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赛”融通课程改革研究
2019-08-15王晨叶鸿霞孙华
王晨 叶鸿霞 孙华
[摘要]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示范引领下,基于“冰山理论”,设计“课赛”融通轴心一体化课程改革路径,通过“课赛”标准、内容、训练策略、训练体系的融合,把工匠精神培养融入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工匠精神的内化和外化。
[关键词]工匠精神 “课赛”融通 课程改革 数字媒体技术
[作者简介]王晨(1971- ),女,天津人,天津市中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中学高级教师,硕士;叶鸿霞(1975- ),女,天津人,天津市中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中学高级教师;孙华(1978- ),女,天津人,天津市中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一级教师。(天津 30002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6年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中职计算机专业‘课证赛融通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VE312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4-0109-04
2016年至2018年,“工匠精神”被三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培养大国工匠,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影响力”。《中国职业教育2030研究报告——发展目标、主要问题、重点任务及推进策略》中更是明确提出“实施工匠精神进校园行动计划”。当前,确立和重塑工匠精神的地位、大力弘扬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成为职业教育的核心职责。职业教育领域广泛开展的职业技能大赛对工匠精神培育的示范和激励作用日趋显著。2017年,李克强总理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做出重要批示,希望技能大赛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这为新时期职业院校积极探索以“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为切入点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本文以中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深入探讨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赛”融通课程改革路径。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1.当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工匠精神的精神特质和外在技术表现略有不同。进入工业化信息化时代,新时代工匠升级转型为利用脑力、展现智力、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其中的“敬业”“诚信”要求高度契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当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精益求精、敬业专注、持之以恒、守正创新”。
2.数字时代的工匠精神。在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推动下,我国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字化变革,数字化进程从经济领域向社会各个领域迅速扩展。为跨过数字鸿沟,把数字产品和服务做好,知名企业家提出“要以数字工匠精神助力数字中国建设”。数字工匠精神的提出,反映了数字化相关领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就数字媒体领域而言,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不断被打破,人类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载体、技术支持以及全新的表达空间。首先,数字工匠精神表现为精益求精的技术美学标准。其次,由于数字媒体的每一次发展都由创新来推动,数字媒体产业比其他产业更需要具有持续的创新冲动、追求突破的创新内蕴以及高度个性化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艺术价值。因此,数字工匠精神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媒体专业不仅是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更要融入数字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培养出符合数字时代需求的数字媒体工程师和设计师。
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现状分析
1.专业人才培养中工匠精神的融入度低,导致工匠精神缺失。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侧重专业技能训练,满足于学生基本技能的获得,而忽视职业文化培养和工匠精神熏陶。在专业课教学中,由于工匠精神的融入缺少精准具体的要求,工匠精神培育与专业技能培养很难并行并重、有效融合,专业课作为工匠精神培育的主阵地没有发挥其载体作用,导致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不深刻。
2.缺乏项目实践,脱离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情境,学生对职业的关注度和认可度低。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中,由于授课内容偏重于软件工具本身的学习,学生习得的技能无法与行业岗位标准接轨。因此,教学中要安排项目实践,如果融入真实项目有困难,也要融入模拟真实项目的相关案例。只有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规范和习惯,并形成职业认同感。
3.在专业课学习中,学生多处于肤浅化学习状态,难以做到踏实和专注。中职学生大多学习习惯不好,有畏难情绪,缺乏自信心,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如果不使用有效的策略对学生加以引导,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表现为沉不下心来,不肯深钻,不肯苦练,心浮气躁,浅尝辄止,遇到困难等靠老师,应付考试,及格万岁。
4.实践教学模式单一,技能锤炼和精神内化的外部环境缺失。不可否认,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职业院校的教学主阵地还是课堂,我们首先要抓好的就是课堂的实习实训。但是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又决定了实践教学的体系框架不能单一,要给学生搭建更多的实践平台,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三、“课赛”融通课程改革路径设计
1.理论基础。哈佛大學麦克利兰教授提出了著名的“冰山模型”,也称“专业胜任力模型”。他对个体素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技能、知识、行为范式(习惯),是外在表现,属于显性素质,因为这些素质往往是可见的,并且大都是可以规范和考量的。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特质和动机,是内在的,很难被规范和考量,属于隐性素质。显性素质属于露在外面的“冰山一角”,而隐性素质才是真正的主体,所以显性素质必然由隐性素质来决定,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作用。
