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万计划”背景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考

2024-03-02唐玲玲黄小华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双万计划医学影像一流

唐玲玲 黄小华

教育部办公厅于2019 年4 月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简称“双万计划”),标志着振兴本科教育的新征程全面开启[1]。据统计,入围医学影像技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高校共计13个。然而,与以往的专业建设名目不同(如“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等),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需要切实把握动态性和过程性,要在三年建设期内实施统筹规划,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摘掉“建设点”的“帽子”,才能真正成为“一流专业”。这一举措可让各高校从源头上深刻解析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指标指南[2],树立更加扎实、精细、持久地展开专业建设的观念。基于此背景,如何将新要求、新元素融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践中,对标竞进,开拓创新,以评促建,以改革促发展[3],提升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将“双万计划”落在实处,值得认真思考并加以探究。

1 “双万计划”背景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的内涵

“双万计划”以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为根本目标,以构建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为抓手,助力高校全面高水平发展。在“双万计划”背景下,专业建设的对象注重全员化[4],所有本科高校均可参与其中,实现均衡发展;专业建设的导向注重特色化,引导各高校找准自身专业建设的增长点和着力点,实现“地方性、应用型、特色性、国际化”发展;专业建设的实施更注重过程性,在建设中需要清晰认识“一流专业建设点”到“一流专业”的差距,牢记“予以撤销建设质量不合格的建设点”的举措[5],从深处、细处、实处着手,对标竞进,真正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医学影像技术一流专业建设应当将这些新变化融入其中,全面树立人才培养的“质量观”,奋力实现“医学本科一流、医学专业一流、医学人才一流”的目标[6]。同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内容提供了强有力支撑[7]。医学影像技术一流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培养“下得去、留得住、信得过、用得上、干得好”的“五得”人才,培养综合职业能力良好、医学人文素养高、职业道德感强和创新精神兼备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新型人才[8]。在临床工作中,不应仅仅立足于影像检查的扫描技术表象,而是源于临床、辅助诊断、再回归临床,真正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式理解疾病的思考方式,搭建维护全民健康、关注生命质量的健康服务平台。

2 “双万计划”背景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的策略

医学影像技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应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导向,深入贯彻医理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发展理念,重视教师队伍体系与学生综合素质同步提升,着力培养具有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立足地方、服务国家的高素质医学影像技术应用型人才。

2.1 明确专业定位,提升区域服务能力

“双万计划”特别强调专业建设方向的特色化、差异化,助力高校找准自身与专业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立足地方、服务国家医疗卫生发展,实现一流专业的区域性、特色性建设;引导各高校分赛道建设、对标竞进、争创一流,优化专业内结构,注重医理工交叉融合、校医企协同育人,突显专业优势[4]。所以医学影像技术一流专业建设应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国家,以实现“健康中国”为宗旨,以建设一流的医学本科与医学专业为发展目标,推进学科领域协同,拓展地区实训基地,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9],培养适应地区医疗的“临床应用型人才”。

2.2 贯彻“新医科”发展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需要由“医、教、研、管”全面发展的影像技术人才来承担[6],建成一流本科专业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医学技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深化高等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推动我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快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切实提高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10]。

(1)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影像技师不是简单机械的机器操作者,而是源于临床、高于临床、回归临床,是影像诊断及临床医疗的助力者[11]。故在人才培养中需要加强课程融合,突出多学科集成,丰富学科发展内涵;以培养应用专业型人才为导向,以专业素养为核心,设置综合性课程、交叉性课程和开放性课程,加强与医学影像学、临床医学与智能医学深度融合,构建“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为核心的特色课程体系,实现教学成果转化;分层次制订个性化教学方案,基本建成以“核心能力+岗位拓展”为导向的核心教学体系,并以此构建“一专多能”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构建“通专结合”培养机制。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需要同时加强对学生的通识教育,让学生成为拥有均衡知识结构、广阔视野、完整人格,并实现全面发展的“全人”,增强他们的可塑性及应变能力[6]。(3)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推进校医企协同育人,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双轨运行”模式,采用“教与学、学与练、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突出高等教育的本质是“树人+技能+知识”的先进教学理论。(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构建“课程+实训+竞赛”教育教学模式,完善医学影像技术相关课程的“专创融合”建设,利用以团队为导向的教学(team-based learning,TBL)与启发式教学(如模拟故障分析与排除,图纸与设备对照,分组讨论,案例分析与团队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情景模拟教学(如情景模拟演练、真实操作、病案讨论、集体阅片、启发引导等)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及专业创新实验室建设,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创新创业类竞赛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并与国际接轨,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12],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医科”人才培养模式。

