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在线教学“低参与率”的积极意涵与应对
2024-02-19刘燕中刘芳位小龙
刘燕中 刘芳 位小龙
摘 要:长期以来,体育在线教学受到“低参与率”的困扰而备受学界质疑。究其因是教学设计囿于传统思维、教学交互困于浅层对话、教学评价限于形式单一等消极思维所致。以学习者投资理论为新的视角,探讨体育在线教学“低参与率”的积极意涵,认为体育在线教学“低参与率”是学习者为了实现想象认同、达成象征资本、成为想象共同体的个体主动投资行为。在此基础上,希冀以自组织的教学设计机制、对话性的教学交互机制与发展性的教学评价机制提高体育在线教学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体育在线教学;低参与率;学习者投资理论;想象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24)01-0071-07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online sports teaching is troubled by “low participation rate” and has been questioned by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he reason is that teaching design is confined to traditional thinking, teaching interaction is confined to shallow dialogue, teaching evaluation is limited to a single form of negative thinking. From a new perspective of learner investment theory,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low participation rate” of online sports teaching is an individual active investment behavior of learners in order to realize imagination identity, symbolic capital and imaginary community. On this basis, it is hoped that self-organizing teaching design mechanism, conversational teaching interaction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al teach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can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iciency of learners in online PE teaching.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online teaching; Low participation rate; Learner investment theory; Imaginary community
近年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广泛应用在体育领域。各大网站(中国大学在线课程、爱课程)体育类在线教学的增多[1]与体育类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的出现以及体育在线教学相关研究的拓展[2]都彰显出在线教学在体育领域的强大适应性与影响力。然而体育在线教学在现实发展中却出现期望不一致困境[3],即不同学习者(教师、学生、政府、高校、社会)希冀通过体育在线教学进行教与学及促进社会发展[4],现实却是注册者众、参与者少、完成者寥[5],突出体现在体育在线教学的“低参与率”。相关研究成果验证了上述观点,《循序渐进练瑜伽》初始注册人数为11 080人,参与过程人数为368人,完成者仅有118人,合格率仅为0.7%[6]。造成上述困境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方面,其一是体育在线教学不适于“隐性知识技能”向“显性知识技能”转化的动作技能教学[7],其二是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路径依赖与教学主体的惯性延续干扰了体育在线教学的目标内容定位,其三是体育在线教学评价体系的缺漏与社会互动的缺乏造成了“低参与率”的出现。传统原因的总结归纳都是将体育在线教学“低参与率”视为一种失败的学习经历,这不仅是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学习范式思维的呈现,也是片面追求单位人力资本投资效用最大化的展示[8]。但也有学者对此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将传统教学中的辍学率概念应用到体育在线教学“低参与率”中并不符合“以学为中心”导向的在线教学目标价值要求,对其再界定应从“学习者”的角度进行考量[5]。加之体育在线教学“低参与率”作为贬义词存在于学界认知中也不符合体育在线教学开放性的特征,应将“低参与率”视为一个中性词汇[9]。此外,“低参与率”现象的出现是学习者多元化与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另类呈现”[10]。受此啟发,从学习者只要学到了自己想学的东西就是一种成功的定义理解[11],以学习者投资理论为指导对体育在线教学“低参与率”进行正向解读——体育在线教学“低参与率”是学习者主动选择过程而非被动放弃结果,这对于重新认知体育在线教与学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1 体育在线教学“低参与率”的原因
