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OBE理念下的学前教育教育技术应用课程“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研究

2024-02-18林强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期
关键词:岗课赛证课赛成果

林强

[摘           要]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BE)是高等职业教育重要的办学理念,也是师范专业的认证理念,“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是一种创新的职业教育育人模式。以学前教育教育技术应用课程为例,通过以岗定课,链接职业岗位所需;以赛促学,链接行业发展走势;以证定标,链接课程改革方向;“岗课赛证”,链接教学模式创新。“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持续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关    键   词]  OBE理念;学前教育;教育技术应用;“岗课赛证”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2-0045-04

一、OBE理念概述

(一)OBE理念的内涵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概念最先出现在《成果导向教学管理:以社会学的视角》中。OBE理念中的成果是指学生的学习成果(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强调通过学生学习成果和就业后的职业发展能力,“出口倒推”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强调教学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教学过程由最终期待获得的“成果”为导向。[1]充分聚焦学习成果,弹性回应成果差异,高度期许学生成就,切实理清反向设计是OBE理念的实施原则。[2]

(二)OBE理念的本土化

从世界范围来看,成果导向教育已被许多国家认可,尤以欧美国家为甚。由于中西方高等教育在学生学情、文化背景、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巩建闽对不同类型高校和专业基于OBE教学改革的难易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职业类院校工农林医等应用类专业改革难度最小,理科、社会学科等专业改革难度适中,研究型大学的文学艺术类专业改革难度最大。[1]此外,我国港澳台地区高校和汕头大学的实践[1]以及近年来的多项教学改革研究表明,作为舶来品的OBE可以“本土化”后为我所用。随着OBE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热词,在专业认证、审核评估、教学改革等方面这一理念的体现愈加明显,也成为众多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理念指引。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术应用课程现状

(一)教学主体单一,与职教理念相悖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有效参与、深度介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才能加快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现实中,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在课程育人中“单打一”,培养主体出现单一化现象。[3]

培养主体单一化主要表现为教学主体单一化,一是缺乏幼儿园教师参与课程建设,二是校内教学主体(教师)的学科背景单一化,主要为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师任教这类课程,缺乏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参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促进校企‘双元’育人,提升受教育者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主体单一化无疑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相悖,对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起到了阻碍作用,不利于职业教育提质培优。

(二)教学内容陈旧,与职业所需不适

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术应用课程是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后置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应形成层次递进的状态,两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设定应既有联系又有区分。可能是受教学主体单一重复和专业背景影响的缘故,本门课程教学内容与前置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较多重复,教学内容陈旧,与职业所需不符。

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术应用课程是专业课程中必修的教师教育课,是幼儿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文化宣传、课程建设、家长工作等服务的手段,它应与前置课程教学内容有所区分。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术应用课程应依据3~6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学习能力、类型教育特点和幼儿教师职业岗位任务要求,结合当下教育技术发展趋势,选择有效、实用的教学内容,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建设适宜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所需的课程。

(三)教学设计老套,与学生兴趣不符

教学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的教育思想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否主动参与课堂,外因方面受到教學内容适宜程度的影响,也与教学设计存在紧密联系。然而,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并未主动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而是基于计算机学科思维、学科特征进行教学,没有充分考虑幼教职业岗位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能力差异和学习兴趣等进行教学设计,存在班班一个样、年年一个样的情况。宏观的课程设计和微观的教学设计多以“理论讲授+实践演练”的模式进行,老套乏味,修订滞后,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从而降低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四)教学资源缺乏,与学习支持反向

任课教师借助大量网络数字资源进行教学是各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网络数字资源质量瑕瑜互见,优质的数字教学资源作品内容多元,表现形式多样,动画高级有趣,图文契合适宜,主题立意鲜明。网络数字资源的选用要求任教教师对本校学生的学情进行精准把握,但网络上的优质数字资源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与本校学生的学情不相适宜的情况。受能力差异的影响,学生很有可能无法达到相应的实践水平,任务难度大,又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这里提出的教学资源缺乏主要是指原创的校本数字教学资源缺乏,师生的成果意识薄弱,导致成果存量紧缺、稀少,教师教学资源对外依赖严重。长此以往,课程教学将无法为学生学习提供有力、有效的资源支撑,最终会导致教学资源供给与学生学习支持反向背道的尴尬局面。

三、基于OBE理念的教育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策略

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着力为民族地区培养“四得一有”的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精神,切实促进专业发展,加快课程深化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课程教学改革浪潮。基于OBE理念,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术应用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教学改革尝试与探索。

