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瑜伽课程教学创新理念、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4-02-19邵媛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优化路径课程教学

邵媛

摘 要:在对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瑜伽课程改革要求进行解读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探索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瑜伽课程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瑜伽课程教学创新路径。研究指出:在新文科理念指导下,应积极促进高校瑜伽课程教学理念的变革,坚持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思维转变、新技术赋能的教学模式创新以及实践性导向的教学目标搭建;目前,高校瑜伽课程发展中存在教学内容不够合理,教学效果不够全面、教学过程中瑜伽的哲学思源和文化内涵不足、课程思政元素嵌入不足等问题;本文从注重传统精髓的保留和发展、融入现代科技与智能、整合身心健康与当代生活需求、采取智慧化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教学路径优化的主要方向,从技巧教学、理论框架、创新表演等部分提出了课程内容构建与教学模式创新思路,从六大方面提出了具体教学路径。

关键词:新文科背景;高校瑜伽;课程教学;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24)01-0065-06

Abstract: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form requirements for university yoga courses in the context of new humanities, this paper, utilizing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explores the challe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yoga courses under the backdrop of new humanities and proposes innovative teaching paths for yoga courses. The study suggests that:Guided by the new humanities philosophy,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activel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of university yoga courses, insisting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n teaching thinking, innovation in teaching models empowered by new technologi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practice-oriented teaching goals. Currently, challenges exi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yoga courses, including inadequate rationality in teaching content, insufficient comprehensiveness i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sufficient philosoph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yoga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inadequate embedd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urriculum. The paper proposes main directions for exploring teaching paths, emphasizing the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essence, integration of modern technology and intelligenc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with contemporary life needs, and adopting intelligent teaching methods. The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ideas for curriculum content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model innovation in terms of skill teaching, theoretical frameworks, and innovative performances, outlining specific teaching paths in six major aspects.

Key words:New liberal arts context; University Yoga course; Course teaching; Optimization path

2019年4月,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正式提出建设发展新文科的任务目标[1]。2020年,《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式在新文科建设会议发表,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系统化的部署[2]。新文科建设本质上就是对传统文科进行重组,突破专业壁垒和学科局限,促进多学科互动,将现代化的新信息技术融入文科的专业学习与训练之中,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瑜伽作为一门古老而又综合的实践系统,融合了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元素,不仅被视为一种传统的身体和心灵的锻炼方式,更被认为是一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我、社会和整体宇宙的综合性学科。

当下,学界关于瑜伽在高校课堂中的研究日益资深。有学者从教学方法入手,通过对瑜伽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的优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3]。从教学评价入手,提出要运用现代化手段采取课内外一体化多元评价方式,既要有学生评价还要定期对课程进行评价[4]。还有从心理因素展开,如郭亚琼、王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瑜伽训练,并对其进行测评,探讨了瑜伽运动对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影响[5]。结果表明,瑜伽运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学习素质等综合素养,进而提升其整体综合能力。从运动损伤的角度还有马薇、范占江、李妍等人分析了瑜伽教学中运动损伤的类型,归纳总结运动损伤的成因,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提出预防运动损伤的措施[6]。刘曼罗指出古代瑜伽体系本是针对人自身的生命科学体系,其人文价值对于当代高校瑜伽课程具有教育性作用,并对指引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心理、精神、生活行为、价值观等方面的身心修为均具有深远意义[7]。综上可见,学界对于高校瑜伽课程的关注度仍旧停留在技术、技巧等训练层面,如何将高校瑜伽课程发展建构于新文科理念下深度思考其课程体系、内容构建、学科融合,探索高校体育与艺术学科交叉融合建设发展的新思路仍有严重不足。基于此,本研究探索高校瑜伽课程教学优化路径,旨在促进体育教育体系的创新与变革,引领体育教育向多元、开放、实践性的方向发展。