体育在线教学作为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来受到诸多体育学者的关注。然而,体育在线教学的教学设计囿于传统思维、教学交互困于浅层对话、教学评价限于形式单一导致“低完成率”现象的出现,这也是学习者参与体育在线教学积极性不高的表现。
1.1 教学设计囿于传统思维
当前,学习者期待通过体育在线教学拓展知识学习广度和提高技能习得熟练度的愿景仍未实现。究其因是体育在线教学设计是线下体育教学设计的翻版与再现。第一,体育在线教学目标设计以预设为主。体育在线教学目标偏重体育知识与运动技术的设置[12],如体育在线教学平台中导学、课件、试题库与拓展资料的提前设置,缺少生成性体育在线教学目标,如学习者的社会情感目标设置。第二,体育在线教学内容设计以概念认知为主[13]。一方面在理论课堂教学中体育在线教学内容设计以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与概念或具体项目的历史演变为主;另一方面在术科课堂教学中以动作技能的运动认知和动作概念为主线,注重体育学科固有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折射出体育在线教学内容仍未摆脱传统“知识中心”桎梏[1]。第三,体育在线教学情境设计以教师为主。体育在线教学情境创设以教师语言(口语、身体语言)及其所处情境为主,用传统“旧规范与惯习”指导学习者体育在线教学“新行为”,反映出体育在线教学技术加持下“以教定学”的再现[14]。如此,体育在线教学设计不仅没有实现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创新性超越,更无法吸引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体育在线教学实践当中,进一步加剧体育在线教学“低参与率”。
1.2 教學交互困于浅层对话
长期以来学习者通过体育在线教学平台的对话交流与深层互动来实现深层学习的目标尚未实现,浅层对话成为体育在线教学的标志。第一,操作性教学交互(人机交互)的浅表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操作性交互是认知性教学交互与社会性教学交互的基础与前提。然而,体育在线教学的学习者对在线教学平台与工具的了解与使用并不深刻甚至产生抵触心理[15],欠缺在线讨论社区、学习分析技术等的综合实践。第二,认知性教学交互(内容交互)的有限性。现有的体育在线教学交互受限于概念型体育在线教学内容,忽视了具体情境下的经验对学习者高阶思维的发展性作用,进而导致体育在线教学交互停留于传统的知识技能层面[16]。第三,社会性教学交互(师生交互与生生交互)的片面性。体育在线教学交互维度与层次总体上频次不高、程度较低,造成[17]体育在线学习临场感不足与社会化功能不彰的问题。此外,部分体育在线教学实践以效率和成果为导向的交互导向,如学习者以人机交互与内容交互代替了社会性交互,从而弱化了体育在线教学交互的整体性价值。由此可见,体育在线教学交互的三个层面(操作性、认知性、社会性教学交互)仅停留于浅层次的互动对话,这体现的是学习者应付式与简单化的态度表达,缺少知识的建构与批判的行为。
1.3 教学评价限于形式单一
目前,体育在线教学评价实践并未有效支撑与评价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因而其教学效果备受学者质疑[18]。第一,评价主体的单一性[19]。受传统体育教学思维影响,体育教师是体育在线教学评价的单一主体,学习者自我评价及互评、平台管理者与其他学习成长相关的人的评价尚未出现。第二,评价方式的片面性[20]。现有体育在线教学评价照搬套用线下体育教学评价方式,以学习者最终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为主,缺少学习者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性评价,这不只是终结性评价方式的体现,还是静态评价观的反映。第三,评价内容的单维性。当前体育在线教学评价侧重于学习者的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忽略了社会情感领域的评价。第四,评价方法的简单化。已有研究显示体育在线教学实践尚未将学习者在线教学平台的教师答疑区、课堂交流区、综合讨论区的有效发帖与回帖状况纳入教学评价,这降低了体育在线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以上体育在线教学评价的单一性实践上体现的是“评价”的强制性与外在性矫正功能,将体育在线教学评价作为教的手段而非学的工具,本质还是以“教”定“学”,压抑了体育在线教学中学习者的个体性与主动性。
2 学习者投资理论视域下体育在线教学“低参与率”的积极意涵
在教育结构趋向于学习者的时代背景下,学界产生了对体育在线教学“低参与率”现象的反思诉求,学习者投资理论就是众多理论中的回应之一。学习者投资理论认为学习者主动投资体育在线教学以获得各种资本,旨在通过想象认同达至想象共同体,实现身份再认定(阶层跃迁)。其作为一种宏观性的理论工具,不仅是一种学习理念上的颠覆与更新,还提供了一种具体性的分析框架与问题解决方案,关注学习者的主动行为选择在体育在线教学中产生“低参与率”的重要作用。