成果导向教育(OBE)采用“出口倒推”设计模式,从师范生的学习成果和就业后的职业发展能力出发,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基于OBE理念,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改革首先须梳理学生的学习成果(SLOs)。这些成果主要分为显性学习成果,包括幼儿园课件作品、幼儿园微课作品、幼儿园文案作品、幼儿园海报作品、幼儿园视频作品等;隐性学习成果,包括信息思维、认知改善、学习态度、沟通表达、协作能力、反思意识等。

“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是将属于实践教育范畴的“岗”“赛”“证”与属于理论教育范畴的“课”充分结合起来,通过“以岗定课、以赛促学、以证定标、以课育人”的共进思维与运行逻辑,帮助学生获取更全面、更高质量的学习成果。[4]“岗课赛证”融合育人为OBE理念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改革方向。

(一)以岗定课,链接职业岗位所需

就业质量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体现,就业质量受毕业生的学习成果与职业岗位人才需求吻合程度的影响。毕业生的学习成果与职业岗位所需吻合程度越高,就业质量普遍较高。因此,“岗”是“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基础和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明确了四项典型的幼儿园教师工作任务,主要为制订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组织开展游戏、教育和生活活动;执行安全、卫生保健制度,管理幼儿生活;家园沟通,商讨教育措施,合作完成教育任务。《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明确了幼儿教师应具备七项专业能力,分别涉及环境创设、一日生活、游戏活动、教育活动、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以岗为基,结合实地调研结果,筛选与教育技术有中高支撑关系的幼儿园教师典型工作任务和专业能力要求,有效、合理地构建信息技术应用类课程体系,实现前后课程贯通衔接,确定课程性质与作用,科学设计课程目标,选择贴近实际的教学内容,开发学业评价标准,做到以岗定课,岗课对接,链接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二)以赛促学,链接行业发展走势

学科专业竞赛是学生拓宽课程学习的重要窗口,是课堂学习的必要补充。竞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课赛衔接,赛教融合,形成政行校企(园)办学合力。[5]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大赛、幼儿照护职业技能大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等大赛,大赛规程、大赛内容对标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职业岗位需求,能促进师生及时了解幼教行业发展理念与动态趋势,检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效,从而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助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创新。

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术应用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必修的教师教育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基于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结合教育技术发展趋势和理念,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制作、整合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技术赋能教育能力的一门课程。因此,教育技术应用课程改革应衔接学前教育专业竞赛的规程、内容、评价标准,实现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与专业竞赛一体化。在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着重向学生讲清楚赛与课的关系,赛对学的作用以及竞赛如此要求的原因,渗透竞赛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考核,学生完成的课程考核作品应对工作岗位实际和专业竞赛所需进行双重考虑,既要实现信息技术赋能幼儿教育教学,又要达标竞赛要求。通过赛教融合实现学生对行业新动态、新要求的了解,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善以及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以证定标,链接课程改革方向

证书获取是对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生专业水平是否达标的有效检验手段,以证定标,即依据各类学前教育专业证书评价标准反向构建课程学业评价标准,实现课程学业评价标准与幼儿园教师职业资格、职业能力要求的标准相结合,从而链接课程改革方向,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与手段,实现课证融通,课程育人过程中帮助学生获取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证书。

学前教育专业证书包括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业技能竞赛证书等。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术应用课程改革,设定课程学业评价标准时应充分研究与本专业关联度高的证书的评价标准,精准筛选并分析信息技术与保教能力评价要点,将多个证书有关这些方面的评价要点融入课程学业评价标准,再倒推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与手段,从而明确课程改革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生保教技能获得为核心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學习教育技术应用这一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提供技术赋能,幼儿教师在岗位实践中不应出现重技术、轻教育的现象。因此,本门课程教学改革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弄清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是为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服务的,切忌只关注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提升,避免课程改革方向模糊。

(四)岗课赛证,链接教学模式创新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鲜明特征,课程教学改革实现课岗对接、课赛衔接、课证融通才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课程改革要切实取得改革成效,须对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守正创新,围绕“岗课赛证”,链接教学模式创新。经过两年课程实践的积极尝试、探索,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术应用课程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BE),构建了OBE理念下“岗课赛证”融合双师双线1234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改革持续生效。

1.一个总体目标

“1”指“一个总体目标”,即课程总目标。我校地处民族地区,肩负为本地区培养优秀学前教育师资的使命,结合本门课程的学科特点和幼儿教师职业岗位要求,将本门课程的总目标设定为“以幼为本,能有效运用各种现代教学媒体、手段和信息技术来整合、创作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能支持幼儿教师有效实施教育活动和传播地域民族文化的信息化‘产品’,在反思、优化‘产品’的过程中增强技术赋能教育的意识,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个人专业发展的意识与态度。”

