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章回目录的英译研究
2016-12-26刘斌
刘斌
摘 要: 《红楼梦》原著结构设计精巧,人物众多,个性鲜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真实反映。英国著名汉学家霍克思和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对其进行了全译,作为两种代表不同风格的英译全译本,对他们的研究显得意义重大。霍克斯和杨宪益的《红楼梦》英译本各有千秋,单从回目上看就能比较两者在翻译上的某些特点,从修辞、炼字方面对回目进行比较研究就能揭示两者的翻译风格及其中的原因。
关键词: 《红楼梦》 回目 英译 对比研究
1.引言
《红楼梦》属于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全书共一百二十回,现在一般认为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为程伟元和高鹗所补,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包括节庆、风俗、婚恋、称谓、服饰、饮食、建筑等,一些文人把对《红楼梦》的研读和评说称为“红学”,因其丰富的文化内容,以至于掀起一股“红学”热潮,至今人们对它的研究仍乐此不疲,但《红楼梦》不仅在文化上是个资料宝库,而且是语言上的宝库,从文体上来看,书中包括叙述体、描述体、对话体、诗体等,其中诗体内容博大精深,值得后人细心研究;从修辞方面来看,包括炼词、措辞、语形修辞、语义修辞等;从习语方面来看,包括谚语、俗语、成语、歇后语等,这些生动、形象的习语从多角度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吩咐内涵,从而使《红楼梦》更具民族性和艺术感染力[1]。
正是红楼梦有着“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的美誉,引起了国外一些学者注目,在1830年至今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有许多翻译家对《红楼梦》进行了节译或全译。《红楼梦》译本有将近20种文字,近60种译本,其中全译本12种,其中英译全译本只有两种,一种是大卫·霍克斯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另外一种是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共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
2.章回目录简介
章回目录是章回小说的主要特征,章回小说是长篇小说的一种、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由于“讲史”很难在一两次“说话”中把一段历史兴亡争战故事讲完,“说话人”就分次连续讲述,每次“说话”前用题目向听众提示本次主要内容,这就成了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至明末清初,回目采用工整的偶句,逐渐成为固定的形式。回目往往是一个对仗工整、整齐划一的概括性词句,能极好地概括出每一回大致上的内容。标题一般比较简略,通俗易懂。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其语言和内容都极具研究价值,因此对《红楼梦》的研究一直以来经久不衰,甚至形成专门研究学派——“红学”。《红楼梦》的英译研究也不在少数,一般都是以霍克斯与杨宪益译本为研究对象,这两种风格迥异的英译本,代表两种不同翻译理念,国内大多研究者从人称、俗语、文化等方面研究其英译,很少人完整探究红楼梦章回目录翻译,但恰恰这方面是整篇文章的浓缩,是精华之所在,是章回小说最鲜明最有特色的标志,其体现的语言与文化内涵,令人回味,尤值得探讨。
3.对杨霍译本章回目录中多方面的对比研究
章回小说《红楼梦》的回目在语言层次上既有传统回目格式的特征,又有独特的语言美感。语音上叠音叠韵,双声平仄重复出现,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抑扬顿挫,流畅婉转;字词上处处锤炼,其回目体现了曹雪芹“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创作艰难;句式上对仗工巧而又自然天成,互文错综,整齐划一而又灵活多变;辞格上比喻、借代、戏名频繁运用。
3.1 修辞
修辞是增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先生大量运用了修辞,使文章增色添彩。借代是借用与所指事物(本体)有密切关系的另一事物(借体)来代替所指事物,强调事物间的相关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第38回)[2]
杨译:The Queen of Bamboos Wins First Place with Her Poems on Chrysanthemums
The Lady of the Alpinia Writes a Satire upon Crabs.[3]
霍译:River Queen triumphs in her treatment of chrysanthemum themes
And Lady Allspice is satirical on the subject of crabs.[4]
原文用居住的地点指代人,即以地名代本体。在大观园内,黛玉住在潇湘馆,宝钗住在蘅芜院,因此“潇湘”和“蘅芜”分别代指二人。这样,回目语言既生动形象,又增添了无限雅趣;既能让人知其人,又能让人想象出其所居环境之幽雅,还与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妙合无垠,同时能令人由此想象到二人的不同性格特征。杨译用“The Queen of Bamboos”,“The Lady of the Alpinia”来翻译“林潇湘”和“薛蘅芜”,源于林黛玉住在潇湘馆,里面满是竹林,薛宝钗住在蘅芜院,栽种着奇藤异草,所以译者使用了以特征代本体的借代修辞手法再现原文的修辞技巧,再现原文的艺术手法。