2.1 理论基础
学习者投资理论是社会文化学派系列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21-22],旨在关注学习者认同、资本、想象共同体和投资的关系及其互动机制。具体来讲,学习者对某种事物的投资是因为他们想要从中获取象征性或物质性的资源,从而提升自身各种资本价值和社会权力。学习者对某种事物的投资也是对认同的投资,旨在融入想象共同体[23]或者身份再构,最终实现阶层的跃迁。在认同的影响下,学习者的具体行为选择会与其投资观念产生冲突,影响对具体行为的选择和使用。
将学习投资理论引入体育在线教学研究当中(图1),不仅能够突破传统心理学范式的二维对立导向,还能够转变学界对体育在线教学“低参与率”的刻板认知。学习者投资理论与体育在线教学的契合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两者都是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理念时代诉求的有效回应,注重学习者主体性的复归和积极性的发挥。第二,两者是 “终身学习”理念的具体理论化集成与方法论呈现。第三,两者都注重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与相互建构。
2.2 体育在线教学“低参与率”的积极意涵
传统理论视角下体育在线教学中学习者的具体行为选择不仅有“高参与率”的正向期待,还有“低参与率”的负面理解。体育在线教学的学习者自主性选择行为(投资和撤资或部分撤资)在学习者投资理论视角下的积极理解与认同、资本及想象共同体密切相关。
2.2.1 自我认同到社会认同再到想象认同的跃迁
认同维度上的体育在线教学“低参与率”是社会建构观上的投资,是自我认同到社会认同再到想象认同的缓慢跃升过程。第一,学习者自我认同体育在线教学“低参与率”这种与学界认知相违背的行为(自我认同)。学习者依自身需求在海量体育在线教学资源中择优选取教学内容抑或依某一知识技能重难点进行多教学资源的对比学习,这一过程学习者自我认同低完成率的行为选择。第二,学习者体育在线教学“低参与率”行为选择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及其他学科的认同(社会认同)。从全生命周期视角看学习者在体育在线教学的学习过程中的一次次主动辍学行为,是学习者在学习目标优化、学习渠道拓宽、学习模式改变的主动投资,更是在终身维度上获得社会认同体育在线教学中学习者“低参与率”的行为方式。第三,随着时空的变化学习者对体育在线教学“低参与率”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建构完成时,达至想象共同体的想象认同(想象认同)。学习者自我认同体育在线教学价值基础上,其学习效果得到社会大众及因关学科的社会认同,进而影响学习者通过体育在线教学的学习过程获得想象共同体的想象认同,获得想象共同體的资格,实现合法性边缘学习者到合法性充分学习者身份的转变。
2.2.2 文化资本到物质资本再到象征资本的达成
资本维度上体育在线教学“低参与率”是学习者权力地位不等导致的文化资本占有不同的结果呈现。那么学习者为了实现身份再认定就必须对体育在线教学进行投资,实现文化资本的获得和物质资本的合法性价值转化为象征资本(学分的获得),最终实现学习者想象共同体的达成。第一,文化资本的获得。学习者通过体育在线教学的学习,达成自身运动知识技能的扩展、深化与巩固,主要体现在学习资源的择优选取与对话讨论的主动发言。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会根据自身已有经验资本进行主动投资,实现自身经验资本的最大化[24]。第二,物质资本的获得。学习者通过体育在线教学完成自身预先设定的学习目标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与学习徽章等制度资本,进而内化为自身缄默知识技能要素,在劣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实现物质资本的获得。第三,象征资本的达成。学习者通过体育在线教学使个体的隐性知识技能外显化并符合目标场域的系统评价标准(如教学场域的教师评价标准),使学习者在某一领域内的生手转变为熟手,获得想象共同体的认可,实现象征资本的达成。
2.2.3 实践共同体到想象认同再到想象共同体的实现
想象共同体维度上体育在线教学“低参与率”是学习者为了无限趋近于想象共同体所作出的主动性行为选择的过程。学习者对体育在线教学的投资,本质上是向想象共同体“想象认同”的投资,但在投资过程中出现的“低参与率”现象与主体行为,并非学习者放弃自我认同与身份再认定的重构过程,反而是规训于想象共同体的结构模式。第一,体育在线教学“低参与率”是学习者在实践共同体中以“合法边缘性参与”角色进行的行为结果,本质上不仅是学习者学习主动权复归的体现,还是学习选择灵活性、学习方式丰富性、学习诉求多样性的展示。第二,体育在线教学“低参与率”是学习者终身学习道路上的印记,并不拘泥于体育在线教学“高参与率”的“想象规范”与主动投入在线讨论的“理想目标”,而是学习者追求想象认同的资格与标准的主动行为选择。第三,体育在线教学“低参与率”既是过往远程教育中历史性关系的延续,也是未来体育在线教学的展示,但学习者更加注重通过体育在线教学达至想象共同体并成为其成员(教育者)。这就揭示了体育在线教学教育者需以合作者的角色帮助学习者进行主动学习投资,形成多元化的教育目标,促成师与生平等对话的良好样态。其中以学习者需求作为体育在线教学学习的融合性价值目标进行学习目标的优化、学习渠道拓宽、学习模式的改善、学习资源的整合,那么“低参与率”也可以成为体育在线教学质量受到认可的表征。
