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浸润式教学模式

2024-02-22孙向军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4年1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孙向军

摘  要: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围绕“核心素养”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活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遵循新课程理念,积极构建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活动型课程体系。其中,浸润式教学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立足浸润式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从价值建构和策略探究角度入手,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浸润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浸润式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在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实现全面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青少年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更应该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将浸润式教学模式运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既顺应了新课程理念,又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浸润式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浸润”本意是指液体渗入固体表面。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浸润”引申为教师为学生创设的学习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浸润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理解为基础,以感知知识、积累生活體验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强化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

浸润式教学模式的特点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浸润环境的渗透性。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为学生创建浸润式学习环境,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对道德与法治知识产生探究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二是浸润对象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初中生的学习特点组织教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和互动,利用贴合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实践,主动思考问题。三是浸润内容的情感性。浸润式教学模式能够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促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师需要创设与学生思维碰撞的浸润情境,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四是浸润过程的全面性。全面性特指学生的整体发展。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学习差异,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确保每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浸润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价值

为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国家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建设,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建设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新方法和新手段。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形成基本的是非观。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旨在将学生的实际生活融入学习中,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新型教学观。浸润式教学模式更加关注学生的主动体验和实践探索,力求在真实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因此,浸润式教学模式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途径之一。浸润式教学模式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对法治意识、家国情怀、道德修养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双向积累。由此可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浸润式教学模式具有重要价值。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浸润式教学模式的运用策略

1. 情境浸润,以“境”激“趣”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综合性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学会用道德与法治知识看待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然而,仅靠刻板说教无法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需要教师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

(1)生活情境。

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立足点是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所以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联系知识内容和生活实际,让“生活味”浸润道德与法治课堂。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以下统称“统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参与民主生活”这节课时,教师播放学生争吵的视频。视频中,某学生对自己负责的卫生区域不满意,认为清理垃圾桶最脏、最累,扫地、擦桌子等可以一周进行2 ~ 3次,但是垃圾桶每天都要清理。特别是夏天,一天需要清理两次。教师以此作为情境素材,引导学生讨论班级管理问题,参照“问题 + 解决建议”的思路汇总学习报告。随后,教师鼓励学生上台阐述报告内容,提出针对性建议,其他学生举手投票,同意率超过50%即为通过。卫生打扫问题是校园生活中的常见问题,现实中负责清理垃圾桶的学生会主动引出话题,引发其他学生思考,共同探究解决措施。通过选取生活素材,让学生亲身参与民主生活,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学会聆听和分享。

(2)问题情境。

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对此,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互答中不断闪现思维火花。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关心国家发展”这节课时,教师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出示问题:如何看待国家的发展与成就?提出问题后,教师没有要求学生直接回答,而是提出趣味性的引导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抢答:中国的新四大发明是什么?“一带一路”指的是什么?经济发展新形态是什么?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有哪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提问进行抢答,在展示答案相关图片时感受国家的发展壮大,自豪感也油然而生。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国家的进步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吗?大家身边还有哪些变化?结合生活经验,谈论自己身边遇到的问题,国家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如何看待这些措施?如何理解脱贫攻坚政策?你们的中国梦是什么?通过引导性提问,学生了解了学习的方向和思路,自主探索答案。一方面,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另一方面,增强情感体验,感受祖国的繁荣,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2. 语言浸润,以“语”共“情”

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语言来实现。教学语言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开展媒介,还是浸润学生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师需要巧妙运用语言艺术,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概念转换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内容,帮助学生沉浸到学习状态中。浸润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激发学生全方位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用启发性语言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在交流中丰富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公民基本权利”这节课时,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坐在干净明亮的教室中上课,上下学有父母接送,食堂提供丰盛的饭菜,每天都能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收获知识。看看图片上的这群孩子,他们是电影《八角笼中》的人物原型,与你们年龄相仿,也想读书,但是由于经济落后,送儿童外出打拳产业兴旺,当地很多家长不允许孩子读书,而是让他们外出打拳。大家认为合理吗?对此,学生会出现两种答案,一种是合理,认为要听父母的话;另一种是不合理,认为国家有相关资助政策,不让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对此,教师与学生持续互动,并将学生分为两组,A组的观点是“合理”,B组的观点是“不合理”。教师向A组提问:如果父母送你们去打拳,愿意吗?同时向B组提问:不合理的理由是因为国家有相关资助政策,让家长不用花钱吗?如果家长要花很多钱,可以这样做吗?在教师的启发下,A,B两组学生开始反思自己的观点,深入思考如何看待“兒童打拳”问题。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完成探究后,带领学生回到“儿童打拳”案例,家长有没有剥夺孩子的受教育权?应该如何解决呢?通过师生互动,学生理解公民基本权利的内涵,知道如何用理性合法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利,看待问题更加全面、客观、公正。