霍译用“River Queen”,“Lady Allspice”来翻译。因为潇湘在旧诗作中常指“泪水”,林黛玉爱哭,而“潇湘”有水深而清的意思。“蘅芜”泛指生长在地上的呈匍匐状且具有香气的多年生草本香草植物,译者采取了以具体代抽象的借代修辞技巧,再现原文的艺术手法。
由上看出,有些借代修辞文本通过译者的变通处理能达到一定的再现效果,有些则无法在翻译过程中找到等值翻译,译者在做出取舍时,某种程度上会损失原文的修辞价值或使原文的意义改变。
3.2 炼字
炼字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的一种修辞手法。在回目中,曹雪芹经常在人名前面用一个十分精简的形容词做定语修饰,勾勒人物的性格特征,这个定语往往是单字,却有一字千金、言简意赅的效果。杨译和霍译在处理这些人名前的单字定语时都煞费苦心,在《红楼梦》的翻译上,霍译主要倾向于追求功能对等,旨在使译文读者能感受到和原文读者所感受到的一样的效果。如:贤袭人、俏平儿(21回),呆霸王、冷郎君(47回),俏平儿、勇晴雯(52回),敏探春、识宝钗(56回),慧紫鹃、慈姨妈(57回),憨湘云、呆香菱(62回),苦尤娘、酸凤姐(68回),痴丫头、懦小姐(73回)等。
例: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母爱语慰痴颦(第57回)[2]
杨译:Artful Zijuan Tests Baoyus Feelings
Kindly Aunt Xue Comforts Daiyu.[3]
霍译:Nightingale tests Jade Boy with a startling message
And Aunt Xue comforts Frowner with words of loving kindness.[4]
“慧”、“忙”、“慈”、“痴”四个字分别用来形容紫鹃、宝玉、薛姨妈、黛玉四个人的性格特征。在杨译本中,“慧”、“慈”分别被译为artful和kindly。而“忙”、“痴”二字却没有译出。霍译倒是把重心放在了“情辞”与“爱语”上,分别译成了a starling message和words of loving kindness,而杨译却省而不译。霍译中宝玉被昵称为jade boy,黛玉被昵称为frowner,“忙”、“痴”二字未表达出来。有学者认为此回目中,“忙”、“痴”二字用得最精当,因为“忙”字刻画出宝玉这位富贵闲人整日为大观园中的女子“忙忙碌碌”;而“痴”字则形容了黛玉对宝玉的一往情深。两位译者都没能为西方读者传递出作者对人物性格凝练的刻画,实为憾事,这也许就是翻译难以跨越的极限,一种语言的形式与内容永远也很难以用另一种语言完全对等地再现出来。
4.对比结果分析
4.1翻译结果分析
在语言运用上,杨宪益先生以作者为基点,注重原文的文化与语言形式,着重直译,竭力保留原作的原汁原味。霍克斯先生则以读者为基点,注重意译,采用了比较细腻的语言和文学技巧,注意到了英语的习惯表达方式以使西方读者接受。在文化传递上,杨先生将《红楼梦》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在涉及深层传统文化时,霍克斯先生多采用回避的形式,而杨宪益先生却是尽其所能找出英文中对应的表达方式,传达原作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霍克斯先生在翻译中更倾向于可接受性,努力使译文符合英语的习惯表达,让西方读者更好接受。霍克斯的这种翻译方法更加符合社会语言学的观点,即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在表达时作适当的调整,在翻译中更多地考虑到了西方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及可接受性。
4.2原因分析
两位译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杨宪益先生虽然曾在英国留学,但毕竟还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对传统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情感。尽管有英国出生的妻子戴乃迭陪伴,共同翻译,但杨宪益先生是主译。霍克斯先生虽然对《红楼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显然不如杨宪益先生浓厚。土生土长的原因使霍克斯先生对英语的驾驭能力较强,同时受到英国翻译规范的影响,使其在语言运用上较为灵活。霍克斯先生翻译的《红楼梦》由英国著名的企鹅出版社出版,大部分面向英国读者。杨宪益先生所译的《红楼梦》是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很大一部分应该是面向中国读者或是在中国的西方学习者。
5.结语
《红楼梦》集结了曹雪芹先生一生的心血,翻译这样的名著,对译者本身有很高的要求,即使是著名大翻译家,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也是非常困难的,翻译《红楼梦》这样的古典文学巨著更是难上加难。杨宪益与其夫人戴乃迭还有英国人霍克斯都完成了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的译作不仅是对翻译理论的一次伟大实践,还为翻译研究引领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冯庆华.红译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5-20.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3]Cao Xueqin.A Dream of Red Mansions[M].trans.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4.
[4]Cao Xueqin.The Story of the Stone[M].trans.Hawkes and Minford.London:Penguin Classic,1973,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