2.2.4 认同、资本与想象共同体和投资的交叉集合
投资维度上的体育在线教学“低参与率”是从社会学角度对学习者的行为进行理解与阐释,尝试以动态的眼光描绘不断变化着的学习者和体育在线教学的关系。第一,体育在线教学“低参与率”的行为结果(部分撤资)就是学习者调用自身先前各种资本(文化、物质及象征资本)的尝试(认同与资本的交叉点),并表达出对体育在线教学“高参与率”这个“想象规范”的抵制与反抗。第二,体育在线教学“低参与率”反映了学习者在趋向想象共同体过程中自身的“站位”(认同与想象共同体的交叉集合——定位)。即学习者在体育在线教学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按照想象共同体“高参与率”的规训进而选择传统线下的学习投资策略与主流教育者认同的“全程”学习身份,而是以个性化学习为指引充分发挥学习者自主性进行体育在线教学知识技能的深度学习(低参与率)。第三,学习者通过体育在线教学“低参与率”来表达自身对“高参与率”“想象规范”的站位,标识出这一群体的自我评价与价值取向。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标识并非倾向于“高参与率”这个想象共同体的价值取向(一种评价模型),而是通过契合自身需求的“低参与率”这个价值取向来进行具体的行为实践。但不可否认的是,学习者作为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加之现时体育在线教学“高参与率”仍受传统学习概念的影响,体育在线教学“高参与率”这个“想象规范”的价值观(体育在线教学“高参与率”的系统评价体系)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学习者体育在线教学“低参与率”的具体行为,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想象共同体与资本的交叉集合点——系统控制模型)规训着学习者的具体行为选择向着“高参与率”的方向转变。当然,突出学习者学习主动性概念——投资的引入,其不仅生动刻画了学习者通过设定“低参与率”的行为来改变自身在体育在线教学的学习中过往“高参与率”的刻板定位,还能够分析学习者出现“低参与率”行为目标的深层原因与积极意涵,同时关注为实现此目标学习者与环境的互动过程。
有鉴于此,体育在线教学学习者通过具体的行为选择(撤资或部分撤资)来建构相应的认同,形成自身特色的文化资本、物质资本与象征资本,实现既有身份的再认定。也能够凭借具体行为选择来进行自我定位,突破系统性评价体系的约束,重构想象共同体中的意义。对体育在线教学的学习者而言,在认同、资本与想象共同体的驱动下,能够主动的对体育在线教学中的某种行为模型进行投资或撤资,表达对想象规范的赞同或抵触倾向,形成自主性特征明显的行为选择结果。可见,学习者在體育在线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选择过程及结果不仅反映着学习者的认同与资本构建的动态过程,服务于达成具体学习目标的现实需要,还标识着学习者在现实时空维度上的自我认知、自我定位与未来时空维度上的社会认同、目标构想,这是一种历史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与理论模型。透过学习者投资理论,既可以明晰认同、资本与想象共同体是如何作用于学习者对体育在线教学的投资,也可以窥探认同、资本与想象共同体与学习者具体行为选择是怎样交互的,进而积极阐释学习者在体育在线教学的学习过程中的“低参与率”行为选择。
3 学习者投资理论视域下体育在线教学“低参与率”的优化路径
学习者投资理论为体育在线教学“低参与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分析性的理论框架,能够颠覆传统文化符号意义上的“学习者”,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体育在线教育中学习者的定位及其主动行为的内涵。因此,体育在线教学设计要围绕学习者需求展开,教学交互以学习者活动为主,教学评价倾向于学习者的发展[25]。如此,体育在线教学才能在“智能互联时代”建构起符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
3.1 自组织的教学设计机制
受传统教学设计思维的限制,体育在线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照搬实体体育教学的知识思维,忽视了学习者个体的学习经验与学习需求。而体育在线教学的学习生态要突破传统教与学二元对立的矛盾,就必须从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4方面组成一个自组织的教学设计机制[26]。第一,宏观上要突破不同体育在线教学平台壁垒,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这种技术上的进步与自发性的组织行为能够促发学习者和教学者在教学资源、学习环境及外部环境中进行开放且自由的运动知识技能交换。中观上教学内容设计要立体多维架构,促进多层级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关联丰富。微观上重置教学资源检索方式,帮助学习者主动聚类相关运动知识与技能,摆脱传统教学设计思维的束缚与教学流程的依赖。第二,以问题统摄教学内容促发非线性学习模式的产生,突破传统体育教学大纲与教材的束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管理能力、自选课程学习内容,实现个性化学习的达成。