3. 情感浸润,以“情”导“评”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在传统教学评价中,评价内容单一,仅强调知识学习,忽视情感上的评价。基于浸润式教学模式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为构建有情感、有温度的理想课堂,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可以融入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内涵。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凝聚价值追求”这节课时,教师以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为切入点实施评价。评价学生的政治认同:是否理解脱贫攻坚战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否了解脱贫攻坚战的时代背景、历史意义、内涵和特点;是否能与教学案例、新闻素材中的人物感同身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道德修养:是否理解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道德内涵;是否具备做好未来建设者的意识;能否在日常生活中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勇敢、诚实、坚毅的优良品质。法治观念:是否理解追求自身价值是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将中国梦与自身理想联系起来。健全人格:是否正确认识自己,珍爱生命;是否具备同理心,在合作探究中学会互帮互助;是否愿意分享观点和感受;是否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责任意识:能否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社会秩序,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同时与不良行为作斗争;是否能够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贡献。教师从核心素养维度入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完善教学评价内容。

4. 活动浸润,以“行”促“学”

活动是连接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重要途径。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施活动浸润,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体验、感受、实践中把握教学内容,实现以“行”促“学”。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这节课时,教师设计主要活动任务“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引导学生思考:每年的4月15日是什么日子?由此引入国家安全教育日,向学生解释安全教育日的由来,为后续活动作铺垫。接下来,教师借助子任务串联课堂活动,完善活动浸润流程。

子任务1:国家安全现状。

教师组织辩论赛,正方观点是“国家安全已成定局”,反方观点是“国家现在不够安全”,全班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并搜集能够证明己方观点的证据。正方认为:国家现在非常安全,社会安定和谐、经济发展稳定、军事力量强大、科技发展进步、文化多元化发展等,都可以证明国家安全已成定局。反方则认为:国家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敏感的周边环境、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都是巨大的安全风险隐患。对此,教师总结:国家总体安全,但存在威胁安全的因素,应该学会居安思危。

子任务2:国家安全意义。

教师播放《为了和平》,纪录片以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为主线,生动展现了我们党驾驭复杂局面的非凡智慧胆略、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的壮烈历史画卷,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和巨大贡献。学生搜集、整理抗美援朝战争资料,汇报“战争的危害”主题报告,阐述战争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影响。随后,教师播放纪录片《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从国家、人民等角度入手,分析国家安全的意义。通过对国际形势的分析,拓宽学习视野,引导学生从客观现象出发展开理性思考,再实现感性体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

子任务3:国家如何安全。

教师鼓励学生总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完成人民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表格填写任务,从多个领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让学生直观记忆国家安全观。接下来,教师鼓励学生讨论对国家安全观的理解,说出自己能为国家安全作出的贡献。学生思考问题,自由发言,强化国家安全认同。教师升华主题:祖国是每一个人的依靠,为个体的生活、学习提供保障。只有国家强大、安全,个体才会有机会实现理想价值,享受幸福生活,所以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最后,教师设计课后作业:以《维护国家安全,少年大有可为》为题写一篇演讲稿,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内容深刻。

通过三个子任务,学生从现状分析、意义探讨到提出对策,逐渐建构“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学习框架,形成正确的国家安全观。

综上所述,浸润式教学模式为道德与法治课堂带来新思路和新方法,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得到全面提升。因此,教师应该重视浸润式教学模式的运用,通过情境浸润、语言浸润、情感浸润、活动浸润完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浸润式教学模式的融合路径,为学生创造生动、和谐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欣禹. 浸润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应用研究[D]. 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2.

[2]朱凌云,张元. 基于“互联网 +”智慧教育的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研究:以“浸润式”教学模式建构为例[J]. 大陆桥视野,2020(5):61-63.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