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浅析

2024-02-18胡修茵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中华价值观

胡修茵

[摘           要]  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为抓手,培育和践行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能深入挖掘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教育,又能大力弘扬“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处世教育,还能推动“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人格修养教育,以此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进而增强民族使命感。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促进各民族学生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意识,树立“四个与共”理念,树牢“三个离不开”思想,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数民族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2-0013-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一脉传承,历经五千年的历史涤荡,蕴含着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优秀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心骨、精气神,是每个公民的自觉意愿、自觉要求和行为准则。党的十八大立足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维度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和道德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丰富,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又包含道德法治教育,还包含民族团结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成才教育。在价值多元的社会环境下,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高校的稳定,有利于各民族团结。

一、概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以人为本”“自强不息”等丰富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些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互相融合,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能够更加有效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人文责任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有着十分清晰的产生脉络和现实基础,彰显了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导向和支撑,凝聚了亿万中华儿女的理想信念和共同愿景,具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生命力,已经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层次

高校教师要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将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学生骨干、入党积极分子“结对子”,在学业和生活上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排忧解困,增强民族认同感。在推优过程中注重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团、入党的积极性,端正动机,加强培养,积极吸收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团、入党。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满足学生需求。节假日管理形成假前教育、假中随时跟踪、假后思想状态摸排的全套管理方案。发挥高校党委领导班子的核心作用、各学生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同时发挥工会、团委、学生社团等组织团结凝聚广大校友的桥梁、纽带功能,对每名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政治引导、学业辅导、生活向导、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工作。

通过“123456”工作法,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培育、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导向功能等多个方面提出新途径、新方法,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23456”工作法为围绕一条主线,即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两支队伍,即一支少数民族学生骨干队伍和一支优秀少数民族辅导员队伍;构建三成育人体系,即思想成型、健康成人、技能成才;打造四个精品项目,即一批青春引路人、一批实践育人基地、一批爱国主义活动、一批校园文化精品;创新五条路径,即思想引领、实践深化、学业帮扶、文化浸润、生活解困;用好六字方针,即细、小、实、亲、严、新。

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着力于以弘扬、传承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精神为核心,同时对应在城市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个人层面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精神的重要内容,从爱国、做人和修身三个层面出发,总结并作出有当代意义的重新诠释。

(一)国家层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浓厚的爱国精神和强大的民族使命感。爱国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髓。“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基本价值要求,体现了国家发展的整体愿景和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孟子的“民贵君轻”理念,有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这些思想都深深地印刻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每当中华民族危难之时,总会涌现出一批中华儿女冲上前线,保家卫国。

高校领导小組要带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加强和改善中华民族工作的重大理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列入高校的年度工作规划,定期调研相关工作情况并进行具体部署。充分挖掘历史资源和身边的红色文化资源,因材施教,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红色影片、知识竞赛、讲好红色故事等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宗教观教育。新生入学时,上好民族团结第一课。由党委学生工作部将民族政策法律法规、民族基本知识、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的先进事迹等作为主要内容,通过主题班会、团课、讲座、论坛等形式组织全校学生学习。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月、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传统体育运动会、同看民族团结影片、民族团结歌曲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帮助各民族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国家梦和每个人的共同理想,并研究各民族之间怎样通过相互了解、互相学习和睦相处、平等生活,以此加深学生对我国国情的认识,助力乡村振兴,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真正感受到国家对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建设的支持和关注,培养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将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动,从而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孜孜不倦的共同理想目标。

(二)社会层面——“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处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和谐、整体协同,坚持“持中贵和”的思想。大力宣扬奋斗奉献精神、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积极引导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恰当地解决好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重要课题,并学会敬老爱幼、关心社会问题,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形成乐于无私奉献、热心社会公益的良好风尚。

培育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益奉献精神,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价值取向。

通过讲好维护民族统一、脱贫致富等故事,塑造民族情感,增进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通过东西部高校党委开展党建共建,以党建为引领,着力打造新时代东西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品牌,以“七个有力”高质量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协同创新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双方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积极拓展教育协作交流合作平台,进一步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开展,让学校德育更有温度、思维引导更有力量、立德树人更有效度,全面落实国家“大思政课”工程。

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开展社会调研、技能培训、团体辅导等实践实训活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风建设、第二课堂、文化交融、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度融合,深挖红色文化基因中的少数民族故事等理论研究成果,探索推进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新模式。依托地方优势建设实践基地,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化融合、社交融合,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同时提升创新创业技能,为就业创业奠定良好基础。

