育人途径,助力学生的健康发展,充分展现高校在学生心理服务中的人文性关怀。

四、总结与展望

整合取向的价值只有在心理咨询服务过程中展现其旺盛的生命力。建立整合性心理咨询的立场对咨询师而言是一种挑战但并非不可能。现阶段,整合取向心理咨询的发展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高校心理咨询的整合趋势解决了“0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多元化的现实问题[18]。整合取向使心理咨询工作者认识到没有系统性的技术组合并不会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反而可能会造成融合混乱,不利于咨询效果。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在形成整合性的咨询风格时,需要注意理解认知、情绪、行为等维度的影响因子,这些对于咨询的理论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准确性具有较高要求。如果没有足够全面的理论知识储备,就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融会贯通。研究发现,建立符合个人风格的心理咨询整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咨询师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19]。现阶段,高校心理咨询的整合性发展充分整合有效资源,优化工作技术,提高了心理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为高校育人质量的提升指明了方向。但整合性心理咨询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对于特殊问题在剖析后的基础上仍需根據具体流派进行解决。高校工作者在后期的高校心理咨询整合发展中,可将时代性信息融入其中,分析各流派技术整合与心理育人的交叉点,从交叉点的深层次进行创新,使双方的融合更为贴合与自然。应当继续,积极探索科学化的具体化操作范式,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拓展应用方式与范围,为学生复杂问题的解决提供富有成效的心理氛围,提高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准确性和价值性。

参考文献:

[1] 严由伟. 心理治疗的整合理念:治疗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11):33-34.

[2] Stricker,G.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M]. 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10.

[3] 卓潇,姚本先. 高校心理咨询伦理的结构与优化——基于Nvivo11的质性分析[J]. 衡水学院学报,2023,25(01):113-119.

[4] 王晓华. “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2(33):53-56.

[5] 白雪,李广.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取向与实践路向[J]. 教学与管理,2023(07):1-5.

[6] Norcross J,Wampold B. What works for whom:Tailoring psychotherapy to the person[J].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11,67(02):127.

[7] 邱芳,王強,等. 以整合的心理咨询观解决严重心理问题一例分析[J]. 校园心理,2020,18(02):168-170.

[8] 王淳颖,吴冉. 高校短程整合取向心理咨询效果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2):1871-1873.

[9] 张金龙. 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实践取向与设计理路[J]. 教学与管理,2023(10):39-42.

[10] 张丽玲,陈凯珊. 存在主义视角下高校心理服务的内容与方法[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3):45-47.

[11] 浦昆华,尹可丽. 新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创新路径选择[J]. 黑龙江科学,2021,12(09):45-46+49.

[12] 石成玉,符碧云.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启示[J]. 心理月刊,2019,14(10):16-17.

[13] 王进,李强,魏晓薇. “多元文化认同整合”视角下的心理咨询议题(综述)[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33(11):829-832.

[14] 罗伟. 多元文化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的反思[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28(05):141-142.

[15] 王心蕊,李晓敏,梁明明,等. 高校心理咨询师心理督导现状调查[J]. 心理月刊,2022,17(15):222-224+227.

[16] 李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探索——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J]. 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3):76-78.

[17] 周仕光. 发挥基层文化馆的优势,打造群众文化品牌活动[J]. 文化产业,2023(05):103-105.

[18] 易春丽,吴嘉瑞. 从专业取向到整合取向:澳大利亚全科教师培养价值取向演进[J]. 教师教育论坛,2020,33(09):60-66.

[19] 欧阳叶. 高职院校多元交互式心理咨询平台的研发与应用[J]. 教育科学论坛,2017(33):61-64.

(责任编辑:胡甜甜)

作者简介:朱晓洁(1996—),女,硕士,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心理与咨询;王敏(1993—),女,硕士,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苗灵童(1991—),男,硕士,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社会认知与群体行为研究;潘蒙蒙(1994—),女,硕士,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与教育;赵慧莉(1963—),女,学士,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高校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