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腹配合下推七节骨治疗食积内热型小儿便秘临床观察 *
2024-02-26张丽娜方黎明
王 静 张丽娜 方黎明 林 葳
(1.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中医与康复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2.漳州市芗城区妇幼保健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儿科在古代被称为“哑科”,小儿的排便情况可以作为很好的疾病诊断依据。小儿便秘是儿科常见疾病,功能性便秘约占儿童便秘的90%以上,其发生可能与肠动力缺乏、肠道刺激不够而引起的肠黏膜应激力减弱等有关[1],临床常伴厌食、少腹胀、夜卧难寐等症状,迁延不愈者,往往造成肛裂、脱肛等,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2]。且现代社会经常出现饮食过饱的现象,致使食积肠道,郁而化热;加之小儿本为“纯阳”之体,易生内热,两热相合,共伤体内津液,导致多见食积内热型便秘。
小儿推拿的外治法应用于小儿便秘效果较为明显,可促进小肠蠕动,使消化液、消化酶分泌增加,血清蛋白含氧量增加,活跃造血系统,并能调节机体酶活力,改善小肠吸收机能[3]。近年来,治疗食积内热型便秘均使用5 个以上的小儿推拿手法,其中有2 个手法为临床医师常用手法,即摩腹和下推七节骨,故笔者深入探索简单手法同药物在食积内热型便秘治疗上的差异,以期为今后临床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集60例漳州市芗城区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的食积内热型便秘患儿,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食积内热型便秘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1)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有关小儿便秘的中医诊断标准拟定:①以大便干结、不思乳食、食而不化为特征;②伴有腹部胀满疼痛、手足心热、夜卧不安或呕吐等症;③有伤乳食史;④粪便化验可见未消化食物残渣及脂肪滴。患儿需至少具备①项。(2)参照《中医儿科学》[5]中有关小儿便秘食积内热型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拟定:①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排便时间间隔延长;②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黄腻或黄厚腻;③脉沉实或滑,指纹紫滞;④腹胀满疼痛,食欲不振,不思乳食;⑤心烦,手足心热,夜卧不安,唇红,口臭;⑥小便短黄。患儿需至少具备①~③项。
1.2.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6]2002年版及《儿童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标准》[7]拟定。便秘病程持续2 周以上且每周排便少于3 次;有排干燥坚硬大便和/或有排便困难史;存在大量粪便潴留管道史。患儿至少具备前2项。
1.3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年龄在14 岁以下,男女不限;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愿意配合治疗。(2)排除标准:存在器质性疾病所致的便秘;近1 个月已接受其他药物治疗或对药物过敏的患儿。
1.4 治疗方法 2 组患儿均给予常规饮食、健康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包括多饮温开水,多吃新鲜果蔬,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排便习惯。
对照组采用乳果糖口服溶液(丹东康复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890057,每支10 mL)进行治疗,6 岁及以下儿童每日服用10 mL,每日1 次;6 岁以上儿童每日15 mL,早餐时服用1次。治疗过程中若出现腹部相关不适症状,酌情降低口服剂量。5 d 为1 个疗程,持续2个疗程。
治疗组采用摩腹配合下推七节骨的小儿推拿手法,每日治疗1 次,5 d 为1 个疗程,持续2 个疗程。采用YF-3 手法测定仪(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复旦大学共同研发)采集手法力度、频率,建立手法操作模型。实验过程中手法由专业人士操作,待手法力度与频率形成的波形轨迹与YF-3 手法测定仪手法模型基本一致后,方可在患儿身上操作。(1)摩腹:医者位于患儿右侧,将四指并拢,以脐为中心,以全掌面作用于腹部,顺时针环旋摩腹,力量以患儿能忍受为度,每分钟50次,反复操作3 min。(2)下推七节骨:患儿处俯卧位,医者位于患儿右侧,用拇指面稍用力从上向下,从命门开始向尾骨端作推法,每分钟100次,反复操作3 min。
1.5 观察指标
1.5.1 中医证候评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制定以下判定疗效的表格。见表2、表3。
表2 主证评分标准
表3 次证评分标准
1.5.2 疗效评定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关于便秘的疗效标准判定:治愈:2 d以内排便1次,便质转润,排便通畅;显效:3 d以内排便1 次,便质转润,排便失畅;有效:排便间隔时间较原来缩短1 d 以上,但仍大于3 d,或便质干结改善;无效:症状无变化。愈显率=(治愈+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5.3 中医证候疗效 具体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对便秘中医证候疗效进行判定。按照尼莫地平法对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进行计算。