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积病证治汇补❋
2018-04-25曾逸笛肖晓霞周小青
梁 昊,曾逸笛,肖晓霞,周小青△
(1.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208; 2.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国家重点学科,长沙 410208)
食积为九积之一,亦属于伤食,当为病名,但却作为证名散见于《中医内科学》泄泻、呕吐等篇章中,未做专论。《中医儿科学》虽将食积作为病名进行专篇论述,但将其直接定义为“食积是因小儿喂养不当,内伤乳食”有失偏颇,适用人群有限。然食积一病甚为常见,且中医对此论述颇多,方药也十分丰富,为此有必要对其辨证论治进行系统总结和补充。
1 概念
食积相关疾病最早见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食积”一词首载于《儒门事亲·卷一霍乱吐泻死生如反掌说七》:“医者至,以为有食积,以巴豆下之”,但未解释何为食积;后《症因脉治》设有“食积咳嗽”“食积喘逆”“食积泄泻”“食积腹痛”等章节[1];《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食积,食物不能消化,成积痞闷也”,对本病最早进行了定义。
食积又称食滞、饮食积滞,目前尚无统一概念。有部分学者认为食积即伤食,但二者并不相同。《汉典》对“伤食”解释:“吃得过多或吃生冷食物而引起的消化不良。”所以伤食的概念更大,不仅包括食积,也包括过食生冷等对脾胃造成损伤引起的病证,可以不出现积滞。综合前人的论述,我们认为食积可以定义为多种原因所致饮食停留于胃肠,难以运化,以纳差、呕恶、泄泻/便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2 病因病机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创三因学说,认为“其如饮食饥饱……为不内外因”,说明食积病因界限模糊,不太好定性。
2.1 饮食不当是食积的外因
《内经》中关于病因的论述“饮食自倍,脾胃乃伤”。饮食水谷不慎,如过量进食脾胃不胜负荷,易致食积;进食不易消化之物如粽子、柿饼、年糕、生肉等,胃不堪受纳、脾难以运化;饥饱不调、饮食不洁也是食积的病因之一。
2.2 脾胃功能失调是食积的内因
《诸病源候论·宿食不消候》指出:“宿食不消,由脏气虚弱,寒气在于脾胃之间,故使谷不化也。宿谷未消,新谷又入,脾气既弱,故不能磨之,则经宿而不消也。”脾胃功能的强弱有很强的个体差异性,小儿脾胃弱,乳食即可引起积滞;体弱、久病之人胃气不足,也易引起食积;成年体力劳动者大都脾胃功能强,进食量大,食积鲜有发生。此外,餐后着雨受凉,寒邪客胃,胃失和降,湿邪困脾,运化失职,不能腐熟、运化水谷则生积滞。
2.3 情志不畅也是食积的内因
情志不畅、肝郁不舒、气机不畅而成气郁,加之肝郁不能助脾运化,即所谓木不达土,脾运失司,不能消谷磨食,必致食积不消[2]。
3 诊断要点
3.1 诊病要点
一是多有进食过量或不易消化之物的病史;二是纳差甚至厌食、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呕吐物酸馊,泄泻,泻下臭如败卵或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或便秘、口臭;三是舌苔厚腻,脉实有力或脉滑。
3.2 辨证思路
3.2.1 辨新食与宿食 新食积滞,急性发病,近期多有饮食不当的病史,食积早期往往以胃气不降和脾失健运表现为主。突发纳差、厌食,可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酸馊未消化食物;急性腹泻,泻下之物多臭如败卵或不消化食物,舌苔骤然增厚,脉滑实有力[3]。
大凡食物已大部分消化,营养物质基本吸收,其粪便当排泄未排出之际,适逢伤津化燥,距离肛门较近者称为燥屎;凡食物因故未能完全消化,营养物质未经全面吸收形成胃肠障碍,距离肛门较远者称为宿食[4]。宿食积滞,病程久,一般7 d以上,多由新食积滞失治误治发展而来,易出现诸多变证。
3.2.2 辨冷积与热积 冷积往往与过食生冷或食后受凉有关,发病急骤。除食积的一般症状外,往往伴有胃脘冷痛甚至出现畏冷肢凉等全身症状。热积多为食积日久化热或燥屎与热邪搏结而成,部位偏下,以大便干结、腹胀腹痛为主要特征,兼有热证表现如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等。
3.2.3 辨本证与变证 民间有“百病食积为先”的说法,特别对小儿食积往往会导致其他病证,成为致病之本,食积不除,百病生焉。食积本证先于变证,食积变证必须以食积诊断为前提,还要针对具体的表现加以识别,以下为常见的食积变证诊断要点。
(1)食积咳嗽:积食会导致咳嗽,也就是所谓“食咳”。如《内经》:“食于胃,关于肺”;《医学入门》:“食咳因积食生痰,痰气冲胸腹满者”;《脾胃论》:“脾虚肺最受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积食过久,脾胃虚弱,日久就容易生痰,上渍于肺,肺失宣肃导致咳嗽不止;或食积气滞,气逆犯肺发为咳嗽;或食积蕴久而化火,上炎侮肺,肺失宣肃则为咳;或食积成瘀,瘀血内停,肺之气血运行不畅则为咳[5]。食积咳嗽往往痰量多,咳嗽与进食有关,咳嗽的同时伴恶心呕吐。