1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瑜伽课程教学的创新理念

1.1 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思维转变

新文科建设倡导的是跨学科、交叉式研究,推动各个学科融合发展是建设新文科的必然选择。瑜伽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身心修炼课程,强调身体、心理和哲学的结合,涉及身心、医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应推崇跨学科知识的结合[8]。在新文科理念的指导下,立足瑜伽课程的跨学科融合特点,需要探究新文科理念如何促进瑜伽课程中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强调身体的力量、柔韧性和平衡性如何与内在的平静、专注和情绪管理相结合,培养学生全面的身心健康[9]。阐述新文科对于瑜伽课程跨学科融合的要求,探讨瑜伽与艺术、文化之间的关联,如舞蹈、音乐、绘画等如何与瑜伽相互作用,以丰富课程内容和学生体验。促进跨学科教学策略运用,在瑜伽课程中引入艺术、文化元素的教学策略,强调跨学科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多元感知,丰富瑜伽的内涵与体验。舞蹈的优雅动作与瑜伽体式的呼应,音乐的节奏与呼吸的协调,如何相互作用以丰富瑜伽课程的体验。分析瑜伽与绘画艺术之间的关联,将瑜伽的内在感受转化为绘画,如何促进学生在表现身体姿势、呼吸、情感体验等方面的理解与表达。通过舞蹈、音乐、绘画等多样化的艺术形式,深化学生对瑜伽的感知与理解。从而在瑜伽课程体系构建中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多元感知,培养学生超越传统认知,从不同艺术形式的角度感受瑜伽,拓展学生对瑜伽的认知和体验。同时,分析新文科对审美素养的重视,以及如何将艺术美感融入瑜伽课程中。

1.2 新技术赋能的教学模式创新

《新文科建设宣言》中提出,要“紧扣国家软实力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新需求,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10]。新文科建设在数字化和信息化等方面提出了广泛的要求,旨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升文科研究和教学水平。例如,新文科建设强调大数据的应用,通过信息技术收集、分析大规模的数据,提供更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揭示规律和趋势。鼓励在文科专业中使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创造更具沉浸感的学习和研究体验。推崇在线教育和远程协作,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学科专业的全球化合作,使得学科专业的知识能够更广泛地传播。这样的发展背景,同样也对高校瑜伽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这就需要高校瑜伽课程在数字化教学、大数据应用、社交化学习以及个性化学习等方面积极加强与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融合力度,通过新技术赋能,瑜伽课程在新文科建设的指导下才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学科的适用性和吸引力。

1.3 实践性导向的教学目标搭建

新文科理念對瑜伽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瑜伽课程内容需要着重强调实际技能,从实际技能的培养、练习经验的积累等方面,阐述对学生实际技能和经验的需求。实际技能的培养中,详细探讨新文科理念对于瑜伽课程实践性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瑜伽体式,更强调如何正确执行动作、呼吸控制、身体对位等技能。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培养正确的瑜伽技巧,提高身体柔韧性、平衡性等身体素质。练习经验的积累,阐述新文科对于学生练习经验的重视。学生需要通过不断地练习与实践,逐渐领悟瑜伽对身心的影响。强调反复练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瑜伽练习的坚持与耐心。同时,将新文科理念应用于瑜伽课程中,强调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场景模拟、案例研究、实地体验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掌握瑜伽的实际运用。倡导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互动、讨论、实践来增进对瑜伽的理解和应用。

瑜伽课程在新文科理念下,不仅是体育课程,更是身心平衡、审美素养的培养场所。学生通过瑜伽的练习,不仅获得了身体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情绪管理、心灵宁静和审美体验等方面的能力,使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2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瑜伽课程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2.1 首先教学内容不够合理,教学效果不够全面

目前高校的瑜伽课程在内容上缺乏统一的标准,很多内容并不符合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大多是照搬了市场上一些健身中心的瑜伽课程,或是参考其他高校的瑜伽课程进行编制,而未根据本校需求设定教学内容。其次,缺乏专业的瑜伽课教师,大部分瑜伽课教师由健美操和体操专业的教师替任。但此类教师并未受过专业、系统的瑜伽训练,不能在瑜伽技巧和人文内涵上对学生进行双重的瑜伽教学,即使能够完成形体上的指导,但很难从内涵上让学生感受瑜伽的精神魅力。第三,缺少理想的硬件设施。练习瑜伽需要通风、安静的环境,而高校瑜伽课大多设置在密闭且不通风的教室内,不能给练习者带来平静愉快的心境。

笔者认为瑜伽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核心问题是未能做到对学生审美的启发、感官认知的塑造、身体锻炼能力的培养。如教师在教学过程只注重学生有未做到正确的姿态而忽略了瑜伽是以锻造多方面感官认知的身体塑造训练为基本的一项运动;未能融合肢体的柔韧性、意志的控制能力、自我的感知力以及音乐的感受力等到健身瑜伽的各种功法、体位法的练习中。瑜伽课程的核心在于不仅使学生学习瑜伽强身健体的动作技术,同时要掌握瑜伽练习中应用这些技术所独有的特点、方法和方式,较为全面地体会瑜伽的锻炼效果,提高学生独立运用瑜伽技术和技能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通过健身瑜伽的锻炼,改善学生的体形体态,引导和培养学生对形体美、姿态美和运动美的审美能力。