诚然,问题的设置既要有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又要有系列问题集的创设与衍生,还要有平台前沿性算法学习策略的引导。第三,用生成性的学习目标代替预设性的教学内容[27],促使学习者形成新的非平衡态。一方面教育者与学习者以价值共创与意义协商的过程生成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理解,摒弃体育在线教学传递客观体育运动知识的传统逻辑,进而丰富体育在线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体育在线教学平台发挥大数据优势记录不同学习者在体育学习社区中的学习资源,同时进行聚类与内容重整,以挖掘出更加智能化与创新性的生成性学习资源。第四,涨落的出现(低参与率)推动体育在线教学共同体的有序形成。生成性学习目标的追求使学习者(学生、体育爱好者、教师、学校、政府、在线教学平台运营商)以新手—熟手—专家的角色轮转身份在线上合作场域中进行协作交流,从而推进体育在线教学共同体的有序形成。
3.2 对话性的教学交互机制
要突破体育在线教师的绝对话语权力与信息技术加持下部分话语权的“虚假让渡”,就必须回归民主平等、沟通合作、互动交往、创造生成的“对话性”体育在线教学交互机制[28]。第一,提高体育在线学习者的对话意识与对话思维,激发学习者不断探求未知的自身潜能和内生动力。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作为一个“有经验”的投资者去设置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问题即引导学习者不断“辍学”进而完成有目的的“求学”,实现系列问题集解决过程中的主动对话,助推学习者知识技能的内化。第二,创设对话情境加强情感交流。对话情境的创设是增强体育在线教学亲和力的关键,也是彰显体育在线教学同步异步讨论的魅力所在。基于传统体育教师的肢体对话,需要体育教师将自身的情感支持置于文本视频制作、问题设置与讨论管理等整个教学设计中,使学习者能够感受到教育者深情的关怀,实现润物无声的在线对话与互动交流。第三,以技术赋能深层对话。体育教师要摒弃技术与体育二者简单拼凑的认识与做法,充分挖掘体育在线教学平台对话交流互动的强大优势,利用人工智能、云服务及边缘算法对学习者全周期学习数据进行收集、分类、分析、预测以实施差异化个性化的教与学互动策略,从而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的体育精准化教学[29]。第四,以评价保障对话质量。高质量的对话是保障教与学双方视界融通拓展的关键,这就需要对教师回应学习者的困惑与问题等行为进行评价,需要对学习者与文本、视频及其他环节的对话进行评价。此外,学习者学习全程的心理反馈及整体感悟的评价对于开展自我对话也至关重要。
3.3 发展性的教学评价机制
学习者投资理论不仅强调了学习者自我认同体育在线教学的作用,也凸显了学习者通过体育在线教学的学习得到社会认同,还强化了学习者通过体育在线教学的学习达到想象认同,最终实现身份再定。这就意味着体育在线教学的评价目标、评价标准与评价结果都要实现价值观的转换,以促进体育在线教学发展性学习生态的达成[30]。第一,个性化的评价目标。包括教学总目标和教学分目标。教学总目标的设定在考虑学习者已有知识背景、能力水平基础上进行差异化或组别化的设置。教学分目标的设置要根据学习者自身需求进行动态调整。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总目标既可以是教学分目标上的梯次叠加也可以是跳跃优化,如良构与劣构问题的平行并列或交叉集合或迭代深化,这本质是遵从于学习者学习需求的体现。第二,动态化的评价标准。评价体育在线教学中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及效果不仅要有核心素养指向[31]有不同体育生活方式导向的学习内容,也要有“发现问题—策略探索—结果反思”问题集式的学习内容,还要以教学互动环节的高质量对话为尺度进行评价。第三,情境化的评价内容。体育在线教学要为学习者提供比赛视频、数据图表等材料以增加学习环境的情境性代入,有助于学习者对于体育知识抽象概念与运动技能模糊认知的具象化理解与实践性应用。同时可以利用体育在线教学平台收集学生个人信息进行拟人化运作形成仿真性学习情境,从而实现多维度的情境化学习评价。第四,内省化的评价结果。一方面借助体育在线教学平台学习分析技术精确记录学习者学习进程中的细节参数,以分析和判断学习者的各项能力情况。另一方面,教育者通过设置启发性的评价模块激发学习者的注意力与意识潜力,不仅引导学习者从形式参与到深度活动的转变,而且实现由他律到内省的转变。
4 结 语
以传统辍学率定义体育在线教学“低参与率”会对学习者的行为形成片面认知,遮蔽众多学习者参与体育在线教学的主体价值。鉴于此,需要以主动投资的视角来看待学习者体育在线教学“低参与率”的行为选择,从而形成自组织的教学设计机制、对话性的教学交互机制、发展性的教学评价机制,助推智适应、自适应学习范式的形成。当然,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与体育强国战略的落地实施,加之人工智能大数據与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技术赋能下的体育在线教学将推动每一位学习者进行更加有意义的建构学习与深度学习,从而实现体育在线教学立德树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沈晔,张瑛秋.核心素养目标下体育在线课程教学问题析因及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8(12):109-113.