2.3 深化专业综合改革

一流专业建设必须深化专业综合改革[12],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办学定位,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完善培养方案,坚持“一干多支,确保特色,交叉融合”的专业建设与改革方针,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加快医学教育模式向“医学+X”新模式转变,发挥特色优势建设医学影像技术一流专业。

(1)强化一流课程建设,深度融合课程思政。以核心课程建设引导教学方法改革,实施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拓展普通放射、CT、磁共振、超声、放射治疗、核医学六大就业岗位的课程体系,开设医理工多交叉融合课程和讲座,将“医学+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大数据/互联网”前沿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围绕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五个维度,以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为抓手,打造国内一流精品课、一流教学资源库、应用型本科示范课。加大课程思政力度[13],深化全员全过程全课程思政,构建思政、通识、专业和实践课程“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2)积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采用多种模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寓教于乐,树立“案例引导”“虚实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采用软件进行课堂互动,把知识的趣味性、系统性、实用性融入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小班化、参与式、讨论式教学,并不断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3)丰富教学素材,强化第二课堂。紧扣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开展早期接触临床的教育、社区实习及科研思维教育等第二课堂,强化第二课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4)构筑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探索协同育人实践新模式。加强医学影像实验中心及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建设,重视技能培训,倡导以赛促学,构建以实践技能竞赛为导向的创新实践模式;定期举办实践教学研讨会,规范实践教学同质化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14-15]。

2.4 以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上层次、上水平的重要保证[9],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紧抓专业建设的关键-师资建设,立足培养“教学名师”“教学团队”。(1)以德为先,树立楷模,落实教书育人主体责任。重视师资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执行专任教师担任新生班主任和学业导师制度、青年教师“一对一培养”制度。(2)系统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双管齐下。本专业的教师分专职教师和临床教师两种:专职教师理论知识储备良好,但在实践能力欠缺,这是课堂教学质量不能有效提高的根本原因[6];而部分临床教师临床经验较丰富,但缺乏扎实的理论支撑,深层次的说服力不够,也很难真正收到效果。所以应当“因地制宜”地加强师资水平的建设[16]。(3)创新考评机制,引培并举,构建一流师资教学团队。将教学、临床和科研能力纳入教师的培养和评价,健全教师分类评价机制,重视教师对前沿知识的应用和传授,形成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并举的教师培养和评价机制,激发教师潜心影像技术人才培养动力;引进理工科人才提升师资队伍水平,致力于构建一支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跨院系、跨专业的优秀教学团队,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4)增强效能,规范制度,完善基层教学组织体系。强化院系、教研室功能建设及两级管理机制,完善同行听课评议;开展定点教学工作培训及教研教改活动,强化教学同质化建设,提升基地教学质量。(5)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由教学目标、考核标准、教学督导、过程评价、实时反馈、措施改进等组成的完整闭合回路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见图1。

图1 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5 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调查

通过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调查能够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找出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及时调整、改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改革,从而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使专业能够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迅速地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发挥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增强医学影像技术的专业生命力。

(1)内部评价:调查毕业生对学校本专业学生培养满意度(包括调查毕业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毕业生对体验到的专业成长的满意度,教学对毕业生工作生活的帮助程度),能更加客观地记录学生毕业后不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评价他们所接受的专业教育的质量。(2)外部评价:主要是用人单位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岗位胜任能力(包括职业发展能力、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个人特质、人际交往能力、辅助知识、成就导向和行动)的评价[17],是否树立了以“生命价值”为核心的价值取向[6]。这就要求各高校在专业建设中,将临床医学(包含医学影像学)、生物医学工程、智能医学工程及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深度精炼融合在课程体系中,立足“地方性、应用型、特色性、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实现“大健康”背景下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

3 总结与思考

“双万计划”的实施不仅以建设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为导向,更深化了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政策[18]。高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应当以此为切入点,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抓住专业建设要素,找准专业定位,提升区域服务能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一流课程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继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探索并解决目前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专业教育的瓶颈,建设具有一流特色的本科专业,提升高校教育的质量层次。

猜你喜欢

双万计划医学影像一流
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合理运用
《当代医学影像误诊学》出版
《当代医学影像误诊学》正式出版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基于“双万计划”的“野外损伤的救援与处置”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思考
浅析“双万计划”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类金课建设的思考
新工科背景下森林工程专业课堂实物教学探索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双万计划”背景下商务经济学专业建设内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