其次,瑜伽练习可以激活人体自身的能量系统,这种良性能量不仅能够调节荷尔蒙的释放,营养精细神经功能,还可以帮助练习者集中心智和稳定情绪,使其在身体运动中获得清晰敏捷的头脑和淡定平和的心境,从而保持身心的健康愉悦,是消除现代生活方式所造成的浮躁、消极和倦怠等不良压力和习惯的“健体、养心、益智”的运动方式,也是高等教育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

2.2 教学过程中瑜伽的哲学思源和文化内涵不足

瑜伽起源于印度,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11]。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塑形运动一直活跃于各类健身中心。20世纪80年代起,瑜伽作为一种“印度气功”引入我国,此后不管是在健身中心还是电视节目上,瑜伽热风靡一时。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成立全国瑜伽运动推广委员会,意图在全社会推广瑜伽,使其成为一种群众性的社会运动。此外,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瑜伽推广委员会还提出了“汲取印度瑜伽之精华,融合中国瑜伽之特色”,旨在推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瑜伽文化。目前瑜伽已作为一门课程在高校体育课堂中推广开来,如何在高校上好瑜伽课,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瑜伽课程成为笔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在梵语中,瑜伽意为“一致”与“和谐”,探寻的是“梵我合一”的道理与方法。讲究的是心理、生理以及精神上的和谐,达到改善身体和心性的目的,这才是瑜伽最主要的核心所在。因此通过了解瑜伽、感知瑜伽以及掌握瑜伽的文化内涵理论知识,从而正确认识和理解瑜伽及瑜伽运动实践的理念和意义,树立科学的瑜伽健身、养身以及健康的锻炼体系和理念。

2.3 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嵌入不足

笔者认为在瑜伽课堂教学中应该融入思政元素,通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形体课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2]。把瑜伽课与思政课相结合,真正打造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在高校瑜伽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养的重要举措。这种融合不仅能够使课程更具魅力和吸引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瑜伽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坚韧、集中注意力的品质,与思政课的个人修养、道德品质培养相契合。通过这种融合,学生能够从瑜伽中体验到道德修养对身心的影响,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在瑜伽课中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与精神激励。瑜伽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有助于构建“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的修养和情感管理能力,使学生在瑜伽的修炼过程中不仅获得身体的锻炼,更能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坚韧。这样的修炼不仅在大学时期对学生具有积极意义,更是终身受益的人生財富。这种融合不仅仅是对学生身心的关怀,更是对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课程中获得全面发展。

3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瑜伽课程教学的路径优化

3.1 课程教学创新与路径优化的发展方向

新文科背景下,瑜伽课程处于适应现代社会和不断发展的挑战之中,需要保持传统瑜伽精神的基础上实现现代需求的整合,传统的瑜伽课程深刻映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瑜伽课程不仅涉及课程本身,更承载了整个瑜伽学科的发展和未来方向。新的教学与研究方向应该包括以身心健康为核心的瑜伽实践,同时与科技与智能结合,构建一个更全面、更适应当代社会的瑜伽学科框架,优化教学路径需要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第一,注重传统精髓的保留和发展。在课程中仍然注重传统瑜伽的核心理念,这不仅是对瑜伽文化的尊重,更是为了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深入体验瑜伽的内在价值,如注重呼吸、体式和冥想。通过设计课程内容,强调传统瑜伽中这些元素的重要性,并将它们嵌入到当代实践中。例如,课程可以以深层次的呼吸练习开始,引导学生关注他们的呼吸,培养正念,并建立身体与心灵的连接。体式的选择也可以根据传统的瑜伽体系,同时结合现代生活的需求,确保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感受到身体的力量和柔韧性。将其融入当代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内在宁静和专注力。让学生深入体验瑜伽的内在价值。