强化各级民族工作交流合作。学校依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以少数民族运动会为契机,不断强化与市、区民族工作交流合作,由体育的单项合作逐步拓展到民族团结进步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等多个方面。

高校建设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通过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各民族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劳动育人的实效性。该校通过建立卫生值日和劳动实践周制度,培养学生在清晨打扫、平时保持学校卫生的良好习惯。结合专业特色,组织少数民族大学生每年参加志愿服务,参与“新时代实践行”活动,为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个人层面——“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人格修养教育

中华传统精神哲学重视人的主观精神,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以圣贤作为理想典范和个人终身追求的人生目标,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并由此达到人的最高尊严和价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贯穿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品德、个人品质等各个方面,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通过倡导讲仁心、讲人本、诚信守法、崇正直的基本思想品德与教育思想和“人无信不立”的做人基本道德,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中心的基本道德教育,以及旨在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培育良好道德素质与优秀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高校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文化、心理认知等方面,有机融入“三全育人”体系,创新工作模式,建立制度化保障机制,将各民族学生混合编班、混合住宿。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推动功能,通过组建以支部委员为主要负责人,支委、党员教师、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成员“面对面、点对点”的互学帮扶组织,引导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学好基础课,从而切实提高学科素质。

高校在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日开展普通话和少数民族语言共读抒发爱国情活动。每年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组队同台朗诵诗词歌赋、中华经典、红色经典。

开展的民族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美术技艺、民族传统表演艺术等有关民族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渗透学生学习生活中。组织各民族学生传唱民族团结歌曲,并剪辑制作主题视频,涵育美美与共的校园文化。各民族学生通过团结协作、精心准备,加强了美育,培养了以诚待人、以德立身的道德观念。

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体育价值目标,以普及推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为主线路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体育工作一校一品“津铁民传体育”特色育人品牌,未来也将以“培育特色 凝练品牌 示范辐射 引领发展”为建设目标,逐步提升“津铁民传体育”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为中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高校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特色项目纳入公共体育选项课程,开展陀螺、蹴球、板鞋竞速和民族健身操等项目,为促进各民族相互交融、交往和交流,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学生健康成长起到积极作用。成立少数民族体育社团,每周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专项教师指導日常训练、赛前集训和参加比赛,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对传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大学》告诉我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对家国情怀、处世教育和人格修养三个方面的教育,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勇气、懂礼貌、会自强、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耻、守诚信。在学业帮辅方面,制订“助学计划”,聘请高年级优秀学生作为助学朋辈导师,为学业存在困难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授课;在就业帮辅方面,制订“筑梦计划”,聘请专业课教师、企业专家作为筑梦导师,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技能指导、前往企业实践实习,切实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就业去向落实率,用实实在在的技能成就出彩人生。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

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坚持学校、社会、家庭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坚持学校、社会、家庭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发挥社会、家庭教育的影响作用,更要充分调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各个方面协同发力,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提质增效。

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课程是思政课,专业课也要发挥课程思政的强大动能,在学生活动中加入思政元素,构建德育有思政课程、智育有课程思政、体美劳教育有活动思政的大思政格局。

教师和党团组织是思政教育的引领者和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者,掌握着教育的方向和进程,协调着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外关系。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学生的自我教育可以通过学生党团组织和学生党团员的模范带头、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网上论坛等开展。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党团组织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双方的平等、互动关系有利于教学相长,将课堂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展现了教育的合作艺术。

(二)坚持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

立足现实,面向世界,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从现实出发使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与现代精神相融合,实现传统文化教育方法的现代转型。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相结合,创新工作室组织模式,借助一套系统的教育方法和理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以达到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

工作室立足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实际,整合校内外团队协作力量,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专业化、系统化、个性化的深度辅导。工作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为宗旨,以“既提供帮助又不搞特殊”为原则,以“学生教师共建、线上线下共育、思想学业共筑、素质能力共提、民族体育共振、团结协作共进”为特色,进一步做实、做细民族团结工作,整合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资源,提升服务学生的质量,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方式,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效。

(三)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作用效果和方式不同。充分发挥我国教育体制的特点,运用有领导、有组织、有评估的反馈机制,比较系统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隐性教育是在宏观思想主导下通过间接、内隐的社会、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在教育中嵌入“三全育人”体系,注意遵循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注重改进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运用立体化传播方式,不断推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实现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渗透教育,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价值、道德、情感等产生影响。

增强学校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使学生思想成型、健康成人、技能成才,成为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秦冰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1.

[2]李晶.传统文化引导高校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逻辑与策略分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6(3):1-3.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中华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