2.两种核心能力

“2”指“两种核心能力”,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幼儿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对学前教育师范生借助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基础,在制作“产品”过程中应反向思考幼儿教育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增强活动设计能力,使学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提升。信息化“产品”是幼儿教师开展教学的辅助产品(教具),活动设计与活动教具是相互支撑的关系。若活动设计不合理,即使教学辅助“产品”再精美,助力教学效果提升也是甚微的。因此,學前教育专业教育技术应用课程改革应充分明确两种核心能力,实现两种能力培养并重,改变传统教学中重技术、轻教育的现象,真正体现通过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幼儿教师具有开发和实施多元民族文化课程能力的课程价值。

3.三类学习方法

“3”指“三类学习方法”,即听、做、说三类学习方法。“听”主要指学生通过教师讲授、同伴答疑、网络教学、现场答辩等学习教育技术理论知识,赏析教学信息化“产品”,“做”主要指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小组合作、任务驱动等掌握“产品”制作实操技术,完成课程考核任务,“说”主要指学生通过口头语言表达进行学习交流与反思的方法,涉及说活动设计、说过程反思、说学习收获。三类方法并用,能有效解决教育技术应用课程学习中的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学。

4.四次考核任务

“4”指“四次考核任务”,即学生实现四个一次任务:一件优质“产品”、一项成果评价、一篇反思总结、一次交流分享。通过课程学习,完成四次任务的过程,紧扣了课程总目标,巩固了两种核心能力,应用了三类方法;通过课程目标设置课程考核任务,为课程目标的达成提供了保障,检验了学生课程学习成效,为课程后续持续改进提供了依据。

5.双师双线教学

双师双线是指建立双师教学团队,即校内教师与行业导师结合,通过A、B教学双线路径建设课程。A线指主要通过信息化手段以改编素材为主的信息化“产品”创作实践,B线指主要通过信息化手段以原创素材为主的信息化“产品”创作实践。

本门课程分为三个阶段,教学时限采用“121”时间分配,“121”指时间长度,分别为1个月、2个月、1个月。双线贯穿课程全程,由“合”向“分”到“合”的方向发展。课程第一阶段(第一个月),以“合”线为主,主要以面向全员讲授理论和素材收集与处理的方法指导为主;课程第二阶段(第二、三个月),“合”线分为A、B双线并行,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件优质“产品”,选择了A线的学生利用既有素材制作教学“产品”,选择了B线的学生通过拍摄、绘画、手工、弹唱、录音、AI智能等手段原创素材制作教学“产品”;课程第三阶段(第四个月),A、B双线合并,开展成果评价和交流分享,通过群体智慧增强学生反思改进意识与能力,再次优化教学“产品”,提交反思总结。校内教师与行业导师共同参与课程教学,第一阶段以校内教师为主,第二、三阶段双师参与,通过教学与讨论、实践与改进、评价与分享三个课程阶段,实现“岗课赛证”融合育人。

四、总结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BE)是高等职业教育重要的办学理念,也是师范专业认证的理念,“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是一种创新的职业教育育人模式。学前教育教育技术应用课程,基于OBE理念,通过“岗课赛证”融合育人,以岗定课,链接职业岗位所需;以赛促学,链接行业发展走势;以证定标,链接课程改革方向;“岗课赛证”,链接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研究证明,以这样的逻辑思路进行的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成效,一定程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育技术应用课程育人的不良现状。为切实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教学改革持续生效是关键,要求课程改革者持续关注行业“岗”“赛”“证”的发展动态,及时链接课程。

参考文献:

[1]巩建闽.实施基于成果教育OBE的原因及策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6):48-53.

[2]段言.OBE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中国新通信,2021(20):157-159.

[3]邰康锋,任江维.高职教育“岗课赛证”融通教学改革的逻辑体系与实践策略: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6):41-45,59.

[4]高闰青.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实施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2(9):59-61.

[5]韩燕,刘兰明.基于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大赛的高职院校改革路径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3(5):67-73.

猜你喜欢

岗课赛证课赛成果
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成效——基于“岗课赛证+思政融通”模式的探讨
“岗课赛证”融通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索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重构实践研究
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赛”融通课程改革研究
工大成果
高职英语“课赛”结合中的教学映射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赛”有效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走出去”成果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