第二,融入现代科技与智能。在高校瑜伽课程中融入现代科技与智能,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瑜伽实践的理解、参与度和效果。一方面,可以通过结合虚拟现实(VR)、智能设备和在线资源等现代科技工具,为瑜伽课程注入新的元素[13]。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通过虚拟现实眼镜,学生可以沉浸在美丽的瑜伽场景中,感受到自然的环境,从而增强他们的情感投入和专注力。智能设备可以用于监测学生的体态和动作。例如,通过穿戴式设备或摄像头,可以实时反馈学生在体式中的细节是否到位。这种个性化的指导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调整姿势,避免受伤,并提高他们在瑜伽实践中的效果。另一方面,利用在线资源,如瑜伽应用和网络直播,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之外延伸他们的瑜伽实践。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或电脑参与在线瑜伽课程,促进自主学习和实践。因此,现代科技与智能的融入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参与度和体验感,同时使瑜伽教学更加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第三,整合身心健康与当代生活需求。在高校瑜伽课程中,整合身心健康与当代生活需求是至关重要的。将瑜伽理念与当代生活紧密联系,突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瑜伽修行融入日常生活,不仅使瑜伽实践成为身体的锻炼,更是一种促进全面健康和适应当代生活的方式。帮助他们在快节奏的社会中获得平衡。首先,强调身心健康的整合。通过将瑜伽实践与身体、心理和情感的健康联系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瑜伽的价值。课程可以包括有关压力管理、情绪调节和心理平衡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在瑜伽中找到身体与心灵的和谐。其次,考虑到当代生活的需求,可以在课程中引入应对现代生活压力的瑜伽实践。例如教授学生在快节奏生活中找到宁静和平衡的方法。这种实用性的内容能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运用瑜伽原理。

第四,运用智慧化的教学方法。采用交互式、体验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瑜伽,让他们从亲身经历中领悟瑜伽的哲学内涵。通过借助技术工具、在线平台或者课堂互动,教师可以与学生建立更紧密地互动。这可以包括在线讨论、实时反馈和学生作业的互动性评估。通过这些方式,学生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瑜伽教学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感。同时体验式教学也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通过组织实际的瑜伽实践、工作坊和团体活动,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瑜伽的哲学内涵。这种亲身经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瑜伽实践的理解,使他们更容易领悟瑜伽的精神层面,而不仅仅局限于身体的动作。

3.2 课程内容构建与教学模式创新

在适应新文科对瑜伽课程的要求时,需要重新设计课程结构。这包括从瑜伽的基础体式、呼吸控制,到更深层的冥想、哲学思想等多维度的内容。课程应该分阶段、分层次的设置,以满足学生在瑜伽修炼过程中的不同需求,选定了瑜伽基本体式的教学内容之后,分别从技术教学、理论架构以及作为表演的舞韵瑜伽三个方面去构建本课程。

第一,在技巧教学上,笔者采用从上而下,再回到身体内部的训练方法。从以上笔者列出的瑜伽基本体式可见,笔者的课程内容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即从上肢的肩背、脊柱的训练到下肢的臀腿、筋腱等部位的训练最后再回到以胸腔、腹部为核心的内部循环训练。身体内部循环的训练采用的是前驱式和半前屈式。这些体式帮助缓解压力和轻度忧郁,刺激肝脏和肾脏,增强平衡能力和脊椎力量。最后回到全身训练的四柱式。这是一个全身的运动,包括胸部,腹部,背部,臀肌以及四肢的肌肉都会被激活开,从而打下手臂支撑的平衡基础,肌肉变强能够更好地保护脊椎。

第二,理论框架上,使学生明确各体式暗含的哲理。练习瑜伽称为修行,每个体式都是印度教中一种古老而神圣的语言,如战士第一式主要是为了纪念由湿婆的头发生成的强壮英雄;山式是一个基本的站立姿势,该姿态源于梵文名,意为山,也就是说要像山一样牢固地站立不动。如梵语所吟,每一种体式都是对生命的冥想,练习者通过瑜伽净化自己,为保持自身纯洁,对自身的体态进行反省,并根据实际体悟的需要和体态展现的方式,反思身心,只用感官行动。因此在课程中,笔者的教学内容都是从展臂式(向杰出的人致敬)到前屈式(向诱发活动的人致敬)到上犬式(向金色宇宙本身致敬)再到下犬式(向在空中迅速移动的人致敬)。最后在四柱式的沉思和祈祷中结束整个瑜伽教学的过程。

第三,以舞韵瑜伽为基础的创新表演部分。在教学的最后部分,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瑜伽的兴趣,笔者增加了一些创新点。如在内容上设置了以瑜伽体式动作为核心的舞韵瑜伽的表演部分作为整个瑜伽课程教学。舞韵瑜伽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瑜伽门类,是一种将瑜伽体式与舞蹈动作结合,配以具有治疗功效的音乐,既有瑜伽的内敛又包含了舞蹈的韵律,能让舞者以及观赏者既能体验到内心的宁静也能感受到生命的流动。