[2]陈传浈,周威.大学羽毛球“在线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体育学刊,2017,24(5):98-101.
[3]肖雨,袁勤俭.期望不一致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和展望[J].现代情报,2021,41(10):159-167.
[4]吴宾,姚蕾,周龙.多元一体:“互联网+”时代体育在线课程的价值取向[J].体育文化导刊,2018(3):118-123.
[5]王勃然,金檀,赵雯.在线课程与“高”辍学率:基于学习者视域[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0):159-164.
[6]王会儒,赵晗华,余建波.中国大学在线课程体育类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8):69-75.
[7]金成平.体育在线课程现象的现实反思与未来展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4):122-126.
[8]刘金蕾,杨永建,苏理华,韩雪.人力资本投资视角的远程教育辍学问题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85-92.
[9]张刚要,李紫衣.基于质性分析的MOOCs高退学率归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1):29-35.
[10]张晓蕾,刘威童,黄振中.如何理解MOOCs学习完成率——对MOOCs学习者留存问题研究的评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4):44-52,75.
[11]詹妮弗·罗伯茨,肖俊洪.我的在线课程学习之旅:终身学习的自我人种志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9(11):66-78,93.
[12]庄巍,樊莲香,汤海燕,等.新时代大学公共体育在线教学建设研究[J].体育学刊,2021,28(5):83-88.
[13]曹宇.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专项体育课程在线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8):89-100.
[14]闫士展.新冠疫情背景下体育在线教学的理论审视、现实反思与实践进路——“疫情下的学校体育”云访谈述评[J].体育与科学,2020,41(3):9-16.
[15]柏宏权,王姣阳,沈书生.区域教育管理者对在线教学融入常态教学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江苏省中小学在线教学调查研究报告之五[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0(4):77-89.
[16]卢强.教学交互层次对大学生在线深度学习的影响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3):34-41.
[17]陈涛,巩阅瑄,蒲岳.探寻社会化意义:大学生在线教学交互及其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基于334所高校在线教学的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6):72-81.
[18]张得保,秦春波,张辉,等.新冠疫情下普通高校体育课在线教学的实施与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3):10-17.
[19]王国亮,詹建国.翻转课堂引入体育教学的价值及实施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2):104-110.
[20]张力.基于OBE理念的高校体育类在线课程建设研究[J].体育学刊,2021,28(3):106-111.
[21]Norton B . Social Identity, Investment, and Language Learning[J]. TESOL Quarterly, 1995, 29(1):9-31.
[22]Darvin R, Norton B. Identity and a model of investment in applied linguistics[J].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5(35): 36-56.
[23]Anderson B.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M]. Verso books, 2006.
[24]燕良轼.学习:自我经验的投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0(5):80-83.
[25]郑太年.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对话: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9,25(4):59-65.
[26]王永固,张庆.MOOC:特征与学习机制[J].教育研究,2014,35(9):112-120,133.
[27]尚力沛,程传银.论体育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5):76-80,87.
[28]张豪锋,王小梅.基于对话教学理论的课堂学习共同体研究与设计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2):46-50.
[29]张丽军,孙有平.大数据驱动的体育精准教学模式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2,37(2):174-180,187.
[30]王焕霞.发展性学生评价:内涵、范式与参照标准[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62(1):105-110.
[31]徐彬,刘志军.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7):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