治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或全部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0%;显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70%≤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0%;有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有改善,30%≤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无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愈显率=(治愈+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年龄、病程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主证积分、次证积分和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1 个疗程后,2 组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愈显率70.00%(21/30)高于治疗组的50.00%(15/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2个疗程后,治疗组愈显率90.00%(27/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4 2组食积内热型便秘患儿临床疗效比较(1个疗程后)
表5 2组食积内热型便秘患儿临床疗效比较(2个疗程后)
2.2 2 组患儿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1 个疗程后,2 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愈显率33.33%(10/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2/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2 个疗程后,2 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愈显率均有增加,治疗组愈显率40.00%(12/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33%(4/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
表6 2组食积内热型便秘患儿中医证候疗效比较(1个疗程后)
表7 2组食积内热型便秘患儿中医证候疗效比较(2个疗程后)
2.3 2 组患儿中医主证积分、次证积分和证候总积分比较 1 个疗程后、2 个疗程后,2 组中医主证积分、次证积分和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有一定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 个疗程后,治疗组中医主证积分高于对照组(P<0.05),中医次证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2个疗程后,治疗组中医主证积分、中医次证积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8。
表8 2组食积内热型便秘患儿中医主证积分、次证积分和证候总积分比较 (± s,分)
表8 2组食积内热型便秘患儿中医主证积分、次证积分和证候总积分比较 (± 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2)P<0.05。
项目中医主证积分中医次证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2疗程后6.10±3.181)8.93±3.871)15.03±6.271)治疗前13.07±3.55 15.33±3.73 28.40±7.05 1疗程后10.40±3.611)2)7.23±4.321)2)17.63±7.441)2疗程后4.00±3.361)2)5.57±3.521)2)9.67±6.701)2)治疗前12.87±3.22 15.03±3.20 27.90±6.19 1疗程后7.87±3.741)10.33±3.991)18.20±7.181)
2.4 验案举隅 李某,男,3 周10 月,2020 年10 月16日初次就诊。自6 月龄添加辅食后,大便一般2~3 日一行,排便困难,情况反复,大便质干如羊屎状,曾用保和丸、七星茶、多酶片、开塞露等药物治疗,用药后粪便可排出,但停药后便恢复用药前状态。就诊时已6 d未排便,服用保和丸治疗无效,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小便黄,口臭,舌红、苔黄厚腻,脉沉,指纹色紫。治以顺时针摩腹配合下推七节骨各3 min,每日1 次,治疗后第2日便排便,但仍排便困难且带有血丝。2个疗程后患儿完全治愈,随访1月余,未复发。
3 讨论
小儿便秘是临床常见疾病,关于便秘的“脑-肠轴”理论得到越来越多医者的认可,便秘的发生部位在腹部肠道,而腹部位居人体中焦,能联系上下两焦,对气血的正常运行有重要作用[9]。中医学认为,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所以摩腹不仅有局部治疗作用,还能对机体各组织和器官起到调整作用[10]。海兴华等[11]认为腹部推拿是机械力信号借助脑-肠轴这一神经通路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发挥调节作用。七节骨为小儿推拿特有穴位,最早见于《幼科推拿秘书》[12],位于腰骶部,操作时既有向内的压力又有摩擦产生的热力,共同作用,既可刺激肛门处神经,又可作用于周围组织和肠管系统,以此促进胃肠蠕动、大便排出。这也与“脑-肠轴”系统理论相似,且腹部与七节骨为阴阳相应,在腹部胃肠道可以形成小型的磁场作用,帮助排便。
本研究结果显示,摩腹结合下推七节骨无论在临床疗效还是中医证候疗效,以及在中医主证积分、次证积分和证候总积分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西药治疗,且2 个疗程后的效果差异更加明显。在具体中医证候改善方面,2 种治疗方案均有一定效果,但综合所有中医证候改变还是摩腹结合下推七节骨效果较优。
摩腹配合下推七节骨为中医疗法,治疗时对整体症状的改善需要一定时间,但其对中医证候的改善效果一直优于西药治疗,故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深入研究中医疗法在整体症状改善和单个症状改善上的区别,并让患儿家属了解中医治疗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还能改善中医证候,为今后的治疗提供指导。
由于本次病例均为门诊病例,回访难度较大,在治疗后2 个月进行回访,仅有50%的回访率,其中对照组的复发率为66.67%(8/12)、治疗组的复发率为22.22%(4/18)。由于回访人数有限,笔者仅对其进行定性比较,即治疗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加强对复发率的研究,并为中医标本兼治、疗效持久性提供临床依据。
总之,推拿结合下推七节骨手法简单、易于操作,安全性高,治疗小儿食积内热型便秘效果确切,且易被患者接受,可在临床加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