(2)食积发热:积食导致的发热叫“积热”,但以发热为主症,极易被误诊为外感发热而失治误治,迁延不愈。发热规律可参考《脉经》:“小儿有宿食,尝暮发热,明日复止,此宿食热也。”热势多以中、低热居多,少有高热,以肚腹、手足心热为主;食欲差,口唇干红,口臭,腹胀或痛,脐周可有轻压痛,舌红,苔黄腻或厚,脉数[6]。
(3)食积盗汗:食滞肠胃,郁蒸化热,热蒸津液,则外泄为汗,此证多见于小儿。小儿为纯阳之体,夜寐则阳入于阴,加之积热内蕴所以盗汗严重。与普通盗汗不同,因胃不和则卧不安,往往伴有梦多、寐差,小儿可出现夜啼、夜惊等[7]。
(4)食积伤脾:食积日久伤及脾胃变成虚实夹杂证,多见于小儿。症见精神烦躁,夜寐不安,纳呆,腹胀形瘦,腹痛,磨牙,毛发稀疏,手足心热,大便泄秽,小便混浊,舌苔厚腻,脉滑数。
4 治疗要点
4.1 新食以消为主,宿食以下为主
4.1.1 新病食积以消为先,主方为保和丸 《丹溪心法·卷三》云:“保和丸:治一切食积。”该方为治疗食积之主方,朱丹溪对其命名“保和”原由有二,一是保和丸虽由消导药为主组成,但作用平和;二是保和丸能消积和胃,胃腑以通为和。
4.1.2 失治误治发为宿食,则以下法为主,主方为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云:“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下之后注意顾护正气,糜粥自养。
4.2 冷积以温下为主,热积以寒下为主
4.2.1 冷积当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主方大黄附子汤 盖冷积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之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用大黄得以行其积也[8]。
4.2.2 热积当通其燥矢,泻热通便,主方大承气汤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4.3 食积变证,治本为主,对症下药
虽然食积日久可变生他证,但始终食积未除,所谓治病必求于本,还应以消除食积为主。食积变证多为热证或虚实夹杂证,再根据具体的主症可考虑对症治疗。
4.3.1 食积咳嗽宜健脾运脾、消食化积为主,兼以宣肺化痰止咳之法,方以保和丸加减 基本方: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炙麻黄、苦杏仁、桔梗、前胡、甘草,诸药配伍使食积得消,脾胃健运,痰化气畅,咳嗽自止[9]。
4.3.2 食积发热宜用木香槟榔丸 《医方集解》:“湿热积滞去,则二便调而三焦通泰矣。盖宿垢不净,清阳终不得升,故必假此以推荡之,亦通因通用之意。然非实积,不可轻投。”全方行气药与攻下药配伍,共奏行气导滞、攻积泄热之效。
4.3.3 食积盗汗宜保和丸加牡蛎散 牡蛎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黄芪、麻黄根、炙牡蛎组成,制为粗散,小麦同煎,去渣热服,具有益气固表、敛阴止汗之功。
4.3.4 食积伤脾宜保和丸加健脾丸 补消合用,饮食既消而又不致伤正。
5 临床路径
图1显示,食积在临床颇为多见,诊断及治疗具有很强的中医特色,而且针对该病的方药也极为丰富。我们认为该病要及时发现,尤其对于婴幼儿等高发人群更应引起重视。本病初期病情简单,多以保和丸加减即可治愈;若失治误治发为变证,则要根据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尤其注意攻补兼施,以攻为主,补而不滞。
图1 食积病临床路径
参考文献:
[1] 王上,于河,施金凤,等.小儿食积的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1,18(3):40-43.
[2] 崔瑛.浅谈对食郁证的认识[J].江西中医药,2008,39(4):12-13.
[3] 李文坤. 毕可恩从食积论治儿科病经验[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4,18(3): 165-167.
[4] 解培勋. 大承气汤与燥屎宿食关系初探[J]. 中国中医急症, 2001, 10(3):152-152.
[5] 王熙国.食积咳嗽机理刍议[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8):47.
[6] 赵钊敏, 程科, 达春水. 浅谈小儿食积发热临床辨治[J]. 临床医药实践, 2010, 19(4): 292-292.
[7] 张波, 王壮生, 冯桂玲, 等. 从食积论治小儿盗汗 52 例[J]. 江苏中医药, 2006, 27(11): 35-35.
[8] 张秉成. 成方便读[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9] 罗文.小儿咳嗽从食积论治[J].杏林中医药,2013,33(3):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