新的教学模式应当更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通过引入更多的实际练习、情景模拟和真实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中深入感受瑜伽的内涵与实际运用,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实践能力。例如,结合校园环境或自然场地开展户外瑜伽实践,以加深学生对瑜伽的理解与体验。同时,加强教师对新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培训,为了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需要对师资队伍进行培训。这包括让教师了解瑜伽的哲学、文化和内涵,以及如何将这些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

3.3 教学路径优化与实践应用

第一,情感与趣味交织:营造瑜伽课的韵律之美。在瑜伽课程中,强调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至关重要。运用音乐、自然声音、环境氛围等,创造出富有情感和趣味性的教学场景。例如,使用柔和的音乐作为背景音,引导学生放松身心。活跃教学手段运用,创新教学方式,如瑜伽游戏、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瑜伽的哲学和技巧。例如,设计角色扮演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演练不同瑜伽体式,加深对瑜伽动作的理解。

第二,理论与生活融合:感受瑜伽课的哲学之美。通过学生日常生活的体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关注身体、呼吸和情绪的联系。从日常生活中提取相关的瑜伽元素,例如提醒学生注意呼吸的重要性,以此开始瑜伽理论知识的引入。培养提升学生理论素养,探讨瑜伽理论,例如不同瑜伽体式的起源、传统和现代瑜伽的区别。让学生了解瑜伽哲学,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瑜伽练习的内涵。

第三,深度與实践共融:探索瑜伽课的理论之美。深入理论本质,以瑜伽理论为基础,引入实际的案例,如瑜伽练习者的真实经历、对健康的影响等。通过分享案例,让学生更贴近实际生活,深入理解瑜伽练习的意义。

第四,实践与灵动共生:发现瑜伽课的自然之美。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瑜伽实践,通过练习瑜伽体式和冥想来体验瑜伽的实际效果。借助瑜伽工作坊或户外练习,提供更多实际操作机会,使学生亲身感受瑜伽的益处。

第五,自然与创新交汇:体验瑜伽课的场景之美。创造多样化的教学场景,如户外瑜伽、瑜伽工作坊或瑜伽营地。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瑜伽练习,增强学生的身心感知,让他们更深入地体验瑜伽的内涵。

第六,成长与思辨交融:领悟瑜伽课的洗礼之美。引导学生从瑜伽实践中思考自身发展和成长。讨论瑜伽对身心健康的影响,鼓励学生探索瑜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思考瑜伽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通过这种教学路径优化,瑜伽课程将不再是简单的体式练习,而是更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通过创新的教学手段和多元化的教学场景,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瑜伽的哲学内涵,从而更好地应对当下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并在身心上得到平衡与和谐。

4 结 语

瑜伽进入高校课堂以来,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体育选择,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新文科建设的提出,对高校瑜伽从学科融合、全面教育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面对现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核心素养、课程思政等方面的不足,要以新文科理念为指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整合好内心与外部、运用好技术与智能,在课程教学中注重教学场景的选择,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在瑜伽实践中思考,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和实践瑜伽,从而在身心上获得健康和平衡。逐渐将这一门以时尚为起点的运动发展成为一项增强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核心素养的,具有中国式体育发展特点的运动。

参考文献:

[1]马骥. 新文科背景下《决策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J]. 知识经济, 2019 (30): 144-145.

[2]王美芸.新文科背景下大学写作课程改革路径探索[J].教育评论,2022(9):134-138.

[3]林佳丽,陈剑洪.高校瑜伽教学的跨学科融合与发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26):173-176.

[4]韩晔,杜春华.黑龙江省高校瑜伽校本课程可持续发展路径[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2,40(2):92-96.

[5]郭亚琼,王哲.瑜伽运动对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影响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17):186-189.

[6]马薇,亚力昆·赛依都,范占江,等.高校瑜伽教学中运动损伤的成因及预防研究[J].体育视野,2023(16):96-98.

[7]刘曼罗.论高校瑜伽课程中蕴藏的人文价值[J].大学,2023(14):160-163.

[8]杨会燕.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通专融合的路径研究——以武汉体育学院体育专业为例[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2,40(2):39-44.

[9]徐帅帅,李彦龙.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育的困境与纾解[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3,41(4):70-76.

[10]王仕勇.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与新进路[J].中国编辑,2021(2):16-21.

[11]宋林董.阿斯汤伽瑜伽运动干预对女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22.

[12]宋佳静,余蓉晖,元丁.“体育强国”视域下红色体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3,41(5):65-71.

[13]位小龙,郑崇德.我国体育在线教学研究现状、困境与发展对策[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2,40(4):69-74.

猜你喜欢

优化路径课程教学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我国结构化面试困境及优化路径分析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