2.路径设计。“课赛”融通路径设计以工匠精神培育为目标指向,以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交织融合、协同发展为轴心,建立“课赛标准融通→课赛内容融通→课赛技能训练策略融通→课赛训练体系融通”轴心一体化路径(如111页图所示)。通过“课赛”融通提高实训教学中显性职业素质和隐性职业素质培养的整合度,提升工匠精神在常态化教学中培育的有效性。
“课赛”融通路径中轴心的设计着眼于整个素质冰山,需要结合专业和职业岗位特点,提取出细化的、明确的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的培养指标,使工匠精神由抽象化到具体化和可操作化,便于教师在实训课堂中实施与落实。环绕轴心的四个实施环节紧扣课程要素,从“课赛”标准、“课赛”内容、“课赛”技能训练策略到“课赛”训练体系全方位进行“课赛”融通,形成一体化工匠型人才培养路径。
四、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的课程改革实践
1.对接竞赛标准,通过细化与提取生成工匠精神培养指标。蕴含工匠精神的中职教育培养指标是:知识与素养目标从简单到复合改变,技能目标从中等到专通升级。技能大赛标准包括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是权威专家参照业内最佳实践标准共同制定的,能够清晰地描绘出相关领域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格。通过对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相关赛项标准,融入技能大赛的人才观、质量观,对工匠精神外显和内隐的职业素质进一步细化,并从中提取生成人才培养指标,为课程标准和教学评价标准提供依据。
结合“冰山模型”,我们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工匠精神培养指标进行提取(如右表所示)。
2.对接竞赛内容,通过整合与重构生成真实或仿真的工作项目,作为认知和体验工匠精神的载体。工匠精神培育只有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等相联系时才有意义。工匠精神是个体与职业情境密切联系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综合体现,需要在一定的情境或任务中通过亲身实践内化而成。职业院校通过剖析技能大赛比赛内容,将竞赛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进而转化为相关课程的教学项目,推进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改革,让技能大赛内容走进常规课程教学的课堂。
我们通过认真分析竞赛标准和课程标准,对核心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与重构。第一,找出缺失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将缺失部分纳入课程标准,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还要参照竞赛标准适当降低要求。第二,教学内容以模块化任务驱动形式呈现,若干个模块可以组合成一个实践项目,并增设市赛、国赛样题演练项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综合能力。在以上课程内容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校本教材研发,引入“动态教材”的概念,即借助每年技能大赛赛项的调整和更新,跟随岗位需求,定期引入最新的技术和内容。
3.借鉴技能大赛训练方法,创新“四度四化”训练策略,促进工匠精神的内化与外显。工匠精神的形成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内化和外显通过实践活动交织在一起,这种转化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教师在技能训练中运用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形成。一方面,教师通过必要的正面教育和灌输,将工匠精神转化为个体接受的思想意识,推进内化过程;另一方面,教师又要善于引导外化过程,将个体的思想动机转化为外在的行为,从而实现工匠精神从认知到行为的转化。
第一,熟练度—自动化。反复练习是技能提升的必经之路,通过强化训练固化成自然。重复与变通能让学生加深对操作的理解进而对操作进行优化。在熟练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踏实专注、吃苦耐劳、知难而进、持之以恒的精神,塑造学生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第二,精细度—标准化。品质来自细节和标准化。符合技术标准的操作技术和技巧才是技能的本质。职业教育的课堂应尽可能直接、准确地反映企业实际工作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强化质量标准意识,培养学生规范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第三,内化度—心智化。数字媒体人才的技能结构以心智技能为主,以操作技能为辅。心智技能以思维为核心,经由技能的内化过程获得。从外显的“技能”到内隐的“心智”,学生在“心手合一”中方能涵养工匠气质。技能训练中要思练结合、善做总结和反思、加强群体思维的碰撞。第四,创新度—个性化。创新建立在扎实深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之上,个性建立在共性之上。创新与个性的统一是应用性、艺术性和创意性的完美结合。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方案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尤为重要。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全面提升人文素养,丰富各领域知识,在传承中寻求突破。
4.延伸课堂教学,搭建多层次技能大赛平台,整合“课赛”实训体系,厚植工匠精神生长土壤。竞赛的激励性和挑战性对学生技能和精神品质的提升有着极强的催化作用,参赛体验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形成。
单一的课堂实践教学显然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需求,我们要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岗位技能实践机会,而技能比赛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如果说课堂实训处于实践教学体系框架中的基础层次,那么技能大赛就处于实践教学体系框架中的高阶层次。职业院校要搭建多层次技能大赛平台,并将其整合到学校的实训体系中,这不仅丰富了学校实训体系框架,还落实了技能大赛的常态化机制,为学生践行工匠精神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通过研究与实践,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赛”融通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已初见成效,其研究成果可以平行推广到“动漫”“计算机网络”等计算机学科其他专业。在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中,以“课賽”融通培育工匠精神的模式也得到一定的认可,特别是在长期担任技能大赛指导的教师群体中引起了共鸣。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不断探索,为其他学科“课赛”融通培育工匠精神提供可借鉴的成果,推进中职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谢春梅.基于职业技能大赛的“工匠精神”培育研究与实践[J].职业,2017(12).
[2]贾启展.中职院校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的融合研究[J].理论研究,2017(5).
[3]储德发.从匠人到匠心——论职校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层次和路径[J].江苏教育,2017(11).